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作者&投稿:睢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德经第二十章怎么理解?~

碎花铅笔裤620:你好。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此篇是讲【价值取向】:贵、贱、善、恶、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价值的判断,经常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换;随着环境的差异而更改。世俗的价值判断极为混淆。众人所戒忌的,也正是自己不必触犯的。
本章旨在说明老子与世人不同之处。世人都表现聪明有能,而老子却表现愚蠢鄙陋;殊不知老子的愚蠢,正是他聪明的地方。而众人的聪明,正是他们的糊涂处。只是一般人思想浅薄,眼光短近,仅能看到表面,而看不到深处。于是就把“愚公”,当做愚人。而把“河曲智叟“当做智者了。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是人们学习《道德经》后。经常念叨的。愿与共勉。

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是随波逐流!
你可以理解为河水流淌的大势,这种力量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你阻碍了它你就会发现它的力量超出了你的想象,在它面前哪怕就是一座大山对于水来说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第7章祖师爷就告诉了我们“人”的性是与天道相冲的!但是这个力量在大道面前却被大道所利用,用来干什么那?
答案是:用来对付“人”!
我们“人”的性,就像河流中的石头(众人皆有余),不断的影响这社会的未来发展(当一个新的集体制度建立起来以后,这个制度又变成了新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而这股混乱的力量来自于:“俗人昭昭”!说白了就是人们都很聪明(俗人昭昭),正式因为聪明所以(沌沌兮)。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这句话就是重点!意思是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利益观,都很聪明,因此你们都为了自己的观点吵的不可开交,一次一次的轮回,一次一次的胜负,一次一次的没有达到目的,所以你们都很聪明!而我很笨,不会像你们那样做这一些注定没有好的结果的无用行为!所以我很瞧不起你们!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你们都有你们的高处,你们用你们的长项来互相压制,而我不会这麽干,我会去将你们的长处拿来去部他人的短处,这是我要做的!

(我独异于人)只有我这个笨蛋才会去考虑他人的利益观,考虑他人的感受,从中找到大家的共同利益点!你喜欢地,那么地给你种。他喜欢衣服那么衣服让他作。你用你的粮食换他的衣服,他用他的衣服换你的粮食!

(而贵食母。)
我不会为了地和衣服与您们争,我要学习天地万物运行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为什么可以共同运作,为什么可以互补所需,而他们却从来不打架?所以我要向这位创造一切的母亲学习平衡之道!
---------------------------------------------------------------------------------------------
道德经的每一章都有阴阳两面,每一章都独立性又有整体性,他的学问不是用文字可以描述的,越是学问高的人来解读道德经就越容易误导人们,越是解释的清楚就越是限制了读者的思考能力。
而道德经的精髓在于启发人们的自我思考,所以老子总是将道德经写的很模糊。
而后世的高等学者又自大的来翻译道德经结果就是限制了人们的自我思考,这是与道德经背道而驰的!
在现在对的在以后未必是对的!在小方面对的在大方面未必是对的!所以用学问是解读不了道德经的!
其整体性和独立性更是千变万化!我看道德经从不看译文,实在是看不懂了那译文做参考,在我看来译文就是放屁!坏了他人的慧根!
道德经是一个将世间一切的矛盾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超级世界观构建,如果你能将道德经中的阴阳两面,整体和个体这四个矛盾联合在一起.那么前知五百,后知五百就如同一个儿戏一样。
在下也只敢说阴阳有通,将每一章的个体拿出来还可以,但是要是将他们连接起来....我刚刚连接了14章!哎~~~难那~
常人学道德经大多是阴连阴,阳连阳,微观连微观,宏观连接宏观,这样的人已经算是高手了。能将其中的两者相互连接你就是登峰造极了,能连接三者你就出神入化了,能连接四者你就.....反正不是人了!
普通人一般都是瞎连!
说白了道德经就是一个可以将整个宇宙运行装到脑子里的:“核心中驱”!也就是超级世界观。
你要是能将道德经的所有元素融合成一体,你就会发现“神”是如此的渺小!
孩子一本道德经才20元,如果你就是那个能将此书融合于心的变态天才,那以后天地神鬼就要靠你吃饭了!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之与阿:唯唯诺诺和阿谀奉承。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有为的人生目的,而我却随缘而遇,那种疯疯癫癫的笨拙让人鄙视。这种态度是与众不同,但不是我想标新立异或惊世骇俗,只不过执在守道,还我本来自然之面目,就象母亲生我的先天本性,去追求道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贵食母:母性生育、养育之宝贵,这里指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哲学相关]
这篇是老子从道家修养境界来说的。“绝学无忧”意思是什么知识,学问的不要执着。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后来佛教也讲“无学”,老子认为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后来一部分学者把《老子》的“绝学无忧”,归于前面第十九章,成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接下来老子讲到唯与阿、美与恶之间的比较 ,谈了道德修养标准问题,唯与阿是指一个人讲话的态度问题,唯是诚恳接受,好象是下辈对长辈的态度;阿是阿谀奉承的接受,好象是有些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但是,这二种态度有时候往往很难分清楚,相差不多,比如同样二个人在回答“是”的态度,你很难辨别谁是唯,谁是阿,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心道德标准,可是很难分清。善与恶也同样,是没有绝对标准,比如农夫和蛇的故事,蛇本性是恶,你救了它,结果自己的善良反被咬死,而且还要继续作恶。所以从哲学角度看,有时候善与恶也很难分清,说明绝对道德修养标准难求。既然没有绝对道德标准,那么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道理,就是有时候也得遵守约定俗成的东西,合乎众生。这就是人世间相对道德标准。
下面是老子对修道者的人生道德修养标准要求,荒兮是比喻的自然,道家所追求的境界象大自然一样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也是比喻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与大自然绵绵相生。那么在这宇宙万变的时空中,一般人的人生是追求表面的幸福快乐,如吃牛排,如沫春风,但是只要修道的人必须是清静,这里用一潭清水和婴儿未孩来比喻修道的境界,一潭清水是讲静,心灵淡泊恬静,澄澈透明。婴儿未孩是讲思想回归原始和自然中去,因为孩子是原始天真,朴实的,没有后天的影响而产生欲望,学会虚伪,受到索缚。所以修道就是返朴归真。学道人都是外昏内明,表面看是疯疯癫癫,其实很有智慧。而这一种智慧是自然客观的,所以象大海一样宽阔无边,容纳百川,从一切尘垢,种种局限中超脱出来,象在高山上面临急风,敢遇挫折不惧,不受名利而束缚。追求象母亲生我时候的先天本性。道家认为世俗之人后天是纵情于声色货利,而道家就要返朴归真,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

“唯”可以理解为“唯唯诺诺”的应承;“阿”理解为“阿谀奉承”的谄媚。两者表面上看有区别,但是本质上却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反问“相去几何?”

“众人皆有以”这句的关键在于“以”字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里“以”是有所凭借的意思,亦即,众人(寻常人)都有借以生活的东西(财富、目标、信仰、自尊…………)。“而我独顽且鄙”可独独只有我不懂变通、性情粗鄙。“而贵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从的“道”,《道德经》第一章谓“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长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罗列出老子和众人的对比,借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道”。用通俗点的话说,也体现了老子“不走寻常路”的自信……虽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为大哲学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楼主还可以参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译文 礼教的毒害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好听的应答“是”和一般的应答“阿”差别在那里呢?只不过是语气、礼节、学识上不同罢了。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的为善与作恶差别又在那里呢?在于人的用心和本质啊!在礼教统治下,礼——虚伪的语言和动作,掩盖了善良人的本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害怕不懂礼,没有知识、学问,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求不到名利,确实也不能不害怕啊!(是向善还是为恶呢?难道向善就唯有挨穷、受饿、被压迫?就真的没有依靠吗?)荒兮其未央哉! 被名利迷惑的心灵,就像走在荒芜的沙漠,找不到边界和中央一样,没有依靠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你看:大家为了名利高兴的样子,就象吃了皇帝赏赐的祭品一样,如春登台;又象在春天登上高台极目世间美景,心旷神怡一样。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的心清静、淡泊,还是停泊在起点上,对名利追求的心,仍未有起动的征兆,如婴儿之未孩,像一个未长成小孩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乘乘兮若无所归。又像乘驾着什么,到处遨游,找不到了归宿一样,只是把握当下。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生活上,物质上都有所盈余,唯独我,这些东西都像遗失了一样。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好象一个愚蠢人的心一样啊!沌沌兮!俗人昭昭,整日都是混混沌沌的,世俗之人什么都好像明明白白,我独昏昏;唯独我昏昏昧昧、糊糊涂涂,是对世俗中之事不在意,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俗人察察,世俗之人,为了名利都斤斤计较,精于计算,我独闷闷。却唯独我闷闷不语。澹兮其若晦,有时,我的思路清湛明析;有时,又好像隐晦,没有一点头绪;滔兮其若无止。有时,又像大风中的波浪一样,滔滔不绝,一浪接一浪,永无休止一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是鄙。大家都有所作为,而唯独我顽固不化,像到了卑鄙无耻,无可救药一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只有我独自与众人不同,我宝贵的地方,是以大道母亲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注:礼教有何害处?夫礼者忠之薄,乱之首也。是表面的东西,不能反映出人的本质。礼教的虚伪形象掩盖了善与恶的本质,导致一些善良的人迷失了精神的家园,害怕不懂礼而求不到名利,失去生存之机,因而也在投机取巧、阿而奉承中盲目的追求名利,身不由己中惭惭地偏离了大道。怎样才能得到大道母亲的精神食粮?唯有我在无为的利益众生中得道(众生的真心)、得一(众生的真性、德能、智慧),真性入,欲望才能被清除,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中,如婴儿、如愚人一样,浑浑沌沌、昏昏昧昧、闷闷不语,不被名利所动,因为我知道我以大道母亲化生出的真一之气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帛书本,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荒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如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之未孩;累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不过这个帛书本是最早的,也是应该被改动的最少的,先于帛书本的竹简本,不知道其真假,而且与帛书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至于第一句,道德经中的第一句往往采用起兴的手法(楚时常用文学手法,诗经中居多),唯与诃都是应答声,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唯与诃,他们相差多少呢?
二十章属于上篇,道篇,16—20章基本是一个小单元,可以联系起来看,这一单元讲的是道如根。

礼教的毒害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好听的应答“是”和一般的应答“阿”差别在那里呢?只不过是语气、礼节、学识上不同罢了。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的为善与作恶差别又在那里呢?在于人的用心和本质啊!在礼教统治下,礼——虚伪的语言和动作,掩盖了善良人的本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害怕不懂礼,没有知识、学问,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求不到名利,确实也不能不害怕啊!(是向善还是为恶呢?难道向善就唯有挨穷、受饿、被压迫?就真的没有依靠吗?)荒兮其未央哉! 被名利迷惑的心灵,就像走在荒芜的沙漠,找不到边界和中央一样,没有依靠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你看:大家为了名利高兴的样子,就象吃了皇帝赏赐的祭品一样,如春登台;又象在春天登上高台极目世间美景,心旷神怡一样。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的心清静、淡泊,还是停泊在起点上,对名利追求的心,仍未有起动的征兆,如婴儿之未孩,像一个未长成小孩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乘乘兮若无所归。又像乘驾着什么,到处遨游,找不到了归宿一样,只是把握当下。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生活上,物质上都有所盈余,唯独我,这些东西都像遗失了一样。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好象一个愚蠢人的心一样啊!沌沌兮!俗人昭昭,整日都是混混沌沌的,世俗之人什么都好像明明白白,我独昏昏;唯独我昏昏昧昧、糊糊涂涂,是对世俗中之事不在意,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俗人察察,世俗之人,为了名利都斤斤计较,精于计算,我独闷闷。却唯独我闷闷不语。澹兮其若晦,有时,我的思路清湛明析;有时,又好像隐晦,没有一点头绪;滔兮其若无止。有时,又像大风中的波浪一样,滔滔不绝,一浪接一浪,永无休止一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是鄙。大家都有所作为,而唯独我顽固不化,像到了卑鄙无耻,无可救药一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只有我独自与众人不同,我宝贵的地方,是以大道母亲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道德经二十章原文译文和注释
道德经第二十章 [原文]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美之与恶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③,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⑨独泊兮⑩,其未兆⑾;沌沌兮⑿,如婴儿之未孩⒀;傫傫兮⒁,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⒂,而我独若遗⒃。我愚人之心也哉⒄!俗人...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章,食母【译文】应诺和呵斥,相差有多远?美好和丑恶,相差有多远?别人所畏惧的,自己也不可不畏惧。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欣喜若狂,就像参加盛大的宴会享受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和日丽之时登上高台观赏仲春的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有如初...

《道德经》第二十章
我总和这些人不一样啊,我把奉养大道看作是最珍贵的行为。感悟:这一章感觉老子是在觉察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行为、外在表现、思想等的不同之处。有的人可以有他自己追寻的目标。他们认为自己很聪明,认为自己有归宿,认为自己有余,但是真正得道的人也许跟他们正相反,觉得自己有缺,觉得自己没有...

《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避免举止怪异,惊世骇俗,这就是第四章所讲到的和其光,同其尘;不可不畏乃发自于自己内心的认识与选择,是为了利益众生而随顺众生,而不是受外在环境的制约,执著一般相对的价值标准,比如有个东西,

【道德经20】自我解脱
第二十章 自我解脱 【原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è),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zāi)!众人熙(xī)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bó)兮,其未兆(zhào);沌(dùn)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后来佛教也讲“无学”,老子认为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后来一部分学者把《老子》的“绝学无忧”,归于前面第十九章,成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接下来老子讲到唯与阿、美与恶之间的比较 ,谈了道德修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与之阿》翻译与解读
本章是老子所见所闻所产生的感想,可称为一则随感录。其中包含有老子对世态人情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切身生活处境的无限感慨。具体地说,有这样三方面。其一,老子认为,世人待人“唯”与“阿”之中含有善恶之意,是很不相同的;其二,司马迁说: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西去。”(《史记·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老子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之间的差别都是人们按照世俗的眼光制定的,并不符合“大道”。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看待世界的衡量标准,这显然会导致世界社会价值观的错误。        “众人”纵情于声色,他淡泊无为;“众人”沉浸...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二十章:独顽似鄙
老子前十九章,洋洋洒洒数言,从各个方面来论述道。估计对人们依然不求道或者不热衷于道,有些失望,因此,在本章中,以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自我进行调侃,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面,颇如金庸《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的老顽童周伯通。 相信阅过这两部书的朋友,无不被他的天性纯真所感染。因此,如果要读懂本章...

老子《道德经》中,宠辱若惊出自哪里
郭店出图竹简乙本。道德经通用版第二十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也。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乃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寄天下矣。翻译:受到宠幸和屈辱都会惊动...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老子》第二十章 -
爨姬布洛: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 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
爨姬布洛: “唯”可以理解为“唯唯诺诺”的应承;“阿”理解为“阿谀奉承”的谄媚.两者表面上看有区别,但是本质上却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反问“相去几何?” “众人皆有以”这句的关键在于“以”字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里“以”是有所凭借...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选自道德经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
爨姬布洛: 译文:“唯诺和呵斥,相距有多少?善待和恶向,又哪里不一样?大众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 简单来讲,就是说待人处事的态度,好与坏仅一线之隔,是因为众人都怕那个“人(事)”所以才唯唯诺诺,善意相待,其实本心未必如此,只是随波逐流. 联系后文就知道了,老子是很反对这样的.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老子》中“人之所畏”,畏什么? -
爨姬布洛: 老子在《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说:“……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皆有以,我独顽以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在这里所说的“畏”是畏什么? 这是老子在对世上存在的万物“有”的观察思索中,...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道德经第一到十章 -
爨姬布洛: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老子《道德经》名句译解.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 -
爨姬布洛:[答案]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 是老子对他关于社会理想及个人素质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婴儿之...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老子的《道德经》的内容 -
爨姬布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道德经》经典语录? -
爨姬布洛: 道可道,非恒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善若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治大国若烹小鲜.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道德经20章阿怎么读 -
爨姬布洛: 楚简作“可”,应为“诃”,音:he平声,虎何切.“唯与可,相去几可”,唯,答应,可(诃),呵责.刘师培曰:「阿」当作「诃」.----------【当时未有楚简,其人理解可谓透彻】 说文:「诃,大言而怒也.」 广雅释诂:「诃,怒也.」「诃」俗作「呵」.汉书食货志「结而弗呵乎」,颜注:「责怒也.」盖「唯」为应声,「诃」为责怒之词.人心之怒,必起于所否,故老子因协下文何韵,以「诃」代「否」.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也.

冷水江市13236869864: 老子道德经 -
爨姬布洛: 《老子》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意: 本章通过对“曲则全”这一论点的阐述,指出“圣人”成功的秘诀在于守“道”,而不在于过分地宣扬自我.“抱一”在这里的意思是把握事物的核心.和三十九章中的“得一”是同样的意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