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凤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致知在格物是啥意思~

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要想达到完善的理解,就需要实事求是的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
致知:意为达到完善的理解。
致知在格物出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是一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著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具体内容、主要措施、主要原则及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简要概述。

扩展资料:
“格物致知”的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世间万物。物格的意思是事理得到穷究。原句的意思是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原句出自于春秋曾子的《大学》。
《大学》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赏析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八条目关系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由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在秦朝失传,后人对格物致知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朱熹提出的,格是研究,物指世间万物,格物即研究世间万物的背后的道理,获得真知灼见,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类似,但他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支持,所以古人这种格物做得不好,这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

另一种格物是王阳明提出的,他在龙厂悟道时感悟到中国古人一脉相传的真理是格物致良知。这里的格指搏斗、革除的意思,物指人的内心世界的七情六欲,认为人人皆有孟子所说的“良知”,人人都有至善的本性,只不过普通人由于有种种欲望湮灭了良知本性,关于圣贤,我们不需外求,只要反观内省,不断减少贪心、嗔恨、欲望(为道日损也),一切本自具足,人人皆可见良知,成圣贤。这也是国学精华所在,日后中国崛起,文化之根在此。



这几句其实是为第一句做的注解,《大学》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所谓的儒家之道,就是指理解最无上最准确的“德”。“德”的表现就是: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与事有终始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有自己运行发展的规律,都是从起点到终点,从简单到繁复,所以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即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重点、起点,而后去行事,就会得到好的结果,就是文中所说已经接近了“道”。
这个物包括不动的运动的人和物、变动的时间、可知或不可知的空间等等,即代指世上一切行为、结果、表现。就是说,对“道”的理解,即是对德的追求,就是对“一切行为结果达到至善”这个目标的靠近。
以儒家来看,懂得这个规律,首先必须懂得分析事物的基本要素。就是所说的“致知”。
致知在格物,就是其他朋友们已经解释的,对所有事物的理解和分析,就是总结出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郑玄《礼记·大学》:“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致,推及也。知,犹识也。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王阳明《大学古本序》:“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

《大学问》:“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
以上是部分解释,又如御、穷、格斗等不一一赘述。
下面是一些个人观点。
郑玄说辞,致知先于格物,不合文理。
王守仁说辞,诚意与致知通,则八条目实为七条目,不如直接云:“诚意在格物”。况后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若以此解释则不通。且格物与正心释义有重合。
朱程说法更顺语境,然着力过甚,穷至之说刻意至极。是故有王守仁格竹,不假以天时,不顺应时势,终不能得。
先秦文章,修辞简朴,理悦自然。论道而非止于专,思维散发。遂将郑玄语颠倒次序,或更切合。“其来善物,则知于善深;其来恶物,则知于恶深。言人缘来事好恶而知好恶也。”“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者,认知。郑玄以为此致或为至。至知者,意之本也。完善认知在于接触事物,普阅事物将认知推向极致。诚,固也。诚意,固其至知,品也。心,性也。端其品,正其性,修身之始也。


振叶已寻根观澜而索源学以致用格物致知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

关于朱熹理学中的“格物致知”中寻找的理?
朱熹曾说:“此一书之间要紧只在格物两字上认得”,“本领全只在这两字上。”(《朱子语类》十四)可见“格物”在朱熹《大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句》释经一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

武汉同济医院文化篇
武汉同济医院以其独特的文化理念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医院的院徽院训“格物穷理,同舟共济”源自经典古籍,《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强调了对医学知识的深入探索和理解,而《孙子·九地》的“同舟共济”象征着医院同仁们在面对挑战时的团结与合作精神。...

格物是什么意思?
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格”在此有“穷究”之意。《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后失传。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三纲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扩展阅读: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中关于认识论的命题,语出《礼记·大学》。但是“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并未做具体阐释,而且其他先秦典籍中也未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这句话出自于《礼记·大学》,原文如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什么意思
意思: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礼记大学里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什么不是先诚意后格物?_百度...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二程和朱子等人的促进下,变成四书之一,影响力升高到了很高的层级。《大学》所谓的“三纲要八条目”,这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便是“八条目”中的内容,朱子将其当作一个人为因素学为人的压根途径。这一套路径的主要逻辑性就取决于,一个人前提是要获取...

庆云县17812924091: 《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么意思啊? -
郑香除痰: 格物表层意思是对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深一层意是不被物质所束缚,去除物欲,因为这才是根本的规律,究竟的认识. 物有本末,即是说物质现象既有根本,也有表现.物质现象的根本就是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所谓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就是易,就是无常,就是空,就是因果.而末就是表现,就是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烦恼痛苦,就是“有”.物不单是指物体,也指事物和现象. 南无阿弥陀佛

庆云县17812924091: 格物致知的意思? -
郑香除痰: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庆云县1781292409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郑香除痰: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前两目.在《大学》原文...

庆云县17812924091: 格物与致知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越确切越好
郑香除痰: 格物,只是一个突然被某些风骚文人当潮语夸大,故意搞得让人感觉高深莫测的古语...格的意思,就是---认识...就这么简单..格物,即认识事物,认识事物包括:认识事物的表象、体系、构成、规律、原理、本质、根源..格物致知,就是:小孩子用手去摸火被烫得嗷嗷叫,下次火靠近时,他就知道躲了...人从第一口呼吸开始,无时无刻不在格物..只不过的格的深浅多少而已...不格物的人,就是植物人...

庆云县17812924091: 请问一下.大学中的至知在格物中的格物是什么意思?越详细越好. -
郑香除痰: 由于格物致知的解释在秦朝失传,后人对格物致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朱熹提出的,格是研究,物指世间万物,格物即研究世间万物的背后的道理,获得真知灼见,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式类似,但他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支持,...

庆云县17812924091: 朱熹格物致知的深层理解是什么 -
郑香除痰:[答案] 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格...

庆云县1781292409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
郑香除痰: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

庆云县17812924091: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郑香除痰: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思就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庆云县17812924091: 《大学》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郑香除痰: 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庆云县17812924091: 传统意义上的格物和致知与科学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的区别在哪儿? -
郑香除痰:[答案]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