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中排比句的作用

作者&投稿:店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排比问指的是以问句的形式而组成的排比,据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排比是指“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一种辞格。排比问“排比”的是问句,排比问于《孟子》中不乏其例。
《孟子》约三万五千三百七十余言,成书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以对话语录体成篇,为儒家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所有《孟子》语料均取自《孟子译注》,《孟子》中的排比问有其修辞功能,它们可以形成语境,便于认知,排比问便于表达者和接受者互动,从而有助于促成双方的认同,排比问有助于加强语势,凸现言语风格。似乎可以说,《孟子》中的排比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孟子擅长论辩的言语风格,《孟子》中的排比问蕴涵了《孟子》的言辩智慧。
一、形成语境。便于认知
《孟子》中的排比问形成语境(这里尤指上下文语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排比往往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所组成的句子序列,这种句子序列必然不是孤立的“光杆”句子,其自身即可形成一定的语境;第二,排比问既然是问句的排列,则势必存在或蕴涵了一定的答句,这样,排比问就一定会引出或自身蕴涵其他的句子,从而形成句子系列,形成特定的上下文语境。
可以形成语境的《孟子》排比问便于修辞主体认知:便于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也便于表达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便于读者(文本的接受者)认知相应的道理,获取相应的资讯。例如:
(1)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蔗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粱惠王上》上例以问开始,以问结束。有助于激发或引发接受者的思考,且多主体的问句,在结构形式上形成并列,而又是在语义上形成一定的层递。这些都使得排比问在形成语境时更便于人们认知。
(2)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於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梁惠王上》)以上问句并列铺排,不是孤立的问句,在总体上可穷尽可供选择的可能情形,给接受者提供选择项,这对于接受者其实有着一定的提示作用,便于接受者认知,便于接受者作出选择。
(3)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告子上》)其意为:“孟子说:‘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或者无所不同,但是不知道对老马的怜悯心和对老者的恭敬心,是不是也没有什么不同呢?而且,您说,所谓义,在于老者呢?还是在于恭敬老者的人呢?”’在问题中引入“自马之马”和“白人之人”,循循善诱,同样在自身形成语言环境的同时便于认知。
以上排比问的适用无疑是一个修辞行为,凯罗•阿诺德(Carroll Arnold)给修辞的定义是,“通过对符号手段的运用来达到争取自己或别人对某物的信奉的目的的这一过程,而这对于认知过程本身是必不可少的。”)以上排比问不妨说是凯罗•阿诺德所说的“符号手段”。应该说,认知过程即是了解某人某事的过程。“人是如何越来越肯定地了解某事?对这一修辞思想的新流派来说,肯定是从对修辞交流中的执着的追求而派生出来的--修辞交流是人们在辩论(‘思想的市场’)中把大家的思想集中到一起的过程。这种交流本身就有一个仔细反思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那些思想在参与对话的人的脑子里得到平衡。”《孟子》中的排比问有助于“反思”的更为“仔细”和“对话”的更为充分。
二、问答互动。促成认同
《孟子》中的修辞主体常常“知言”擅辩,其目的是说服谈话的对方,使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这种情形是以表达和接受(“问”和“答”的双方)互动的形式实现的。
当代西方修辞学家指出,“人除了其他特点以外还是一个说服别人并被别人说服的动物。”“所有关于人的其他定义都以这一前提为先决条件。”这一关于“说服”的认识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是《孟子》排比问所表现出来的修辞功能的一个注解。
一般说来,有“问”就可能有“答”,或者在问的过程中预设了“答”,这些都可以促进修辞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促成认同。例如:
(1)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则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日,‘弛弛,予既已知之矣。’弛弛之声音廒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告子下》)意即:鲁国打算叫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高兴得睡不着。”公孙丑说:“乐正子很坚强吗?”答到:“不。”“有聪明有主意吗?”答到:“不。”“见多识广吗?”答到:“不。”“那你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呢?”答道:“他的为人喜欢听取善言。”“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答道:“喜欢听取善言,用这个来治理天下都是能够应付裕余的,何况仅仅治理鲁国呢?假如喜欢听取善言,那四处的人都会从千里之外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会[模仿他的话]说:‘呵呵!我早已都晓得了!’呵呵的声音面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了。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进谗言而当面奉承的人就会来了。同进谗言而当面奉承的人住在一起。要把国家搞好,做得到吗?上例问与答互相承接递续,也是以问句开头而以问句结束,精警有力,同时也给人不得不认同之说服力。
(2)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告子下》)上例“礼与食孰重?”和“色与礼孰重?”两个选择问与“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和“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两个设问在总体上形成排比,便于交际中的问答双方互动,有助于对方认同己方的观点。
(3)“令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表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嚣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滕文公上》)
上面例(1)、(2)、(3)尽管各由多个话轮组成,但是在谈话的某一方仍然是问句的排比,从这个意义上亦应视为排比问。以上例(3)与例(2)中的排比问在修辞功用上相似,均有助于修辞主体说服对方。
三、加强语势。凸现风格
前文已述及,《孟子》基本以谈话体成篇,“谈话体既不像科学体那样求严密,也不像艺术体那样中修饰;灵便自然是其突出特点。”谈话体“多用强调语意或增添幽默感的(如夸张、反复、反问、歇后、仿词等)辞格。”这里所说的“强调语意”在功能上主要表现为加强语气和语势,排比问则不像对偶那样拘泥于形式,它可以“神聚”而“形散”,形成和显现出自由灵便的言语风格。例如:
(1)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
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秉,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滕文公下》)上例在内容上由“室”而“粟”,由“仲子”而“伯夷”又“盗跖”。在形式上形成结构反复、对照等辞格的兼用,强化了语气和语势。
(2)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万章上》)上例“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反诘本是语气较强的一类句子,而三个反诘问并用则更突出强化了语气,这种情形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孟子擅辩的言语风格。
(3)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椿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椿贼杞柳而以为杯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上》)上例排比问还兼作比喻辞格,“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慻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慻也?”为选择问,而“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可理解为一反诘问,伴随着十分强烈的语气。
总之,《孟子》中的排比问在修辞效用上可以形成语境,便于认知,便于互动,促成认同,加强语势,凸现风格。本文主要是集中以专书《孟子》排比问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关《孟子》与《论语》等其他文献中的排比问的比较则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另一个专题,我们将专文讨论。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进行论证的?
孟子在这说的王道的开始,对梁惠王来说非常容易。你只要不去违背规律,就做到王道了。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问题。那么文章下一段是说怎么继续努力才能做到王道之成的呢?依旧运用了排比句。这两个排比句所说的都是物质生产方面的东西,但是第二个物质生产,在做法上比第一个却是有所不同的。第一个...

寡人之于国也 排比句的运用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

寡人之于国也 排比句的运用
增强议论气势,使内容更加全面具体。众所周知,孟子是一位战国时期的雄辩家,为了说服别人,势必要让自己的言语气势上占优势,运用排比无疑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如此。排比通常是从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分开来说,肯定就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讲清楚了。

《孟子》的论辩文有哪些特征?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

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翻译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出处:《孟子·梁惠王上》选段: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译文:(孟子)说:“(假如)有人禀报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知识要点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知识要点,我们有收集整理。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专升本学习资料,包括各大机构的语文,数学,英语以及各大专业课的学习资源,适合想自考的学生,后面会不断汇聚更多优秀学习资源,供大家交流分享学习,需要的可以先收藏转存,有时间慢慢看~专升本资源实时更新 链接:https:\/\/pan.baidu.com\/s...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话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迁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样得推理论证方法?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粮食运到河东。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现代生活中可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的主张有哪些技巧
这就是孟子为我们构想的建设理想社会的“两阶段”理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这是深埋在孟子心中的美好希望。他见梁惠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了,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到大梁后与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最成熟的时期。但问题是,在《孟子》的记载中,何以在梁惠王面前孟子才非常完备地...

裕安区13358628007: 语文句式特点有哪些?比如复沓句,顶真句,排比句等,谁知道全的. -
守音活心:[答案] 1、【文言句式 】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

裕安区13358628007: 排比的作用.表达效果 -
守音活心:[答案] 排比的赏析要点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 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单句排比 复句排比 3、排比的作用若...

裕安区13358628007: 各种句子的好处、作用. -
守音活心: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

裕安区13358628007: 运用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
守音活心: 使句子更生动,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裕安区13358628007: 孟子的文章里出现的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引用的修辞的话有什么 -
守音活心:[答案] 都有,在下面的举例中,基本是挂一漏万的,可以自行查看. ========== 引用是有的,比如引用《诗经》《尚书》,孔子的话,他人的话. 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

裕安区13358628007: 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守音活心: 使文章更有层次感,逻辑性,更美观

裕安区13358628007: 排比句的作用 -
守音活心: 排比句的作用: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

裕安区13358628007: 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
守音活心: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比喻句、拟人句······都没有这一点.

裕安区13358628007: 排比和设问的好处 -
守音活心: 排比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