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耿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格物致知 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 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扩展资料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伪学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加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
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
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大学》。大学被后世儒者认为是儒家的入门篇。但这个“入门”不是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而是说《大学》是儒家学问的概括。而“格物致知”,就是儒家全部学问的基点。 因为“格物致知”有如此的地位,所以由古至今,对这个问题讨论不己。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释,有说“格物致知”就是“格心”,近代佛教有些大德也持此说;有说“格物致知”是客观唯心主义,方法上是唯物,本体上是唯心;当然也有说,格物致知是唯物主义观点。其实这些论辩,都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格物致知”的出发点是什么? 要想知道“格物致知”的出发点,就得先了解《大学》的宗旨是什么。纵观《大学》,它是对儒家的概括,但是,这个概括也是某种角度的概括,《大学》强调的重点,是“仁”的推广,“大学”就是太学,太学就是“极致”之学的意思,极致什么呢,是“天道化度于天下”,这就是大学的极致。而推行天道(明明德于天下),关健要了解天道的体是明德,所以,讲格物致知,它的体是明德,这是《大学》一篇重点。 也就是说,通过格物而致明德。格物致知是一个方法。 到了明儒王明阳那里,格物致知就不是一个方法了,他经过“格竹子”,认为格外物根本不对,所以直究心源,提出“知行合一”的著名论断。说,格物就是了达自心,性德本具。这是他的证悟。此说一出,立刻被主流儒士目为异端。 事实上,二者辩诤是没有什么必要的。就本体论而言,二者所说是一事。不过在逻辑上,二者是迥然的不同。首先王阳明对于“格物”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认为格物是追究具体事物自身的道理,这个观点就是一切物有自性,这是他思维的起点。按照这样的理解,当然“格物”是不能格出心体来的。所以他最终得出的结论,虽然是以批评朱熹的观点为依止,而事实上与程朱理学并没有本质的不同。程朱理学的观点是通过格物而显映心体。 因此,王阳明讲出的“知行合一”,由于不把“格物致知”作为方法,而作为事实上的本体了,那么,目之为异端也不为过。因为按照王阳明的逻辑,要明明德于天下,则先要悟道,然后推仁于世。可是如果是这样,那还格什么物啊,这岂不是一悟即了吗?根本不必有“格物致知”这种先后顺序了。所以王阳明实际是推翻了《大学》的逻辑,也就是说,他的意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释解经文是错误的。这实际也是他自相矛盾之处。后来讲学,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说讲孝道,过去的儒士认为,要格孝道这法,然后明心,《论语》也说这是君子之本,就是说这里面有因有果,孝是因,明德是果。可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明心见性”,自然懂得孝道之法,为解释道理,他就说人性本善。这里面的逻辑就不清楚了,有一点硬撑的感觉。同时,也有人问他,如果是这样,那初学人怎么办呢?这时他又回到日常的具体修行上来了——所以最终他也不能离开日常的渐修,而这正是程朱释“格物致知”的要点。 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还是以程朱为准比较妥当。当然朱熹有些解释,也确实有一种心外求法的感觉,但问题还不是太大,因为他提倡理,这个“理”虽然本质上是神道理智化,但大体上仍属心法的范畴。 “格”字的意思在上古时候很多,一说是“来、至”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这个意思是由“木长”这个本义衍生的。“木长”与“长木”的意思有一点区别,段玉裁说,木长是说木的丰美。这里面有赞的意思。所以这里引申出来的“来、至”,有一种积极的意思在里面。《书·舜典》说“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取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格也有“纠正”的意思,《论语·为政》说“有耻且格”。这里侧重心性上的修养,王阳明实际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格”就是“格除”,“格物”就是“格除”心中之物。 根据儒家的思想,“格物致知”的格,实际是“明通”的意思。参究外事,明通心体。这是修心的根本方法,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都用这个方法修心。这里的物,含“物”意,也含“事”意。王阳明因为当时对“物”理解太狭隘,所以走上岐路。《孟子正义·尽心上》注云:“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礼记·月令》“兼用六物”,皆注为“物,犹事也。”而且,这个物,还包含事物的本质内容。《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就是取的这个意思。 物,就是与“我”相对的存在。《易·系辞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那么修心养性,本来是自心的事,为什么要谈到他物呢?这是因为早期儒家就认为,天道“广大悉备”,及于人,就于人心有关了。也就是说,事物外相虽然不是心本身,但事物的“理”(本体)却是心。这个心到宋儒说为“理”,到王阳明说为“良知”。人的心与外物息息相关。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格物致知”。 佛教讲不净观,也是先修外在的不净观想,以去除内心的贪执。如果修不净想只是在表相上,意识分别上产生一个不净的观念,而对于自己的贪性本身认识不足,事实上也就无法住于禅定,那么这个不净观就不成功。“格物致知”的道理是一样的。象王阳明那样,辛苦地去格竹子,累得病了,最后仍然一无所获。 对于“格特致知”分歧的产生,我认为是对于人性的认识(或者说是立论)的不同造成的。后世许多儒士,尤其是王阳明,与早期儒家有一些不同。最早的儒家认为“明明德”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孟子以降,明明德则是一个“发现本来善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前者认为“明德”是学习的果,后果认为“明德”是性之本善。这个观点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对“格物致知”解释的不同。 我倾向于前者,认为,“明明德”是指的学习与学习的结果,觉得这样更符合孔学的原意。性之本善固然也有道理,但性之本善是不能孤立讲的,讲性之本善,一定与学习有关,否则讲一个性之本善,等于没讲。 所以,格物致知,是讲学习,诚心正意(中庸正道),是学习用于心,修身齐家,是学习用于行,治国平天下,是学习用于大道——新民、至善、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儒家仁义的全体思想。 若此,天下何思何虑!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穷究事物原理则总结理性知识"格物致知"词自《》格至物犹事致推极知犹识格物致知儒家十重要哲概念北宋朱熹认"致知格物者言欲尽吾知即物穷其理"朱"格物致知"概括、精确表述推极吾知识欲其所知尽穷至事物理欲其极处于朱熹解释我理解格物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明白探究竟;致知即做真明白行事决湖涂古欲明明德于者先治其欲治其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其欲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格物物格知至知至意诚意诚身修身修家齐家齐治治平
格物致知自于儒家经典《》世儒者认儒家入门篇入门初级高级程说《》儒家问概括格物致知儒家全部问基点
格物致知位所由古至今问题讨论产种解释说格物致知格近代佛教些德持说;说格物致知客观唯主义唯物本体唯;说格物致知唯物主义观点其实些论辩都涉及根本问题格物致知发点
要想知道格物致知发点先解《》宗旨纵观《》儒家概括概括某种角度概括《》强调重点仁推广太太极致意思极致呢道化度于极致推行道(明明德于)关健要解道体明德所讲格物致知体明德《》篇重点
说通格物致明德格物致知
明儒王明阳格物致知经格竹认格外物根本所直究源提知行合著名论断说格物达自性德本具证悟说立刻主流儒士目异端
事实二者辩诤没必要本体论言二者所说事逻辑二者迥同首先王阳明于格物理解与前同认格物追究具体事物自身道理观点切物自性思维起点按照理解格物能格体所终结论虽批评朱熹观点依止事实与程朱理并没本质同程朱理观点通格物显映体
王阳明讲知行合由于格物致知作作事实本体目异端按照王阳明逻辑要明明德于则先要悟道推仁于世格物啊岂悟即根本必格物致知种先顺序所王阳明实际推翻《》逻辑说意思虽定道理释解经文错误实际自相矛盾处讲经遇问题比说讲孝道儒士认要格孝道明《论语》说君本说面孝明德按王阳明说要明见性自懂孝道解释道理说性本善面逻辑清楚点硬撑觉同问初办呢具体修行--所终能离渐修程朱释格物致知要点
于格物致知解释程朱准比较妥朱熹些解释确实种外求觉问题太提倡理理虽本质神道理智化体仍属范畴
格字意思古候说、至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意思由木本义衍木与木意思点区别段玉裁说木说木丰美面赞意思所引申、至种积极意思面《书·舜典》说光四表格于取意思
另外格纠意思《论语·政》说耻且格侧重性修养王阳明实际取意思说格格除格物格除物
根据儒家思想格物致知格实际明通意思参究外事明通体修根本论儒家佛教都用修物含物意含事意王阳明物理解太狭隘所走岐路《孟义·尽》注云:事《周礼·官·司徒》乡三物《礼记·月令》兼用六物皆注物犹事且物包含事物本质内容《易·家》:君言物取意思
物与我相存《易·系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修养性本自事要谈物呢早期儒家认道广悉备及于于关说事物外相虽本身事物理(本体)却宋儒说理王阳明说良知与外物息息相关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格物致知
佛教讲净观先修外净观想除内贪执修净想表相意识别产净观念于自贪性本身认识足事实住于禅定净观功格物致知道理象王阳明辛苦格竹累病仍所获
于格特致知歧产我认于性认识(或者说立论)同造世许儒士尤其王阳明与早期儒家些同早儒家认明明德习程孟降明明德则发现本善性程说前者认明德习认明德性本善观点同终导致格物致知解释同
我倾向于前者认明明德指习与习结觉更符合孔原意性本善固道理性本善能孤立讲讲性本善定与习关否则讲性本善等于没讲
所格物致知讲习诚意(庸道)习用于修身齐家习用于行治平习用于道--新民、至善、明明德于儒家仁义全体思想
若何思何虑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啊?
格物致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故事《鲁班造锯子》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简单解释格物。通俗一点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对于“格物”的含义,朱熹对此做出了两种解释一是“格物”是落实到事物上;二是“格物”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朱熹在《大学章句》中对格物致知进行了具体的阐释,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想获得知识,首先要接触事物并深入研究它的...

成语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王阳明曾经通读朱熹的著作,他也和所有人一样,将朱圣人奉若神明,于是历史上就有了“阳明格竹”的故事。他遵照朱圣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的指示开始了“格物”之旅。在王阳明看来“格物致知”的含义就是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知”为“良知”。这就是王阳明...

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推极...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二、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三、译文 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用真情实意对待他人,在于使人的德行达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成语用法】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近义词】致知格物、实事求是。【反义词】不学无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格物致知造句 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2、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3、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

格物致知的物是什么意思?
孔子精神的核心之一是"格物致知",意思是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深刻领悟人生的真谛和道德规范,这也可以称为"以物证道"。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研究事物的种种自然规律和道理,才能达到真正的认知,真正地领悟到天地人的关系和本义,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换句话说,...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格物致知 [成语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典故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近义词]致知格物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比喻知道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继续琢磨,洞晓大的影响或结果;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外界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人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物后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于是就会生犯上作恶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2)《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白话...

宾阳县18369499789: 格物致知(汉语成语) - 搜狗百科
但依绪健:[答案]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

宾阳县18369499789: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但依绪健: 重视成语学习,加强成语积累,本应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学生是不太了解成语意思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1、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2、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3、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宾阳县18369499789: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但依绪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属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前两目.在《大学》原文...

宾阳县18369499789: 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
但依绪健: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

宾阳县18369499789: 格物致知具体含义是什么?是指获得知识时带着疑问去追寻其原理、现象以至于全面的掌握知识;还是本着怀疑的态度去获取知识,追求其原理、想象,从... -
但依绪健:[答案] 格物致知具体含义是什么?就是实践出真知.是指获得知识时带着疑问去追寻其原理、现象以至于全面的掌握知识;还是本着怀疑的态度去获取知识,追求其原理、想象,从而得到新的收获,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不重要,而是通...

宾阳县18369499789: 求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如果是回答“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客观上追求探索,要具有探索精神”这就算了.请有大智慧的人开释. -
但依绪健:[答案] 去掉对财、色、名、食、睡的贪恋,一切随缘.

宾阳县18369499789: 格物致知的含义? -
但依绪健: 格物致知意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最早出自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宾阳县18369499789: “格物致知”这个词怎么解释呢?
但依绪健: "格物致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格,至也.物,犹事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

宾阳县18369499789: 什么叫做格物致知?
但依绪健: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 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