前赤壁赋情景理是怎么融合的

作者&投稿:在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分析《前赤壁赋》中情景理的融合???~

《前赤壁赋》具有景、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其文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辩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文章第一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发苏子的感情抒发。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固有表现模式,苏轼此赋也不例外。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江水、明月作为这一篇之张本,它只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喻理。第二段客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作比譬,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全篇文章,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前赤壁赋形象生动,入木三分地使情景理相互融合递,并以主客问答的手法对思想加以传递

“情、景、理”融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文章主旨: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赋



《前赤壁赋》具有景、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其文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辩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本文写景、抒情、说理统一,形象性与哲理性统一。文章第一段写景。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如画美景引发苏子的感情抒发。这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固有表现模式,苏轼此赋也不例外。但它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江水、明月作为这一篇之张本,它只是后文议论说理的一个形象铺垫,作者还要借物喻理。第二段客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作比譬,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代表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全篇文章,议论使景物具有精妙的哲理内蕴,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可感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三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前赤壁赋情景理是怎么融合的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论述《前赤壁赋》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答案】:本文做到了亲、情、理三者的有机统一,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本章第一段描绘秋景,写“清风徐来,微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画一般的优美景色是为了引出作者的感情来,因景而生乐,作者不仅因景生情,而且借景寓理,用风,月,水这...

赤壁赋第二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前赤壁赋的第二段,第三段文字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第二段客的议论,便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作者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借助于具体的现实的自然物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起首就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来个针锋相对,随之以水和月作比譬,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具有变与不变两重性的道理。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作者也是信手拈来,以“江...

赤壁赋第一段是怎样把情景理融在一起的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

前赤壁赋情景交融的理解
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

...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怎么翻译
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夜里...

苏轼是怎么样的人,结合他的文章简要分析
所谓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苏轼作居士近半生,许多的诗词都是有丰富的哲理.正是这种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脱,作到所谓的乐观,豁达.喜交朋友,不论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会朋友遍地,从农民到文人到侠客官员.还有许多的朋友长途跋涉到海南寻找他.可见其赤子之心...

苏东坡官场失意游赤壁是怎么回事?
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苏轼不但是...

中国成语的起源和历史是如何的呢?
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

三台县13696687742: <前赤壁赋>是如何把景,情,理融合在一起的呢…50字以内谢谢 -
福丹复方: 《前搜索赤壁赋》具有景、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其文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辩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

三台县13696687742: <前赤壁赋>是如何把景,情,理融合在一起的呢? -
福丹复方: 《前赤壁赋》具有景、情、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其文重点不在记游,而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因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但这种哲理性并不用抽象的哲学语言和纯粹的逻辑思辩来体现,而是采用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

三台县13696687742: 前赤壁赋如何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的? -
福丹复方: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

三台县13696687742: 前赤壁赋是如何做到情,景,理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理趣之美的? -
福丹复方: 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下面又从出游、赏景、箫歌、写到怀古、伤今、议论,最后到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但是作者此文重点不在游记,而在抒情、议论.所以乐-悲-喜的情感变化构成了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

三台县13696687742: 前赤壁赋如何做到景 情 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 -
福丹复方: 读《前赤壁赋》,我们感到苏轼写的景美.你看,一叶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与天宇合一.以至于江动还是船移,御风还是乘云,是实景还是虚象,说是又不是了.然而,文章写得却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学家方苞所说,“所见无绝殊者(...

三台县13696687742: 赤壁赋第二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
福丹复方:[答案]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三台县13696687742: 《前赤壁赋》由景生情,什么在景中,又由情入什么,,而又借景喻理 -
福丹复方: 《前赤壁赋》表现出了抒情主人公忧闷的一面和旷达的一面的矛盾纠结.一方面,由眼前景而想到曹操等历史上的一些风云人物,感叹这些能横槊赋诗的文武全才们现今也不过变成了泥土尘埃而不复存在(“而今安在哉”),那么自己这样的侣鱼虾、友麋鹿的货色,就更加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是感觉自己的渺小,自己不仅仅侣鱼虾、友麋鹿,还只是“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打打小鱼小虾,捡拾一些浪渣)的鄙贱之人,同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相比较简直无地自容,自我感觉很不良好.另一方面,看着长江水千古流淌不息,看着天上的月亮虽盈亏不定但终亘古出没而如斯,又生发起激愤昂扬的阵阵心潮.

三台县13696687742: 苏轼前赤壁赋中苏轼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
福丹复方: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三台县13696687742: 《前赤壁赋》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哪些我很急呐!欲有知者,请速与回应! -
福丹复方:[答案] 《前赤壁赋》赏析 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 1、主客的...

三台县13696687742: 赤壁赋第一段是怎样把情景理融在一起的 -
福丹复方: 你问的是前赤壁赋还是后赤壁赋?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