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与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悟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于: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于:1.介词
2.后缀(1)任用;使用;运用。
以:1)任用;使用;运用。
(2)使。
(3)认为。
(4)及,连及。
(5)缘故;原因;道理。
(6)即,立即。详“以时”。
(7)代词。何,何处。
(8)代词。此,这。
(9)介词。拿;用。
(10)介词。表示处置或主使。犹言带着、率领。
(11)介词。介绍论事的标准。犹言“以……论”;“论……”。
(1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13)介词。介绍具有的身份或资格。
(14)介词。为。
(15)介词。在;于。
(16)介词。自;从。
(17)介词。与;同。
(18)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19)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20)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则”。
(2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22)连词。因为,由于。
(23)连词。因而;因此。
(24)连词。如,如果。
(25)助词。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音节,不表义。
(26)助词。表语气,用于句末,相当于“矣”。
(27)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前,组成合成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28)通“已”。已经。
(29)通“已”。太;甚。
(30)通“已”。止。
(31)通“已”。谓不许,不同意。
(32)通“有”。
(33)通“又”。
以: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以跟与是什么意思?
“与”和“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可以表示一起,一同,伴随等意思。但是在汉语中,“与”更侧重于并列关系,即侧重于并列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跟”则更倾向于连贯关系,及表示一物受另一物的影响或随着另一物而进行某种活动。例如:“我与他都喜欢打篮球”。这句话强调的是两者的相同点...

与和以 这两个字的区别?
两个人或两个人事物用与 比如说以……为主用以

古代的以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在古语中“以”有以下解释:1、<动>用;使用。2、<动>做。3、<动>认为。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7、<介>表示...

于与以是什么意思?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以字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导致)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金文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

虚词"以,之,而,与,为,且,其,因,于"用法
(一)相当于“以”,表范围。(二)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动词:同“如”,好像,如同。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与 "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作连词:相当于...

以和已 有什么区别。
以和已的区别:词性不同,写法不同、意思不同 一、词性不同 1、以:介词。2、已:副词。二、写法不同 1、以:2、已:三、意思不同 1、以:(1)用;拿。(2)依;按照。(3)因。(4)表示目的。(5)姓。2、已:(1)停止。(2)已经。(3)后来;不多时。

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

文言文以什么意思
1.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

文言文以意思是什么
1.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

鸡泽县15181146414: 战国策 燕策三中的"于","且","因","以"的用法及意义是什么? -
承河倩婷: 《战国策·燕策三》共有5个故事,而你所指的应该是《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在这篇文言文中,“于”有24个,“且”有5个,“因”有4个,“以”有41个.其中:“于”的用法及意义有: 1、介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表所在...

鸡泽县15181146414: “臣闻爱子,教之以一方,弗纳于邪”中的“以”和“于”各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特殊句式吗? -
承河倩婷: 以,用.于,在.状语后置

鸡泽县15181146414: 于的意思是什么? -
承河倩婷: 编辑本段释义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鸡泽县15181146414: 文言文里"于"字的用法中"从"的意思是什么?以的因为的意思解释是什么意思? -
承河倩婷: 囧……说的啥米?不懂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是不是这个?

鸡泽县15181146414: 古文中“于”是什么意思 -
承河倩婷: 于yú〈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

鸡泽县15181146414: 《童趣》中的 之、其、私、于、以,是什么意思?很急的! -
承河倩婷: “之”有三个意思:一是助词“的”;二是代词“它”;三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其”:在“必细察其纹理”中是代词,“它的”;在“蹲其身”中是“自己”的意思;私:不是“我”的意思,“私拟作群鹤……”该句本来是一个省略句,省去了“我”,因此在这里“私”应解释为“私自、暗暗地”

鸡泽县15181146414: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以与什么意思 -
承河倩婷: "以与"直接解释就是用**来和**人做什么,在上句中的意思就是用熊罴貔貅虎来与炎帝在阪泉之野战斗.

鸡泽县15181146414: 晏子之于,中妾以是求去也的以是什么意思 -
承河倩婷: -妾是以求去也“是以”,因此. 我认为“以”解释为“因为”; “是”是指示代词,这,次; 两字合起来解释为“因此”;全句解释为:(他的)妻子因此请求离开他;全文及翻译参见: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4429663.html

鸡泽县15181146414: 文言文以是什么意思 -
承河倩婷: 1.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从,在,于.如: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3.在......时候.如:不以此时引纲维.4.把,拿,用.如:以沛公言报项王.5.凭借......身份.如:亚夫以中尉为太尉.6.并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7.来,用来...

鸡泽县15181146414: 在古文中“于”是什么意思 -
承河倩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