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关于修身

作者&投稿:轩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修身,我们如何修身?~


道家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道家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如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和尊师重教等等;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道家的“出世”观点不利于统治者追求“人人为我,建设祖国”的状态 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看众生都苦,于是发愿要普度众生。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在2千5百年前创立的,他那一法门的特点就是“戒、定、慧”。戒就是戒去人世间一切不好的欲望,达到无欲无求;定就是打坐实修,增强自己的定力;慧就是达到大智大慧,最后开功开悟。
现在的世人是很难理解修炼人的。因为现在的人都讲究现实,还是眼前实实在在的利益来的实惠。

1.怎样入静 所谓入静就是让散乱的意识先系于一处,然后连这一处也去了,使之归于周厚。念经、念佛、数数、听息、观想和集中精力想一个你所关心的问题等都是较普遍方法。具体应用时,以上述方法将表层意识固定于一点,时间长了,表层意识累了,那一念也就自然忘了,这就是最初的入静。还有一种通过观念之源的方法也可入静。念头来时,你顺着那一念追下去,观看它来自何处。只要这样一做,那一念就自然消失。实际上,对入静的问题习者不必太在意,当本心发露后它会自然得到解决。 2.入静以后做什么 对大多数人来说,入静之初很容易迷糊过去。这是一种昏沉定,主要是意念力或体能过弱所致。经过一段时期后会慢慢过去,之后的入静则完全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当你把所系的那一念缓慢地轻轻放开之后,会进入一种似有意似无意的境界。这时,你的意念好像化入体内外的整个空间,对一切物、事都不着意,但体内外的一切变化又全都能被你所感受到。如此入静片刻,会自然发生静极生动的现象,脐下小腹处将产生气觉或气动,这是周天运转的信号,往下就该做循环转化的周天功夫了。 3.转周天之法 入静,静候气机静极生动。气动后,意随气走,先将意住于气动处,蓄能。自觉能量充足后,以意助气使之慢慢晃动起来,片刻后停止,继续观照蓄能。如此重复,期间尚可加入前述前憋后助之法,直至真气通过此关。仿照上述方法,让气机自寻路径,依次通过所有气阻之穴复归原处,就算完成了某一层次周天的首次循环。对任一层次的周天运行,首次循环都是最困难的,既耗时又费劲。之后的循环就便当多了,一次循环仅在一呼一吸之间。当某一层次的周天转到几乎无感觉时就又该入静了,这时,需要你做的就是静候真气归位进入下一层次的周天运行,你又该重复本段开头所述的操作内容了。 转周天有两点最为不易。一是静候气机静极生动;二是转到一定程度后应及时转入下一层次,不要贪恋当前气机通畅舒适之境。前者要求你有足够的定力和意念力,后者则需要你有很强的自制力和舍的心态。很多习练者就是因为没有掌握这两点,而停留于某一层次不得进步的,在此着重提出希望引起习者注意。 周天的层次无数,能体的每一个能级都对应有一个周天。小的不算,光大的层次就有表皮、皮下、肉体、骨外、骨节和骨内几重,每一层周天又有点、线、面、体之分。对首次循环而言,层次越深,难度越大,相应的痛苦程度也越甚,没有相应的修心基础实在是很难走完全程的,习者当察之。 4.如何助气过关 助气过关,意指循环过程中气机阻于某窍穴时,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使之顺利通过。关于方法,在前面已有所交代,这里再对所用的手段细述一下,所谓手段,这里指的就是肉体、呼吸、声音、手势和意念。对于气态层次的能体循环,通过肉体的运动,使气阻处伸展和活动开,是助气过关的有效手段。随着能体层次的增加,化开气阻窍穴的主要手段依次变为呼吸、声音和意念。通常,能体层次越高,意念的效果越显著。反之,肉体活动关节的方法就越灵。就手势而言,掌心向下,利于气势下沉,平心静气。掌心向上叠置于腹前,气将上行,其势缓、粗。合掌于胸前,气成锥体之形(锥体顶点为掌根对应的高度)由下往上在人体相应部位汇成一点上冲,上冲气的粗细与两手手指的间距相当。由于一坐中的状态变化很多,所以上述手段的应用也是很活的,需要修习者自行体验掌握。 5.一坐的内容 一坐的内容依次如下: (1)盘腿入坐,调身。 (2)排除上次出坐以来人体所积之浊气。浊气的来源主要是:饮食、环境、劳作等。 (3)正思,入静。 (4)达到或超过上一坐所到达的层次。 (5)收功。 通常,一坐的时间有30—40%用于第一二步,30%左右用于第三步,约15%用于第四步,15—20%用于收功。 6.用功重点变化序次 筑基:活动肌肉、关节;排病、强体、健身。 精满气通(炼精化气):化肌活血,练内脏;转精戍气,排宿疾。 气满化神(炼气化神):气化成神,使大脑由表及里逐渐由木变活,由浊变清,意念得以强化。 心花初开,使心口所堵之物慢慢层层剥离,片片碎落,渐露本心所仕。 神满入虚(炼神还虚):将人体化入宇宙。 7.日常修身法 (1)一切时、一切事中设法做到松身、松心。 (2)行走时全身放松,脚跟落地。 (3)工作或做事时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4)按时作息,定量饮食。 (5)凉水擦身,热水洗脚。 (6)有空可常用双手搓热后擦脸,掐耳,拍打头部。 8.本心发露如何知晓 本心发露后会有下列明显觉受: (1)心态由内往外自然安样,这种样和的心态不受任何外在条件影响。 (2)入静时心无烦恼,念来念去随顺自然,不易着相。 (3)阅读《心经》、《六祖坛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及禅宗公案时,会有身心共鸣之感。 (4)对各种修行之法彻底明了,从此不易受惑。 根据上述内容你可自行判断,当然,若有条件最好能找一过来人印证一下。 五、修身与修心的关系 通常认为修身与修心是修行的两个方面,《道德经》里把它们比作小车的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的大小一致,小车才能顺利前行。当然,实际修行过程中,身与心这两个轮子总是处于变的状态,但只要能调得过来,车子也总还是能前行的,只不过行车的轨迹或左或右来回摆动而已。因此,从这一点看要想快速抵达目的地,只有尽量减少这种摆动的频率和幅度。实际上,修身与修心也可看成是一体的,修身只不过是修心的一个具体方便,修身与修心的区别仅在本心发露之前才显得较为明显,一旦本心显现后,两者就是一回事了。所以,佛家主张由心入门,实在是把握住了修行的真谛。不过,由于我们常人的福德智慧太浅,从心地上下手实在不易,故退而求其次,将改变肉体作为最初的目标,所以才有了我们前述一车两轮的说法。这种状况,一旦到了本心发露的境界也就自然合一,逐渐过渡到身心一体的修行状态。此时,也就无所谓修身与修心的区别了。印 证 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的重点是解决修行修什么和如何修的问题。这一章将谈谈自我修行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觉受及身心状态,以便习者在修习期间能有一个参照。 一、肉体 实践表明,修行是一个正行正受、即行即受的过程。随着习者的修习层次逐渐由初级升到高级,其肉体及由此而产生的觉受也都会有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来间接表征你修身所取得的成就。 1.肌体 肌体在这里主要指肌肤和肌肉。由于初习气功者身体状况不好,体内存有各种各样的“毒素”,因而其肌肤是不洁的,常有油腻之物从毛孔排出。同时,肌肉也比较僵硬,横向纤维较多。随着修习层次提高,体内“毒素”被慢慢排除,肌肉会变得越来越柔软而有弹性,肌肉纤维的走向也趋于顺直。当你修出纯阳之体后,再与当初相比,就会发现肌体已大大的不同了。这时的肌肤洁净而有光泽,体表的排出物里乱七八糟的成份大为减少,质地与水差别不大,因此长期不浴也不会感到不适。就肌肉而言,若放松,则触手如绵,若绷紧,则坚如金刚。同时,肌体的痛感明显减弱,排毒功能强化。如果你是习武之人,到此时大概金钟罩的功夫也自然有些功底了。上还觉受,与你的修身层次是成正比的,也即肌肤越净,肌肉越滑顺,痛感越弱,你修身的成就就越高。 2.关节状态与用力情况的变化 和肌体相似,人体关节的状态和用力的方式及力度,也将随着修行层次的提高而变化。初习者的关节往往僵而涩、滞而不通。随着气机的流畅程度增加和升华,人体骨节之间会慢慢伸展开,并逐渐充满类似润滑油似的液体。自然,实现这种转化的过程是漫长的。开始时,想使骨节撑开不是一件易事,需经过一段时期刻苦的训练才有可能。骨节的申展通常从脊椎开始,逐渐延至背、肩、颈椎、四肢和胸椎各关节。骨节撑开的第一个感觉是觉得骨节发涨,骨节内好似有东西在拱动,使你不自禁地想伸展活动一番,稍一活动,相应的关节部位就会发出“僻哩啪拉”的爆裂声,这种状况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当这种响声逐渐消失的时候,你的骨节就差不多全撑开了。此时,你会感到伸展开的骨节之间异常轻盈充实,举手投足之间,稍一用意便可力透指足。当然,这种骨节的响与不响也不是绝对的。骨节撑开后,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其间也会渗入一些其它的物质,骨节自身的间隙也会变小,这时要是有意活动一下,仍然会发出骨节的爆裂声。 除了上述关节状态的变化外,在用力的方式上,修身有成的人与常人也不相同。一般人用力主要靠的是肌肉收缩,而修身有成之人用的是活力,力与意是同步的,所谓意到力到是确有其事的。力的产生是瞬间的事,而且好像是从骨子里生出来似的,贯穿每个指尖或足尖。同时,由于肉体绵软,所以当你用手拿捏时,其作用点面积减小,仿佛是骨头宣接触体,不但显得有劲,而且还是硬邦邦的。这时,你若想练习点穴和推拿,相信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3.身轻或身空之感 这种感觉和人体气机的气质及畅通程度有关。真气运行的通道越宽敞,气质越柔,身轻的感觉就越明显。当肉体完全练通至与宇宙相溶的境界,身空的感觉就自然出现了。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整个身子仿佛化了以的,似有似无,可大可小。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你的肉体实际上还是在那里呆着履行自己的职责。 身轻或身空之感的产生,也可以理解成是大脑对人体触觉信号的起始感受值提高,以致在一般条件下人体对外界的感知都被大脑给排斥了。事实上也只有如此,大脑才有可能进入定的境界。自然,感受值的确应该是随意的。当你需要时,你应该也有能力把它调得很低,即只要愿意,你也能够感受很多常人所无法感知的东西。
4.音色及音调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修身使肉体变软变柔所致。由于肌肉纤维的柔顺化,使得与发音有关的各个器官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因此,发出的声音其音色及音调都会变得更加柔和、更加滋润和更具磁性,其语言也更富有感化的神力。 5.大脑 常人的思维一般只在大脑皮层上进行,整个大脑内部几乎是一块木头。随着修行层次的提高,可以使这块木头慢慢化开,并逐渐变得轻灵起来。那时,你会感到脑力异常充沛,大脑始终处于放松而清醒的状态。 6.骨质的变化 普通成年人的骨质显得比较沉,骨中的胶质成份较少。修身至骨周天通了以后,这种状况会逐渐发生变化。骨中的胶质成份开始增加,骨头变得越来越有韧性,而且重量也有所减少。 二、气觉(能体) 这里所说的气觉,是指以本心为绝对参照系时对能体的感受。从初级到高级,能体依次由气态变成光态,其相应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感觉越细柔。而功力越高,则能体的密度或强度就越大。注意,层次和功力是两个概念的问题。前者反映的是能体的质(气、波或光?),而后者只表示某一质体的量(气场或光场的大小及强弱)。当能体、本心与宇宙本体三者相溶成一体时,真空妙有的真如实相境界就立显眼前,其具体觉受请参阅有关的佛经,因为能说的都已被先圣们说尽,实难再容作者多言了。 三、心态 常人的心态是烦燥不定的,看什么都不顺眼。修行可以改变这种状态,使你逐渐去烦入静,变得祥和中正、心气顺达。心态的转变似乎是量子化的,心头去掉一件事,心胸就畅亮一些。待到心头所覆积垢完全清除,本心现露后,你的心态就会自然进入一种崭新的境界。其时,内心将充满安详。放眼周围,但见山河大地一片光明,花草树木真切相通。纵观人生,才觉仙俗乃是凡人语,地狱净土由心造,真个是不似神仙赛似神仙了。心态转变的另一特点是凡事不着相。具体言之就是此心如镜,物来显影,人去镜空。注意,上述境界完全是自然状态,决非刻意所为之事。 四、定境与智翘 定境与智慧的获得,乃修行之必然结果。不过,对不同层次状态,其间的差目是很大的。 1,初级阶段 定:本阶段由于习者心浮气粗、意念力弱,还谈不上定的问题。习者于具体用功之时往往思绪繁纷,很难入静,好不容易系心于一处了,又开始打盹犯迷糊。即使偶然能有所入,脑子也是木木的如同浆糊,真是可怜。 慧:相对于原来不练功而言,一日之中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的时间开始不断增加。比如原来一日的时间中,最佳工作时间占5%,现在可能增加到10%、20%、30%、50%或更多,虽说已有所收益,但毕竞未有质的变化。 2.中级阶段 定:经过努力,已有可能将意念定于一处并持续一定的时间,但定境偏木、偏死。 慧:与初级阶段相似,仅是在原有慧力水平上最佳状态的相对延长。 3.高级阶段 定:随着本心发露,步入真定境界。一日之中,无论吃、喝、拉、撒、行、住、坐、立、卧、作、息,均入定中。但此定尚属浅定,仅限内心安详而已。定中可觉本心、能体、肉身及环境仍独立共存,虽有交溶,然总有边界,故未入上流。 慧:此阶段慧力开始有质的升华,整个大脑(不仅仅是大脑皮层)都可用于思维。其特点是直觉和灵感思维明显增加,许多从前无法理解或难以思考的问题,现在一下变得一目了然,答案现成。其智慧增加的感觉仿佛一下从二元坐标系进入了三元体系一样,原来在地面难以观察的复杂局面,现在从空中往下看一清二楚。此景此境若非亲证实在是难以想象。 4.更上一层楼 定:向着本心、能体、肉身及宇宙本体互相溶和,入定出定无有分别的境界努力。 慧:至真无真,至慧无慧,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五、本心觉悟 1.发露:本心发露的最初感受,是自觉在心底深处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的能场,该能场不受任何外力所扰,从一开始就处于如如不动的状态,其性至柔至刚,不垢不净,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从此以后,入静的问题自然得到了解决,一切时中,内心的那一方天地总是处于平和安定的状态。 2.培固:本心初现使你对道体开始有了真切的感受,然而这时的本心还被禁锢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需要不断使之壮大。本心的培固,过去的古德们也把它称作 “牧牛”,这是很形象的比喻。通过培固本心,你会逐渐感到原来本心所处的那一块天地,随着时间的增加会慢慢变大,覆裹在其外的尘垢渐趋减少变薄,直至最终仅剩一层膜状的外壳。 3.相溶:相溶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本心与宇宙本体的相溶。它是以bao guo本心的膜状外壳po sui为标志的,到此境界你自然会有一种与一切生命之间心息相通的感觉。本心、宇宙本体和能体的相溶是第二个层次。其特点是能体与本体(含本心和宇宙本体)的密度差消失。肉体化入本体则是相溶的最后一个层次,也是最难实现的。古往今来有此成就者实在寥寥,但这肯定是值得奋斗的真实境界。

人一般向往着两种追求,一种是精神领域的满足跟,物质领域的追求,当两种追求都抛弃的时候就没有欲望了,无欲者即得道者!

道中道,非常道


什么是‘道’,关于修身
对首次循环而言,层次越深,难度越大,相应的痛苦程度也越甚,没有相应的修心基础实在是很难走完全程的,习者当察之。 4.如何助气过关 助气过关,意指循环过程中气机阻于某窍穴时,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使之顺利通过。关于方法,在前面已有所交代,这里再对所用的手段细述一下,所谓手段,这里指的就是肉体、呼吸、声音...

什么是修道,什么是修真?
天人合一,唯于静,心身不动。修道是合道的过程,修真就是修出真我

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修真的存在?“道”是什么?我很想接触下
这位同学: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但这个大道至道并不是道家中的“修真”,这个“道”就是生命本源,终极真理本身——上帝。有生命的受造物确实不只我们人类,还有灵界的受造物-天使。不过最重要的,我们要来认识这位创造宇宙万物和我们人类的神,这是事关我们的生死祸福的大事。个真实的故事供这位提问...

如何修道?道术合一!
那些高手,不但做出来的东西更好,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并用这些超越行业的道理回来做事。做的是事,而修的是心。这就是我们说的工匠精神。来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点门路:何谓道?如何才能悟道?原来道就是认真生活,在工作中、生活领悟做人的道理,然后再用这些道理指导生活。

什么是佛法,什么是道?
1、佛法是从最安全处为起点,绝对不会走火入魔,佛法是从最究竟处入手。佛法适用一切众生,道法则只适用于三界六道,必须有阴阳两性,五行生克的环境才适用。佛法是揭示宇宙生命人生真谛的归宗大法。道法则是从现象和表象出发,从问题为起点,预测问题,解决问题,依然按照自己的受性发展。道法在一定使用人...

请教一下,《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道” 是什么...
整句的意思就是:自然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本性发展的途径叫做道,修正调节发展途径叫做教。“天命”指自然赋予人的秉性气质。“性”指人的本性。“率”:遵循。“道”:道路,指顺着本性发展的途径,引申指规律。“修”:治,指通过外在的教育对发展途径进行修正调节。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什么意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本性,按照本性去办一些事情就叫做道,遵循道修养自身就叫做教化。出自《中庸》。整句话中“天”的意思既包含自然的天,也包含了形而上的哲学内涵。“命”的意思是赋予。“率”的意思是遵循。“性”的意思是天性。“修”的意思...

为什么要修道,修什么道
修道就是菩提道 就是一种觉悟的过程 道就是宇宙真理的描述 是叫宇宙大道 是真正解脱生死轮回的方法···

什么是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出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

什么叫悟道,懂道,证道,修道,得道,成道,了道,闻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先后...
这个道是指修成正果,就是成佛、菩萨、大罗金仙、阿罗汉……。悟道,是参悟修成正果的方法。懂道,是已经懂得修成正果之法。证道,是已经证得初级果位。修道,是修行无为之法,即是修成正果的过程。得道,是修成佛、菩萨、大罗金仙、上仙等果位。成道,即是得道。了道,这个词语是误传,更是对修行...

夹江县17667334240: 什么是道???
淡石苁蓉: 而道,道家,佛家,儒家,法家等的观念各不相同!而在我们平常人眼中,道也有很多,有平常行走的,脚下踩着的.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心中的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讲道拓展到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人生有两个特点:自我而言,将就珍惜身体;人与人之间而言,主张柔弱不争.有道之人少私寡欲,见朴报素,传奇醇和,加强自身修养.其中一个特色就是以退为进,以静制动!老子提出“无为”,具体说,就是要求君王顺民心!其实,我们自己心中的道就是远离尘俗,自我反省 ,提高修养!做最真的自己!!!!! 二肥,最后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夹江县17667334240: 道家所说的“道”是指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如题 谢谢了 -
淡石苁蓉: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三清尊神则是“道”最初的人格化显现,人类通过某些方式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些人称为后天神仙,最高修为者也可以达到天尊. 在修身方面,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 等等.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夹江县17667334240: 老子提倡的“道是什么” -
淡石苁蓉: 老子用自已独特的见解,为我们解化宇宙苍生.道,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

夹江县17667334240: 什么是“道”?
淡石苁蓉: 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

夹江县17667334240: 道德经里的道是什么意思 -
淡石苁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问自然,“道”为何物?直教贤圣魂牵.从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战国,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两千五百年多年来,老子的“道”牵扯了太多往圣先贤的心灵,版本数百个,注译千万人,真不愧万经之首,...

夹江县17667334240: 什么是道?道是什么意思了? -
淡石苁蓉: 道的概念,并不是虚构的,而是老子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道作为最基本物质,是宇宙万物之母;作为最一般规律,它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道”所反映的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普遍本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

夹江县17667334240: 道和术分别是指什么?
淡石苁蓉: 道,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是人修身养性之本.术,是人遵行自然规律的做事方式,也是人的驾驭之道、进取之道、防御之道.道,在人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有实无名罢了.而术,除了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之外,唯有人把它更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了.

夹江县17667334240: 何为人?何为道? -
淡石苁蓉: 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 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 修身养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1、...

夹江县17667334240: 何为道?修其身亦是修其心?如何修炼可以立地成佛,升往极乐? -
淡石苁蓉: 在中原的佛弟子看到你这么说是不认同的,他们会认为心灵的修炼就可以了,对修身认为是忘念,修身实则是吐呐之术及脉络的运行.练气只是佛门帮助入静的方法,并没有深入的修习.

夹江县17667334240: 什么是道?什么是佛? -
淡石苁蓉: 道是讲究天人和一,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和谐,是通过人体来调动天地. 佛是讲究修身,也就是修炼自身使之完整,也就是自己是天地. 佛道不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