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道”的含义是什么,且做详细解释

作者&投稿:宫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子兵法中的“道”的含义是什么,且做详细解释~

《孙子兵法》中的“道”,有多种含义。
1. 第一层含义是主要指大方向。孙子有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此处的“道”,可理解为使民众与统帅上下一心、目标一致的大方向。
2. 另一层含义是指兵法的最上层原则。例如,在《孙子兵法》中的“计篇”中,“道”即被视为一种大目标,这个大目标意在判断作战计划的可行性。
此外,《孙子兵法》中的“道”也包含了道路、道德、道理等含义。但这些含义已不仅限于兵法最上层原则,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1、法家创始人:李悝。
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2、 墨家创始人:墨子。
墨子,名翟,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3、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4、道家创始人: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公元前570年),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
5、兵家创始人:孙武。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扩展资料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在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法家或齐法家。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
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至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管仲学派兼重法教的法治思想成为先秦法家学派的最高成就。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深受齐文化熏陶的荀子,还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代表人物。
先秦法家主要分为齐法家和秦晋法家两大阵营。秦晋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法教兼重;秦晋法家奉法、术、势为至尊与圭臬,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墨家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
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
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所以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由此道家黄老派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顺势而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主张,而老庄派认为现实中充满了束缚和限制,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即它们都是“有所恃”的。
为了摆脱所有的束缚,达到完全“无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齐物”“逍遥”的生活态度。另外,老庄派还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以实现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以实现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
同时,老庄派还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 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等等;而杨朱派认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时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观∶老庄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黄老道家追求大一统,主张因俗简礼、宽刑简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国。两者都主张无为而治。
人生观∶黄老道家主张因循万物,身国同治,老庄派主张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兵家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穣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兵家是中国古代对战略家与军事家的通称,又特指先秦对战略与战争研究的派别。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和《尉缭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中国自古以来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视的。 兵书在中国的发展源远流长,兵书产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
参考资料:诸子百家-百度百科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要解释这里的“道”,其实孙子自己在其他篇章中有说,我姑且举个旁证;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阖闾曰:“古今之皆言治国有道.有道者善治,善治者固成.孰有道,孰无道?孰善治,孰无治?孰固成,孰先亡?”对曰:“明君之间也.古今之天下者,民之天下也.故民大君小有道也,君大民小无道也.治者正理安民也.故义大亲小善治也,亲大义小无治也.民害者国强也.国强则民善用,善用则不乱,不乱则固成.故古今亩大税小固成也,亩小税大走亡也.
五事之首的“道”,孙子其实说的很清楚,核心在于,“与民之共利,除天下之共忧”,《淮南子•兵略训》类似的一段话,即:“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响;因民而虑,天下为斗.”这段话的意思说明:“道”既反映了民众物质方面的需求,也反映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它是通过相同的利益、相同的情感和相同的理想将民众结为“相死”、“相成”、“相助”的一个整体.所以说,“顺道而动”,就会得到天下的响应;为民众而考虑的目标,必将会成为广大民众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孙子之所以称之为兵圣,在于其用兵的战略高度,开宗明义,战略高度很高,所以上来就阐述的是“道”,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其实就是用兵必须考量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因素,包括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道”的运用在于可以使民众与统帅同心,为了实现统帅确定的目标,民众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且没有丝毫的疑惑和犹豫.
考虑战争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考虑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政治要求,分析和判断战争是不是正义的,是不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不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判断战争能否获得民众的支持.如果有了“道”,我们就可以调动起成千上万人民群众的力量,就会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战争伟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在失传数千年的《军政》中有一个章节叫做《道行》,我藏有这个篇章,就公布一下,也很详细的阐述了孙子开篇的“道”,这也说明孙子的兵书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上孙子也是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备注:军政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的主要军事著作.与之同等的还有《军志》.是西周时期萌芽形态的兵书,早已失传.
《军政》之《道行》曰;止道之灾曰五;曰耗;曰屈;曰陵;曰挫;曰疲;
有灾而眎,行应之原曰九;曰不知明;曰不知胜;曰不知会;曰不知过;曰不知心;曰不知机;曰不知殃;曰不知备;曰不知借;
止道行;行必大灾也,信观天下败者;皆行止道也;止道者;逆天而行;逆地而行;逆人而行;逆法而行.天下胜者;皆行启道也.启道者;顺行也;顺行者;顺天而行;顺地而行;顺人而行;顺法而行,故而道行者;知顺知逆;兵胜也;启道止道;顺逆之道;麟凤之将;王霸之道.
白话翻译:
《军政》兵书中《道行》这个章节中说:自取灭亡的灾祸的有五种:一是‘耗兵’二是‘屈兵’三是‘陵兵’四是‘挫兵’五为‘疲兵’;
有了灾祸而视察其原因,行动应验上面(五种情况)的原因有九条:
一;不知道用兵的客观规律,军队作战失败;
二.不知道不懂得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屡屡陷入困境;
三、不知道用兵聚散离合的关系,军队不能建立大功;
四、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军队丧失民心;
五、不知道正心诚意,心浮气躁,军队混乱;
六、不知道抓住有利的条件而疏忽懈怠,面临有利的时机却迟疑不决结果错失战机;
七、不知道祸害会给军队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八、不知道需要做好充分的战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战;
九、不知道善于凭借什么样的有利条件来加强军队的力量;
大家看第二条“二.不知道不懂得政治胜利和军事胜利之间的关系,军队屡屡陷入困境;”,这个说的就是孙子描述的“道”,在不遵循情况下的后果.
韩信老兄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曾经异常激动,特别写了一个“读后感”,当然这个读后感后来也失传了,我特地从收藏的兵书中找出来,公布下下,他说:“按照自取灭亡的方式行事必定会带来大的灾祸.我(韩信)观察天下失败的例子,都是按照自取灭亡的方法行事.自取灭亡的人,不遵循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方法而自以为是.天下能够取得胜利的例子,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行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是因为顺应行事,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及正确的方法,所以懂得按照客观规律行事的人,知道什么是顺应什么是逆反;军队就会战胜;遵循或违反客观规律对应着顺应或逆反;有着聪明才智的将领,才是“麟凤之才”.”
----------------------------------------------------------------------------------------------------------------
孙子兵法十三篇(宋本)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再次我们要特别注意老子说过的一句话:“弱者,道之用.”,后来建国后出土的《黄帝四经》里的“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
这里谈的“道”和孙子开篇说的五事“道”还不是一个道,切勿混淆.他和孙子的“兵者,诡道也.”中的“道”才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客观规律.中国《易经》对 “道”的解释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角度揭示“道”的涵义.对立统一规律是决定事物变化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它是基于矛盾体中两个对立面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本质联系而形成的一条规律.
「道」本义为「道路」后引伸有「可为人所遵行」之义,〈礼记.中庸〉:「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故引伸有「规律、规则、常法、常理」之义,而这些义项皆有「不变或难变」之意.故所谓「诡道」乃是「违反常理、常规、常法」的意思.而「诡、诈」之所以为类义.〈淮南子.主术〉:「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高诱注:「拂,戾也.诡,违也.」;〈汉书.武五子传〉:「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颜师古注:「诡犹反.」;〈汉书.扬雄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颜师古注:「诡,违也.」;〈后汉书.仲长统传〉:「算十世而为之者,八九焉.不此之罪而彼之疑,何其诡邪?」李贤注:「此谓后党,彼谓三公也.诡,犹违也.」故知「诡」即「违反」之义.
所以大家理解“诡道”,核心是要知道他是一个一个偏正复合词,“诡”是修饰“道”的,这里重在“诡”字,被西方媒体和
美国军方广为关注的中国学者写的《超限战》中,也提到的“偏正律”法则,也就是著名的“偏正超限战”的军事战略,说的就是这种“偏正复合”.


孙子兵法中“道”什么意思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

孙子兵法以道为首的道指
《孙子兵法》中“以道为首”的“道”指:上下同心,同生死,共命运。《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篇》明确指出打仗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分析研究,分别是“道”、“天”、“地”、“将”、“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兵书,为我国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深度解读 所谓“道”,简单地...

孙子兵法中的“道”的意思是
所以,孙子在兵法中将“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国君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需要“令民与上同意”。孙子还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可见,孙子不仅认识到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同样,他也认识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以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战争的胜负与主观、客...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第一篇中的道究竟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的“道”,是指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因素,包括战争的目的和性质。 所谓“道”,可以使民众与统帅同心,为了实现统帅确定的目标,民众能够将生死置之度外,并且没有丝毫的疑惑和犹豫。孙子在这里所说的“道”,是指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因素,包括战争的目的和性质。考虑战争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考虑战争...

孙子兵法中的天,地,道,将,法,分别指什么,有什么重要性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1、道.孙子兵法中讲“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与...

孙子兵法中的“道”的含义是什么,且做详细解释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要解释这里的“道”,其实孙子自己在其他篇章中有说,我姑且举个旁证;《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阖闾曰:“古今之皆言治国有道。有道者善治,善治者固成。孰有道,孰无道?孰善治,孰无...

孙子兵法中“道”是什么意思?
道就是政治。就是要使民众拥护国君的政治主张,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从属于政治的,如果发动战争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那就不可能会获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要放在五事之首。

孙子兵法的(道)是什么意思?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有讲“道”.孙子中的“道”,目前有两个版本,十家集注版本和出土的竹简版本.前者,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谓危”,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道,就是要能让民众与君主有共同的意愿和目标,即使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也不会畏惧.”此版本有些强人所...

计篇中所讲的“五事”第一事“道”,其含义是战争需要得到谁的支持...
因此,“道”的含义是指战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它代表了战争是否符合天意、人民利益和道德准则。只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可能。拓展知识:在《孙子兵法》中,“五事”是战争胜负的五个重要因素,除了“道”,还有“天”、“地”、“将”、“法”。这五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各自...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么? 要详细一点的解释
所谓“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孙子认为这是经天纬地、决定战争全局的五大战略要素。“道”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即上下同心,包括君主与臣民同心、将帅与士卒同心、上级与下级同心。如果政令符合民心,那么将士上下一心,死生同致绝不畏惧危亡。“天”指的是昼夜...

临安市15195129598: 孙子兵法中的“道”的含义是什么,且做详细解释 -
宏项抗宫: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要解释这里的“道”,其实孙子自己在其他篇章中有说,我姑且举个旁证; 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中有这样一段话:阖闾曰:“古今之皆言治国...

临安市15195129598: 赵常乐讲孙子兵法中的“道”是什么? -
宏项抗宫: 孙子兵法中的”道”,有多种含义,这要看具体在哪句话中.如,用兵之道的”道”,指的是用兵打仗的正确方法.此外,”道”还有”道理”,”规律”等含义.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临安市15195129598: 孙子兵法中“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放在“五事”“七计”之首,请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
宏项抗宫:[答案] 所谓的道,就是大方向. 比如说,我国要坚持以社会主义为社会体制,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这个就是所谓的道. 而其他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等,都是为了这个道服务的. 道定则神定,道变则神偏. 例如希特勒当年的军事、政治多强悍?各个国家...

临安市15195129598: 孙子兵法中“道”什么意思如题,“道”的意思是什么,为何要放在“五事”“七计”之首,结合现实谈谈认识,要求500~600字,解决加分,谢谢~~ -
宏项抗宫:[答案] 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有讲“道”.孙子中的“道”,目前有两个版本,十家集注版本和出土的竹简版本.前者,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谓危”,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道,就是要能让民众与君主有...

临安市15195129598: 孙子兵法中“道”什么意思 -
宏项抗宫: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有讲“道”.孙子中的“道”,目前有两个版本,十家集注版本和出土的竹简版本.前者,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谓危”,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道,就是要能让民众与君主有共...

临安市15195129598: 孙子兵法中的天,地,道,将,法,分别指什么,有什么重要性 -
宏项抗宫: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1、道.孙子兵法中讲“道者,令民于上同意者也,可与之...

临安市15195129598: 小胜靠智 大胜靠德 全胜靠道 这里的道是指什么 孙子兵法中的道又是指什么 古人中的道又是指什么 -
宏项抗宫: 道的含义: 一,本身的聪明才智. 二,天时地利人和的得取. 三,自身的努力、计谋、方式方法.

临安市15195129598: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里“道”的含义是 -
宏项抗宫: 道:道义、品德.这里指政治方面是否得民心. 出自《孙子兵法·计篇第一》

临安市15195129598: 道天地将法5字何解? -
宏项抗宫: 道,即民心.和"得道多助"的道同义.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即天时.白昼与黑夜,酷暑与寒冬,四季更替等等 地,即地利.远近,地势险要与否,地势广阔还是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要素. 将,即将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即法制,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