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投稿:战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之乱,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主要内容
  第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作者“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第2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可分为二层。
  第1层,从“仆之先”至“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再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出自己有什么气节。
  第2层,从“人固有一死”至“殆为此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承上(死得有没有价值)启下(辱与不辱的区别)。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辱。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再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以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第3段,从“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至“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第4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信。

任安在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汉武帝晚年信任重臣江充。江充诬陷太子刘据,刘据被迫起兵讨江充,兵败后自杀。刘据起兵时,任安接受了他的命令,因而被判处死刑。

任安在狱中时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尽“推贤进士”的责任,出面援救自己。司马迁曾因替李陵说话,遭受了残酷的宫刑。他鉴于以往的教训,认为即使自己出面援救也无济于事。所以很为难,久久没有作复。只是在任安就要被处决时,才写了这封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详细述说了自己清白无辜而蒙冤的不幸遭遇,着力抒发了惨遭宫刑之后蒙羞含辱的愤懑;揭露和批判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喜怒无常,是非不明、贤愚不分的昏庸;同时他又引用了许多命运坎坷而德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事迹以自励,决心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历史著作。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表面上是为任安写回信,但对任安让他“推贤进士”只一笔带过,而用大量篇幅向好友任安倾诉自己无比激愤的心情。向任安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自己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地流露出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报任安书》对研究司马迁的思想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在气势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在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在它的纵横捭阖,波澜起伏。

作者是坦率的,内心的矛盾又是十分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三言两语又说不清楚,所以他就一一道来;此文之奇还在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行文流畅,语言生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其友任少卿(姓任名安, 字少卿)的一封回信。因从回信中可以见到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的理想,故为后代所传颂。

《报任安书》表面上是为任安写回信,但对任安让他“推贤进士”只一笔带过,而用大量篇幅向好友任安倾诉自己无比激愤的心情。向任安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自己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地流露出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是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发生巫蛊之祸,司马迁之友任安(字少卿)接到太子刘据发兵令,但按兵不动,不助太子,亦不助武帝。

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之罪名被处腰斩之刑。司马迁在此时回信在死牢的任安表达他的想法。

任安是荥阳人,从小就是孤儿,家庭贫困,为人赶车到长安,落脚武功,后为亭长。邑中人出外打猎,任安为大家分“麋鹿雉兔”,甚为公平,众人皆喜。

后来发生了戾太子事件,太子刘据起兵造反,刘据在北军南门外召任安起兵,任安接受了符节,但闭门不出。刘据兵败逃亡,田仁认为皇上与太子是骨肉之亲,便开城门放刘据出城。

汉武帝从甘泉宫回到京城认为任安“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将任安下狱,后处死。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本来战斗很顺利,后来因为叛徒告密,李陵也因此被俘。李陵投降匈奴,在匈奴待了26年,公元前74年,病死。

李陵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城,汉武帝龙颜大怒,召集群臣讨论,所有大臣都纷纷落井下石,说李陵有罪。唯独司马迁站出来讲公道话。

司马迁的本意是为武帝宽心,安慰武帝,但汉武帝却认为司马迁是“沮贰师”。“沮”是用语言败坏人的意思。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

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妻哥,又是此次征匈奴的统帅。为李陵辩护与“沮贰师”,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汉武帝却以“沮贰师”的罪名,判处司马迁死刑。

九年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司马迁写进了《匈奴传》,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的司马迁被捕下狱,公元前98年,48岁的司马迁接受了官刑。接受宫刑免死,对常人来说,可能不是多大问题,但对司马迁来说,问题比天还大,很难接受。原因有二:一是羞辱了祖先,二是成为个人的最大污点。

任安曾写信劝司马迁多“推贤进士”,寄信时间有太始四年(前93年)说、抑或征和二年说。因为在李陵事件,司马迁被判处宫刑时,任安并未助司马迁之故,所以司马迁回信一直自称为“刑余之人”,而无力“推贤进士”,暗示有拒绝相救的含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一、司马迁写《报任安书》的原因《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荥阳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剌史、北军护军等职。他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93年)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为朝廷“推贤进士”。当时司马迁没有回信,原因较多,主要是因为在皇帝身边侍奉,没有时间;还因为任安当时还没有获罪并被判死刑,从而没有赶紧回信的动机。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戾太子刘据因江充以巫盅之事陷害自已,不得已,杀死江充后带领自已的亲兵在长安城中诛灭奸臣。由于兵少,戾太子持节到北军调兵(汉武帝此时出巡在甘泉宫,戾太子以太子身份持节护国)。北军是皇帝的亲兵卫队。任安当时在北军任职,因而受到牵连被捕,并将于是年冬天执行死刑。司马迁大约是在任安临死之前的一个月内给任安写的这封信。写信的动机有三点:第一,来信应当回复;第二,任安可能马上被执行死刑,如再不回信,死者就见不到了;第三,司马迁受刑之后,满腔愤懑不能向身边的人叙说,也想找个朋友表达出来。二、《报任安书》的内容《报任安书》第一段首先写出了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以及此时回信的原因,并表达了自己受刑后独自抑郁,没有知音能诉述的心情。第二段写了司马迁对“士”,也就是“知识分子”的理解,谈到士应当修身、爱施、取予、耻辱、立名的五项标准,然后谈到宫刑对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别人对已经去势后的人的歧视和自己自卑的心情,表示自己已经从朝廷的官员成为残废人的悲苦,说明自己以这种身份不能再为朝廷推荐人材。第三段回顾了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和为国效力的志向,以及在任职之后公而忘私,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心态,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的悲愤。第四段写了他获罪的原因。司马迁获罪是因为了李陵。李陵本人是汉朝名将,他的祖父李广也是名将。司马迁与李陵虽然同朝为官,但没有私交,从来没有在一起喝过一杯酒。但他通过观察认为李陵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材,对父母孝顺、对朋友讲信用、不贪财、不争功劳,为国家的事情奋不顾身。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李陵仅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与敌人苦战十多天,杀敌数超过本身数量,后来在弹尽粮绝没有后援的情况下被匈奴全国的兵力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兵败被俘而投降。司马迁认为他的投降是想再找机会再报答汉朝,而不是真投降。在李陵得胜之时,朝廷众臣整天向汉武帝祝贺,但当李陵兵败后,汉武帝非常震怒,朝中大臣们都不说话,只表示忧虑恐慌。司马迁官职小,本来也没有说话,但见到皇帝非常难受,也想劝几句,但并没有机会说。后来汉武帝召见司马迁,询问他的意见。司马迁乃一书生,就谈了一些李陵的战功,并认为李陵只是在兵败无奈的情况下假投降,可能是想再有利于汉朝,并劝皇帝不要难过。谁料想这番话得罪了汉武帝,以为司马迁是在为李陵游说。皇帝马上翻脸把司马迁交司法机关立案处理。司马迁因为没有钱救自己,又没有朋友帮忙,原来的亲近的人也不敢说一句话,于是司马迁被判处宫刑,即切除男子的生殖器官,这是仅次于死刑的残酷刑罚。第五段司马迁讲了对人生,特别是对生死、刑罚的看法,他认为自己这种从事文史记录的官员只是皇帝的玩物而已,死不足惜。但作为人,有人死得重于泰山,有人死得轻于鸿毛,作为知识分子不应当受到侮辱,而宫刑是最大的侮辱。司马迁之所以没有以死雪耻,只是因为心愿没有完成,文采不能流传。第六段讲了历史上有许多富贵的人,不能为后世所流传,而受到艰难困苦仍然坚持工作的人才有所成就,他列举了周文王因被囚禁而推算出《周易》、孔子生活艰难而编著了《春秋》、屈原被流放而作了《离骚》、左丘因为眼睛瞎了而作了《国语》、孙膑被砍去脚而作了《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而使《吕氏春秋》得以流传于世、韩非子因为被囚禁在秦国而作了《说难》《孤愤》等篇章,他还认为《诗》三百篇大抵上都是圣贤发愤所作。然后,司马迁谈到自己写《史记》的计划,并说明因《史记》未完成,自己不能死,一定要等此书并使之流传,然后再死一万次也无悔的决心。第七段,也是最后一段,司马迁谈到自己受刑之后的精神痛苦,为人们所耻笑、污辱了祖先,以致“肠一日而九回”、精神恍惚、手足无措,每当想到这个耻辱都汗流沾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再向朝廷推荐人材呢?从而又回到主题。三、读《报任安书》的感想1、司马迁是真的勇士我今天中午还在为司马迁担心,他这封信写得太大胆了,万一落在汉武帝手上,或者什么人去打个小报告,司马迁恐怕要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了;我还一直奇怪《报任安书》这封朋友之间的私信,并且内容有对汉武帝有不敬之处,对自己的遭遇有不满之处,这样的信怎么能流传于世,也许汉武帝和他的子孙们看到这封信,并容忍了司马迁,那么 “言论自由权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西汉了”!然而司马迁是因言获祸的!因言获祸而仍敢直抒胸臆者是大丈夫,是真的勇士!英雄不一定高大威猛,像电影上的那样,英雄可能长相细小甚至有残疾,但关键时候才能显出英雄!2、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如果想过比较体面的日子,必须依附于人。像许由、颜回这样不肯出来依附人,只能是穷死、病死。像介子推这样的人,虽有功而清高,不肯接受主子的赏赐,只能被主子烧死。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凭借自己的知识,到处游说,求得依附人,像冯煖这样的人只想混口饭吃,混辆车坐,再得到一些养家的费用就很满足了,但像商鞅、李斯、苏秦之样的人志向就更大了,都做到宰相的高位,但后果都不太好,最后都被人杀了。司马迁是个小文官,继承祖业当上掌管文史的官员,职位不高,收入也不高,以至获罪之后都没钱贿赂,而被宫刑。在皇帝眼中,这些知识分子,无论大官、小官都是工具而已,并不尊重他们,甚至羞辱和杀害他们。司马迁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做知识分子真难哪!古代知识分子必须慎言,尽量少说话,所谓祸从口出,一点不假。但我不知道古代有没有逼人说话的制度,比如说一定要在什麽什麽会议上发个言,或者必须发表多少多少成果,否则饭碗不保,如果没有,那司马迁对汉武帝直言就太书生气了。3、应当废除酷刑,特别是肉刑司马迁受到宫刑后痛不欲生,中国古代酷刑种类极多,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人在这方面的发明创造,宫刑是其中之一。宫刑不仅使人身体上遭受巨大痛苦,精神上也遭受到巨大痛苦,是一种极不人道的刑罚。在中国秦汉之际,宫刑用得极为普遍,为秦始皇修陵墓的几十万人中有许多是受到宫刑的。汉朝人也认识到酷刑的害处,公元前74年,也就在司马迁之后约二十年,路温舒写《尚德缓刑书》,并呈给汉宣帝,其中批判了秦汉时治狱之吏,也就是从事刑事司法的人的残暴。提出“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即死刑和肉刑的不可恢复性。他引用《尚书》中“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指出当时的刑事司法人员上下任务逼得很紧,以实施严刑峻法为成绩。他还分析从事刑事司法的人也不是愿意别人死,但没有办法,只求自保而已。这就把矛头指到上头去了。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说“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指出了刑讯逼供出错的很大的可能性。他还说“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更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批判了逼供诱供的严重后果。汉宣帝接到上书之后,认为说得很好。我真很佩服路温舒的大胆和汉宣帝的大度了。如果那时中国能在司法实践中采纳路舒温的意见,中国二千多年前的人权状况将要比许多西方国家好得多。4、刑事诉讼辩护人的重要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了自己被捕后孤立无援的状况,一个在皇帝面前当官的人在面临刑事诉讼时尚如此,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更是任人宰割。中国古代刑事诉讼中没有辩护人,更没有司法援助一说。




英雄人物的成语解释及出处
1、奋不顾身[fènbùgùshēn]解释:奋勇直前,不考虑的安危。马迁《报任安书》:“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文选·奏弹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顾义勇;奋不顾命。”2、无所畏惧[wúsuǒwèijù]解释:畏惧:...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写的?是哪部优秀史书里的一句话...
马迁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

史记课文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自史记课文有:《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记》《报任安书》虽然是史马迁写的,但不是出自《史记》,它是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

司马迁是怎么死的?
我这个信把我的心情、我的想法、事实经过,我都讲清楚了,所以《报任安书》也许就是一封遗书。第二种可能,司马迁受任安这个案子的牵连,被汉武帝下令腰斩于市。当时宫廷里面有一场斗争,那么任安牵涉进去了,而当司马迁辗转托人把他的《报任安书》送到狱中以后,任安已经被腰斩了。任安腰斩以后,狱吏...

有关于司马迁的资料
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说:...

司马迁是怎么死的啊?
是否善终?历史的记载却语焉不明.班固的《汉书》有《司马迁传》一篇,对其生平的记载颇为详尽,其中全文引述了司马迁那封有名的《报任安书》,然后紧接着突兀地写道:“迁死后,书(指《史记》)乃渐出…”等语.有人对这种奇怪的写法感到疑惑,猜测司马迁可能因此信获罪而被处死.且这封信里也确有“讪上...

关于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坚定地回答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实现您的愿望!”2、司马迁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就要堆满一间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41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3、马迁因直率地发表...

史记文学常识史记原名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的《史记》 西汉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前87?),字子长,他的《史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 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全...

很多人喜欢《古文观止》,我也算一个。
咱就来看看巴金是如何评价此书的。        我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胆识,特别是哪怕承受大屈大辱而始终能坚守初心。我买《古文观止》最先是因为《报任安书》,特别喜欢司马迁这封千古奇书。心中万分感慨怜惜史马迁的遭遇。常想他写《史记》的不容易。我总想等孩子大了,好...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哪本书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史记》。《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写成的,是所有史书中用时最长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

蓟县13649232264: 《报任安书》写了哪些真诚饱满的情感 -
隗泰益菲: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蓟县13649232264: 《报任安书》这部史书的内容是什么? -
隗泰益菲: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蓟县13649232264: 《报任安书》讲述的什么道理? -
隗泰益菲: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表达了司马迁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

蓟县13649232264: <<报任安之>>写的是什么内容 -
隗泰益菲: 《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是对封建专制的血泪控诉.司马迁用千回百转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蓟县13649232264: 司马迁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 -
隗泰益菲:[答案]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蓟县13649232264: 《报任安书》鉴赏谢谢! -
隗泰益菲:[答案] 《报任安书》领悟鉴赏与应用拓展 1.司马迁强调,“士节不可不勉励”,“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读了《报任安书》,你怎样评价古人“刑不上大夫”的观点? 2.古人一直崇尚秉笔直书的“良史”精神,主...

蓟县13649232264: 关于《报任安书》的介绍 要全 谢 -
隗泰益菲: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

蓟县1364923226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报任安书》讲述了什么道理? -
隗泰益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提出了国家和个人都要居安思危,牢记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 《报任安书》表达了司马迁在困境之中却仍坚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可以说《报任安书》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神内核的实践.

蓟县13649232264: 请问《报任安书》中有什么道理? -
隗泰益菲: 讲了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

蓟县13649232264: 史记主要讲什么? -
隗泰益菲:[答案]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