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7则

作者&投稿:招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7篇文言文字词翻译~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虽乘奔御风(驾) (2) 林寒涧肃( 寂静) (3)属引凄异 (连续 延长)

  (4)不以疾也(认为 快) (5) 至于夏水襄陵(漫上) (6)飞漱(冲刷)

  (7)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9)猿鸣三声泪沾裳(几) (10)有时朝发白帝(这个时候)

  (11)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12)清荣峻茂(水清, 树荣,山高,草盛)

  (1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2.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 今义: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中断)

  4.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从,在) 自非亭午夜分(副词,如果)

  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5.词类活用

  (1)良多趣味(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6.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于是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会有这样快。

  (4)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填空:

  (1)①《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 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文中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

  (3)由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文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①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说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从侧面描写山高,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9.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10.结合第一段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连和高

  11.“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2.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三峡四季景色的特色:

  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

  13.试分析一下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4.理清第三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7.问答题:

  (1)本文中心: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2)作者为什么先写夏季景色?目的在于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3)为什么合写春冬?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4)为什么后写秋天?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愁思的风致。

  (5)写三峡全景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写两岸连山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山高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8)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漫上丘陵、阻隔交通、水流湍急。

  (10)“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法特点: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11)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哪八种景物?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 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3)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4)本文写凄异哀转得猿声的目的?使哀秋和悲秋融为一体。

  (15)渔者的歌的修辞方法和作用?引用。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6)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情怀,表现旅人的哀愁。

  18.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 (字数在50个以内)

  答: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解析】此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有对象要求,解答时,应结合现实,不能简单地说建设者们辛苦之类的话,要联系到三峡工程的意义上。

  19.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

  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

  时代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加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 原来 )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三、理解课文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抓住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6)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简要回答问题。

  1、全文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比喻。请一一找出,并认真体会。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比喻传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同时这又是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月色下

  空灵澄澈的美景。

  4、简要谈谈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答:指被贬之人,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人。暗示世人多为功名富贵所累。表达了作者失意后陶醉于自然的淡泊心境,又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和伤感。

  五、拓展延伸:从苏轼被贬的遭遇中你了解到什么?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要点)了解到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有许多像苏轼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才干被埋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里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努力实现“人尽其才”,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地向前发展。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全)绝(消失) (2)是(这,在此意为“那”)日更定矣

  (3)惟(只有)长堤一痕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5)是金陵人,客(客居)此 (6)及(等到)下船

  (7)湖中焉(哪、还)得更有此人 (8)上下一(全)白

  (9)长堤一(一点)痕 (10)更(古代夜间的记时单位 )定

  (11)拥( 穿着 )毳衣 (12)舟子( 船夫 )

  (13)与余舟一芥( 芥子 ) (14)强(痛快)饮

  (15)更定(结束、完了) (16)余拏(撑、划 )一小舟

  (17)拥(穿着)毳(鸟兽的细毛)衣炉火 (18)独(独自 )往湖心亭看雪

  (19)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 )沆砀 ( 白汽弥漫的样子)(20)余强饮三大白(指酒杯)而别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3)是日更定,余挐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天晚上八点过后,我撑着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只有长堤在雪中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5)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到了亭上,有两个人铺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我痛快地喝下三大杯后告别。

  三、理解课文。

  1、文章首先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2、文中写景的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法就是白猫。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通过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人生感慨和故国之思。

  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4、本文的文眼是“痴”。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四、延伸拓展。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参考答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1)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2)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拓展延伸:读了《湖心亭看雪》后,我们认识了张岱,你还能说出几个与张岱类似的古代文人雅士吗?你赞美他们具有的什么共同品质和人生态度呢?

  答:柳宗元、陶渊明、周敦颐等。赞美他们身上具有的寄情山水、超然物外、胸襟旷达、志趣高雅的品质,以及他们积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词的不同词义

  (1)穷 蝉则千转不穷 停息

  欲穷其林 走完

  (2)绝 猿则百叫无绝 断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2、按要求解释下列字词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 返回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鸣叫

  (2)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负势竞上 上 名作动 向上

  互相轩邈 轩 形作动 争着向高处伸展 邈 形作动 争着向远处伸展

  风烟俱净 净 形作动 消散净尽

  任意东西 东西 名作动 随心所欲(并非实指方向)

  猛浪若奔 奔 动作名 奔马

  皆生寒树 寒 形作名 寒冷之意

  望峰息心 息 使动用法 使……平息

  横柯上蔽 上 名作状 在上边

  (3)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鸢飞戾天者 戾 古义:至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政治规划

  3、翻译句子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剑,猛浪若奔。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象奔腾的骏马。

  (2)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象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那热衷功名的心;为世俗奔波劳碌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都消散尽净了,天和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是否仅仅为了表明群峰是一个美好的音乐世界呢?谈谈你

  的理解。

  作者铺写山中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的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一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也从侧面表达了大自然的美丽。

  5、从全文看,作者的对比手法用得十分出色。你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吗?

  作者的对比手法尤其用得出色。他不仅将此水与彼水、此山与彼山作对比,还能将水与山作对比,技巧的高超真令人惊叹。

  6、请找出文章中具体描绘春江“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本文对富春江山水景物特点进行概括描写的语句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 第二段对山势进行描写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写出了富春江的山奇丽多姿,高峻的特点,把静止的山写得具有动态美。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处世思想?

  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人到此以后,心会变得平静下来,

  反映作者热爱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而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心乐之:形作动,以……为乐

  3、水尤清冽:尤:格外 清冽:清澈而寒冷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5、影布石上:映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象北斗星那样

  8、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象狗的牙齿那样;差互:参差不齐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凄:使……凄凉;寒:使……寒;悄怆:忧伤的样子;幽:幽静;邃:深远;以:因为;清:凄清

  10、乃记之而去:离开

  11、一字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以 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不齐: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三、填空

  1、摘录原文词句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是:如鸣佩环

  (2)最能证明“水尤清冽”的一句话是:皆若空游无所依

  (3)写鱼静态的句子: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及作者心境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4、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①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②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③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④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5、写潭中鱼,动静结合;从日光和游鱼的角度写小石潭的水,运用了侧面描写(描写角度),写水之清。

  6、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这是寓情于景写法。

  7、古文中,描写水之清的句子:“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四、理解课文

  1、比较郦道元的《三峡》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两篇山水文章各自特点。

  答:我的看法:郦道元的山水文章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重在借景抒情。

  2、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五、延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导游词)

  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一景: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的。

第5课《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原 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实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实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实的儿子陈纪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纪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陈纪。陈纪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咏雪》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20课 虽有佳肴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
第20课 虽有佳肴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注释:
1.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2.至:达到极点。
3.困:不通,理解不了。 4.自反:反省自己。 5.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6.《兑(yuâ)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7.学(xià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8.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25课《河中石兽》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4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魏武将见匈奴使》
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
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郑武公伐胡》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译文: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以使他快意。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大怒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

《司马光好学》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 “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陈寔退盗》
原文: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少作县吏,常给事厮役,后为都亭佐。而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及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复再迁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人户归附者,寔辄训导譬解,发遣各令还本司官行部。吏虑有讼者,白欲禁之。寔曰:“讼以求直,禁之理将何申?其勿有所拘。”司官闻而叹息曰:“陈君所言若是,岂有怨于人乎?”亦竟无讼者。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土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①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及党禁始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遣人敦寔,欲特表以不次之位。寔乃谢使者曰:“寔久绝人事,饰巾待终而已。”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

译文:
陈寔字仲弓,是河南许昌人。出身于寒微之家,小时候做县吏,常常从事一些公差杂役,后来做了都亭长的佐官。陈寔立志勤奋学习,不停读书。县令邓邵试着与他交谈,认为他是个奇才,让他到太学里学习。后来县令又召他为县吏,他却隐居躲避到阳城山中。当时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同县的杨吏怀疑是陈寔干的,县里于是逮捕囚系他,鞭笞拷问没有得到证据,而后才放出来。等到陈寔当了督邮,还暗中嘱托许昌县令,以礼召见杨吏。远近的人听到这事,都赞叹佩服他。后来又调任太丘县令。陈寔修养德行,追求为政清静,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邻县有要来投奔的人,陈寔就训导解释,晓谕他们,把他们交给有关官员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居地。县里官员担心有人打官司,禀告陈寔要禁止。陈寔说:“打官司是为了求得公正,(如果)禁止他们,公理将如何表明?千万不要限制他们。”有关官员听到这件事,感叹说:“陈君说话到这样地步,怎么会被别人埋怨呢?”县里终于没有人来打官司。

等到后来逮捕党人,事情也牵连到陈寔。其他人为了免罪大多逃避,陈寔说:“我不到监狱里,大家就没有依靠。”于是自请囚禁。后来遇到赦免才得以放出。灵帝初年,大将军窦武征召他为下属官员。当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死了,要归葬许昌,虽然全郡的人都来了,但没有一个名士前往,张让感到很羞耻,陈寔一人去吊唁。等到后来又诛杀党人的时候,张让感谢陈寔,因而宽恕保全了许多党人。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打官司时,陈寔总力求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不愿被陈先生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便会落到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劝喻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等到党禁开始解除,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派人敦请陈寔,想要上表授予他以高位。陈寔向使者说:“我很久以来就隔绝人事,只想作一介平民终老而已。”中平四年,年龄八十四岁,在家中去世。

《石崇与王恺争豪》

原文: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罔然自失。

译文:
石崇与王恺比富,双方都极力地把穿着,车马装饰得豪华奇丽;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晋武帝曾经把高二尺多的一棵珊瑚树赐给王恺,枝杈伸张着,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王恺给石崇看,石崇看罢,用铁如意一敲,随即就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贝,变了脸色,声音严厉。石崇说:“值得生气,现在我就赔你。”于是命左右尽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高的,枝条树干世上少有,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非常之多。王恺茫然若失。

《季梁说魏王》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就一篇
33石崇和王恺争豪

石崇和王恺争比阔绰,两人都用尽最鲜艳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装。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他曾经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给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繁茂,世上很少有和它相当的。王恺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拿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王恺既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妒忌自己的宝物,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就叫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都拿出来,有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彩夺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


言文翻译(4小则)
言文翻译(4小则) 1。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答曰:“来病君子,所以为疟耳。”2.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 1 。中朝有小儿,父病,行乞药。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明德君子,何以病疟?”...

有些字的文言文意思,跪求!
1、易 (1)换,交换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2)改变,更改 狱词无易。——清·方苞《狱中杂记》(3)容易。与“难”相对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2、难 (1)困难;艰难;不容易...

政之所兴文言文翻译
咬文啮字 〖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解释〗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解释〗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而...

言文言经典句子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唐·王之涣《登颧雀楼》翻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8、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一《警世通言》翻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

看用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

文言文翻译魏文侯守信
这则短文要告诉我们,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能不去做,不能违背约定,做人一定要诚信。作为一国之君的魏文侯能屈尊与管理山林的小官员说到做到,这种言而有信的做法,实属难得可贵。 魏文侯的这种言而有信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 6.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古文翻译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③猎.是日⑧,饮酒乐,天...

30篇超短文言文带翻译(原文在25字以内)以及5篇大作文600字(内容自拟)12...
”执政者许其言,而心忤之. 翻译: 郁离子谓执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数与,抑亦以为良而倚以图治与?”鸷得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曰:“若是,则相国之政与相国之言不相似矣。”执政进曰:“何谓也?”郁离子曰:“仆闻农夫之田也,不以羊负琦;贾子之治车也,不以豕骖服。知其不可以集事,...

人为虎食文言文翻译七修类稿
1. 否则,为虎发机,徒费猎心也翻译 否则,为虎发机,徒费猎心也的意思为: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人为虎食,魂从于虎,字书谓之虎怅,亡解。凡虎之出入,则引导以避其凶,故猎者捕虎,先设汤、饭、衣、鞋于前,以为使之少滞,则虎不知,以落机阱;否则为虎发机,徒费猎心也。 白话释义:传说被老虎吃...

仁政文言文翻译
4. 文言文 仁者无敌翻译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
1. 求一篇文言文翻译(有难度 江水又东,经西陵峡。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①言:“常闻峡口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②,曾无称有山水之类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⑤。林中萧森⑥,离离蔚蔚⑦,乃在霞气云表⑧。仰瞻俯映⑨,弥习...

芝山区17068592163: 文言文翻译7则 -
雀爽磺苄: 《魏武将见匈奴使》 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

芝山区17068592163: 翻译文言文7篇 -
雀爽磺苄: 2若不受谏,安能谏人(《贞观政要·求谏第四》) 译文:如果自己不接爱别人的批评和劝告,怎么能够去向别人提出批评和劝告呢?3南歧之见(选自明·柳元卿《贤奕编·警喻》) 译文: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

芝山区17068592163: 古文翻译7句1.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2.且吾闻以德荣为华,不闻以妾与马3.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4.将来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谴责耶!5.殷仲堪既... -
雀爽磺苄:[答案] 1.人共(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 2.且吾闻以德荣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况且我听说过,辅臣凭借自己的美德使国家繁荣是光彩的,没听说过要靠妾穿丝绸和马喂粮食(使国...

芝山区17068592163: 初中常考文言文翻译知识点
雀爽磺苄: 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句子翻译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渔人感到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桃源人)见...

芝山区17068592163: 古文翻译7句 -
雀爽磺苄: 1.人共(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 2.且吾闻以德荣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况且我听说过,辅臣凭借自己的美德使国家繁荣是光彩的,没听说过要靠妾穿丝绸和马喂粮食(使国家光彩...

芝山区17068592163: 初二文言文解词翻译7句 -
雀爽磺苄: 《口技》林嗣环:又一大儿醒.又:接着 翻译句子:接着大儿子醒了 《捕蛇者说》柳宗元: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之不幸甚也.则:但是 甚:厉害(程度副词) 翻译句子:但是我这个差事的不幸,不如恢复我的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视其缶.其:那 翻译句子:看看那缶 而吾蛇尚存.而:顺接 翻译句子:我的蛇还在 《送东阳马升序》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每次 翻译句子每次向藏书的人家借书 不敢出一言以复 出:说 翻译句子: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 足肤皲裂而不知:足肤:脚上的皮肤 翻译句子: 脚上的皮肤裂了,我却不知道

芝山区17068592163: 文言文翻译几个句子!急!1.翻译“三糠七粞而犹不足,子则奚以为生也?”2.翻译“子曷以吊我者吊天下乎?”3.翻译“岂所嗜之异于人哉?惧其不平以倾... -
雀爽磺苄:[答案] 1.三分糠七分碎米的(饭食)都不够,你要靠什么为生呢? 2.您怎么能以衡量我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人呢? 3.哪会是他们的嗜好与众不同呢?是因为(他们)担心(分配)不均衡而导致天下大乱啊. 这个是我对照全文翻译的,...

芝山区17068592163: 文言文在线翻译 -
雀爽磺苄: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

芝山区17068592163: 语文必修五文言文重点翻译 -
雀爽磺苄:[答案] 陈情表》 一. 虚词 1. 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因为)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凭借) (3)臣具以... 3. 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四. 重点语句翻译 1.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

芝山区17068592163: 精简文言文带翻译 -
雀爽磺苄: 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仅容一个人通过,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译文 原文: 晋太元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夹岸数百步.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