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为什么说“是礼也”

作者&投稿:饶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意思,有什么启示~

孔子进了太庙,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孔子是很知礼的,对周礼十分熟悉,但遇到不懂的还是要问。孔子的知识之所以渊博,与他的“每事问”不无关系。
不懂就要问,就要学习,这就是“知礼”。 孔子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和他对周礼的恭敬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扩展资料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正是他懂礼有礼的表现。但是根据钱先生的译文,太庙所举行那些所谓的礼并不合周公之制。钱先生认为,句子“是礼也”中“也”字通“邪”,是疑问词。孔子并不是不知道鲁太庙中的种种礼器与仪文,但是这些多属僭礼,有不当陈设举行于侯国之庙的。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乃是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的讽刺和抗议。浅人不识,疑孔子不知礼,孔子也不明辨,只反问此礼邪?孔子并不是不知这种种礼,只是将此种礼不应当在鲁之太庙中。每事问,是希望人们有所省悟。同一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将获得完全不同的意义。

孔子入鲁国太庙,每样事物都要向人请教。有人说:“谁说那个陬邑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进了太庙什么都问。”孔子听说后,说:“这才是懂得礼呢。”

孔子对“礼”的定义,与这些人对“礼”的定义不同。大众总以为懂礼貌、懂礼节就是“礼”,孔丘一个年轻人,在太庙这样神圣庄严的地方保持安静即为守礼。而在孔子那里,“礼”有更高层次的含义。对自己面前这些前辈们的恭敬是微不足道的礼,而对国君、对国君祖先各种礼器、陈设的敬畏与求知才是真正的大“礼”。因此,“每事问”不仅不违礼,反而恰恰说明懂得礼。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心里时常装着他人,也蕴含了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原文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出自《八佾》篇包括26章,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三个部分。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扩展资料

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我的学问是通过勤奋刻苦学习得到的。”

孔子非常虚心好学,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总是诚心诚意地向别人请教。

一次,孔子到太庙——国君的祖庙里去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他都问到了(每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

“每事问”此成语便出于此。

示 例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每事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每事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佾



这个背景是孔子其实对于太庙里的所有礼仪事项都很熟悉,但进了太庙还是每件事都询问(原来在这里的人)。有人听说了就不屑:谁说这个邹人精通礼仪啊,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不懂)。而孔子回答说,这就是礼仪啊。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处世智慧,可以通俗化为不显摆不自负,跟“遇到不懂得事就要问”根本不挨着,是即便样样都懂,也要向前辈和同事多请教以表示尊重。
回答问题的人能不要想当然稍微查查原文再扯吗?这种行为简直是本问题的反面教材。

这个背景是孔子其实对于太庙里的所有礼仪事项都很熟悉,但进了太庙还是每件事都询问(原来在这里的人)。有人听说了就不屑:谁说这个邹人精通礼仪啊,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不懂)。而孔子回答说,这就是礼仪啊。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处世智慧,可以通俗化为不显摆不自负,跟“遇到不懂得事就要问”根本不挨着,是即便样样都懂,也要向前辈和同事多请教以表示尊重。
回答问题的人能不要想当然稍微查查原文再扯吗?这种行为简直是本问题的反面教材。

还不够对

24855565


论语: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评析】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

《论语-八佾第三》15 子入太庙,每事问
Day55本章为《论语》:八佾篇 【原文】3.15 子入太庙①,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②?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①太庙:开国的君主叫太祖,太祖的庙叫太庙。这里指周公的庙,周公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②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

子入太庙每事问翻译
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解析: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祭祀周公的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最新版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
8、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八佾第三(3.15)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注释:太庙:鲁国的周公庙,祭祀周公旦。邹:鲁国的邹邑,在现在的曲阜附近。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邹邑的大夫,所以邹人之子就是指的孔子。翻译:孔子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掌管太庙的人。...

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意思
解 释 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出 处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典 故 孔子,名丘,出生于邹县(今山东曲阜东南10里西邹集)。他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县官,所以他被称为“邹人之子”。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

10.14 入太庙,每事问。
“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入太庙,每件事都仔细询问,务必了解掌握,烂熟于心。“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殡”,死者殓在棺,暂停宅中以待葬,这个棺就叫殡,以宾客待之。《礼记·檀弓》有记载:“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应该和这说的是同一件事,有朋友从他乡来,不...

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意思,有什么启示
孔子进了太庙,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孔子是很知礼的,对周礼十分熟悉,但遇到不懂的还是要问。孔子的知识之所以渊博,与他的“每事问”不无关系。不懂就要问,就要学习,这就是“知礼”。 孔子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和他对周礼的恭敬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为什么要“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当时他也无法以专家自居,由于虚心求救每一个事件的背后的指导思想在当时必不可少,而且还可以显露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所以说孔子对周礼具有很恭敬的...

不耻下问成语故事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

运城市15092325494: 关于“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为什么说“是礼也”?是因为只有勤问,才能致学吗?呃.不好意思,自己想通了,原先以为“问”是过问的意思,所以觉得... -
雪苗芙露:[答案] 那当然了 《论语》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在那个时代,不发问,就无法获取知识.

运城市15092325494: 孔子为什么要“入太庙,每事问” -
雪苗芙露: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当时他也无法以专家自居,由于虚心求救每一个事件的背后的指导思想在当时必不可少,而且还可以显露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所以说孔子对周礼具有很恭敬的态度.

运城市15092325494: 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意思 -
雪苗芙露:[答案] 解 释 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问别人,向别人请教.后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出 处 《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典 故 孔子,名丘,出生于邹县(今山东曲阜东南10里西邹集).他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县官,所以他被称为“邹人之子”. 孔子...

运城市15092325494: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的翻译. -
雪苗芙露:[答案]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所以以上的翻译是“孔子到了太庙...

运城市15092325494: “子入太庙每事问“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
雪苗芙露: 由于家境贫寒,仲尼没有条件进入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级学校深造,他就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 仲尼勤奋好学,当时社会上要求士人必须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他进太庙时遇见什么问什么,表现了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有了“子入太庙每事问”的典故.

运城市15092325494: 有关孔子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
雪苗芙露: 有一次,孔子有机会进入鲁国的太庙.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里面陈列着许多文物古器,还常举行祭祀活动,在这里,可以了解历史和有关的典章制度.孔子进太庙后,就下功夫认真地进行考察,对每一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别人请教.从庙里陈列的件件文物古器到举行仪式时伴奏的音乐,样样都要找人问个究竟.活动结束后,他还拉住别人的衣袖,继续问一些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这样做,曾被人看不起.有人说:“谁说这个年轻人懂得礼呢?他跑进太庙,什么是都要问.”孔子听了说:“不懂就问,这就是礼啊!”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运城市15092325494: 谈谈你对孔子其人的初步认识 -
雪苗芙露: 1、好学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呐?子路不知道怎么回答,孔子回来就埋怨子路,说你就告诉他,我这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第一句是发愤忘食,什么意思啊?发奋学习,忘了吃饭,又一次孔子...

运城市15092325494: 论语里到了周公庙孔子每件事情都问才叫有礼 -
雪苗芙露: 《论语》对此有两处记载,一处在《八佾》篇中,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另一处在《乡党》篇中,因为这篇是记载孔子行为活动和习惯的专篇,所以省去了“子”这个主语,直接说“入太庙,每事问”.进入太庙是进行祭祀活动.虽然祭祀活动的规定程序是相同的,但每次活动的计划是不同的.参与祭祀活动的人员向活动组织者询问了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活动细节,不只是出于礼貌,更不是装着不懂而请教别人的样子来表现自己的谦逊,而是恭敬和认真的表现.所以孔子才回答“是礼也”.

运城市15092325494: 论语翻译(51)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
雪苗芙露: 原文】 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评析】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运城市15092325494: “不耻下问”出自哪里? -
雪苗芙露:[答案] 出 处:《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成语故... 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