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请列句说明

作者&投稿:始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何”字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请列出例句,并说明出处~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⒈部 首: 亻
⒉笔 画: 7      
⒊名称 : 撇、 竖、 横、 竖、 横折、 横、 竖钩、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1.生出,滋长。《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徐灏 注笺:“之之言滋也,艸木滋长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祖句兹 字 子之 。”按,兹,同“ 滋 ”。参见“ 之而 ”。2.往;至。《诗·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汉书·高后纪》:“足下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诸大臣所疑。” 颜师古 注:“之,往也。”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清 黄宗羲 《两异人传》:“之死而不悔。”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颇拟决去府校,而尚无可之之地也。”3.用;取。《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 尧 亦有所不及矣。” 高诱 注:“之,犹用也。” 章炳麟 《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则犹舍重而之轻也。”4.是。《管子·权修》:“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郭沫若 等集校:“‘天下者国之本也’等六‘之’均与‘是’同。” 清 唐甄 《潜书·悦入》:“盖人之生也,为质不齐,而为疾亦异。或之刚之柔,不以相济;或好名好利,用心不壹。” 章炳麟 《程师》:“若然,谁令 平 以经术大师屈身为辁材下,纵复受赏,犹之辱也。”5.代词。这;这个。《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郑玄 笺:“之人,是人也。” 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元 张可久 《朝天子·读孝女卢氏传》曲:“男子狂图,不养父母,反不如之二女。” 林纾 《程太宜人六十寿言》:“之三子者,则皆友之矣。”6.代词。他(她,它);他们。《书·臯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驴不胜怒,蹄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女啜泣不食,求去。 朱 惧,又委曲承顺之。” 叶圣陶 《穷愁》:“警吏追之,逸其三。”7.代词。其,他的。《韩非子·扬权》:“探其怀,夺之威。” 陈奇猷 集释引 高亨 曰:“之,犹其也。”《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纣王 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8.代词。用于自称或对称。《左传·成公三年》:“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 首 , 首 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 颜师古 注:“故以 许美人 产子告汝,何为反怒?”9.代词。指代处所。《左传·隐公元年》:“请 京 ,使居之。”《礼记·中庸》:“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商君书·开塞》:“天地设而民生之。”《史记·货殖列传》:“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10.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书·盘庚上》:“绍复先王之大业。” 唐 韩愈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序言》:“ 中国 之小说自来无史。”1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书·西伯戡黎》:“ 殷 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自 魏其 、 武安 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 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宰相 武公 元衡 之出 剑南 ,奏夺为观察推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孔夫子 之在 中国 ,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12.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韩诗外传》卷十:“使吾君固寿,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宋 刘斧 《青琐高议後集·韩魏公》:“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见卿如获异宝,何憎之云!”13.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间。《诗·小雅·正月》:“亦孔之将。”《史记·陈涉世家》:“怅恨久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顷之,又领 益州 牧。”《百喻经·斫树取果喻》:“此之树上将生美果。” 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久之,闻 左公 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於禁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礼记·射仪》:“ 公罔之裘 。” 郑玄 注:“之,发声也。”14.介词。相当于“于”。《礼记·大学》:“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朱熹 集注:“之,犹於也。” 汉 刘向 《说苑·权谋》:“防事之未萌,避难於无形。”《明史·熊廷弼传》:“ 辽 已转危为安,臣且之生致死。”15.介词。相当于“诸”,之于。《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孟子·滕文公上》:“ 禹 疏九河,瀹 济 漯 而注诸海;决 汝 汉 ,排 淮 泗 而注之 江 。”《史记·吴太伯世家》:“於是 伍员 知 光 有他志,乃求勇士 专诸 ,见之 光 。”16.介词。相当于“以”。《晏子春秋·杂上二六》:“然吾失此,何之有也?”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晏子二》:“按:之犹以也。”《淮南子·缪称训》:“吴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铄,虎豹之文来射,猨狖之捷来措。” 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大臣不可以暑行,其秋之待。”17.连词。与;和。《书·立政》:“惟有司之牧夫。”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之,犹‘与’也。”《左传·文公十一年》:“ 皇父 之二子死焉。” 杜预 注:“ 皇父 与 谷甥 及 牛父 皆死。”《孟子·万章上》:“得之不得曰有命。”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燿神景於中沚,被轻縠之纤罗。”18.连词。相当于“而”。《老子》:“玄之又玄。”《荀子·劝学》:“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淮南子·原道训》:“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19.连词。相当于“则”。《诗·鄘风·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毛 传:“鹑则奔奔,鹊则彊彊然。”《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功名》:“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20.姓。 汉 代有 之马宇 , 明 代有 之辅 。

用作代词,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汝 汉 ,排 淮 泗 而注之 江 。”《史记·吴太伯世家》:“於是 伍员 知 光 有他志,乃求勇士 专诸 ,见之 光 。”16.介词。相当于“以”。《晏子春秋·杂上二六》:“


“在”在古文里一般写作什么?
“在”在古文里一般写作 于 。

文言文里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

古代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沪订高寡薨干胳吮供经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

古文中 是 是什么意思?
“是”这个字在古文中十分常用,它有非常多种意思。其中最常见的便是表示实在的存在,“是”即为“真实”、“存在”的意思。例如《论语·公冶长》中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其中的“穷”就有“是”的意思。在这句话里,“君子”“小人”都是真实的存在,他们的“穷”也是存在的,即...

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1. 【也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5.表示陈述或解...

在古文中 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在古文中“是”有以下意思:一、作名词 1、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2、姓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

几个字在古文中的意思。很急!!!在线等!!!
一、或:1. 有的,有的人 2. 也许 (相当于或者)3. 又 4. 语气词,常用于否定中加强语气 5. 同“惑”,迷惑 二、负 1.背,以背载物。如:负荆请罪 2.承担,担负。如: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凭借,倚仗。武安负贵而好权 4.背靠,依傍。负墙而立 5.蒙受,遭受。负一世之谤 6.背弃...

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在古文中,这是一种表达方式,通常指的是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由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和现代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古文中所包含的表现方法和表达手法也是相应的,在古文中,一个字、一个词的含义十分重要,甚至可能对整篇文稿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需要具备一定的...

“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③表示肯定判断。《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古文中_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_是古时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安静平和、无风无浪。这种状态往往指的是一种宁静、舒适的氛围。在《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无_无闲之神,不当道而往”,意思就是说,只有在内心安稳平静的时候,才能真正地获得道的启示。古人认为,只有在_的状态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快乐。在《易经》中也有相关的...

乐业县18859062198: 之 有几种意思?举例说明在古文中的“之”有几种意思?分别是什么?举例子 -
屠凡青维:[答案]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 弗怠之 “之”:指代. 非士之怒 “之”:的. 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连接,不译

乐业县18859062198: 在古文中“之”有几种意思 -
屠凡青维: 之:的 国之重任 之:去,往 之虚所卖之,,吾欲之南海 之:人称代词 之虚所卖之(后一个之指那个孩子) 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何罪之有等

乐业县18859062198: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屠凡青维: 之字的所有用法答:浅析文言文“之”的用法一般来说,“之”的用法有下面几种:1.“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

乐业县18859062198: 之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请列句说明 -
屠凡青维: 1.生出,滋长.《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徐灏 注笺:“之之言滋也,艹木滋长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祖句兹 字 子之 .”按,兹,同“ 滋 ”.参见“ 之而 ”.2.往;至.《诗·鄘风·载...

乐业县18859062198: 根据文言文解释虚词“之”在各个句子中的意思!!!! -
屠凡青维: 1:动词,到 2:代词,他 3:助词,的 父母以身作则,诚实守信.赞同.诚信是立人之本,且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做好榜样.

乐业县18859062198: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之有哪几种意思在文言文中.在文章中怎么分辨这个之是什么意思 -
屠凡青维:[答案] 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

乐业县18859062198: 之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
屠凡青维: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

乐业县18859062198: "之"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什么啊?多种解释```` -
屠凡青维: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乐业县18859062198: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请问文言文中的“之”有哪些意思?请每个意思均举一例子. -
屠凡青维:[答案] 在文言文中,“之”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其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意思.即: 一、当“之”充当实词时1、可以是动词,其意思如下:1) 本义:出,生出,滋长.例如:《说文》: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

乐业县18859062198: “之”在文言文中的几种解释 -
屠凡青维: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