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伯夷列传,太史公对老子所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提出质疑?

作者&投稿:梁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 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 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 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 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 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 道,是邪非邪?


《史记 ·伯夷列传》翻译太吏公曰:余登箕山,…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扶养老人,便一起去归附他。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

在史记伯夷列传,太史公对老子所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提出质疑...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 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 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 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 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

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

史记伯夷列传第二段表现了太史公什么疑惑?
《史记》伯夷列传,第二段原文如下:太史公说:“我曾经登上萁山,那上面居然有许由的墓呢。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记载十分详尽。我所听说的许由,务光,他们的德义是极高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这段话表现了太史公对孔子...

七十列传之首《伯夷列传》,饱含了太史公怎样的感情?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是作者根据人物的影响顺序编写的。七十列传之首《伯夷列传》,饱含了太史公怎样的感情?因为人物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自己对崇高品德的向往。首先,我们来看看《伯夷列传》的主人公,伯夷叔齐是商朝末期非常著名两个隐士,他们两个也还是当时一个国家的王子。作为王子,...

《<史记>研读》224:伯夷列传
太史公曰:我登上箕山,听人说山上大概有许由的坟冢。孔子所整理排列古代的仁圣贤人,像吴太伯、伯夷等人有详细记载。我听说过许由和务光道义很高,但其记载却很罕见,这又是为什么?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恨以稀。”“求仁得仁,又何为怨?”我对伯夷的遭遇深表同情,但阅读了他们没...

伯夷列传文言文翻译
1. 《史记 伯夷列传》翻译 【说明】《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

求《史记 老予伯夷列传第一》的译文
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史记·老子伯夷列传第一》全文翻译 要求准确
[译文]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

伯夷列传为什么没有太史公曰
伯夷列传本身与其他列传不一样,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的史料很少,而主要是司马迁借对伯夷叔齐两人的史实,抒发自己人生遭遇的苦闷。学过历史的话你应该知道,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是呢,贰师将军李广利却因为李夫人的缘故,在征讨大宛失利的情况下,却并未受到惩罚。司马迁就感到,人们...

拉萨市13175559895: 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与韩非子写在一起 -
郴鸿可立: 《史记》用的是春秋笔法,曲折隐晦,微言大义.要细心研读才能发现.老子与韩非子的思想不是相似,而是相反.老子崇尚顺应天道自然,无为而治.提倡的是:“为无为,则无不治”的天道无为的思想主张.而韩非子则主张“严刑峻法”,二人主张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司马迁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映衬,使读者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其中的道理.韩非子作《说难》,又主张“严刑峻法”,自己后来便死于此上.如果结合当时汉武帝的刚愎自用,穷兵黩武,或者有讽谏的意思.另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也许司马迁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将此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可以.就像鬼谷子所说的那样:“专用聪明,则事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

拉萨市13175559895: 文言文翻译.四库全书中的一段话 -
郴鸿可立: 汉代司马迁撰写,褚少孙补充.司马迁的事迹具体地记录在《汉书》本传里.关于褚少孙,根据张守节《正义》里引用张晏的说法,认为他是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汉代元、成间博士.又引用《褚家传》,认为褚少孙是梁代宰相褚大弟的孙...

拉萨市13175559895: 史记所有回合的主要内容 -
郴鸿可立: 本纪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原...

拉萨市13175559895: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什么意思? -
郴鸿可立: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志向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读解】 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又所谓“鹤鹊安知鸿鹅之志!” .其实都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 当然,“道”在这里的外延...

拉萨市13175559895: 史记伯夷列传(史记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郴鸿可立: 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

拉萨市13175559895: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
郴鸿可立: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

拉萨市13175559895: 太史公曰”在《史记》中有何作用? -
郴鸿可立: “太史公曰”一般是在一篇文章的后边,主要是些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看法.从中体现了其史学观点与人生观价值观等.

拉萨市13175559895: 伯夷列传为什么没有太史公曰 -
郴鸿可立: 伯夷列传本身与其他列传不一样,因为这篇文章本身的史料很少,而主要是司马迁借对伯夷叔齐两人的史实,抒发自己人生遭遇的苦闷.学过历史的话你应该知道,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但是呢,贰师将军李广利却因为李夫人的缘故,在征讨大宛失利的情况下,却并未受到惩罚.司马迁就感到,人们常说的“天道不亲,常与善人”是不对的.伯夷叔齐这么贤德的人,在周武王那种盛世情况下,居然落得饿死首阳山的结局.就好像李陵和他自己一样,虽然身处大汉盛世,虽然都尽心竭力为国家效忠,却被治罪.反倒那些真正有罪的人却逍遥法外.他因此就很感慨罢了. 因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议论文,所以就没有必要再最后加上用作议论的太史公曰了

拉萨市13175559895: “以暴易暴矣不知其非矣”的意思是什么?出自哪篇文言文?
郴鸿可立: 用暴力来取代暴力,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呀.( 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 ——《史记·伯夷列传》

拉萨市13175559895: 史记中的故事介绍 -
郴鸿可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