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六国不曾破灭的作文议论文怎么写

作者&投稿:边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文――假如历史上六国没有灭亡~

假如六国没有灭亡,则六国必将各自发展出独立的六套不同的文字,六种不同的度量衡,今天的中国将像欧洲一样,其土地上有一堆版图不大的国家,时日越久,这些国家也越不能统一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洵对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辽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回溯到公元前403年,曾经称霸中原四世有余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割了,形成了韩。赵。魏三国。自此战国之势形成。然而纷纷扰扰两百年后,天下归一尽属秦。六国为什么会被秦国打败呢?原因就在于君主无能。奸佞当道。
先拿楚国来说吧,春秋时期楚庄王任用孙叔敖为令尹,使楚国大治。庄王向北进军,击败晋国于邲,称霸中原。楚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王英明,大臣忠心效命。到后来楚怀王听信靳尚谗言,答应秦国前往武关赴会,以结秦楚之好,结果被秦国囚禁,老死于国外。这不是奸佞当道。君主无能,又是什么呢?假使怀王纳陈轸。屈原之谏,怎么又会丧失汉中百里之地,陷身于秦呢?再说与秦国接壤的韩。魏二国。魏国自创立以来,一开始颇为强大。魏文侯时期,任用翟璜为相,乐羊为将,西门豹为守。北得中山,西筑吴城,治理邺县,疏浚水利,一时之内,无比强大。可是到后来,随着各诸侯国日益强大而魏国国君却不思变革,最终为秦所灭。韩国亦是如此。这就是国君无能所造成的结果。又说与秦国同宗同祖的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霎时,赵国军队战斗力大增。西极云中,北至雁门,拓地数百里。一时良将。智士如云,武有廉颇。赵奢,文有蔺相如。可是如此强国怎会被秦所灭呢?这主要是因为赵王宠幸一位名叫郭开的大臣,而此人嫉贤妒能,而且又时常接受秦国的贿赂,致使李牧被杀。廉颇无用,最终的结果正如苏洵的《六国论》中所说的那样“邯郸为郡”。

宋元之交,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你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本篇是作者《权书》(论兵之书)十篇之一,借战国时六国灭亡的史事以针砭时弊,以告诫当时宋朝统治者,不应向辽和西夏纳币屈服,而应加强战备,抗敌御侮,以免重蹈六国之覆辙。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苏洵在巜六国论》中认为六国自我保全的方法是什么?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原文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苏轼六国论原文赏析鉴赏
苏洵的《六国论》,抓住“赂秦”这一角度,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写得犀利老辣,笔力雄健,势如破竹。苏辙的《六国论》,着眼于“天下之势”,提出“夫秦之所以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而在韩、魏的观点。苏轼的这篇文章,虽不如父兄的文章那么气势恢宏、但也汪洋自如、独抒已见、自成一家。苏轼的《六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翻译是什么?
相反,势必加重国内百姓的赋敛,增加社会矛盾,使和平久安的社会秩序很难维持下去。所以苏洵以古喻今,批评宋王朝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同时含蓄地指出:六国皆诸侯,势弱于秦,犹有“不赂而胜”的可能,宋朝据有天下,势力远比契丹、西夏强大,却要重蹈六国赂敌的覆辙,岂不是连六国都不如了么?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翻译是什么?
《六国论》作品赏析: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

抱薪救火文言文翻译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

六国论的翻译是什么?
四者虽然不同,先王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让他出去在一:三代以上从学校,战国至秦出在客,汉以后由郡县官吏,魏、晋以来出现在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身于科举,虽然不完全一样,取其多的评论的。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在当时,百姓没有一个背叛的人,以普通百姓的...

六国破灭,敝不在赂秦。我要怎么反它的论点?
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可以看出当五国团结起来,将力量集中到一起,任用贤臣,结为联盟,共同攻打秦国,那么秦国被灭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由此可以看出,六国破灭,弊也在不团结。这些是我的个人看法。这种问题从原文中找依据应该不会错。希望能帮到你!

章丘市13697949219: 写关于一篇 六国论的作文怎么写 -
佼备艾力: 《六国论》读后感今读二苏《六国论》颇感新奇,曾不想这旧事之中还有这么多道道.不过,依我之见,二苏文章看似行文舒畅,合情合理,但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就不难看出其中包涵了作者的政治思想.这也就影响了作者看待六国破亡事实...

章丘市13697949219: 根据苏辙的六国论论点写议论文 -
佼备艾力: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章丘市13697949219: 仿六国论议论文内容自拟...但是要文言文..水平不要太高字数也不?
佼备艾力: 六 国 论高二(13)洪凌啸六国破灭,弊在用人,用良臣猛将,则国强;用奸贼小人,则国弱.惜乎六国不能用人,是故国亡也.六国者,齐、楚、燕、赵、韩、魏也.夫...

章丘市13697949219: 用六国论点仿写牛的作文? -
佼备艾力: 余尝闻古人叹六国之破灭,其由甚众,而是非终无人论之.盖言之有理,即可为后世传千古,幸得有志,吾亦欲论之.俗语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问六国破灭之由,岂适此乎?非也,余观夏之春秋,虽始至一焉.然其曰之不合已非二...

章丘市13697949219: 作者从六国破灭而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是 -
佼备艾力: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章丘市13697949219: 和六国论的结构一样关于承担的作文 -
佼备艾力: 文章共分五段.每一段以总论点提携全文.启篇首句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了一般人的见解;接着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这是全文的总论点.继而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论据,...

章丘市13697949219: 六国破灭的原因有那些? -
佼备艾力: 苏洵在《六国论》中,根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论述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

章丘市13697949219: 关于学习六国论的感想 -
佼备艾力: 六国论——苏洵《嘉佑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章丘市13697949219: 《六国论》的分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
佼备艾力: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章丘市13697949219: 和平题材的作文 -
佼备艾力: <战争与和平> 杂文1—— 曾经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历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相连而成,人的天赋就是进行永无息止的战争.”我赞同这种说法,中国史上的第一位君王用战争吞并六国,统一文字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