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跟善恶之心无关,跟智慧有关

作者&投稿:羊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既然人无好坏之分(参见《人无好坏之分》一文),那么问题来了:个人要不要讲道德,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是牵扯到每个人生活态度的现实问题。

在《中华汉语大词典》里,对“道德”的定义是这样: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来约束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评价标准是善恶:善则道德,恶则不道德。

那么,善恶的标准呢?

我们知道:以事实为依据,以利害为标准的功利判断,不符合好坏人之分的本意,同时也不符合善恶的定义;以心理为依据,以善恶为标准的道德判断,因人心不可知而无法判断,则善恶不能分辨。

这样,善恶就成为不可分辨,不能界定的一对概念。

同时,人的本性是非善非恶的利已,利已之心人皆有之,利己是人的本性,善恶不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都是利己的,而不是善恶的。即,人无善恶之心。

利人或损人只是行为过程中的手段,是以利已为目的而利弊权衡的算法。算法与心智相关,与心性无关,与善恶之心无关。这样,人的行为既有善举也有恶行。至于向善或向恶、利人或损人,全凭心智的利弊权衡,而不需要心性的善恶之心来决定。

这样,既不存在善恶之分的行为动机,也不存在善恶之心所决定的行为过程,,更不存在分辨善恶之心的方法,则,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道德和不道德是不存在的。换言之, 道德不需要善恶之心来推动,善恶并不是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跟善恶之心无关。

那么,问题来了:道德究竟是指什么?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所谓“道”,本义是指事物运动的轨迹,引申义便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具体到生命领域便是生命如何生存的道理,具体到人类社会便是人如何生存的道理。狭义的“道”专指人的为人处世的道理。“道”是客观的、外在的。所谓“大道至简”就是指最基本的道理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简单而不可违背。

所谓“德”就是德性,是指学得为人之道而形成的素养,以及习得为人之道而形成的习惯。“德”是主观的、内在的。

“道德”便是“道”和“德”这两个概念合起来的合成概念: 将外在之道内化为德,便是道德 。道德是内外相连、内外想通的。

“不道德”便是没有学得,或学得而没有习得为人之道。

“道德”和“不道德”都是中性概念,没有褒贬之分,只有“有”与“没有”之别;没有心性的善恶之分,只有心智的“学得习得”与“没有学得习得”之别。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为什么要学而习之?因为,人皆有利己之心,都想获得生存之道;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人都想得道多助。所以,人人都想获得道德,人人都在学习道德,道德没有也永远不会沦丧。道德不是强加给每个人的东西,而是每个人都心向往之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有利己之心。换言之, 由利己之心可以推导出道德,道德来源于利己之心 。

你看, 为了己利,不得不道德 ;商业交易最讲利己,所以最讲道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客气的是营业员,最礼貌的是推销员,最文明的是客服,最讲声誉的是上市公司老板(不然,股票大跌)。反之,最傲慢、最粗鲁、喝五喊六的是谁?答:顾客(因为有选择主动权)。  ——这就是“由利己之心可以推导出道德,道德来源于利己之心”的内在逻辑。

可是,想获得道德是一回事,能否获得是另一回事。“想获得”是出于利己之心,“能否获得”要靠心智的学习能力和命中注定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社会和家庭,个人很难左右;个人能决定的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取决于心智是否聪明智慧。换言之,能否获得道德、获得多少道德,这取决于心智的学习能力,取决于智慧(包括个人智慧、家庭智慧和社会智慧); 智慧产生道德,道德是智慧的产物 。——本来嘛,道德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的结晶;道德本来就是外在之道内化为德,本来就是智慧的产物,这一点都不奇怪。这个结论既不奇怪也不唐突。

这就是说,越有智慧越有道德,越愚昧越没有道德。 道德与智慧成正比,道德是智慧的产物;不道德与愚昧成正比,不道德归因于愚昧 。这样,智慧与愚昧便决定了道德与不道德,智慧与愚昧便成为道德的判断标准之一(“之一”是因为智慧只是道德的决定因素之一,道德的决定因素还包括高贵与低贱,博爱与冷漠,限于篇幅,暂且按下不表)。

归纳来讲,人人都有利己之心,在利己之心的推动下,人人都想拥有生存之道的道德;然而,只有通过心智的学而习之才能获得道德,只有通过智慧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道德;只有获得了道德才能够善行;只有善行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利己——智慧——道德——善行——生存,在这个逻辑链条里,利己是动机,智慧是手段,道德是工具,善行是结果,生存是目的。

传统伦理学把这个逻辑搞反了,认为先有善良之心,然后才有善行,才有道德,才有社会秩序。这既不符合人性(利己),又丧失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智慧);既不能解释道德实践(善行而动机不纯),又导致许多道德困境(做好不落好)。其根本原因就是“利己”的缺失,“智慧”的缺失。

道德本来就是个体的、内在的、自修自立的东西,它考验的是个体的智慧:对于个人,就是个人的内在智慧;对于团队,就是团队的内在智慧;对于国家,就是国家的内在智慧。它不是外在强加给你的,而是自律性的。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旦个体在群体中处于压倒性的强势地位时,为了一己之利,它就有动机不遵循群体的道德准则,就有能力暴力掠夺其它成员的利益,按照自己的生存之道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譬如强人、垄断企业、超级大国等等。这不是不道德,而是个人道德已经超越于群体道德之上,不需要遵循群体的道德准则。因此,作为社会契约的主要代表的 法律,不仅仅是防止弱势群体孤注一掷的底线,也是阻止强势群体胡作非为的红线 。这个红线,恰恰是现代社会严重缺失的,也是传统伦理学无法解释的,更是血淋淋的历史事实。

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成功人士更自律更道德,成功的团队更懂配合,队员更讲道德,成功的国家(如新加坡、以色列)更文明、更智慧,公民道德感更强、幸福感更强。相反,痛苦失败的个人、矛盾重重的家庭、混乱糟糕的团队、专制强权的国家……您懂的,且罢。


道德跟善恶之心无关,跟智慧有关
同时,人的本性是非善非恶的利已,利已之心人皆有之,利己是人的本性,善恶不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动机和目的都是利己的,而不是善恶的。即,人无善恶之心。利人或损人只是行为过程中的手段,是以利已为目的而利弊权衡的算法。算法与心智相关,与心性无关,与善恶之心无关。这样,人的行为既...

《道德经》讲“德”,所谓的“德”涉及哪两项内容:
《道德经》讲“德”,所谓的“德”涉及善恶不分、是非不辨这两项内容。关于“德”,“德”是“道”的发展与表现,道德与法都是用来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行为的。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与德的根本是一致的,所以老子的上德的根源来自于“道”。老子所提倡的德也不是平常人所说的德,“上德不...

简述孟子的“四心”与“四德”之间的关系?
这是“仁”德的开端;“羞恶之心”,即羞耻感和憎厌别人为恶的心理,是“义”德的开端;“辞让之心”,即恭敬尊长的心理,是“礼”德的开端;“是非之心”即分辨是非善恶的心理,是“智”德的开端;“是非之心”即分辨是非善恶的心理,是“智”德的开端。盂子认为,是否具有“恻隐之心”、“羞...

无善无恶心之体
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心之体,无善无恶,如同明镜般清澈,是万物的本源。<\/它表明,真正的道德境界并非善恶对立,而是处于一种平静和谐的状态,如同《道德经》中所言,心如“道”,不生不灭,自然流露。知善知恶的良知,是内在的智慧之光,它照亮我们的心灵,使行为与感知达到一致,这...

镇恶者之心 杨善者之德意思
善恶都是分别心,当然对于还不能理解的初学者引导做善事种善因是种方便手段,到了更高境界都是要去除的,要在善恶之间看到相互的合一性,乃至一切的合一性。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道德经中关于道德善恶的字句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之初性本善。

善恶的定义标准
首先是人类的存在时间。所作所为:越可延长人类的存在时间,便越善;越可缩短人类的存在时间,越越恶。其次是世间(包括物与外人)。所作所为:越有利于世,便越善;越有害于世,便越恶。最后是自我。所作所为:越有利于己,便越善;越有害于己,便越恶。当然,上文谈的是善恶之事,善恶之...

人真的可以胜天吗?真的有善恶之分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人世间没有善与恶之分的,只不过众人说他善他就是善,说他恶他就是恶,就像我们读的小学课本里教给我们要诚实,要善良,要乐于助人,要有正义感,从那时起我们开始认为那就是善,而当长大成人以后走入社会发现是如此么?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被书本中的歌颂所欺骗了。许多时候你要去承受,去目睹而无...

解释《孟子》的几句话!
学习的道理没有其他的,就是把心放在上面,只能这样而已。人不可以没有廉耻之心。没有同情之心的人,不是人;没有善恶之心,不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是人;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义的开始。善恶之心是义气的开始。谦让的心是礼数的开始。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智慧的开始。人有这...

如何定义善恶
善恶的绝对标准就是:与性德相应的就是善;与性德相违背的就是恶。顺应自然规律是善;违背自然规律的就是恶。这条是古人公认的道德标准,是儒、释、道三家共同遵循的标准,是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则。儒家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是性德;道家讲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也是性德;佛教讲的...

资中县17840234805: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
比怪穿心: 做人不能超越做人的底线,即使人没有太多的智慧,人可以不聪明,但人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被人尊重和赏识. 1. 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道德是一种社...

资中县17840234805: 请以“道德与智慧”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
比怪穿心: 在这个社会上,道德品质不可少,人因为道德而美丽. 我读过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让我知道了道德的重要性.让“谢谢”“没关系”“不用谢”...

资中县17840234805: 为理解道德及其本质,我们需要深刻理解道德与智慧的关系这些关系不包括哪些? -
比怪穿心: 妻子是“贤内助”,这个“助”,不仅是在事业上助他一臂之力,更主要的是为他解决后顾之忧.替他在公婆面前多尽一份孝心;替他在孩子面前多尽一份责任.让他抛却所有的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地扑在事业上,这才是做妻子对丈夫的真正帮...

资中县17840234805: 人的道德跟智慧哪个更重要? -
比怪穿心: 道德重要啊!智慧超群,道德败坏,这个人是多么可怕呀!道德高尚,即使只有郭靖那样的头脑,也一样可以做出应有的价值.

资中县17840234805: 为什么有善恶之分 -
比怪穿心: 《老子》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就是说,天下人知道了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天下人知道了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无论是善,还是恶,都是人的心智所产生的概念,脱离了人的心智,也就不存在善恶的区分了 因此,就自然界而言,人性根本不可能是“本善”或者“本恶”的 人的任何行为,不管是杀戮、救助、撕咬、友爱,就自然界而言,只是一种行为的存在而已 只有在赋予心智的道德意义上的评判以后,才是善恶的

资中县17840234805: 第17课《佛教的道德观》修学思考:1.什么是道德? -
比怪穿心: 可以把 道 德 两字分开看 佛教释“道”有多义: 1. “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2.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3.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

资中县17840234805: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当今社会是智最重要还是德最重要? -
比怪穿心: 智更重要

资中县17840234805: 关于道德作文400字 -
比怪穿心: 可能有的人认为,道德只有在与别人相处时才表现出来.其实,在我们独处的时候,面对我们的内心,道德同样存在. 自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内心时,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生命是可贵的....

资中县17840234805: 关于道德的句子. -
比怪穿心: 答:关于道德的句子 1、伸出你的手,足以使一个生命苏醒;停住你的脚,足以使一份道德重现.2、道德,就好似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就无生命可言.3、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

资中县17840234805: 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 -
比怪穿心: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王安石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贝多芬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管仲 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列宁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林肯 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刘禹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