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名句鉴赏的编辑推荐

作者&投稿:舟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全文,全部!~

一、儒家   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如下:   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王阳明。   代表人物介绍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孔子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其政治抱负,但皆不得要领。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负,心灰意冷,遂返回鲁国,是为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岁。自此以后,他潜心讲学和著书,在此其间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和撰写《春秋》,为的是要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其一生主要贡献在于,奠定了教育的基础,他在政治上采取保守主义,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但在教育上倡导“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以及他对于思想领域的开创性见解间接的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这一文化鼎盛现象的形成。   五年后,孔子去世,终年七十三岁。及后弟子们将老师一生的话语,去芜存菁地摘录下来,编成《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也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用功读书,学成以后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招收弟子,并且游历列国,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到过齐、宋、鲁、滕、梁等国,见过梁惠王,齐宣王等君主。虽然受到了尊敬跟礼遇,可是因为被认为思想保守,不合当时潮流,又没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经试图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到了晚年,孟子回乡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从事著书的工作,写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以及尽心。由于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两篇,因此全书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论和事迹差不多都保存在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生于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战国后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于荀子的记载很少,而且颇有出入。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以后最大的儒学的。他的思想记载于《荀子》一书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荀子曾经游历燕、齐、楚、秦赵多国,后家居兰陵至死。   在兰陵时荀子开始教书与写书,有名的韩非和李斯就是他这时候的学生,他也在这段时间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虽是儒家之继承人,但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儒家学说全盘接收。反之,荀子将儒家学说融会贯通、加以发挥,提出了“性本恶”等影响后世深远的学说。   二、道家   “道”是“老庄”学说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于精神上的超脱,不界限于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以下是道家的观念∶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   据一般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生卒年不详,一说生于公元前604年,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学主无为之说,以自隐无名为务。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但是比较多人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的人。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据《史记》所记载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但淡泊名利,楚王闻其贤德,曾派使者赠以千金并请他作宰相,被他拒绝。遂终身不复仕,隐居于抱犊山中。   庄子学识渊博,交游很广,着有《庄子》一书,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独到见解,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三、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家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今山东省滕州市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于《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于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于楚、越。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还擅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与《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于》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四、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法家人物
韩非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出身于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于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于荀子。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不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于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于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商鞅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人,秦孝公时封于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五、兵家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代表人物:   孙武   孙武齐国(今山东临淄)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膑   齐国阿鄄(今山东阳谷、甄城县)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他曾   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   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着有《孙膑兵法》一书。   六、纵横家   “纵”指“合纵”,“横”指“连横”。   所谓“合纵”,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谓“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   称苏秦和张仪为最著名的纵横家,没有苏、张,就不存在合纵与连横,自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纵横学和纵横家。后来的主父偃也是纵横家的代表,纵横家的着苏秦的《苏子》,张仪的《张子》等大部分在汉朝前亡佚。现在仅存的鬼谷子是纵横家唯一的议论著作。另有《战国策》是记录纵横家言行的书籍代表人物: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籍贯不详,据考为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常入云梦山(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苏秦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学纵横之术游说各国,初至秦说惠王,不用。乃东至赵、燕、韩、魏、齐、楚,游说六国合纵御秦。他相六国,归居于赵,被赵封为武安君。其后秦使人诳齐、魏伐赵,六国不能合作,合纵瓦解。   他入燕转入齐,为齐客卿。与齐大夫争宠,被人杀死。一说他自燕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使燕得以破齐,后反间活动暴露,被齐车裂而死。   纵横家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与《史记?苏秦列传》有所不同。   张仪   张仪是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公元前328年,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   惠文君于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   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后,武王即位,与张仪有隙,他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记载,就在这一年五月卒于魏。《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张子》十篇,汇集了张仪的作品或和他有关的材料,今已。

自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3.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明志
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4.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诚信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轻诺必寡信。——《老子》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持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重义
1.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2.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3.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贵和
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_'莀P'莀?山木》

厚仁
1.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宽则得众。 ——《论语•阳货》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8.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1.孔子名言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老子的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知不知,上。不知知
3.墨子名言 兼相爱,交相利 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5.荀子名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韩非子名言 去好去恶,群臣见素。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7.庄子名言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套装上下册)》: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
弛而不张,文武弗为;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编辑推荐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这句话阐述了理想中的平衡,强调了在张力与松弛之间切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领导者和战士应有的智慧和策略。"上善若水",水以其柔弱无争的特性,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它选择身处众人所避的低处,这种无私和谦逊接近于道的境界...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赏析
1.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家语∙始诛》【鉴赏】君子重内心修养,不为外物所役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保持一颗平常心,成熟地应对着繁复的社会人生。正如后来人们所推崇的魏晋风度那样喜怒不形于色。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大风大浪之后,人才能达到此种精神境界。2. 富贵不足...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赏析
【鉴赏】“君子择善而从之”。孔子告诉我们选择环境,选择朋友,还有选择事业的重要性。纷繁尘世,只有用清醒的头脑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注释】预:事先准备。废:失败。大凡事前充分准备都能成功,不去准备则常常失败。【鉴赏...

诗词名句鉴赏辞典图书目录
部首目录:按照汉字的部首进行分类,方便读者按部首查找诗词。检字表:提供按笔画顺序或部首下的字词排列,便于快速定位所需的名句。对于那些笔画繁复或生僻的字,我们特别设计了难检字笔画索引,帮助用户解决查找难题。正文部分是图书的核心,收录了丰富的诗词名句,供读者欣赏和学习。此外,还有多个附录以增...

我们要求写一篇关于诸子百家的作文(议论文),我想写庄子,可是我不知道...
乌编遂应市场之需、集众人所言,成此册。乌编乃我忘年,盛情难却,余遂勉为是文: 我以为,这本《高考杂谈》很好,好就好在一个“杂”字。 诸子百家中,最能助秦王统一天下的是吕氏杂家;中国现代文学泰斗鲁迅,最可表现其思想成就的是杂文…… “杂”岂不很好? 当然,“杂”大多在奋斗与竞争时展现其好处,所以“...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前言 汉语成语和历代“名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粹,是各个时代思想和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成语最具久远的文化渊源,浓缩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句”散见于历代的名著、佳作,从孔子编《诗经》、著《春秋》,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

部编七下专题四文学常识
斑(bān)蝥(máo) 臃(yōnɡ)肿(zhǒnɡ) 锡箔(bó)掸(dǎn)子 玉簪(zān) 骊(lí)歌 花圃(pǔ)讪(shàn)笑 木屐(jī)飕(sōu)飕 萋(qī)萋(qī)嫉(jí)妒(dù)泯(mǐn)然邑(yì)人 环谒(yè) 秕(bǐ)谷徘(pái)徊(huái) 竹筛(shāi) 瞬(shùn)息叵(pǒ)测 2.形近字 畦(菜畦...

古文劝学,哪个作者的?
《劝学》的作者是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年一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荀子属于战国末期的赵国,当时人们都尊称他为“荀卿”,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

正本清源—浅谈古诗词鉴赏与写作(一)
1、有名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诗之道,确实如此。 2、人与人之间天差地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诗词鉴赏和写作的相对高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 3、诗词鉴赏绝不是“诗词大会”,不是蒙曼式的解说,也不是于丹那样的演绎。 4、诗在骨不在貌。百家讲坛式的讲述,小半在貌,大半在自我演绎,无...

钱穆名言名句
钱钟书名言名句 1、说大话哄人惯了,连自己也哄相信--这是极普通的心理现象。 2、假使爱女人,应当爱及女人的狗。那么真心结交朋友,应当忘掉朋友的过失。 3、男人哪有什么恋爱,压根都是生殖冲动。 4、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

富蕴县19875537150: 诸子百家名句及解释 -
向些硝酸: 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新序∙杂事篇》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孔子家语∙五仪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

富蕴县1987553715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的经典名句 -
向些硝酸:[答案] 您好,我是知道id晋中Wjl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人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青,...

富蕴县19875537150: 需要诸子百家的名言30句~~ -
向些硝酸: l 重 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

富蕴县19875537150: 诸子百家的经典语句 -
向些硝酸: 1.孔子名言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2.老子的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知不知,上.不知知 3.墨子名言 兼相爱,交相利 爱人不外...

富蕴县19875537150: 关于“诸子百家”的名言有哪些? -
向些硝酸: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富蕴县19875537150: 诸子百家中有关道德的名言 -
向些硝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富蕴县19875537150: 求诸子百家经典语录 -
向些硝酸: 1、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2、黄老帛书: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夫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3、慎到:黄老道家代表人...

富蕴县19875537150: 收集一些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向些硝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富蕴县19875537150: 诸子百家中的名句 -
向些硝酸: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富蕴县19875537150: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故事和“诸子百家”的名言 -
向些硝酸: 一、概述: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