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乔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什么意思?~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原文
诫子书
三国时期 ·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全句的意思是: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扩展资料出自《诫子书》诸葛亮(选自《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不能陶冶性情。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瞻的生平和正史大体相当。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

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

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

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而后丁奉得知消息,遂领兵还建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



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不能陶冶性情。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扩展资料:

诫子书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参考资料:

诫子书-百度百科



这句话的意思是: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全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不能陶冶性情。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瞻的生平和正史大体相当。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
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
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
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而后丁奉得知消息,遂领兵还建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
查看全部9个回答
相关问题全部
请问,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到底是“险躁则不能治性”还是“险躁则不能冶性呢”?
诸葛亮的《诫子书》里面是: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句的意思是: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诫子书》 原文: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诫子书 (诸葛亮作品)
7 浏览5053 2019-03-06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什么意思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177 浏览4353 2017-11-24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什么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扩展资料出自《诫子书》诸葛亮(选自《诸葛亮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关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192 浏览11641 2018-09-15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怎么翻译
翻译为:过度的享乐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过度的享乐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文章主旨: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诫子书
9 浏览13703 2019-02-11
诸葛亮诫子书逐字逐句翻译
1、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原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原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原文: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原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扩展资料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诫子书》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目的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他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诫子书》寄托了父亲对幼子的殷殷希望,教导他在自己的一生中能恪守平静、节俭的品德,不断修身立志。 《诫子书》给我们的启发: 1、修身养性贵在“静”、“俭”。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生活务必要节俭,并以此培养自己的德行。 2、只有淡泊、宁静,才能做到志存高远。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更好的谋划未来、计划将来。 3、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学习既要有宁静的学习环境更要有专注、平和的学习心境! 4、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既要励精又要治性。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就要做到戒除“淫慢和险躁”,要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念,也要克服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毛病,做到和谐适度、平衡发展。 5、做事要有时间观念。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珍惜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不能陶冶性情。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诸葛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扩展资料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瞻的生平和正史大体相当。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

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随后失守。

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

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救援。

东吴派老将丁奉率精兵援救,然救兵仅至巴丘,未进蜀境,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而后丁奉得知消息,遂领兵还建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诫子书


写诸葛亮的古文诫子书
诫 1 子书 (三国 蜀)诸葛亮 【原文】夫 (fú )2 君子 3 之行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 (澹泊 )5 无以明志 6 ,非宁静 7 无以 致远 8 。夫(fú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9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10 则不能励 精 11 ,险躁 12 则不能冶性 13 。年...

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是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但这不是诸葛亮的原创。而是出自西汉《淮南子·主术训》。其原句为:“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表达了“淡泊明志”的志趣在《出师表》哪两句验证...
答: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用十六课诫子书中的一句话写一篇作文
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他写的《诫子书》,让我从他教育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葛亮《诫子书》中一个词应该是“慆慢”还是“淫慢”?
“慆慢”版本是出自唐朝欧阳询的《艺文类聚》,而“淫慢”版本出自宋朝李昉的《太平御览》,二者均有出处,只不过“慆慢”最早记录于唐朝,早于“淫慢”版,故“慆慢”版更为可信,所以本人也更倾向于“慆慢”版本。

为勤能补拙,省俭可养廉,的意思
(原文)为勤能补拙,省俭可养廉 (解析)为人只要能勤恳就可以补充自己的不足,生活节俭可以培养自己的廉洁作风。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谁的?
——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题目是后人加的。背景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P。S。也...

诸葛亮的著作有哪些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选中学语文...

关于“文明”的诗句有哪些?
程颢《秋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史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葛亮《诫子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

三国里诸葛亮和周瑜对诗“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是叫什么故事...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总想找借口杀他,在一次宴会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一首诗你来对,对的出有赏,对不出以杀头问罪如何?”诸葛亮从容笑到:“军中无戏言,请都督说。”周瑜大喜,开口便道:“有水便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坡凤凰...

黄石市19616109628: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恽民马应:[答案]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 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漫:懈怠....

黄石市19616109628: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什么意思 -
恽民马应: 这句话的意思是: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

黄石市19616109628: 文言文阅读.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学... -
恽民马应:[答案] 1、C 2、不是清谈无欲的人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沉着镇静的人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对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意对即可)

黄石市19616109628: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中是治还是冶”?诸葛亮的
恽民马应: 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黄石市19616109628: 古文求助翻译,诸葛亮《诫子篇》中的一句 -
恽民马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

黄石市19616109628: 诸葛亮【诫子书】的翻译 -
恽民马应: 诫子书教学视频: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2》诸葛亮

黄石市19616109628: 诫子书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恽民马应: 《诫子书》运用了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从淡泊和宁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修...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原文:夫...

黄石市19616109628: 诫子书 全文 -
恽民马应: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黄石市19616109628: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诗句取自诸葛亮·的哪句名言 -
恽民马应: 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黄石市19616109628: 《诫子书》全文是什么意思? -
恽民马应: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溜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