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问题

作者&投稿:攸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问题?~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所谓“一”者,即是老子所言的“道”。只要遵循这个正道,遵循自然规律,天地万物都会井然有序。遵从大道(自然),天会清朗祥和,地会宁静太平。人的精神元气会灵明不昧,谷物粮食等会生长丰盈,侯王君主能够将天下治理好。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动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顺应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尝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从而看出老子思想中,人能够满足温饱,身体健康就够了,不需要有其他的欲望。如果让人们知道了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看到了很多“好”的东西,那么其必然会产生欲望。所以索性不要让他们知道,不要让他们看到,他们就能永远保持纯洁的心,永远过着平静安逸的生活。因为整个社会都不知道那些事情,都看不到那些东西,所以少数的聪明人也发挥不出他们的财智去改变现状,因为那个社会不崇尚这些东西。
  欲望不是思想决定的,而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一旦人们知道了某些事物,心里产生了好坏的衡量标准,必然向往“好”的东西,欲望就产生了,如果这个“好”的标准是无限放大着的,那么欲望就会无限放大。
  如果没有欲望,人类一定还是像某种走兽一样,和大自然保持着一种平衡,甚至不会有原始社会的产生。所以老子的思想对于人类不适用,那只是他自己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但是老子也不否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大脑的结构要复杂的多,这一点决定了人类社会所遵循的道必然有别于其他飞禽走兽,也决定了人类必然会统治地球、并且将不断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在社会已经发展到那个阶段的时候,老子希望人类不要再去扩张不要再去改变,但是当下的人类已经不是走兽了,“人类的欲望”早已产生,所以必然会继续发展下去。想要贯彻老子的思想,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脱离社会,隐居山林。

按照老子的思想,道高于德,德高于仁,仁高于义。。。。

在缺失了,违反了,没有了道的情况下,才会有德产生,老子的本义是不想这种德产生的,产生了是由于道的没有被达到,是被迫的。。。。

现在来回答你的问题,下德的人,是有心作为,现实点的话说,就是做好事儿,图报。出发的高度就下降了。

你“上仁”那里的理解,我觉得可以按照这个方式来理解,“上仁的人,想要去作为,但却没有去做任何实际的工作,顺应大道的想法只是停留在思想的阶段,而非进入实质”。

如此,我觉得应该可以理解这章的意思了。

www.chinalaozi.cn www.laozi.net老子文化网 中国老子网上
你参考一下

第三十八章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2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3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4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5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 取此。

译文
1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2 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 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 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4 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5 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
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 的端倪了。
6 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
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 此而取舍。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意思是指“下德”的人有心故意做出“德”的话样子。庄子认为德是心朴实,不居于虚华的,所以“失德”后才有“仁”。庄子尚德而非仁,他认为仁有造作的行为。


《道德经》一章的有关问题
1.不然怎么有人说《老子》是古典的辨证法呢。有和无,始终是相对的,但是就像我们常说的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一样,又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二者,同出而异名”就可以来解释这个问题,“同出”就是说他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异名”说明他们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但由于本质相同,所以互相...

道德经第三次答疑
问题5:冰酉酉 ,1、学习道德经课程时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延伸性思考。对于自己结合实际问题很难理解会想不到但看到别人的思考又会有恍然大悟的觉悟也会有同感。怎样去开启自己学习发散延伸思维呢?来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道德经。 问题9:慧镁 慧镁 1班,不知道如何把《道德经》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问题11:袁姐姐...

《道德经》问题
因为符合公认道德准则,才会让国民“自然而然”的“感觉不到”,所以才不同刻意去“治”。而无政府主义则根本就没得治了~~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本身就意味这对统治者的道德约束。实际上,明朝中期就实现这种“中华帝制的宪政模式”。如果对此有兴趣,可以搜一下俺的《重新发现大明朝》。

请教关于《道德经》的问题
人不知道,曷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道不可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

《道德经》问题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译文】保持神魂与体魄的谐和统一,能不崩解离散吗?圆融气质以致柔顺随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理幽深而明澈的自体,能没有任何瑕疵吗?爱民治国...

有关道德经的问题
其实,天不存在理性问题,因为天地的运动是恒定不变的,不具备调节功能。它的所谓调节,均在运动中体现出来,如四季的变化,日夜的更替。今天读老子,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批判的认识。对前九章进行了初略认识。关键词:道德经 《道德经》之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

老子道德经重点阐述的问题是
老子《道德经》的主题思想概括为以下两句话:道无为万物能治,德无为天下能治。法无为是政治的根本法则。

老子道德经的问题
3)“也”字。有很多助词的版本,应该是参照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本。就是说,这里面你举的第一句,是汉朝之后的版本;而第二句是汉初的版本。2,同上1)3,字的问题,在道德经里面有太多了。说都说不完的。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但是流传下来,由于古代书写工具不成熟,加上人为的原因,原来的版本...

关于道德经的问题
此道德非彼道德,道德,“得道”。道修的是今生,贵生避死,如避无可避,定然要抗争!有道者不处,是不处佳兵之下,所以真正修行之人不喜战场、官场,意为避死,并不违反道。有道之人,会积极的求生,世间所求,有什么能比生命更朴实呢?我想楼主没完整读道德经,以管窥豹未见其全,如果真心想理解...

道德经的问题
其实这句话的本身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我发现很多人都是乱七八糟的解释,弄点玄乎其玄。大家知道,老子所处的时代是诸子百家繁盛的时代,社会上的各行业都称自己的那一行叫做“道”,而老子在这个时候传出他的“道”,为了说明他的道的与众不同之处,所以他在他的《道德经》的开篇就明确说,我...

杭州市17789771979: 道德经的问题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前茗傲承:[答案] 这个四句,讲的可能是精神上的东西 ,内心空明,神居心中,神才能不屈.动而愈出,意思可能是动可能扰动神气,多言数穷,可能通假与多言术穷,这后面2句是教唆,不如守中,还是强调一个静,内守神. 我所用的神字,不知道你可以理解不,就...

杭州市17789771979: 道德经中的问题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人到最不顺的话就是顺利的开始,人到最辉煌的时候就是走向失败的开始,大概是这个意思,那句话怎么说... -
前茗傲承:[答案] 老子的道德经并没有一章完全明确的指出和你说的那一段话相合 不过却有很多的章句体现出了楼主上面的意思.老子的很多文章都有提到此类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有正反俩面,万物复阴而抱阳,当一件事物正在成长的时候就会有另一面走向衰弱.比如...

杭州市17789771979: 道德经中的问题 -
前茗傲承: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动去改变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切顺应自然.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尝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从而看出老子思想中,人能够满足温饱,身体健康就够...

杭州市17789771979: 道德经中的一个小问题
前茗傲承: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

杭州市17789771979: 《道德经》的问题
前茗傲承: 李耳此言,乃是《道德经》中颇负哲理的一言,以前我读到此,不禁顿感“道”之深邃.因此,若想有建设性的回答这句话的形象释意,与抽象内涵,我们仍离不开老子那...

杭州市17789771979: 有关道德经的问题 -
前茗傲承: 道”是自然规律抽象的反映.“德”是先天的资质,它如同天平的支点,起着协调作用.它与智慧不同之处就在于,智慧是运用的过程反映,而老子的 “德”是先天的反映,这个“德”就是天德,是神化的“德”,属于天地的理性.老子认为,...

杭州市17789771979: 问一个关于《道德经》问题第二章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里的,... -
前茗傲承:[答案] 我觉得这一章主要是表达了对立双方相生相立的意思,而这紧密相连的两方面又可相互促进.所以道家抓住这一辩证法,进而能够深入考察事物,从而从其反面入手反而达到正面效果.圣人也便是知此常理的人,因此能够把握事物的发...

杭州市17789771979: 老子的《道德经》问题 -
前茗傲承: 楼主,其实我们都不是老子本人,所以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个人觉得,老子提倡顺其自然的思想,不是消极的,原因如下:1,老子提倡顺其自然,主要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力”改变自然后带来的后果;比如说,我们修建三...

杭州市17789771979: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小问题 -
前茗傲承: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http://www.dxgzs.com/zxmz/lz1.htm 有时间去看看吧!!!

杭州市17789771979: 有关道家中老子的《道德经》的问题《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 )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居其一焉.(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
前茗傲承:[答案] 前两空帛书为“王”,更早的楚简本亦为“王”,王字应是原貌 可参考《帛书老子再疏义》尹振环先生很详细的写了《改“王大”为“人大”,硬伤不轻!》 《老子》是写给君王看的所以应是“王”字. 最后一空是人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