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关于人权概念争论的三种观点是什么?(两类人权说、“三代人权”说、六类人权说)

作者&投稿:东野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第一代人权和第二代人权?~

我们一般把“ 消极的权利”即保护公民自由免遭侵犯的权利)称为第一代人权, 把“ 积极的权利” 即由国家采取积极行动来配合实现的权利)称为第二代人权。
人权思想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发展变化的,17、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仅限于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等权利。
19世纪后人权逐步从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突破了传统人权概念,从个人人权发展到集体人权,增加了民族自决权、和平权、环境权等内容。
扩展资料:
第三代人权
“第三代人权”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非官方术语,它也因此囊括了极其广泛的权利,包括:集体权、自决权、经济和社会发展权、健康环境权、自然资源权、通讯权、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代际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权利。
因全球化潮流的迅速发展,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的激化,生态环境遭到的严重破坏,科技、能源、信息等等资源竞争加剧。基于这些因素,有人提出了把“和平、发展、生态环境、共同继承财产、交流和人道主义援助等等”也概括进第三代人权观里面。
如何维护地区的和平?怎样处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认同问题?以及在应对战争、贫困、自然灾害、人口膨胀、疾病流行等等带给人类的灾难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在如何确立和保障“第三代人权”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综上所述,第三代人权观的出现虽然是在上世纪末期,到现在还并不成熟,但它已经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社会的和谐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和谐是个集体的概念,也就是说贯穿第三代人权观的将是人类社会实现整体的和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三代人权

 第一代人权概念是以《国家人权宪章》为依据的。它们侧重个人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这一代人权概念为中心的国家人权法被称为“个人人权法”。

  第二代人权概念是国际人权文件所确认得民族自决权。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一条第二项的规定,民族自决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确认; 1960年联合国大会《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对此作了更具体的规定;1966年两个人权公约均在第一条规定“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以这一代人权概念为中心的国家人权法被称为“自决权法”。

  第三代人权概念以国际人权文件所确认的发展权为核心。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包括《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决议、1966年《社会进步和发展宣言》、1974年《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承认发展中国家人民享有发展权。以这一代人权概念为中心的国家人权法被称为“发展权法”。

  人权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三代人权之间并非处于割裂的状态,相反,下一代人权包含并发展了上一代人权。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世界各国对人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人权观。我们认为,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享有人权的主体是所有的人,而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语言、财产、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其他出身、身份等。享有人权的主体不仅包括单个的人,也包括人的结合,即群体、民族和国家等。人权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自由和价值的确认.
人权不是天赋的,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人权不是抽象的,不是孤立的,而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人权保障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再到实有权利,人权概念的内涵是不断拓展的。
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和平等,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作保证,人就不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
人权不同于一般所谓“人的权利”。人权固然是人的权利,但人的权利不一定是人权,因为特权也是一种人的权利,而特权恰恰是与人权相对立的。人权是指人们对利益和权力占有的自由、平等关系,而特权则是指人们在利益和权力占有上存在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人权也不同于“公民权”,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谓公民,一般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所谓公民权,是指国家宪法和法律对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行使某种权利和行为自由的确认。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人权和公民权基本上是一回事。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第一,人权的主体更广泛,如在中国的外国人并不是中国公民,但他们也是人权的主体;第二,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之分,而公民权就是公民个人的权利;第三,人权的实现不仅靠国内法保障,还靠国际法保障,尤其是集体人权的实现更需要国际保护,而公民权的实现只需依靠一国的宪法和法律来保障


“人权”这一概念在历史的发展
第一,国际社会的人权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指公民和政治权利,而且也包括了人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特别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提出和确认,使人权概念在国际范围内突破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狭隘框框。第二,国际社会的人权概念强调了人权内容的不可分割性。1968年的《德黑兰宣言》和1977年的《关于人权新概念的决议》都...

简述联合国人权公约的内容及其建立的执行机制!!!
第一代人权,西方18世纪,主要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不能给予也不能剥夺。第二代人权,19世纪以来,拓展到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第三代人权,20世纪中叶以后,发展权、生存权、环境权等。 二、国际人权法的概念主要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有关尊重、促进和保护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其内容包括...

人权观念起源于古希腊吗?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人权作为一个普遍的政治理论概念,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提出的。为了对抗和否定当时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权、君权和等级特权,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举起了“天赋人权”的旗帜。他们断言,每一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生命、财产、自由、平等...

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内容简介
体现了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核心作用。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自然法的视角引入人权研究,旨在揭示西方自然法学派对于人权的独特理解和解读。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交织分析,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人权在西方社会中的历史演进和现实意义。这是一次深入探究人权理论与实践的学术之旅。

当代西方关于人权概念争论的三种观点是什么?(两类人权说、“三代人 ...
当代西方关于人权概念争论的三种观点是什么?(两类人权说、“三代人权”说、六类人权说)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494944543 2009-05-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

人权是是什么意思
但当时没有人权保护的具体内容,仅提出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就此提出意见。<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对人权的内容作了阐述,提出了人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是联合国关于人权的主要文件。该宣言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传统的人权概念的基础上,但...

西方国家为什么关心第三世界的人权状况
在现实中,西方的人权干涉推行的是双重标准。面对大国滥用国际人权保护的可能,对于小国弱国,主权是一个生存的概念,否定了主权就否定了国家平等的重要基石。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有长期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历史,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对主权非常珍视。1999年,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在...

什么是第二代人权?第二代人权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代人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包括工作权,适当生活水准权.社会保障权,健康权,教育权,闲暇和娱乐权,参加文化生活权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又受到西方“福利国家”概念的影响,尤为发展中国家所提倡。这一代权利依据的是“平等...

西方人权思想什么时间启蒙的
“天赋人权”观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提出的人权理论,代表了新兴的生产关系和新兴阶级的利益。它在理论上倡导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否定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是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和压迫的理论武器,具有历史进步作用。“天赋人权”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概念,对资产...

评论西方的普选和人权.
以上这些释义或定义当然不足以代表这些作者有关人权概念的整个看法,更不能包容其他许多西方人权学者关于人权概念的观点。但通过这些释义或定义可以看出,他们对人权的主体、性质、客体、回答人(即承担义务者)以及论证根据的理解,既有共同点也是不同点。就共同点而论,最明显的有二:其一,他们大多拥有...

仓山区13426165435: 西方思想家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权
宦洁艾妮: 是自由平等

仓山区13426165435: “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宦洁艾妮: 人权概念产生后,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国内管辖事务. 随着联合国的成立,人权从国内领域走向国际领域,一些西方学者从人权的国际保护角度开始提出了“人权高于主权...

仓山区13426165435: 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人权问题观点? -
宦洁艾妮: 东方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一向以贵族为主,平民为次,又有几百代的传统,使得东方人的人权意识差;而西方人的王国历史是有太多的变迁的,人民会大规模的起义,王朝统治阶级在台上坐不稳.因而,西方人比东方人更懂人权!

仓山区13426165435: 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
宦洁艾妮: 人权与主权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国际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散播\"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而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在其主流宣传中对这种观点进行大力批判...

仓山区13426165435: 论宪法的基本原则 -
宦洁艾妮: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的宪法可以:1保护妇女的权利 2保障退休人员和军烈属的权利 3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和老人 4保护未成年人 5保护华侨的权利6保障未成年人的读书权7保障人民的男女平等8保障人...

仓山区13426165435: 论主权与人权的关系 -
宦洁艾妮:浅析人权与国家主权 国际法硕士 高琦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权的国际属性日益突现,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权问题已越出国家界限成为全球问题,人权保护没有国界,人权高于国家主权....

仓山区13426165435: 光的速度是谁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测出来的? -
宦洁艾妮: 光速的测定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也打破了光速无限的传统观念;在物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里程中,它不仅为粒子说和波动说的争论提供了判定的依据,而且最终推动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的发...

仓山区13426165435: 什么叫人权??我只知道有生存权,还有呢,那么人权到底是指什么外国
宦洁艾妮: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