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就有这样的观点:未教化而对有罪之人实施惩罚是错误的。

作者&投稿:蹉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错误想法~

孔子虽然有很多的思想是好的,但是他有的思想是错误的。
比如孔子宣扬的君权思想那些东西,或许对古代中国有用,但是对现代中国则有害。

儒家文化让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受到冲击,

儒家文化让中国人为面子而生存。



最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中国人活在关系网中,

西方人也讲关系,但是西方人讲关系至少还受到法律制度以及民主平等自由精神的约束。

而中国人讲关系的时候,就把道德、法律等等都抛到了脑后。



但是生活在这个社会却没有办法不这麼做。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我认为应该看被罚之人是否愿意接受教化而定,如果他想接受教化而没有能力或条件的话,应该对他从宽处理;
如果他有接受教化的机会但不积极参与的话,应该严惩。

不教而诛谓之虐。

我赞同~
正如“不知者无罪”

孔夫子的错误观点更不用说被后人误读的观点太多了,不足为训。


孔夫子就有这样的观点:未教化而对有罪之人实施惩罚是错误的。
我认为应该看被罚之人是否愿意接受教化而定,如果他想接受教化而没有能力或条件的话,应该对他从宽处理;如果他有接受教化的机会但不积极参与的话,应该严惩。

夫子和老子是什么关系?
虽然夫子和老子的思想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观点,儒家和道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长期并存,相互影响、交流和争议。他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广泛的影响力,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夫子的三句话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直在思考孔夫子这三句话。古代的知通智,学习知识,其实就是学习智慧。学知识在于应用,才能转化为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才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不为外界,舆论的观点所迷惑。这是人智力的发展。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内心应该是淡定的,不焦不燥,不会有忧虑。

孔子的理念是否有这样的观念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

孔夫子的“中国梦”,若人人皆可成圣贤,则天下可大同。
          如果是这样的,孔门弟子也不会把这几句话当做孔夫子教学的一个宗旨概括出来,更不会把这几句话当做《论语》的宗旨,《论语》的宗旨就是孔子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孔子整个思想的一个宗旨。我们来看一下,孔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开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有...

孔夫子说:唯小人于女子难养也 这话对么??
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就是你(们)这(些)人像小人一样难以教育。”是针对一件事一些人,而且实在与鄙视妇女无关。虽然一直有这是鄙视妇女的说法,不过我看这句话我这样想会更合理一些!在以前的时代,也包括现在的一些人,鄙视妇女是很常见的,也许孔子也真有这样的观点,但是以这句话来作证据...

人分三等论是的观点?
无论孔子认可不认可这种观点,都是无法改变的。既然如此,孔子很聪明,我就说这种人和下愚的人都是没法改变的。因为一个是天才,一个是蠢才。我所能改变的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绝大多数的人才。而孔子告诉大家,他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改造的人才。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

有子之言似夫子原文
有子认同道:“是的,我一直认为这不是夫子的普遍观点。”曾子好奇地询问他为何如此肯定。有子解释说,夫子在中都制定的丧葬制度,规定了简朴的棺椁尺寸,显示了他并不追求快速腐朽。同时,当夫子失去鲁国司寇职位,准备去荆国时,他选择子夏和冉有作为先行者,这体现了他不追求快速贫穷的态度。

为什么孔子被称为“夫子”,孟子被称为“孟夫子”?
1、子的位置不同:孔子的子在左边,孟子的子在上边。2、搞笑点的说法是: 孔子将儿子带在身边,孟子将儿子搁在头顶。3、两人在学术上的主张不同,孔子主张“仁爱”,而孟子主要思想是“义”。4、论成就,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是“亚圣”。5、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

论语十则中,孔子某一观点的思考
之后自己必定就提高了,看人的标准必然更高明,见到的贤或不贤的观点也更加高明。再返回自身实践,境界将再次提高。这样循环下去,那就明哲了。不过明哲的夫子也犯过错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是对学而第一的总结,因为凡是学习的人都会有自满的那一刻,有的人到了“入室”,有的人还在“登...

伽师县19760618192: 孔夫子就有这样的观点:未教化而对有罪之人实施惩罚是错误的. -
泷帖氨茶: 我认为应该看被罚之人是否愿意接受教化而定,如果他想接受教化而没有能力或条件的话,应该对他从宽处理;如果他有接受教化的机会但不积极参与的话,应该严惩.

伽师县19760618192: 《论语》里面有没有这样的句子:没有教育就处罚百姓,就相当于动物或者禽兽一样?求原文,谢谢. -
泷帖氨茶: 是这个: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翻译: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起先懈怠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是这个不

伽师县19760618192: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 -
泷帖氨茶:[答案]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是“天下大同”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 有所感叹.当时,弟子子游在侧,问孔子为什么叹息. 孔子遂表述了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看法,大致的意思是: 大道实行的时候...

伽师县19760618192: 急:孔子的人生修养理论 -
泷帖氨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

伽师县19760618192: 大家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 -
泷帖氨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孔子的思想积极的一面,包括对鬼神"敬而远之"...不过同时也存在消极的方...

伽师县19760618192: 孔子的无已复礼和有教无类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
泷帖氨茶: 不矛盾.克己复礼,就是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教无类,是说谁来学孔子都教,不会偏心权贵.

伽师县19760618192: 孔子为什么一边主张有教无类,另一边主张贵溅有序呢 ? -
泷帖氨茶: 孔子他一向信奉周礼,认为在礼节上应做到有礼,贵贱有序,认为这样才是文明的.而同时,他认为每个人在知识面前都是平等的,他希望更多的人能有知识,全民有知识...

伽师县19760618192: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是为了什么? -
泷帖氨茶: 即便是批判乃至要打倒孔子的人,也不否认孔子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进步性、合理性,更不必说占绝大多数的其他人了.而人们首先赞扬的就是“有教无类”(卫灵公篇). 据史料记载,西周已有最初的学校教育,分小学、大学两种.小学...

伽师县19760618192: 百度文库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没有受到重视 -
泷帖氨茶: 孔子有自己独创的思想吗!孔子自己说,他的人生目标是“克己复礼”.并自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他是以当时的“周礼”为一切行为准则的.可惜,“周礼”不是孔子的发明创造.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礼”是行将灭亡的周王朝的统治思想、道德和规则(不是后世的伪作《周礼》).这个真正的“周礼”在当时是广泛普及的(毕竟周朝搞了八百年啦),而且正在被社会认为是落后的、应该改变的,为什么要被重视!就好像,现代所有人都知道奴隶制度不好,奴隶应该被解放,一种曾经的奴隶制度理论还需要被特别重视吗!

伽师县19760618192: 孔子的思想观念是什么? -
泷帖氨茶: 儒家思想简介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