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集》阅读理解

作者&投稿:柴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

1.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亦不详其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以慰天下之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好读书,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2.(1)详细地知道

(2)宽慰

3.(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举例:①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②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意思对即可)


《郑板桥集》阅读理解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选自《郑板桥集》)1.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亦不详其姓字:___(2)用以慰天下之劳人:___3.翻译下列句子。好读书,不求...

《郑板桥》阅读原文及答案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他...

板桥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板桥居士,姓郑,名燮,是扬州兴化人.父立庵先生,凭他的文章品行成为士人模范.教授学生几百人,都成了才.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个子高,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又喜欢说大话,极其自负,批评人不论其身份.那些前辈都很憎恶他,告诫子弟...

《郑燮》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5、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和下列链接材料来说明。(2分)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

郑板桥阅读理解答案六年级上(2014-11-27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及答案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

郑板桥阅读短文答案
第一题:“宝贵财富”是指郑板桥一生所创作的诗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以及他的爱护百姓、救济穷人的高尚精神。第二题: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甘于清贫的生活态度、正直刚强的君子品格、爱护百姓、好善乐施的崇高精神。

郑板桥的阅读答案
郑板桥特别喜欢画兰·竹·石,是因为他们象征着人的 :坚定持久不变

课外阅读题《郑板桥知潍县》
C.因此 D.幸而。3.翻译:①值岁连歉 ②一时豪富咸惮之 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参考答案: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 2.A 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阅读:郑板桥
2.本文主要内容可概括为(郑板桥有许多的艺术成就但在他做官时,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着想的事。)3.答:因为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节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它们都是象征着中华人民坚贞不阿的精神,值得崇扬的!4.答:我喜欢,因为他象征着中华人民清正廉洁的精神,可以为后人做...

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是一位非常有文化修养的人,他的阅读方法也非常独特。据传,郑板桥每次阅读一本书时,都会先读一遍全书,然后再逐章逐节地细读,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内容复述一遍。这种阅读方法,可以让读者对整本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助于把握全局。然后再逐步深入细节,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最后,...

且末县15068528627: "郑板桥集江馆清秋"谈到了"眼中之竹"和什么之间的关系 -
镇贷仟德:[答案] 胸有成竹 一种作画的意念,不再是“我会画”而是“不会画”

且末县15068528627: 苏轼的《胸有成竹》和郑板桥集江馆清秋的阅读题!谢谢啦! -
镇贷仟德: 1、D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3、“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是说苏轼当时的画家画竹一味的画眼中之竹,画竹子的形而已,而并没有融入个人对竹的情趣感受以及没有艺术感的弊病.4、同:强调画画应该意在笔前,才能写尽胸中意气.异:苏轼文主要指出当时画坛弊病,而郑燮文是写自己对画画奥妙的体悟心得.5、胸有成竹:比喻做事很有把握. 兔起鹘落:形容速度很快.

且末县15068528627: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阅读 郑板桥爱子答案 我要的是答案答案 -
镇贷仟德:[答案] 不知你要的是不是这个? 郑板桥爱子 郑板桥不但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而且是深深懂得家教的教育家,他非常讲究“爱子之道”. 郑板桥在外任职时,曾将他六岁的儿子小宝留在乡下,由他的弟弟广大职工墨代养.郑墨对小宝十分宠爱....

且末县15068528627: 古文《勒秋田索画(之二)》《郑板桥集》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
镇贷仟德:[答案] 板桥诞生的时候,清朝的武力征伐业已结束,他所生活的“康乾盛世”实则是一幅在繁荣背后由各色人等组成的众生图,即奴才走狗、市侩、狂生、考据迷、理学家等混迹一堂.之前,郑板桥曾于扬州鬻画;待到罢官后,再来扬州,其...

且末县15068528627: 《郑板桥集》'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到书有弗记者乎'翻译就要中间
镇贷仟德: 原文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漫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书能自刻苦,...

且末县15068528627: 阅读文五柳先生传vs板桥居士 -
镇贷仟德: (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

且末县15068528627: 《郑板桥集》中哪些语句反映郑板桥读书时会进入忘我境界 -
镇贷仟德: 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忘其所语.

且末县15068528627: 请问郑板桥开仓济民的阅读答案是
镇贷仟德: 答案:1.B 2.(郑燮)立即发放谷子给灾民,救活了一万多人. 3.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且末县15068528627: 阅读《郑板桥开仓济民》一文,完成小题.(14分)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 -
镇贷仟德:[答案]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

且末县15068528627: 郑板桥集之板桥题画的赏析 -
镇贷仟德: 题画兰 (清)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编辑本段]【解释】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是说兰花的生长环境,在山顶,岩峰等等这种人迹罕至之处,兰花开着,并散发着奇妙的香气.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这是说兰花的幽洁,不是没有脚下的浮云喧闹,但是任浮云来去,来的时候兰花无意知会,去的时候也无意挽留.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全诗是借咏物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全诗的重点在后两句,可以对照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来理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