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说的“沙弥”/“比丘”有何区别?

作者&投稿:俞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比丘和沙弥有何不同?~

1、年龄不同
比丘: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弥: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2、戒律不同
比丘: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称呼的。
沙弥:沙弥守十戒,沙弥(尼)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花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捉持金银宝物。

扩展资料
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带发修行的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国人常将比丘称为僧人或和尚。实则这三个词汇原意并不相同。‘僧’是梵语san%gha的音译,具云‘僧伽’,指僧团而言,是对出家众(团体)的称呼。‘和尚’是由梵语up-a^dhya^ya辗转讹译而来。原意指有德望的出家人,或对自己的师父的尊称,故又译为亲教师。与比丘一词,涵意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弥

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扩展资料:
比丘佛教规则:
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称呼的。和尚翻译成亲教师,“和尚”是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并精通佛法、修为较高、道德高尚、地位较高的比丘僧的尊称。一般寺院的住持才能有资格称为和尚。
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带发修行的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比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弥

沙弥是指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而比丘则指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

所谓沙弥,俗称“小和尚”,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比丘: 巴利文:Bhikkhu, 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称呼的。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扩展资料

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丘 百度百科-沙弥



佛家说的“沙弥”/“比丘” 区别主要是:

1、年龄不同

沙弥是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比丘指年满二十岁的男子。

2、受戒情况不同。

沙弥需受十戒,比丘指受过具足戒。

沙弥: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俗称‘小和尚’。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再者,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扩展资料:

所谓沙弥,俗称“小和尚”,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

《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

(一) 驱乌沙弥(尼):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二) 应法沙弥(尼):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间,已可堪任服役,与法相应,五年中受师调练后,即可进入比丘(尼)位。

(三) 名字沙弥(尼):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尼)者。不论何种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称为沙弥(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沙弥  百度百科-比丘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作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那’,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传相同。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谓讲说经法的师傅。其中比丘,沙门二词多用于文字;僧人,和尚多用于口语。至于彼此称呼,对一般僧人则称某某师,对上层人士称某某法师,对寺院住持称某某和尚。蒙藏地区称僧人为喇嘛,相当于汉族地区所称和尚,也是师傅的意思。俗称比丘尼为‘尼姑’。尼是比丘尼之略,姑是汉语。世俗也称比丘为‘大僧’,而称比丘尼为‘二僧’;或称比丘为‘首堂’,而称比丘尼为‘二堂’。这些称呼都不见于经论,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
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佛教信徒愿求出离家庭、独身修道是要经过一定手续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中国从汉唐到现在,由于地理和时代的不同,出家的程序,各有所不同。按照佛教戒律规定,佛教信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中向一位比丘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这位比丘要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徵求金体意见,取得一致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之剃除须发,并为之授沙弥戒(沙弥戒有十条),此人便成为‘沙弥’。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沙弥最小的年龄是七岁,依止师对弟子负有教育和赡养的责任。俟其年满二十岁时,经过僧侣的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之授比丘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此人便成为比丘。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方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游行各地,居住各寺院中。在印度没有度牒、僧籍或寺籍制度。沙弥戒和比丘戒都是个别人单独受,不得集体同受。比丘戒最多许三人同时受,至于女子出家同样要先依止一位比丘尼,受沙弥尼戒(沙弥尼戒也是十条)。至年满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戒(式叉摩那戒有六戒),成为‘式叉摩那尼’,义为学法女。经两年后,至年满二十岁,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条)。这叫做二部受戒,成为比丘尼。当大乘佛教在印度盛行以后,修大乘法的比丘可以根据自愿,从师受菩萨戒,但不是必须受的。
佛法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唐宋时代,出家者先要到寺院中作‘行者’,服各项劳役,垂发而不剃发,可以从师受沙弥戒。等政府规定度僧的时日来到,经过政府的甄别,或经过考试及格,得到许可,给与度牒,并指定僧籍隶属于某寺院,然后方取得僧人的资格,可以剃度为僧。此后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中受比丘戒,授戒师也由政府指定。凡是不经政府许可、未得度牒而私自剃发的僧尼,没有寺籍,名为私度,要受到惩罚。到了宋初,年满二十方得受比丘戒的规定被忽视了。常有七八岁的人便受比丘戒。至于菩萨戒仍是随比丘的自愿,可以随时从师受,或者不受。
这种程序到了元代完全废弛了。明末开始规定‘三坛同受’的制度。出家的人先到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为‘剃度师’,为己剃发而不受任何戒。剃度师的僧籍属于何寺院,自己的僧籍也同属于这个寺院,为寺院的下一代。一般僧籍只属于子孙寺院(俗称小庙),而丛林寺院是不开僧籍的。遇到某一丛林寺院公开传戒时(小庙是不许可传戒的),前往该寺,在若干时日中先后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同时领取政府的度牒,而僧籍却不由政府指定了。到乾隆时废止了度牒,便只由传戒的寺院发给戒牒而已。
现在蒙藏地区出家的程序,一般还是实行接近佛陀时代的比较原始的办法,也没有度牒和僧籍的问题。
在家人信仰佛教,愿意成为正式的在家佛教徒――优婆塞、优婆夷也要经过一定手续。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是投靠的意思。言其以自己的身心性命投靠于佛法僧,依佛法僧的教导行持。这里所谓归依佛,不是归依的生身,而是归依佛的道德品质;所谓归依法,就是归依趣向涅盘的方法;所谓归依僧,应是归依佛所教导的大菩萨、大阿罗汉等。受持三归,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即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为自己说明三归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归依三宝。如是便成为优婆塞、优婆夷。与受三归同时,或若干时以后,可以进而从师受五戒,其仪式也是请一位法师依照授五戒仪轨为已教导,自己表示一一遵守,便成为五戒优婆塞、优婆夷。随著自己修学的进步,到一定程度,可以进而从师受菩萨戒,也是要请一位法师依照授菩萨戒仪轨为己教导,自己一一遵守,便成为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受持三归主要是归依佛法僧,请师只是为了证明。如果认为请某法师为自己说明归戒,便是归依某法师了,那就有失归依三宝的真实意义。
出家佛教徒和在家佛教徒在外表上,除比丘要剃除须发外,在衣服上也有所分别。比丘应蓄的衣服,根据佛教原始的规定,只有三衣,总名为‘袈裟 ’。其中一件是‘五衣’,是由五条布缝缀而成的衬衣;一件是‘七衣’,是由七条布缝缀成的上衣(平时穿着的);一件是‘祖衣’,是由九条以至二十五条布缝缀成的大衣(遇有礼仪或出外时着穿的)。每一条布又要由一长一短(五衣)、二长一短(七衣)或三长一短(大衣)的布块所合成。这种式样叫做‘田相’,言其如同田地畦陇的形状,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但在中国寒冷地带,只穿三衣是不够的,如是在袈裟以下穿着圆领方袍的俗服。其后时代变迁,俗人的衣服改变了式样,而僧人始终保持原样;如是圆领方袍便成为僧服的特型了。在家佛教徒在平时只穿着俗服,在拜佛时可以穿着五条布缝缀成的‘缦衣’,言其通缦无有田相。所以缦衣的每条不许用一长一短合成。沙弥和沙弥尼也只许穿着缦衣而不许穿着割截成的袈裟。
佛教徒中比丘、比丘尼是独身修道的,必须清心寡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制定受比丘戒之前要有许多质问,凡是不合条件的人,是不允许受比丘戒的。例如:父母未曾允许,身有负债,身有痼疾或精神病,现任官吏及曾为比丘而违犯四根本戒等等,凡有十三难、十六遮。至于受比丘戒以后,又厌倦出家的清苦生活,愿意还俗,却是极其容易的,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便可以放弃比丘身分,改变独身的生活。如若不舍戒,不放弃比丘身分,却私自违反戒条,这叫作‘破戒’,是不允许的。其他比丘可以检举,经过僧侣集会评判,要受到一定的惩罚。受五戒的在家居士也可以根据自愿,随时对任何一人声明,放弃优婆塞、优婆夷身分。唯有菩萨戒是只有受戒,或者破戒,而没有舍戒之说。

沙弥是没受戒的,比丘是受过戒的

级别不一样的男性出家人。沙弥等于刚刚出家不久,相当于“初阶员工”;比丘是受过戒的沙弥,相当于“高阶员工”。


沙弥和比丘是什么意思?
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梵语沙弥,译成中文有哪三义?
普光大师说翻译成沙弥是错误的。或许站在直译的角度上,可以勉强这样说。但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说:“旧云沙弥者,言略而音讹,翻为息慈,意准而无据也。”新翻译家义净大师认为,旧翻译家把梵语“srāmaneraka”译为“沙弥”,不但其言词太过于简略了,而且其发音亦是讹误的。不过,把梵音翻译为“息慈”,虽然...

家中正对着门摆放沙弥有忌讳么
您是说的弥勒菩萨吧……没有什么忌讳,因为佛教不讲究风水、方位。只是请注意,摆放高度高于成人腰部 避免对着菩萨抽烟、喝酒、吃肉等,因为不恭敬 顺带一提,“沙弥”,简单地讲就是小和尚。男性(不论年龄)在佛教中出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受持“沙弥十戒”,就成为沙弥。而“和尚”一词,原...

72岁漫画大家蔡志忠在少林寺出家,为啥是“沙弥”而不是“比丘”?_百度...
01、“沙弥”可以不用剃发,是佛门的“小和尚”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出家当和尚,而且去的还是少林寺,由方丈释永信亲自为他剃度,按理来说他应该很有牌面,至少也得给个“比丘”当当,但是蔡志忠却成为了佛门的“小沙弥”,这是最入门级的级别了。我们细看一下...

出家修行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出家,就是经典所说的剃发著染衣的人,也就是出离世间的家,剃除头发,身上穿著坏色衣,与世俗人有所区别,这样的人就是出家人,亦名沙门。这样的出家人可分为五种: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其中比丘是指受具足戒的出家男众,比丘尼是指受具足戒的出家女众,沙弥通常是指不满二十岁受沙弥十戒...

家里放小沙弥雕像有什么说法?
小沙弥是僧,主孤独,如果求桃花则不宜 小沙弥背钱的话,要面朝屋内

客厅能否摆放小沙弥像
关于你说的小沙弥,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客厅的摆设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你为什么一定要选这个呢?很多东西都是有利有弊的,特别是这种带有宗教性质、神佛性质的摆件,跟你的房间朝向,跟屋主人的五行八字都有关系的。对别人有利的摆设,对你来说就未必就好。所以,还是选一些比较大众...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渐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受过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弟子没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说过,过去佛陀时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慢慢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来受五戒,其实三皈依五戒应该一起受,要不然的话三皈的动机要...

《红楼梦》中,葫芦庙小沙弥那不为人知的快意恩仇和曲折人生
而甄士隐则在曹公的刻意安排之下,以此(丢女儿,破家财)为契机和转折点,逐渐顿悟,看破红尘。 第二个被这场大火改变命运的人,就是小沙弥。他不准备再做和尚了。 为什么说这场大火“有趣”?因为同样的一场大火,使得甄士隐“由俗入庙”;却使得小沙弥“由庙入俗”。 曹雪芹用了“充当门子”四个字描述他离开葫芦...

讨论:为什么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到 蚂蚁被水淹会做出“施救”呢...
放生是无畏布施,给予众生生命健康,也会让我们得到健康。一人放生,全家得福,一人放生,全家健康。做无畏布施者,会得到健康的福报。五、消灾 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做了很多的错事,种下了不好的因果。放生就是解冤,消除我们的宿怨,让冤亲债主息怨,免除我们的灾难。六、寿命 放生就是延寿,让...

秀英区15062685064: 沙弥和比丘是什么意思? -
焦周艾氟: 沙弥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扩展资料: 比丘佛教规则: 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称呼的.和尚翻译成亲教师,“和尚”是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并精通佛法、修为较高、道德高尚、地位较高的比丘僧的尊称.一般寺院的住持才能有资格称为和尚. 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带发修行的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比丘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沙弥

秀英区15062685064: 佛教信徒七类不同的身份有哪些 -
焦周艾氟: 佛教七众弟子是比丘、比丘尼、式叉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秀英区15062685064: 藏传佛教中什么是沙弥戒?什么是比丘戒? -
焦周艾氟: 沙弥戒转世灵童入寺院之后,一定要受沙弥戒,这是梵文(印度文)的音译,藏语称“格慈”.汉文有释义为“求寂者”、也有译成“忽慈”、“勤策”,受这种戒以表示愿意接受修持,过寺院生活,主要以儿童为主,因年龄小,沙弥戒的等...

秀英区15062685064: 佛家把什么称为小沙弥 -
焦周艾氟: 沙弥原语为samanera,梵语以及巴利语都是如此称呼.沙弥的原语也可能从龟兹语的 samane or sammir 或于阗语的 ssamana 而来.沙弥(梵语:śrāmaṇera)是佛教中对年龄不足20岁,或其他初级出家男子的称呼,沙弥是梵语,义为勤...

秀英区15062685064: 佛教中对尼姑怎么称呼? -
焦周艾氟: 佛教中对尼姑的正式称呼是“比丘尼”. 一、比丘尼简介:梵语bhiks!un!i^,巴利语 bhikkhuni^.又作苾刍尼、比呼尼等.意译乞士女、除女、薰女.或简称为尼.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后泛指出家之女子.佛教第一位比丘尼乃...

秀英区15062685064: 有谁知道佛教的等级是怎么排的? -
焦周艾氟: 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可以明白?如果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请继续问,谢谢

秀英区15062685064: 介绍下佛教的等级 -
焦周艾氟: 你好给你简单地说说!你就明白了!!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可以明白?如果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请继续问,谢谢

秀英区15062685064: 中国佛教的出家的男修士叫什么?
焦周艾氟: 沙弥和比丘 【沙弥三名】 [出翻译名义] 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一驱乌沙弥谓能驱遗乌鸟.即七岁至十二三岁者.皆名驱乌沙弥也.二应法沙弥谓能与出家之法相应.即十四岁至十九岁者.皆名应法沙弥也.三名字沙弥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比丘 比丘:梵文 bhikkh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董士、破烦恼、除馑.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条戒律.

秀英区15062685064: 佛教的七戒是指哪七戒? -
焦周艾氟: 佛教没有七戒. 佛教的基础戒律有三皈五戒,八戒. 再高一点的有十戒、比丘戒、菩萨戒. 佛教有七众,分别是:近事女、近事男、沙弥尼、沙弥、学戒女、比丘尼、比丘.七众最为尊贵者是比丘.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