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尹师鲁第一书原文

作者&投稿:仍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与尹师鲁第一书的作品原文~

与尹师鲁1第一书某顿首师鲁十二兄2书记3。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4,既受命,便遣白头奴5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6得师鲁手简7,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8。临行,台吏9催苛10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11因书道修意以西12。始谋陆赴13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14。沿汴绝淮15,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16,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17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18,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19,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20?六郎21旧疾平否?修行虽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亲旧留连22,又不遇恶风水,老母用术者23言,果以此行为幸。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24,又有梨、栗、橘、柚、大笋、茶荈25,皆可饮食,益相喜贺。昨日因参转运26,作庭趋27,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28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29尔,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30,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31何足惊骇?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32,此又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33。忽见吾辈作此事34,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35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36。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37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38也。居闲僻处39,日知进道40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安道41与予在楚州42,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43,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44,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45,自言我为大不为小46。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47,无48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49,以惩洛中时懒慢50矣。夷陵有一路,只数日可至郢,白头奴足以往来。秋寒矣,千万保重。不宣。修顿首。



  【与尹师鲁第一书〈景�三年〉】

  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及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欢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修行虽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亲旧留连,又不遇恶风水,老母用术者言,果以此行为幸。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茶Η,皆可饮食,益相喜贺。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

  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沈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安道与予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夷陵有一路,只数日可至郢,白头奴足以往来。秋寒矣,千万保重。不宣修顿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的整体解读、译文和赏析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内详 点击数:78 更新时间:2006-1-3

  一、基本解读
  这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写于宋仁宗景禧三年(1036)秋。这一年因上书论救革新派人士范仲淹,先被贬至郢州。其后欧阳修因《与高司谏书》获罪,被贬夷陵县。这封信是到夷陵县后写的。
  前半部分(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
  后半部分(5~8段),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
  二、参考译文。
  我顿首请安,师鲁十二兄书记:前不久在京城分手的时候,你吩咐我派人到河边相送。我接受你的嘱托,派了一个老仆人出城相送,他回来却说没有见到你乘的船只。当天晚上,我收到了你亲手写的便条,才知道你停船在河边等待,怪我不派人相送赴约。我这才知道是那个仆人懒得前去送行,用谎话来搪塞我。我动身之时,御史台的官员使出各种苛刻手段来催促我动身,比不上催你动身的人那么宽厚懂礼,因而使得我惶恐急迫,不知如何是好。因此,我没有在京城给你留下书信,只好再三托付王君贶给你写信顺带告之我的情况,接着就向西出发了。开始我想走陆路去夷陵,因为天气太热,又没有马匹,便只好走水路。我沿汴河前进,再渡过淮河,泛舟长江,一共五千里,经过一百一十天才到达江陵。途中没有寄信的地方,不知道君贶是否曾给你写信说明我的情况。
  等我来到荆南后问明当地人,他们说距离郢州只有两天的路程,我这才赶忙给你写信加以问候。又见到我哥,听他介绍:有人见到师鲁你经过襄州,算起来你已到达郢州很久了。师鲁你现在是高兴还是忧愁这不问我便能知道,急于问候的是,你分别后身体是否平安?以及家里人如何看待这件事,不会有人苦苦埋怨吧?六郎的病好了吗?
  我在路上走了好久,但这些水路都是我往日曾游历过的,处处有老朋友和亲戚加以款待,又没有遇见大风大浪。我的老母亲很相信算命先生的话,认为此次旅途一定是安宁顺利的,结果真是如此;又听说夷陵出产稻米、麦子、鲜鱼,就像开封、洛阳一样;还出产梨、栗子、柑橘、柚子、竹笋、茶叶等,都非常好吃,感到庆幸欣慰。昨天,因为去拜见转运使,行了下级对上级的参拜礼节,方觉得自己确实被贬为县令了。其他的倒是和过去的都一样。
  你给我的便条说,担心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怀疑,其实倒没有别的事,唯一担心的是对高司谏的责备是否太重以博取忠直名声的动机。现在我想清楚了,不再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着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当我给高某写信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从极度的愤怒出发来深刻责备他,并不是把他当作朋友看待的。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就没有什么令我吃惊的了。沿途有不少人对我获罪感到意外并加以安慰,其实他们都不了解我的心。你又说我此举不能称作不孝,这又错了。即便获罪被杀,也不是不孝,这事应该见面说清楚。
  五六十年来,上天造就了这么一批人,身为官吏却小心畏惧,(这些人)遍布全国,互相模仿形成风气。忽然见到我们几个人的所作所为,以至就连做饭的老妪,都感到很惊异,互相议论。却不知道这种事古人天天都在做,(他们)仅仅关注是对还是不对罢了。还有人深深地赞叹我的行为,其实是他们见识不多。让人叹息的是如今世人已很久没有见到过古人那样所作所为了。人们常用砧板、斧头、大鼎、大锅来烹煮杀害直言的人,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坚持正义的人在旁边看到有人慷慨就义,知道这是应该做的,并不十分惊讶感叹。史书上写下他们的行为也不过是为警戒后世愚蠢软弱的人,使人知道这些事应该承担而不能逃避,绝不是认为他们的行为奇特,写下来令人惊诧用的。所幸的是现在朝廷讲究仁慈,不再用这类刑具,假如仍有这类刑具,有一个人敢于触犯,不知大家要惊奇到什么地步。不过,我们这些人也要绝口再不谈以往的事了。(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些事本来是不必说的,不过你信中认为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怀疑,需要了解我对于这次贬官的态度,所以略微说说。
  余安道同我在楚州相遇,曾较详尽地讨论了人生的福祸,余安道也认为我们这次的行为是对的。等到夷陵后再写信给你,就可以更好地使你知道我对这件事的态度。我又曾对余安道说,每当看到前代某些有名的人物,他们讨论政事慷慨激昂,不怕杀头,真像一个坚持正义之人的样子,可一到贬谪的地方,却开始悲伤怨悔,那种不能忍受的失意忧虑情绪便表现在文章中,他们的内心喜乐哀伤竟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即使像韩愈这样的人物也免不了这个缺点。(我)用这种情况来提醒余安道,叫他切莫写悲伤的文章。你考虑一下我这些话,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了。近代也有因为正直敢言而被贬的人,但某些人被贬后便放荡纵酒,自称只为大事而不拘小节。所以,相别时你自我告诫,要勤俭尽本职,不要酗酒。在这件事上,我也遵循你的话。我的咽喉的病出京城后就已经好了,直到现在没喝酒。到夷陵县后,办公事很勤劳,改掉了在洛阳时懒散的毛病。
  夷陵有一条路可通郢州,只有几天的路程,老仆人可以为往来(送信)。秋天气候转寒,千万要保重身体,言不尽意。欧阳修拜上。
  三、精华赏读。
  1、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
  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也须“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且告诫他的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他自己已严格要求自己,“至今不曾饮酒”,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不要像“前世有名人”那样,“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他勉励朋友“慎勿作戚戚之文”,要振作精神,“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文中的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
  二是表现为对友情的珍重。作者于信的开头几段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关切、思念师鲁的心情,他对未能如约相送而遗憾;行程中没有寄信之处不能与师鲁通信而牵挂;本人到荆南后又急于打听师鲁任所郢州的情况;他迫不及待地要“问候”师鲁,打听对方“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这些看似生活中的日常琐事,却表现了作者对挚友的生活的关怀,反复的慰藉,细腻、亲切,充满了人情味。
  2、笔调平易自然,亲切委婉。
  此文中不见欧阳修一贯的豪壮磅礴的气势,不见了大开大合的曲折,而代之以反复亲切的慰藉、叮咛,细腻人微的表白、鼓励。作者在文中共用了12个“也”字,使行文非常自然、平易,语气格外舒缓从容,拉家常,叙衷肠,直抒胸臆,委婉动听。作者的措辞也非常注意亲切平易,选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用词,如白头奴、家兄、家人、老母、米、面、鱼、梨栗、桔柚、大笋、灶门老婢等,这些词语浅白、通俗,可想见作者在写此信时其神态是那么的松弛、自然。另外,作者多用松弛自由的散句,便于明白流畅地表情达意,也增添了行文的平易自然。

欧阳永叔与尹师鲁书
某顿首师鲁十二兄书记:前在京师相别时,约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头奴出城,而还言不见舟矣。其夕又得师鲁手简,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临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师鲁人长者有礼,使人惶迫不知所为,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始谋陆赴夷陵,以大暑又无马,乃作此行。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在路无附书处,不知君贶曾作书道修意否?及来此,问荆人,云去郢止两程,方喜得作书以奉问。又见家兄,言有人见师鲁过襄州,计今在郢久矣。师鲁欣戚,不问可知。所渴欲问者,别来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旧疾平否?
修行虽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亲旧留连,又不遇恶风水,老母用术者言,果以此行为幸。又闻夷陵有米面鱼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笋茶,皆可饮食,益相喜贺。昨日因参转运作庭趋,始觉身是县令矣。其余皆如昔时。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耳。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洛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沈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门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旁,见其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间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安道与余在楚州,谈祸福事甚详,安道亦以为然。俟到夷陵写去,然后得知修所以处之之心也。
又常与安道言,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戚戚之文。师鲁察修此语,则处之之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夷陵有一路,只数日可至郢,白头奴足以往来。秋寒矣,千万保重。不宣。


杨万里的诗
跋韩魏公与尹师鲁帖侍中尺棰挞羌酋,更得河南共运筹。到得降书来北阙,河南骑马去均州。跋黄文若诗卷五字长城壁不如,鼠肝虫臂得关渠。竹坡集里曾相识,惊见兰亭茧纸书。跋姜春坊梅山诗集二首松风涧水打窗声,玉佩琼琚触眼明。当书如何挂秋月,未春特地转新莺。只销一卷梅山集,幻出多般景物情。老子平生有诗...

有趣的故事有哪些成语
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26. 对症下药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

与尹师鲁第一书表达了作者什么品质
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的行为,变为“得罪虽死,不为忘亲”;二是决定直面人生,勇对逆境,既不“戚戚怨嗟”,也不“傲逸狂醉”,向老朋友提示了自己坚守正道,始终不渝的心迹。与欧阳修的其余书信相比,《与尹师鲁第一书》一文的笔调明显可见为细腻可叹,笔触处处生情,使全文沉浸于反复...

殷近夫墓志铭文言文阅读
当为墓志第一。”。 4. 尹师鲁墓志铭的文言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

李之才文言文翻译
④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 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 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曼卿报师鲁曰:“...

高二语文综合能力检测试题
A项,“其”都是代词,指尹师鲁。B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顺承。C项,“以”,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目的。D项,“于”,①与“见”一起表被动,引出主动者;②介词,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

唐宋散文选读教材目录
第二单元关注人物传记,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是基本篇目,陆羽的《陆文学自传》和苏轼的《方山子传》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推荐阅读《唐代散文选注》,感受刚健朴茂与风骨端翔之美。第三单元的书信传情环节,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欧阳修的《与尹师鲁第一书》展现文人...

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原文及赏析
谢绛游嵩山寄梅殿丞书原文及赏析 1个回答 #热议# 发烧为什么不能用酒精擦身体来退烧?蓝韵文化传媒 今天15:29 · 致力于推动文化传播、内容创作 蓝韵文化传媒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近有使者东来,付仆诏书并御祝、封香,遣告嵩岳。太常移文,合用读祝、捧币二员,府以欧阳永叔、杨子聪分摄。会尹师鲁...

唐传奇就文体划分是属于什么体裁
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耳,’”这说明在北宋初年,“传奇”已经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说:“唐有传奇,宋有戏曲诨词小说,金有院本杂剧,……”将传奇与院本、杂剧等并列,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意义就更明确了。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将小说分为六类,第二类叫传奇:...

文言文欧阳修汉东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 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

三山区15313635446: 《与尹师鲁第一书》这篇课文能给人们什么启示 -
蒋露牛黄: 一是表现为对贬官的态度.作者在信中对尹师鲁袒露了自己对被贬官一事的态度,他认为“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而好友说的“非忘亲”也是不了解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是“得罪虽死,不为忘亲”,虽被贬官,...

三山区15313635446: 无饶河,益慎职翻译
蒋露牛黄: 查“无饶河,无慎职”实为“益慎职,无饮酒”之误.后者出自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倒数第二段,原文是“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可译作:所以,和你分别时,我自己说要更加谨慎的做好本职工作,不喝酒.

三山区15313635446: 与尹师鲁第一书表达了作者什么品质 -
蒋露牛黄: 《与尹师鲁第一书》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散文作品.文章1—4段从分别时自己受骗失约说起,详尽地叙述了自己离京赴贬所一路上的情景以及对老朋友的挂念.文章5—8段则集中恳谈了自己被贬后的思想.一是不后悔自己“极愤而切责”...

三山区15313635446: 《与尹师鲁第一书》的“第一书”是什么意思? -
蒋露牛黄: 第一封信.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书”指一般书信.所以就是第一封信

三山区15313635446: 求《记旧本韩王后》的原文和译文! -
蒋露牛黄: [原文]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

三山区1531363544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欧阳修儿时,在李家见到“... -
蒋露牛黄:[答案] 一、(1)“旧,旧的”或答“原来的”或答“过去的” (2)“边”或答“际”或答“边际” 二、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 以便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就...

三山区15313635446: 见有就死,知其当然 《与尹师鲁第二书》是什么意思 -
蒋露牛黄: 坚持正义的人在旁边看到有人慷慨就义,知道这是应该做的,并不十分惊讶感叹.

三山区15313635446: 夏商遵命文言文翻译 -
蒋露牛黄: 1. 文言文翻译[原文]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