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礼运篇》

作者&投稿:解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礼记·礼运》的原文及答案~

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1)职业、职守 (2)憎恶 (3)兴起 (4)这  2.B  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  4.鳏寡孤独 谋闭不兴  5.(1)通“举”,选拔 (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6.(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7.有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8.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尧舜禹3位部落首领时期。
2.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3.贤指贤德,能指才能。

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的《尚书》就提出了“协和万邦”的主张:“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就是先“亲九族”,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继而“平章百姓”,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协和万邦”,使各国和谐相处。从此,中华民族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主流的路线一直是“以德服人”,“协和万邦”,并成为贯穿中华民族整个发展过程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大融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上古典籍《易经》中的卦象、卦辞和爻辞,提出一阴一阳、一刚一柔、阴阳对称,刚柔调和,描绘了一幅统一和谐的宇宙图景。《易传》提出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天人相参,天人和谐,认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席物,万国咸宁”[2]。意即依据乾道即天道的变化,人获得自己的命运和本质,变化会有差异,但冲突又要融合,即走向太和,而和的的价值是万国安宁与繁荣。这里的“和”即和合、和谐、和睦;“合”即同心合力,协同合作。只有“和”才能上下合一,万众一心,天下太平,百姓安宁。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倡导“既且和平,依我馨声”,虽然是讲言语和谐,但也包括了天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群己和谐[3]。还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4]意即百姓整日辛苦劳作,向往富足安康的生活,只有建立这样一个国家,内忧外患自然消除了,充满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国语》提出“和合”思想,赞颂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5]。意即商契能和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使百姓安定和谐。又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即世界生生不息,万物丰长;如果没有差异,事物就会停滞,就不会有新事物产生;又云“以他平他谓之和”,即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由对立到统一就是“和”。自此,“和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观念。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 并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以此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儒家和谐论有三个重点:①强调“和”与“人和”及“和谐”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调“和”是礼的重要体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6]。认为无论是依礼法维护等级秩序,还是在夏禹、商汤、周文王等有成就的先王们的治国之道,“和”都体现了珍贵和美好的价值,这是和谐论的集中表述。二是把“和”看作是天下之正道,“和者,天地之正道也”,所以为人处世都要讲究“贵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是强调“和”是最高的德性,“德莫大于和”[7]。四是强调“人和”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8]。②提出中庸是实现和谐的方法。中庸也可叫中行、中道,其含义有三:一是要求人们在待人处事时,坚持适度的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从而实现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呼”。以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强调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倡导“致中和”,认为天地万物,只有各得其中,才能相互依存:“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忠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9]。强调“中和”是天下之“大本”“大道”,中和、和合、和谐是天地万物存在发育的规律。二是要求做人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事;三是“择乎中庸”,通过“求同存异”,把看似矛盾的两件事调和乃至统一起来。这对增强凝聚力,缓和紧张局面,处理棘手矛盾,确有意想不到的功效。③“仁爱”是和谐的出发点。孔子回答樊迟问仁时说:仁即“爱人”[10]就是“泛爱众,而亲仁”[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2]。其弟子子夏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13]。孟子说:“仁者爱人”[14],爱人不能光爱自家人,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5],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爱人者人恒爱之”[16]的效果。由爱亲人而爱百姓,由爱百姓而爱万物,就可以实现仁政。仁政实现了,天下自然安定和谐。仁爱学说是中国人民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可以延伸到忠恕、孝悌,克己以及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美德以及仁政、德治。因此,天地之间的人类应该循天之道,在各方面保持协调和谐,重点是人际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包括人体自身的和谐。和谐所追求的目标是由人际关系的和谐而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安宁、详和。刘向则进一步指出,如果不和,将导致很坏的结局:“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家室不和,室家大凶”[17]。《礼记》还描述了一个和谐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8]。这个大同社会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财产公有,财物不必藏于己;各尽所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即出力不必为己;进行社会分工,使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实行民主,讲究信用,选贤举能,消除私有观念,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消除战争实现和平,社会安定和谐,没有刑事犯罪。这个和谐大同社会,成了2000多年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理想目标。
墨家、道家、中国佛教、道教和董仲舒的和谐思想。 墨子认为和谐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 ,倡导兼爱、和合、非攻、尚同,执着地追求友好、和平与和谐。他认为天下百姓应该“兼相爱,交相利”。“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19],否则,“离散不能相和合”,就会相互伤害,天下大乱。他坚主“非攻”,反对“大则攻小也,强则攻弱也,众则攻寡也,诈则欺愚也,贵则傲贱也,富则骄贫也”等侵略战争,认为这些侵略战争祸国殃民,荒废农时,毁人城廊,割人庄稼,伐人树木,杀人百姓,涂炭生灵。墨翟不仅倡导和平和谐,而且践行和平和谐思想,公元前444年至前399年,先后三次止楚攻宋、止齐攻鲁、止鲁攻宋,至今传传为美谈。道家创始人老子,也认为和谐是宇宙本身的常态,倡导“贵柔”、“知足”和“不争之德”,主张“无为而治”[20],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21],意即道蕴含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认为人类处理自己和万物的关系必须取法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天地万物的和谐。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的中国化佛教的核心理论是非暴力论,主张灭欲、慈悲、中道、和谐。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和谐统一体;强调佛光净土,永恒安乐,菩提树下,众生平等,天地万物,同体大悲,仁者无惧,慈悲无我,团结互助,同体共生;力主中道,不走极端,水到渠成,花开蒂落,因缘和合,终成正果。道教也强调阴、阳、和三者和合,万物才得以生成。这些都是中国广大人民向往和谐社会的反映。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对诸子百家的绝对排斥,而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明显受到燕齐文化影响,认为和是天地间最普遍的原则,是最高的德性。
注:[1]《尚书.尧典》;[2]《乾.彖传》;[3]《诗经.商颂.那》;[4]《诗经.大雅.民劳》;[5]《国语. 郑语》;[6]《论语.学而》;[7]《论语.子路》;[8]《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9]《中庸.第1章》;[10][13]《论语.颜渊》;[12]《论语.公冶长》; [14][16]《孟子.离娄下》;[15]《孟子.梁惠王上》;[17]刘向:《说苑.敬慎》;[18]《礼记.礼运篇》;[19]《墨子.兼爱上》;[20]《老子.68章》;[21]《老子.55章》

讲的是夏朝的事
我觉得从“天下为公”可以看出来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原文: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

《礼记·礼运》的原文及答案是什么?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1.《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国典章制度书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根据郑玄的话,认为“名《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一、礼记礼运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礼记·礼运》的原文及答案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其原文大意是,天下的人们都愿意共同推崇贤德之人,选择有才能的人担任领导。这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理想政治状态。解释:第一段:介绍《礼记·礼运》中的核心观点。该篇提到的“天下为公”,意味着整个社会以公正、公平为准则,不局限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是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福祉...

礼记礼运原文及翻译
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礼记·礼运篇》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翻译:在大道...

《礼记》礼运篇全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下面是我整理的《礼记》礼运篇全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出处原文,长一点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礼记礼运篇是哪部著作?
《礼记•礼运篇》记载,___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A.禹 B.秦 答案a。《礼运》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国典章制度书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根据郑玄的话,认为“名《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

礼记,礼运大同篇全文
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

乐平市15993098453: 礼记·礼运篇《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皆有所养.1、古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情况?2 .文中天下为公,选... -
景忽尿多:[答案]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乐平市15993098453: 礼记 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宫室,东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反映了远... -
景忽尿多:[答案] 茹毛饮血 身披兽皮 处于原始社会,生活艰苦 物质匮乏

乐平市15993098453: 初一上册中国历史--《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 -
景忽尿多:[答案] 1.尧舜禹3位部落首领时期. 2.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3.贤指贤德,能指才能.

乐平市15993098453: 《礼记·礼运篇》----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
景忽尿多:[答案] 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情况 《礼记·礼运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乐平市15993098453: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一、这段文字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二、构成当... -
景忽尿多:[答案] 一 这段文字讲的是大道实行的时期(即尧舜时期)和三代之英时期(即后文指的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期). 二 原因:用原文回答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

乐平市15993098453: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礼运篇》这段古文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
景忽尿多:[答案] “大同”社会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

乐平市15993098453: 礼记·礼运篇《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 -
景忽尿多: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乐平市15993098453: 下面材料旋子中国古书《礼记.礼运篇》:(1)"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
景忽尿多:[答案] 材料一 天下为公,类似于原始社会时期,过着人人平等.共同劳工,共同消费的生活 材料二 天下为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人们不再过原始群居生活,由大家变为小家

乐平市15993098453: 《礼记·礼运》中,今大道既隐.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段话中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
景忽尿多:[答案] 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情况《礼记·礼运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

乐平市15993098453: 《礼记·礼运篇》设想“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反映出 -
景忽尿多:[选项] A. 理想是可望不可及的 B. 各个社会的人都有一种脱离现实的幻想 C. 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D. 人们要改变现实,寻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