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作者&投稿:弭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分别指什么?~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会感到愉快的事。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则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达不到这种境界,学习就会变成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所以,这是最起码的境界。进入不了这种境界,所谓学习就无从谈起。《论语》首章首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还反复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换言之,孔子所说治学的第一境界,数千年来已经为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治学者的一种共识。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到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过去许多人只从字面上理解,把这句话作为热情好客的口头禅,其实只是看到其表象。“朋”的本义,是“以劝善规过为先”的人。方苞《与翁止园书》云:“仆又闻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难而相急,通显而相致,皆末务也。察其本义,盖以劝善规过为先。”朋友从远方来,“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既说明孔子当时影响巨大,同时也说明孔子对知己的渴求和对批评的渴望。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他人批评,“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他提倡“朋友切切、偲偲”;又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见他盼望诤友,欢迎批评。能不能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是自己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就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决不会一天到晚去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升官发财,揣摩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决不会一时一刻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叹寂寞难受。而学问一旦成为名缰利锁,成为飞黄腾达的敲门砖,既是对治学的亵渎,更是治学者自己的耻辱。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才是治学的最高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上高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会感到愉快的事。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则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达不到这种境界,学习就会变成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所以,这是最起码的境界。进入不了这种境界,所谓学习就无从谈起。《论语》首章首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还反复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换言之,孔子所说治学的第一境界,数千年来已经为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治学者的一种共识。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到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过去许多人只从字面上理解,把这句话作为热情好客的口头禅,其实只是看到其表象。“朋”的本义,是“以劝善规过为先”的人。方苞《与翁止园书》云:“仆又闻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难而相急,通显而相致,皆末务也。察其本义,盖以劝善规过为先。”朋友从远方来,“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既说明孔子当时影响巨大,同时也说明孔子对知己的渴求和对批评的渴望。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他人批评,“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他提倡“朋友切切、偲偲”;又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见他盼望诤友,欢迎批评。能不能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是自己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就很难有什么大成就。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决不会一天到晚去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升官发财,揣摩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决不会一时一刻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叹寂寞难受。而学问一旦成为名缰利锁,成为飞黄腾达的敲门砖,既是对治学的亵渎,更是治学者自己的耻辱。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才是治学的最高境界


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会感到愉快的事。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则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达不到这种境界,学习...

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1.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境界的核心在于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孔子认为,学习本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但当学习能够带来收获,有助于他人和社会,学习者自然会感到快乐。这种愉悦源于成长和进步。一个人若达到此境界,学习对他而言便是一种享受;反之,学习则会变成一种负担。这是...

孔子什么治学的大度?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

治学孔子三境界
孔子的治学之道,可分为三个境界。首先,"学而时习之",这是基础阶段,涵盖了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社会实践。这一阶段强调的是个人的学习和积累,如同《学记》所言,"独学而无友",可能会导致知识狭隘。提升的方法是通过与他人交流研讨,如现代社会的"学会"和"研讨会",以激发思维,共同进...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感想200字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浅...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会天生感到愉快的事。吴庆坻《蕉廊脞录》讲过一件事。海宁人梁履祥平生笃信朱子之学,案头放着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览”。学生问他说:“你这样苦...

“治学三境界”的含义
王国维先生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 下面具体谈谈每层境界的含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

治学三境界三境界
治学的旅程,王国维将其分为三个境界,象征着学者在知识探索中的不同阶段。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象征着初学者的迷茫与渴望。正如宋·晏殊《蝶恋花》中,游子在秋风中登高,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知识的追寻交织在一起,表达出学者初始阶段的惆怅与探索精神。第二境界,"衣带...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就是他读宋词时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读出的创见。他引用三句宋词来形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就是他读宋词时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读出的创见。他引用三句宋词来形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

治学的三种境界,说明了什么道理?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孔子治学三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莱士尔可: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会感到愉快的事.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一个...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分别指什么?不是那3个曰,是具体指什么? -
莱士尔可:[答案]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会感到愉快的事.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标志着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的三句话是 -
莱士尔可:[答案]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孔子的治学精神是怎样的? -
莱士尔可: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论辩,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不了官,发不了财,评不上职称……,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象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君子”了.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读书三境是什么? -
莱士尔可: “读书三境”概括为“神游,神交,神合”,我觉得很巧妙但稍微有些意犹未尽.细琢磨,唤醒了一些关于“读书三境”的知识积淀,触类延伸,从“读书三境”中分解出“阅读三境”、“求知三境”和“治学三境”,整理录存备考. 学习是一...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孔子的境界是什么? -
莱士尔可: 啊...这个我前几天 刚看完~~ 我国现代 哲学家冯友兰 先生 把人分成 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我们 一般人 属于功利境界,杀人犯,强奸犯 属于 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就是圣人们,他们认为中国 古代人 达到天地境界...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感想 200字 -
莱士尔可: 如果想出奇,可以和王国维的三境界对比着分析(孔——王)第一境界,积累知识——好诗词第二境界,辨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诗词中包含强烈的感情第三境界,德行——已经超越了表...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上教版语文六年级 论语八则读后感 600字的 要原创! -
莱士尔可: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在《论语》八则的教学中,我发现教学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启发.如果在探究前我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治学三境界? -
莱士尔可: 王国维先生提出治学有"三种境界"吧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 ...

若尔盖县17561436425: 治学三境界(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
莱士尔可: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句选自——宋·晏殊【蝶恋花】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句选自——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句选自——宋·辛弃疾【青玉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