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以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兆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以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

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

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2. 文言文以是什么意思

1.因为。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从,在,于。

如: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3.在。

时候。

如:不以此时引纲维。4.把,拿,用。

如:以沛公言报项王。5.凭借。

身份。

如:亚夫以中尉为太尉。6.并且。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7.来,用来。

如:作师说以贻之。8.因此,以致。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9.如果。

如:以噬人,无御之者。10.句中或句末语气词,不译。

如:逆以愆我心。11.表时间,方位或范围。

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12.认为。

如:以天下之美以尽在己。13.使用。

如:大臣怨于不以。14.连及。

如: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15.率领。

如:宫之奇以其族行。16.原因。

如: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17.通假字,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18.有。

如:农民以鬻子者。

3. 【古文以是什么意思】

“以”的用法: 1、用、拿、把. ①以刀劈狼首.(《狼》)②因以为号.(《五柳先生》)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④将以攻宋 (《公输》) ⑤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⑥今诚以吾众诈自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按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凭、凭借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4、因为、由于 ①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5、表目的,一般译为来 、用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④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6、表结果,一般译为“以致” ①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7、连词相当于“而” ①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隆中对》)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③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④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8、可以和“为”连用,一般译为“认为”.①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4. 在文言文中,“以”是什么意思

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左传》”宫之奇其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

4.原因《列子》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在……时候;凭借……身份;因为(“孙膑已此名显天下”)。

6.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7.和“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上”;“以东”。

11.通假字,“已”,已经。《史记》“固以怪之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5. 文言文以的意思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呼?亦不使罪蔓尔曹

释义: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

其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毒:伤害;危害,动词,伤害一县(邑)的民众。

可以调素琴。以:动词,用来。可以:可用来(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可以”)。

不以物喜。以:连词,因为、由于。

不以疾也。以:动词,认为,以为、感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也不会比降水更快。以在这里是一种主观判断,认为比不上江水的速度。

6. 以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1)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 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4)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 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7.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8. 【在文言文中的“乎”都可以表示哪些意思

(2)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吗)? (3)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无须~.异~寻常. (5)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呜呼.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 [in;at].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from]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 [because].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 [according to].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to] 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乎 hū 〈后缀〉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文言文中 【以,之,于,为,已,其,焉】的所有用法(词语的翻译),一个用法...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

文言文中其、以、于、而、为是什么意思?(所有的意思)很急!!!望知情者...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那(些),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现于后世。”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欧阳修说的。他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范宣律已文言文里的是以什么意思
是以的意思是因此。一、原文 范宣年八岁,后园挑菜,误伤指,大啼。人问:“痛耶?”答曰:“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二、译文 范宣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后园挖菜,不小心伤了手指,大声哭起来。有人听到了,关切地问他:“很疼吗?”范宣回答说:“不是因为疼的缘故,...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规律,有所作为,有什么。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基本字义:有 1、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

言文言是什么意思
言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

言在文言文中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2、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二、特点不同 1、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文三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

文言文和古文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2. 文言文和古文有什么区别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

诏安县18242993101: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各类用法和意思各举一个例子 -
南君苁蓉:[答案] 1、介词.因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 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 3、介词.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介词.把,拿(彭端淑《...

诏安县18242993101: 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南君苁蓉: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

诏安县18242993101: 文言文中“以”有哪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 -
南君苁蓉: 一、作介词用.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

诏安县18242993101: 文言文里的以有哪些意思 -
南君苁蓉: 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诏安县18242993101: 文言文以是什么意思 -
南君苁蓉: 1.因为.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从,在,于.如: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3.在......时候.如:不以此时引纲维.4.把,拿,用.如:以沛公言报项王.5.凭借......身份.如:亚夫以中尉为太尉.6.并且.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7.来,用来...

诏安县18242993101: 在文言文中,“以”是什么意思 -
南君苁蓉: 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左传》”宫之奇其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 4.原因《列子》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在……时候;凭借……身份;因为(“孙膑已此名显天下”). 6.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7.和“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上”;“以东”. 11.通假字,“已”,已经.《史记》“固以怪之以”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凭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诏安县18242993101: 以的意思是什么?文言文的 -
南君苁蓉: 以的意思是 用,用来,拿来 或者是认为

诏安县18242993101: 文言文中以的意思
南君苁蓉: 以在古文中的意思有:1、因为,由于: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⑵臣是以无请也.2、而,来.⑴有好事者船以入.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

诏安县18242993101: 文言文中“以”的所有意思和用法 -
南君苁蓉: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诏安县18242993101: 辨析文言文虚词“以”的意义是什么?
南君苁蓉: 以 (1) 介词 ① 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等,可译为“拿、用、凭着”等.如: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②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