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儿童聪慧的故事

作者&投稿:蹉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哪些聪明机智的少年故事~

1、孔融
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2、谢尚
晋朝时,有一个叫谢尚的人,从小就很懂事。谢尚八岁的时候,他父亲谢鲲当上了太守。太守是地位很高的地方长官,权势很大。因此,不少人都来奉承巴结谢尚的父亲,家中的宾客来往不绝。
有一次,谢鲲领着谢尚去会见客人。客人们见这个小孩长的很聪明可爱,就向他提出一个个问题来考他。小谢尚对答如流,谁也难不倒他,客人们不住嘴地称赞他。  
谢尚对人们的赞扬心理有数。他知道有些人是出于真心;有些人是出于应酬场面,随声附和;而更多人则是为了向父亲讨好,而过高地赞扬自己。  
谢尚很看不惯庸俗地吹捧他的人,就想找个机会反驳这些人一下。正巧,有一次,谢尚家举行宴会,宾客满座。
有个客人看到谢尚在座,对谢鲲献殷勤说:“到底是有其父必其子。咱们太守有谋略,公子也年少聪明。谢公子真是一座之中的颜回啊!”
颜回是古代有名的聪明少年,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谢尚觉得自己比不上颜回,那个人的夸奖也太过分了。
于是,立即站起来反驳他说:“满座上的人,没有一个比的上孔夫子的,哪里来的颜回?”言外之意是,颜回那样贤能的人,是孔夫子教育出来的。
现在,你们这帮成年人中没有一个向孔夫子那样有学问,怎么能培养出向颜回那样有学识的学生来呢?
3、曹冲
曹冲字仓舒,东汉末年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少年时就敏于观察,十分聪慧。曹冲出生五、六年,智力心思所达到的,就像成年人那样聪明。
当时孙权曾送来一只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询问众部下,都不能拿出办法来。曹冲说:“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体上刻下记号。
再称量物品装载在船上,那么比较以后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兴,马上施行了这个办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4、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5、甘罗
甘罗(生卒不详)战国末期秦国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 甘罗,甘茂之孙,战国时著名的少年英雄。甘罗12岁任秦相吕不韦的侍从,朝野鲜为人知,一次秦欲派使赴燕。
吕不韦请老臣张唐应命,屡劝无效。甘罗去见张唐,分析天下大势。数列出使利弊,说得张唐叹服,遂欣然应命使燕,吕不韦大加赞赏甘罗之才。此事不久,经吕不韦荐举,甘罗作为秦王特使。
奉命赴赵,以雄辩说服赵王发兵攻燕,秦不费一兵一卒,得城五座。甘罗立下奇功,满朝为之震动,被秦昭王封为上卿,并把甘茂充公的田宅赐还给他。

周瑜16岁为大将,19岁为都督少年英雄周公瑾俗话说“乱世出英雄”,群雄纷争的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风起云涌。但有一个人,潇洒倜傥,卓绝不凡的名垂青史,他就是周瑜。 周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帮助孙策创建江东大业,屡战屡胜。吴郡人民看到周瑜年轻有为,英俊潇洒,都亲热地称他为周郎。 战功累累、屡战屡胜 孙策临终前嘱咐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周的能力不同一般。在征讨江夏太守黄祖的战斗中,周瑜屡立战功,灭了这支队伍,成为东吴最有 ...
晋朝时,有一个叫谢尚的人,从小就很懂事。  谢尚八岁的时候,他父亲谢鲲当上了太守。太守是地位很高的地方长官,权势很大。因此,不少人都来奉承巴结谢尚的父亲,家中的宾客来往不绝。  有一次,谢鲲领着谢尚去会见客人。客人们见这个小孩长的很聪明可爱,就向他提出一个个问题来考他。小谢尚对答如流,谁也难不倒他,客人们不住嘴地称赞他。  谢尚对人们的赞扬心理有数。他知道有些人是出于真心;有些人是出于应酬场面,随声附和;而更多人则是为了向父亲讨好,而过高地赞扬自己。  谢尚很看不惯庸俗地吹捧他的人,就想找个机会反驳这些人一下。  正巧,有一次,谢尚家举行宴会,宾客满座。有个客人看到谢尚在座,对谢鲲献殷勤说:“到底是有其父必其子。咱们太守有谋略,公子也年少聪明。谢公子真是一座之中的颜回啊!”  颜回是古代有名的聪明少年,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谢尚觉得自己比不上颜回,那个人的夸奖也太过分了。于是,立即站起来反驳他说:“满座上的人,没有一个比的上孔夫子的,哪里来的颜回?”  言外之意是,颜回那样贤能的人,是孔夫子教育出来的。现在,你们这帮成年人中没有一个向孔夫子那样有学问,怎么能培养出向颜回那样有学识的学生来呢?
曹冲称象、两小儿辩日、司马光砸缸、孔儒让梨、文彦博树洞取球、凿壁借光、少年狄青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初唐四杰、徐稚救树、甘罗出使赵国、精卫填海等等。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Cf7IEi8VQIOe5VBqiRwFg          

 名家、名作、名译,美丽的人生从最美的阅读开始,温暖的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就像你在山谷里大喊一样,你喊了才有回声,你不喊只有风声,相互帮助的人生才是温暖的人生,让孩子学会爱的经典童话。    



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想必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王献之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曹冲
古代所谓神童,以语言天赋突出的居多,曹冲却表现出解决问题的高超思维能力。曹冲七岁时以等量置换的办法称大象体重,不但震惊了当时之众,也流传千古,成为最经典的儿童智力启蒙故事之一。
还有一个典故:孙权曾送来一只漂亮的雉鸡。曹操想观赏雉鸡舞蹈,但使尽办法,这珍禽就是不鸣不舞,让人徒叹奈何。曹冲想出一个办法,让人制作一面大镜,摆在雉鸡面前。那雉鸡于镜中看到同类,起了争胜之心,当即舞将起来,这一下对镜成双,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体现了曹冲的智慧,还表现了他宽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骑的马鞍放在仓库中,不慎被老鼠咬坏。库吏大惊失色,自认必死。曹冲知道后,心生一计:他先用利刃将自己的单衣穿戳成鼠齿状,然后装成一脸愁色的样子去见父亲。曹操问他何事忧虑?曹冲说:“世俗以为鼠齿衣者,其主不利。今单衣见齿,是以忧戚。”曹操赶紧安慰爱子,说:“此妄言耳,无所苦也。”过了一会儿,库吏前来报道曹操那桩马鞍被鼠咬坏一事,曹操听后,笑着说:“连我儿子的单衣都被咬坏,何况马鞍乎?”根本没有追究的意思。据说,每当曹冲见到当刑者,总要上去寻问是否冤枉,是否处理过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设法为之救命或减刑;每当见到那些勤奋而能干的官吏因小过或失误而触犯法律,他都要亲自到曹操那里说情,请求父王宽大。史书称曹冲“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于众,故特见宠异”。——这种悲悯宽厚的气质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简直催人泪下。
可恨天道难测。上苍把智慧慷慨地赋予曹冲,却又残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仅十三岁的曹冲突患大病而亡,据后人推断,可能是“绞肠痧”。曹冲的夭折,留给历史一道残缺的美丽,留给后人一份遗憾的叹息。

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段关于路边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世说新语》上。这个哲理味浓郁的小故事,让我们毫不犹豫地将王戎划在神童的圈子里。如果说曹冲的天分在于解决问题,那么王戎的天分则在于观察总结。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 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

何晏

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
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诸葛恪

东吴君臣,一直保持着一种温切的关系。孙权就经常和大臣开玩笑。诸葛恪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诸葛瑾在座。诸葛瑾脸长,孙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众皆大笑。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满座之人,无不惊讶。权大喜,遂将驴赐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孙权命恪把盏。巡至张昭面前,昭不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权谓恪曰:“汝能强子布饮乎?”恪领命,乃谓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尝言老。今临阵之日,先生在后;饮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谓不养老也?”昭无言可答,只得强饮。权因此爱之,故命辅太子。

曹冲称象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 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想必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王献之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古代儿童聪慧的故事,当然要数我们的曹冲称象,文彦博灌水取球。
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文彦博自幼天资聪颖,幼年与儿童玩球时,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
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么也摸不到底,也想不出其他办法来。文彦博看着树洞想了一会儿,说:“我有个办法,可以试一试 !”随后他叫几个小朋友提来几桶水,把水一桶一桶往树洞里灌,不一会儿水就把树洞给灌满了,皮球也忽忽悠悠地浮了上来。文彦博幼年树洞灌水取球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祖籍———山西省介休市。


我国古代聪明机智的儿童有哪些
文彦博自幼聪明过人,一次,他和几个同伴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个树洞。同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大家正在焦急时,文彦博想出了个好办法,把水灌入树洞中,水满而球浮出。这就是“文彦博灌水浮球”的故事。5、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

有关描写少年机智的文言文
3. 有关孩子机智聪慧的故事(文言文或古代发生的故事)除了司马光砸缸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 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

一些古人机智英勇的小故事文言文
5. 有关孩子机智聪慧的故事(文言文或古代发生的故事)除了司马光砸缸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 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

描写聪明儿童的文言文较短
外表秀丽,内心聪明。 足智多谋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自作聪明 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 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 辨日炎凉 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 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

叙述古代聪明孩童的文言文
6. 请帮我找几则聪明儿童的文言故事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编辑本段]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

古代儿童的故事?
古代儿童的故事 1、蔡文姬---六岁能辨弦音的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自小就能诗善文,尤好琴瑟之音。六岁那年,文姬缠着父亲要他教她弹琴,蔡邕于是先弹一曲。但由于弹奏时用力过...

古代名人幼年聪慧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名人幼年聪慧的故事有:1、文彦博灌水取球 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麼也摸不到底。怎麼办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想不出办法来。他叫小朋友...

古代神童的故事文言文
1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星恩文化 2022-10-21 · TA获得超过204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1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31.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古代神童的故事 所谓神童,就是指才赋出众的儿童,在诗文、音乐或某些技艺上的表现较同年龄的小朋友...

少年聪慧故事要3个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

《世说新语》中有哪些关于“聪慧孩子”的故事(文言文)?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刘义庆所编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聪慧孩子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2.王戎七岁:王戎七岁时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韶山市18529115129: 中国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越少越好)除司马光砸缸2个! -
毛裘消炎:[答案] 曹冲称象: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 可真叫人为难呀.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

韶山市18529115129: 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或儿童的事例,简要的描述一下??... -
毛裘消炎: 有个故事叫《伤仲永》,方仲永天生聪慧,五岁便会作诗,父亲就整天带他去为别人题诗赚钱,而不让他学习,渐渐的就跟普通孩子一样了.

韶山市18529115129: 有关于古代少年机智聪颖的故事,写出故事名 -
毛裘消炎:[答案]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孔融好不 答案补充 司马光:破缸救友 文彦博灌水取球 诸葛恪得驴 王冕学画 曹冲称象 曹植作诗(好像很小的时候就会了,史书上记载是十岁余) 传说项橐7岁做了孔子的老师 甘罗12岁出使外交

韶山市18529115129: 有哪些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要文言文) -
毛裘消炎:[答案] 少年曹冲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锐,即施行焉.时军国多事,用...

韶山市18529115129: 古人少年敏慧的故事 -
毛裘消炎: 1、文彦博灌水取球文彦博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自小聪明过人. 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棵大树的树洞里去.小朋友尝试伸手进树洞取球,可是树洞太深,怎麽也摸不到底.怎麽办呢?小朋友们你一言我...

韶山市18529115129: 有关孩子机智聪慧的故事(文言文或古代发生的故事)除了司马光砸缸 急用 -
毛裘消炎:[答案]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说:“恐...

韶山市18529115129: 古代记述少年或聪明或好学的故事有「哪些」? -
毛裘消炎:[答案] 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

韶山市18529115129: 列举两个古代有智慧的儿童的故事 -
毛裘消炎: 话说孔子有一次周游列国时,看见两个小孩在路边争吵.他过去一听,原来他们在争论到底是早上的太阳离人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人近.一个说:“早上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上的太阳红彤彤的,像个大圆盘,比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大,所以近”.另一个说“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比早晨暖和,所以近”.两个孩子争吵不休,看见孔子在旁边,便要他做定夺,可是孔子去哑口无言,回答不出.

韶山市18529115129: 古代少年聪明的例子? -
毛裘消炎: 曹冲称象 面对一头庞然大物,曹操手下一干能臣智士对于如何量出重量束手无策,唯有六岁的曹冲提出通过浮力的原理来进行称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