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之‘六度’与小乘之‘五戒十善’有什么不同?

作者&投稿:夏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不同?~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大乘着重的是佛教的大众教化作用,主张不但要自利,还要利他,利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定为目标。

小乘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只能有释迦牟尼一个佛,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主张佛教对修持者本人的作用,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

“六度”是指六度波罗蜜,分别为: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这六个修习的步骤。那么这“六度波罗密”也称“眷属波罗密”、修持起来一个起作用,六个同时都在起作用,所以从那个入门都可。因为有布施在里面,所以一个人成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谓之“大乘佛法”

那么小乘佛法的“五戒十善”,里面虽然也包含了持戒在里面,也有禅定和般若,但这种般若是小般若,一个人成就的般若,所以才叫做“小乘佛法”、

一般来讲,如果要真修持,是从小乘开始修起的,要先把自身的罪业消除干净,这样修起大乘来才能够得力。当然有些人上来就能修大乘,但非善根深厚者不可。愿施主早日正果!

这种认知是不适当的。 两者都有五戒,都强调十善。 佛陀教导可以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种。 而五戒十善即可以往生善道,也可以培养出世间法的资粮。

六度是大菩提道,而五戒十善也包括在六度里面。 北传佛教说6波罗蜜,南传上座部则说有10波罗蜜,两者都是向大菩提道。

大乘和小乘的说法并不适当,只能说佛陀教导可以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南传上座部也有大菩提道,比北传佛教的六度更为深入的‘十度’。佛陀教导趋向3种道的两种。 佛道,解脱道。 大菩提道只是为了走向佛道的过程。

五戒十善是自度,也是不失人身戒,修好的可以去天道,道家所谓的成仙,佛家的天人亦是如此。

六度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波罗蜜,八万四千法门可以缩为六度,此是大乘法,能出离三界跳出六道轮回之至善圆满的法。

比如修菩萨戒,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证菩提。
不但自觉还要觉他,是说要舍去自私自利的小我为舍己为人的大我,觉行还要圆满,经过无量劫的生死,觉行圆满的才证的菩萨果位,显然比小乘要正觉慈悲的多。

大乘与小乘都必须遵守“五戒十善”,这是佛法的基本要求,在这里是不分大、小乘的。
区别是在修行的方法上,大乘讲的是“六度”,小乘讲的是“八正道”,从文义和解释上都有不同,因为所谓大乘的北传佛教主张的是菩萨行,所谓小乘的南传佛教主张的是罗汉行。
其实从根本的意义上看,只是侧重点的不同,实际上“六度”修行与“八正道”修行其实是一体的,是学者妄做分别。

阿弥陀佛!


大乘与小乘
以上自布施到排定五个次序,都是大乘的励行至善之德的基本,由力行善德而至于自启其牖,达到般若智慧成就的极果,所以大小乘佛学的最高成就,都是注重智慧的解脱、智慧的成就,并非盲目的信仰。复由六度成就的扩展,作为利世利人的人世辅翼,便有另外四度的成立:(7)方便善巧。精进自利利他的方法。(8)愿。是对众生...

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三戒论》中也阐述了宁玛巴的大圆满是不是乘的问题,在这里不作广说。“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来历?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何不同?
大乘(梵语Mahāyāna),汉文根据“大的交通工具”的原意来翻译的,是五乘中的菩萨乘;小乘(梵语hīnayīna),汉文根据“小的交通工具”的原意来翻译的,是五乘中的声闻乘。这里“乘”的工具是指驰向涅盘彼岸的“方舟”。大乘与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都有的区别:大乘教的...

大小乘有什么区别
宏海法师答: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发心大小,因为小乘呢他就是发心自己了脱生死,可是大乘除了自利还要利他,乘就是运载的意思,大乘如同交通工具大相对承载的人多 。这是就发心而言。再一个,就修的法门而言,小乘修四谛法门,知道苦的生起,然后反观升起苦的原因是造了恶业,...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他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释迦牟尼逝世后,由于对他所说的教义理解阐发不同,佛教内部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主要可以分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像舟和车一样,能载人由此达彼。“小乘”( Hinaana,音读“希那衍那”),原为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都有哪些区别
好像海里面的一个小水泡和整个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

佛教中的六度是什意思
它包括哪六度?1、施度(檀波蜜或檀那波蜜):有施、法施和畏施三。菩由修布施,能治悭吝,生利。2、戒度(波蜜或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身口意一切。3、忍度(羼提波蜜):菩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辱打及外界一切寒渴等之大行,...

请简单介绍佛教大乘与小乘主要的区别,通俗点,不要粘贴的长篇大论的...
小乘佛教: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大乘佛教: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对于佛学小白,如何理解小乘和大乘的区别
小乘佛法以度己为目标,意思是朝着阿罗汉果位前进,小乘的修行者,多数喜欢深山,隐秘的山东里或者坟场内修行为多。而大乘学者,以利己利他的行为修行,以六度波罗蜜为基础(禅定,持戒,精进,忍辱,布施,般若),大乘修行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应无所住,而生起心。小乘修行者,乐于解脱常住涅槃。...

南关区13161525556: 大乘之'六度'与小乘之'五戒十善'有什么不同? -
僪栋毓乐: “六度”是指六度波罗蜜,分别为: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这六个修习的步骤.那么这“六度波罗密”也称“眷属波罗密”、修持起来一个起作用,六个同时都在起作用,所以从那个入门都可.因为有布施在里面,所以一个人成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谓之“大乘佛法”那么小乘佛法的“五戒十善”,里面虽然也包含了持戒在里面,也有禅定和般若,但这种般若是小般若,一个人成就的般若,所以才叫做“小乘佛法”、一般来讲,如果要真修持,是从小乘开始修起的,要先把自身的罪业消除干净,这样修起大乘来才能够得力.当然有些人上来就能修大乘,但非善根深厚者不可.愿施主早日正果!

南关区13161525556: 大小乘佛教区别. -
僪栋毓乐: 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

南关区13161525556: 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之行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
僪栋毓乐: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

南关区13161525556: 六度是什么? -
僪栋毓乐: “度”梵语是“Pāramitā 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即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一、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 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 二、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 戒也有三...

南关区13161525556: 佛教中的六度指什么 -
僪栋毓乐: 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六度(ṣaṭ-pāramitā) 佛教教义.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大乘义音》卷十二:“...

南关区13161525556: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 -
僪栋毓乐: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南关区13161525556: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有何不同?为何较多人鼓励修习大乘佛教? -
僪栋毓乐: 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中开示,「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意思是说,佛因个人根器不同而有深浅不同之传法,也衍生了小乘与大乘的修行方法....

南关区13161525556: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僪栋毓乐: 阿弥陀佛死了后,他的徒弟们对原始的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分裂为两派:一派为遵循传统的上座部,就是小乘佛教,他们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那就是阿弥陀佛.教义重自我的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另一派为改革的大众部,就是大乘佛教,他们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提倡菩萨行(就是去实践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我记得西游记里观音劝唐僧去西天取经时,这样说,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个人认为小乘更像哲理吧,难懂点

南关区13161525556: 佛教“六度法则”指的是什么? -
僪栋毓乐: 常念弥陀 [大师]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在戒,定,慧三学之外,加布施,忍辱,精进,合称六度,亦称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意为到彼岸.度河的人,须乘舟筏横越中流,到达彼岸.学佛的人,由生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