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火竹言[针灸篇一]之经络与针法

作者&投稿:元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经”和“络”是两个不同的部分,经脉是纵行的干线,络脉是横出的细枝,经脉和络脉就是经络的主体。外加若干连属部分,在内有五脏六腑,在外有经筋,皮部,这样组成了经络的体系。

十二正经是气血通行的主干,十二经别别出于正经,循行于体内,以辅佐正经循环的不足;奇经八脉交错于十二正经之间,以调节正经中气血的盈亏;十五络脉别行于体表,以加强正经之间的联系;无数络脉和孙络,如网罗一样遍布全身,起着渗灌各部的作用;由此组成了通行气血,沟通内外的经络体系。必须指出,经筋、皮部仅是受经络之气所渗灌濡养的一些组织而已不能代表经络在体表所联系的整个部分。其实人体外部的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皆赖经气濡养,全靠经络联系。

十二正经的分布规律

四肢经脉上下分布的规律是与五脏的位置和脏腑的表里关系相关的。心、肺、包络位在胸膈以上,所以它的经脉分布在上肢;又因为脏属阴,故此循行于手臂内侧。基于脏腑表里的关系,腑经随脏,因此小肠、大肠、三焦经也分布在上肢,腑为阳,故这三条腑经,就分布在手臂的外侧了。同样的理由,肝、脾、肾三脏位在胸膈以下,因而此三经分布在下肢内侧,胆、胃、膀胱三经,也因脏腑表里的联系而分布在下肢外侧。

头部经脉的分布以六阳经脉为主,手足少阳布于侧头部,手足阳明分布于面部,足太阳分布于后头及头顶部,手太阳分布于颊部及颧部。

躯干部经脉分布的规律是以背为阳,阳经分布在腰背部;腹为阴,阴经分布在胸腹部。所以肩背部是手三阳分布的区域;腰背部是足太阳分布的区域;足少阳分布在背腹之间的侧腹部;较特殊的是足阳明胃经,虽属阳经,却分布在属阴的腹部。对此本人的理解是:由于胃经属于戊土,在“生数”中为五,土具坤德而是万物生化之母,其位居中央而有统领四方的作用,虽为阳经而具有坤母的阴性意义,所以胃经在腹。

十二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阳经皆属腑而络脏阴经皆属脏而络腑 。这种络属关系,结合十二经别在体内的循行,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维护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例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互为表里,互通其气,若肺脏受了风寒之邪,可以传大肠而发生肠风下血或泄泻等症。再如手少阴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属小肠而络心,因此心和小肠也为表里,可以互通其气,如心火炎盛时可以下注小肠,小便多见黄赤。其他各经,例如脾胃为表里,脾气不运时,胃中水谷之气就难以输化;肾与膀胱为表里,肾气不化,则膀胱津液就无以出;肝胆为表里,故肝阳上亢时胆火也常相并冲逆。

十二经走向和流注规律

十二正经循行走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篇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如果我们把十二经脉分成自四肢走向躯干(向心性)和自躯干走向四肢(远心性)的二大类,则手三阳、足三阴均属于前者,而手三阴、足三阳则属于后者。如将双手上举,则所有的阴经皆向上行,所有的阳经都向下行,只要记住 “阴升阳降” 四字,则十二经脉的走向即可全部掌握了。

经脉的走向,在针灸补泻方面十分重要,在施用迎随法”时,必须首先审察经脉顺逆循行的方向,才能下针施术,不然的话,顺逆不分,迎随无据,也就根本谈不上补虚泻实的手法了。

十二经脉相互连接,有以下两个方面:十二正经即是气血循环的主要通路,故此必须按其顺逆方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通的整体,气血才能依次流行。十二正经除了顺逆相接以外,手足同名的三阴经三阳经也是相互衔接的。因此十二经脉若将其压缩来看,实际就是六经。这种关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均有影响。例如心肾之气必须相交,就是手足少阴相连的关系;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是因为手足太阴相接的特点;包络相火之所以寄附于肝胆,即因手足厥阴通连之故。在病理上,如前面已经提到的伤寒六经,就是以此为基础来辩证论治的。

十二经脉的表里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表里阴阳关系:十二正经阴阳的分类,是以脏为阴、腑为阳,阳在外为表,阴在内为里。十二经脉分属六脏六腑,所以腑经皆属阳为表,脏经皆属阴为里。经脉表里的来由:在体内,①经脉的属络关系,使脏腑内部相互贯通。②十二经别组成六合,阴经之别合入阳经,加强了联系。在体外,①表经的别经入走里经,里经的别络入走表经。②十二正经表里两经的末端皆相互衔接。因此经脉的表里,实际上说明了十二经脉的阴阳配偶与相互通气的作用。临床上针灸循经取穴时表里经脉可以相配应用,即称表里配穴法。假使取用病经的原穴和表里经脉的络穴共同配合,就是古人常用的主客原络配穴法。

五行的关系:十二经脉五行的属性是根据五脏六腑配五行的方法而来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十二经脉除了本身和五行相配外,还包括四肢肘膝以下六十六个五行穴(又名五输穴或本输穴)。这是以阴阳衍化、五行之中更有五行的原则定出的,用来说明脏腑经脉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生理作用和相乘相侮、生中有克的病理现象,并且用作指导针灸处方配穴的依据。《难经·六十九难》的子母补泻法和《七十五难》的泻南补北法,即以此为配穴的基础(详见《针灸临床上的点滴体会》)。在临床上应用五行穴和经脉属性的生克关系来治疗疾病,效果往往令人满意。最近上海结核病第二医院对针灸治疗肺结核做了十几例实验,采用滋水泻火(补尺泽穴、泻鱼际穴),实金御侮(补肺俞、中府穴)和培土生金(补太渊穴)的方法,配取肺经的五行穴施治,有半数以上的病人很快获得疗效。

《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篇也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由此可见经络的生理作用大致可分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通行营卫气血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可见营气就是血气。营气(或血气)在经脉之内流行,起着内溉脏腑,外濡四末的作用,推动营气循环的力量称谓“宗气”。《灵枢邪客》篇又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所以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吸,脉也再动,气行三寸呼一吸而成一息气行方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营气也就循环周身一圈。正常的人体,一昼夜间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营气就五十次循环于全身(参阅《灵枢·五十营》篇)。除此以外,营气的循环还有一定的径路和盛衰的时刻。寅时出中焦上注手太阴肺经,卯时入手阳明大肠经,辰时入足阳明胃经,这样时一经,十二地支时辰配属十二经脉,到次日丑时注入足厥阴肝经,复出肺经。这种一时一经气血盛衰的配合方法,称谓“纳支法”,是子午流注法的基础。此外另有一条循环的道路是由肺上注任脉在颈上的一分段,入注督脉,上巅而下行,绕过阴部,复上出任脉的胸腹段,注入于肺(参阅《灵枢·营气》篇)。

卫气行于脉外,日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一昼夜合为五十度。其循行次序: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散行手足六阳经脉,入夜注足少阴内行五脏,经肾、心、肺、肝、脾而复注于肾,合入于目,输布循环(参阅《灵枢·卫气》篇)。

二是沟通内外表里的统一作用。经络系统以十二正经为纲,配合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和全身络脉,组成了一个营卫气血循环的整体。内连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筋骨皮肉、五官九窍,把人体各部,脏与腑、脏与脏、五官与内脏、四肢与躯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1.经络和内脏的病理关系

《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外邪内传脏腑必须经过经脉的传导,这是“自外而内”的病理传变。但若邪气太盛,也可直中内脏,或者脏腑本身有病,也可以累及经络而发生病态。例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记载的“小肠病者……当耳前热”、“膀胱病者……肩上热”等。《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记载:“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心病者……两臂内痛”、“脾病者……腹满”、“肺病者,肩背痛”、“肾病者……大腹小腹痛”等,皆与经脉的病变有关。在《灵枢·经脉》篇中所记载的十二经和十五络病,常兼有内脏的病候,其理就在于此。

2.经络与五官九窍的病理关系

五官九窍皆有经络分布,而受气血之营养。所以经络壅滞气血不和,或者外邪随经入传,也可引起五官九窍的疾病。如:大肠经病的齿痛、鼽衄;胃经病的口喉唇胗;脾经病的舌本强痛,皆因此理。

3.经络和四肢的病理关系

四肢部的筋骨皮肉,也必须依靠经气为养,所以经络受邪,四肢也必然出现病态。例如 经络气道干瘪是为本经虚所致 。又如肺经病的臂内侧前廉痛厥;大肠经病的大指次指痛不用,胃经病的气街股伏兔骱外廉皆痛等等。

4.经气的厥逆

经脉之气如逆乱,则营卫气血就不能正常流行,经络壅滞,可导致内脏、五官、四肢、躯干等出现病态。《灵枢·经脉》篇将肺经和心经的是动病称为“臂厥”;胃经的是动病称为“舒厥”;胆经的是动病称为“阳厥”;膀胱经的是动病称为“踝厥”;肾经的是动病称为“骨厥”,皆是此例。另外《素问·厥论》篇对十二经的厥症还有专文记载,也是属此范围。

5.经气的终绝

一旦某一脏腑的经脉丧失了它的功能时,则其所主宰的器官及肢体的功能也必然随之衰竭。这种情况如果阴三阳六经并现,则死亡在于俄顷了。《灵枢·经脉》篇和《素间·诊要经络》篇中有详细的记载,可资参考。

针刺的作用,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所指出:“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主要是调气。调气是指调整机体脏腑经络之气机。从作用上来分析,则包括候(催)气、行气、补泻三个方面。所谓候气和催气,乃是促使针刺得气的方法,任何针刺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术方能有效。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杨继洲曾说:“有病远道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故临床上多在病所邻近或远处取穴施治时应用。至于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性质而设的治疗措施。尚有平补平泻法,是一种刺激量较平和的手法,也属于补泻的范围。

1.爪切法


金火竹言[针灸篇一]之经络与针法
经脉的走向,在针灸补泻方面十分重要,在施用迎随法”时,必须首先审察经脉顺逆循行的方向,才能下针施术,不然的话,顺逆不分,迎随无据,也就根本谈不上补虚泻实的手法了。 十二经脉相互连接,有以下两个方面:十二正经即是气血循环的主要通路,故此必须按其顺逆方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通的整体,气血才能依次流行。十...

金火竹言[医理篇四]之开阖枢
一营卫循行的开阖枢 《气血津液》篇对气化理论,尤其是营卫之气的化生做了大篇幅的论述,但是气化之后气是如何在体内运行的,就需要用开阖枢的原来来进行解释。《灵枢.阴阳清浊》中记载:“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所以谷气为浊,天气为清,浊者为阴,清者为阳,营卫乃谷气所生,故而营卫之气为...

托物言志的作文竹子4篇
篇一:竹子,这种看似平凡的植物,以其朴实的姿态和谦虚的胸怀,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在竞秀公园的竹林中,它们如同翡翠铸就的天然屏风,笔直的枝干挺立着,仿佛无尽地向天空延伸。竹叶两两相对,向下生长,如同一个“个”字,展现出它们的“虚心”;竹子的枝干由一节节小枝干组成,似乎没有尽头,永远生长...

古人植卉木文言文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

麻烦整合一下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的部分篇目原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已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

烟花的来历
上栗人历来对李畋顶礼膜拜,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在始建于东晋九年(公元354年)的上栗南街佑圣观中设立了“爆竹祖师李畋之神位”,后李畋回乡以爆竹为业,并逐步把制造爆竹的工艺传给乡邻。李畋造福桑梓,得到百姓的尊重。明太祖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当地人就将每年的4月18日(李畋生日...

小学1-6年级必背古诗文70篇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35.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36.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 水绿 如蓝。 能不忆江南。 37.小儿垂钓 (唐)...

烟花历史及原理
一、烧竹期 所谓烧竹期,就是用火烧竹子,发出响声,叫“爆竹”。 我国“爆竹”起源很早,春秋末年政治家范蠡在《陶朱公书》中就有:“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 ”的记载。 (中华书局、巴蜀书社版《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第95卷除夕部杂录2671页 其后三百年左右的西汉时期,文...

石龙区17088049116: 乙肝五项有抗体再打一针乙肝疫苗没事吧? - 乙肝 - 复禾健康
狂景威赛:[答案] 太素不是什么人名,就是太始的意思,即最原始的物质!《太素九针》源于隋朝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中的九针篇!

石龙区17088049116: 搜集俗语,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要30条,谢 -
狂景威赛:[答案] 磨刀不误砍柴工 宰相肚里能撑船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笨鸟儿先飞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远亲不如近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隔行如隔山 一人做事一人当 酒香不怕巷子深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严师出高徒 饥不择食,寒不择衣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

石龙区17088049116: 钟面上短针是______针,长针是______针.时针走一圈是______小时. -
狂景威赛:[答案] 钟面上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 故答案为:时,分,12.

石龙区17088049116: 神奇的针首先把针放入水中,主人喊浮就浮,喊沉就沉.是怎么一回事啊?我已知道了 -
狂景威赛:[答案] 首先要确定,是主人喊浮就浮,喊沉就沉,还是针浮主人就喊浮,针沉主人就喊沉. 在汽水里,针沉底,挂上了气泡,浮上水面释放气泡又沉下去了.主人就各那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