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作者&投稿:以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为什么要分大乘小乘~

所发的心量有大小之别,故有大小乘之分。发救世利他之心的,是菩萨法门,最终的目的是成佛,叫做大乘。发修身自利之心的,是声闻缘觉的法门,最终的目的是成就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叫做小乘。

上学有小中大研博。然后是教授。
教授还有三六九等。
菩萨你说为啥哩?!
但愿嘉宾尽念佛
只缘净土是君家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印光大师

以前在印度经常把“乘”用马车来比喻,梵语称为“雅那”,也是一种乘骑的名称。那么,为什么以乘骑而得名呢?因为此二者之间有共同点才如此得名的。
  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我依靠马车或者牦牛等,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依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密乘,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声闻乘的法要,最后可以到达声闻果位;依靠密乘,最后也可以获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摄集经》中说,乘可以分为因乘和果乘。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三戒论》中也阐述了宁玛巴的大圆满是不是乘的问题,在这里不作广说。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
  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 《经庄严论》(唐译)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了大乘的七种大。作为修行人,对于大乘所具有的七种大应该有一种理解,而且,对于小乘和大乘进行选择时,应该想:大乘非常殊胜,我应该修持大乘
----索达吉堪布

小乘,分为“声闻乘”“缘觉成”(合起来叫做“二乘”);
大乘,即是“佛乘”(又叫“如来乘”“菩萨乘”)。
小乘叫做“解脱道”;大乘叫做“佛菩提道”。小乘的极果是阿罗汉;大乘极果是佛。除此两种道路以外,都不算佛法。以下略说“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声闻乘:观一切法空,在三界之内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坏的“我”,断除我见而得初果,进而渐次进修得四果,即能在寿终时取无余涅盘,永不再受生死,因此解脱生死的系缚。
缘觉乘:声闻人得四果以下,未得阿罗汉果,将会数次人天往返才能解脱生死。当他从天界下生人间时,人间恰好佛法灭尽。但是,往昔所修还会显发。因此,独自一人思维观察十二因缘缘起性空而得解脱。成为辟支佛,又名独觉。也能取无余涅盘。
佛乘:以发无声菩提心为始,开悟明心为入门,无数次受生世间行菩萨道,断尽一切烦恼,修除一切污染性,圆满一切法门,直至成佛。这个过程需要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

如上,严格来讲,声闻是“阿罗汉法”;缘觉是“辟支佛法”;大乘才是“佛法”(成佛之法)。

大多数佛,是在净土成佛,国中天人都是大乘种性,乃至是一定阶位的菩萨。所以佛只说“唯一佛乘”。
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少数的佛,以大悲心故,在五浊恶世成佛,众生刚强难度,因此要分说“三乘佛法”。先以小乘接引,而后宣示大乘。

小乘所说的法,都是在六尘世间范围内,因此是可思可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深信的现观,确认一切法的虚妄性,无我性,败坏性,生灭性,无常性,苦性.....因此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等法。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此二乘人都是以永离生死的无余涅盘为目标。
大乘却是先要发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开悟明心而实证一切有情本具的、永不生灭而能生万法的真心。而后进修一切法门直至成佛。

小乘看上去象“断灭论”:一切法无常空,无有真常不坏。可是,无余涅盘中却有真心永不生灭,因此佛说“涅盘中有本际不灭”。若是否定真心(涅盘之异名)不生不灭。就不是小乘正法,而是“断见外道”。因此,小乘法若无大乘实证真心的支持,则与断灭见一般无二。
大乘却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现观的涅盘(真心)的种种体性。因此不会再用“取无余涅盘”这个办法去证涅盘(其实阿罗汉就算取涅盘也没有证涅盘,只是信受佛说“涅盘本际不灭”)。因此,大乘悟后菩萨不会再畏惧生死,而是永远在生死中救度众生,就算成佛了,也是在涅盘中于无量世界分身无量去度众生。

应注意的是:大乘涵盖小乘,大乘法一样要断我见,要加修共于小乘乃至共于外道的四禅八定。小乘却无需实证真心,只需灭尽一切法且信受真心不灭即可。
另:“一切法”不包含真心。阿罗汉灭尽一切法之时,不能灭却真心一分一毫。乃至诸佛合其神威力也不能减损一只小蚂蚁的真心一分一毫。这个真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即是轮回三世的主体;又名心、佛、如、如来、法身、自性、涅盘、如来藏、诸法实相........佛陀入灭後,原始佛教逐渐分裂为二十多个派系,各个派系在师承、见解、区域、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直到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动态。由于居士佛教日益活跃起来,在家信众逐渐形成了集团。与出家弟子对佛陀教法的信仰相比,这些居士集团主要以释迦牟尼的人格为信仰,根据佛陀的慈悲精神,创造了代替佛陀而实践慈悲的菩萨形象,并且提出了拯救众生的口号,这种像菩萨一样的行为就被称为“菩萨行”。渐渐地,信仰菩萨行的人越来越多,大乘佛教就此产生了。

  自从大乘佛教建立以後,信仰佛教原始教义的集团就被称为“小乘”,从此以後,大乘和小乘两派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对峙之势,小乘认为大乘不是佛陀的教义,大乘则把小乘看作外道,两者互相排斥,纷争不休。

1.这是由佛教分裂所导致的结果!

2.佛经在第四次结集后(佛陀灭度400年),佛教分化为南北2支。“北传佛教”是经印度西北部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而“南传佛教”传播到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老挝)等地。所谓小乘也只是北传对于南传的蔑称;所谓大乘只是北传对自己的正名(大乘解释:大是对小的兼容并超越,是更高级的菩萨道)。南传不承认北传的那些经典,因为佛陀并没有宣讲大乘的经典!(而事实上北传的经典,找不到结集的实据)但北传却承认?小乘经典,且认为佛陀在讲了小乘经典后,还讲了大乘经典!(不得不承认啊,否则大乘就成了非佛说)

3.关于佛教分裂?从历次的经典结集可看出端倪,有兴趣自己可以再深入研究经典的结集。这里我大概说一下!
第一次结集
A.因缘:佛灭度不久,有恶比丘说:今后不再受约束了。大迦叶听后很痛心,为防患于未然,决心结集。
B.结集者:500大阿罗汉(结集经典必须是证四果的阿罗汉,阿难就因此差点没资格参与结集。)
C.形式:一问一答。(大迦叶进行提问,阿难要回答出佛陀在宣讲佛法时候的情况:如说时、说处、因缘、对机、讲法、领解!再由其余的500位大阿罗汉一致鉴定,全部属实才能记录为经典)
所以,大乘所说的窟外结集很可疑,结集人员是否阿罗汉?结集方式是否严禁
第二次结集
是因为十事非法!以正视听而结集!(佛教内部的恶比丘持邪见,并不服长老们的判决)
第三次结集
到了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信奉佛教,导致许多异教徒失去信众,缺乏供养。于是,剔除须发,也加入了佛教来取得阿育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
这就为佛教思想的纯洁性带来了困扰!且在第四次结集前,并没有文字形式的佛经,佛经都是口耳相传!所以,对白衣来说很难界定!这就是像法时代的来临(相似佛法,看上去是佛法,但实质是外道思想)
4.虽然经典结集能够保证佛陀的教诲纯正!但无法抑制佛教中持有邪见的恶比丘及混入佛教的那些外道继续宣扬非佛说!
比如第三次结集时,原始佛教的僧侣拒绝和扮佛外道一起参加诵戒。但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
这必将导致“分裂”。分裂的势力来源于佛教内部的那些持邪见恶比丘,及混入佛教的异教徒!内忧外患!

佛陀入灭后,原始佛教逐渐分裂为二十多个派系,各个派系在师承、见解、区域、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直到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动态。由于居士佛教日益活跃起来,在家信众逐渐形成了集团。与出家弟子对佛陀教法的信仰相比,这些居士集团主要以释迦牟尼的人格为信仰,根据佛陀的慈悲精神,创造了代替佛陀而实践慈悲的菩萨形象,并且提出了拯救众生的口号,这种像菩萨一样的行为就被称为“菩萨行”。渐渐地,信仰菩萨行的人越来越多,大乘佛教就此产生了。 自从大乘佛教建立以后,信仰佛教原始教义的集团就被称为“小乘”,从此以后,大乘和小乘两派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对峙之势,小乘认为大乘不是佛陀的教义,大乘则把小乘看作外道,两者互相排斥,纷争不休。

佛陀入灭後,原始佛教逐渐分裂为二十多个派系,各个派系在师承、见解、区域、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直到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动态。由于居士佛教日益活跃起来,在家信众逐渐形成了集团。与出家弟子对佛陀教法的信仰相比,这些居士集团主要以释迦牟尼的人格为信仰,根据佛陀的慈悲精神,创造了代替佛陀而实践慈悲的菩萨形象,并且提出了拯救众生的口号,这种像菩萨一样的行为就被称为“菩萨行”。渐渐地,信仰菩萨行的人越来越多,大乘佛教就此产生了。
  自从大乘佛教建立以後,信仰佛教原始教义的集团就被称为“小乘”,从此以後,大乘和小乘两派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对峙之势,小乘认为大乘不是佛陀的教义,大乘则把小乘看作外道,两者互相排斥,纷争不休。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看法。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请教佛教的大乘小乘之分的由来是什么
佛祖去世以后,印度佛教教团即发生分裂,后逐渐形成两大主流: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乘佛教(Mahayana)。“乘”指交通工具。大乘佛教兴起后,自诩该派能很快到达涅盘彼岸,故称“大乘”,同时把别的派别贬为“小乘”。小乘佛教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衰于公元后一世纪。其教义与原始佛教相近。该派认为只...

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

佛教中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本质区别在哪里
小乘渡己,大乘渡人。所以小乘没油水,因为他们一味苦修,不懂得包装自己,不主动发展信徒,所以就缺人供养。而大乘却是很有商业头脑,宣传人人都可成佛且不需参研佛理,只要礼佛就能成佛,就能得佛庇佑。所以大乘信徒众多,香油钱赚的盆满钵满,众僧都很滋润。2、佛教为什么分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 佛教最早...

大成教法与小成教法的区别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他们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小乘佛教则对修行的阶段、解脱的果位等有细致具体的划分。总体说来,相对于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比较保守,教义和修行比较复杂。小乘佛教现今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还有中国的云南省,其主要经典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阿含经》、《杂阿含经》等。约在西汉末...

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的区别
一、大乘教法与小乘教法寓意不同: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小乘教法是对三乘佛法中“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二、含义不同:大乘佛教最著名的四大菩萨,象征愿力的...

佛教是不是分大乘和小乘教派,有什么区别啊?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解析:一、大乘佛教 大乘,梵语maha^-ya^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 西元前后,除比丘教团外,各地均有在家佛教信徒团体成立,彼等自称...

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分别是指什么
若以二分法,可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区别,在于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

佛教分为哪三个分支,有什么区别
小乘与大乘大乘佛教大约是公元1世纪左右从大众部发展出来的,其教理有较大的发展。大乘佛教认为自己的教法是广度众生的大舟,而以往的其它所有佛教宗派只能满足于自我解脱,因此称自己这一派为「大乘」,而所有上座部与大众部教派都被他们称为「小乘」。「小乘」在这里有轻视贬低之意,上座部与大众部本身也...

佛教里面的大乘、小乘是怎么回事啊?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

个旧市17232535041: 佛教为什么会分小乘与大乘 -
掌梁羚羊: 所发的心量有大小之别,故有大小乘之分.发救世利他之心的,是菩萨法门,最终的目的是成佛,叫做大乘.发修身自利之心的,是声闻缘觉的法门,最终的目的是成就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叫做小乘.

个旧市17232535041: 佛教为什么要分大乘和小乘? -
掌梁羚羊: 对教义理解的不同,所以出现了分裂

个旧市17232535041: 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掌梁羚羊: 只是认识初始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小乘是大乘基础,大乘是小乘目的

个旧市17232535041: 什么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掌梁羚羊: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

个旧市17232535041: 佛教可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请问各位高手,这是根据什么区分开的?谢! -
掌梁羚羊: 大乘教是普度众生,小乘教是保佑自己平安

个旧市17232535041: 谁能告诉我 佛教 的大乘 和小乘是咋回事 -
掌梁羚羊: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法的物件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

个旧市17232535041: 佛教大小乘怎么回事? -
掌梁羚羊: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未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凡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个旧市17232535041: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起源?它们有什么区别? -
掌梁羚羊: 大小乘佛法都起源于印度.大小乘佛教的区别,在于修行发愿的目的不同.小乘是自度,不管他人.大乘是自度后,要带领大众一起度苦海到彼岸.现在小乘佛法在东南亚一带流行.中国普遍是大乘佛法.

个旧市17232535041: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怎样理解? -
掌梁羚羊: 佛教目前分为两支,一支是大乘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都属于大乘,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台湾、尼泊尔、蒙古、俄罗斯等地.另一支是上座部佛教,也称南传佛教.现代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承了古代上座部传统,汉传佛教与...

个旧市17232535041: 大乘佛教为什么要以小乘佛教为基础 -
掌梁羚羊: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分水岭是大乘在求自己解脱的同时也要兼顾解脱他人,小乘更注重自我的解脱.也就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发菩提心.但是大乘小乘的修行方法都是一样的,都是缘起法都需要修行四圣谛十二缘起以及三十七道品.因此大乘道的基础就是小乘佛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