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的丧葬风俗是如何从厚葬改为薄葬的,后来有什么演变?

作者&投稿:柳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丧葬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在陵墓的陪葬物品上很是花费财力。秦始皇修骊山陵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厚葬的风气也延续到汉代。不过在三国时期,帝王将相的陵墓反而出现大量的薄葬的现象,一扫之前的奢靡浮华。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三国时期的薄葬之风

三国时期的薄葬之风,主要集中于曹魏和蜀汉,当然在东吴中也有所表现。首先们我来看看帝王。曹操在去世前明确下达遗令,要求自己下葬后生者就除服,不必长期守丧;自己下葬时用平时的衣服,不用金银玉器做陪葬品;曹丕的葬礼按照《终制》,其中的内容也是薄葬;刘备去世时也下令三天就除服。一个政权的最高统治者都使用薄葬,所谓上行下效,这无疑能提现出当时社会确实流行薄葬的风气。《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终制》:“棺但漆际会三过,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

除了帝王,再看看臣子。诸葛亮作为蜀汉唯一的丞相,蜀汉实际执政者,下葬的时候“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二伐的对手郝昭也要求薄葬,“敛以时服”;曹植作为曹魏宗室,“遗令薄葬”;徐宣(尚书左仆射,加侍中光禄大夫)遗令“敛以时服”;韩暨(司徒)遗令“敛以时服,葬为土藏”;高堂隆(光禄勋)遗令“薄葬,敛以时服”。

相对于曹魏和蜀汉,薄葬的风气稍微弱一些,但也不是不存在。东吴的大老元臣张昭遗令薄葬,“幅巾素棺,敛以时服”;大将军、左都护诸葛瑾也遗令素棺、时服,“事从省约”;袭取荆州,立下大功的吕蒙“丧事务约”;大司马吕岱“殡以素棺”;尚书仆射是仪遗令素棺时服,丧礼从简。我们看这些人,中间有宗室、有重臣、有元勋、有名士,他们不是没有经济条件,但仍然下遗嘱薄葬。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由上到下的薄葬风气,即便是东吴这种多尚豪奢、经济发达、出产珍珠、玳瑁、宝石、香料、犀角、象牙等奢侈品的政权,在社会上层仍然存在很多薄葬的例子。

形成这种薄葬风气的原因那么三国时期为什么会流行这种薄葬的风气呢?小编认为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一、受经济条件所限,形成节俭的风气

在东汉末年,各个军阀割据一方,进行了残酷的战争,最终吞并、结合为三个政权曹魏、蜀汉、东吴(还有一个打酱油的燕国)。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带来的恶劣影响是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经济萧条;其次在战争中,为了让士兵有力气训练、打仗、长途跋涉,又加大了粮食的耗费。可以说当时的社会民生凋敝,经济倒退,无论多么三国时期在历史上多么耀眼,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后三个政权陆续建立,形势稳固下来,民生逐渐改善上来,但三个政权毕竟处于分裂对抗的局面,时有战争发生,由于其强大的统治力,战役的规模还要高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的战役。

而且三个国家还有抽调出大量士兵屯集在边境地区,士兵增加意味着能够劳作的青壮年减少,装备的磨损和更换、粮食运输时的损失都是不小的费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太多的陪葬物品和太繁琐的丧葬礼仪成为一种负担,节俭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品德。

即便在形势相对稳定的时候,有一些统治者会重新变得奢靡起来,大兴土木建立宫室,或者好华服珍玩,但这种行为在当时绝对是不被认可的,是违背当时士人的道德标准和对统治者的要求的。何况墓葬是身后之事,与生前所用之物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所以在当时的人很愿意用降低墓葬标准的方式来体现节俭的品德。在曹魏更是在曹丕的支持下,成为一种制度。这种对节俭的推崇让曹魏、蜀汉以及在东吴的一些士人中形成了薄葬的风气。

《楚国先贤传》:“夫俗奢者,示之以俭,俭则节之以礼。”

二、出于对盗墓行为的畏惧

古往今来,盗墓都是一件非法的行为。然而在乱世当中,政府的权威丧失,人们的行为失去约束,盗墓就成为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提倡薄葬的曹操就盗过墓,而且设立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让盗墓行为规模化、官方化,对汉代墓葬造成巨大的破坏;其实不仅仅是曹操,董卓、袁绍、孙权、孙休包括上面提到的郝昭都盗过墓,其中有的是单纯为了里面的财物,有的是取里面的材料,立庙、修缮城防、制造军械什么的。

在目睹了乱世中大规模的甚至是官方性质的盗墓行为之后,当时的人普遍地意识到陵墓修得气派、陪葬物品珍贵反而是被盗墓的祸源。

郝昭就明确地和儿子说,厚葬对死者没有任何益处;曹丕甚至提出“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那么如何保护自己的陵墓不被盗墓贼光顾呢?盗墓贼为财而来,薄葬是一个阻止他们的办法。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魏略》:“会病亡,遗令戒其子凯曰:……‘吾数发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水经注》引《世语》:“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广东新语·坟语·越佗墓》引《交广春秋》:“孙权尝遣交州从事吴瑜访之,莫知所在。独得明王婴齐墓,掘之。”《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引《抱朴子》:“吴景帝时,戍将於广陵掘诸冢,取版以治城,所坏甚多。”

三、乱世对旧礼法造成的冲击

汉朝自汉武帝之后将儒家经学定义为官学,将儒家的影响力推上一个顶峰。儒家非常重视孝道观念,它对厚葬久丧现象起到了支持和推动的作用。虽然有一些学者提出,传统儒家并不提倡过分的厚葬,但是儒家强调的孝道观点以及它支持的礼法确实为厚葬久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环境。而且传统礼法中确实有三年之丧,如果不下葬的话守丧者也不能除服,进行婚娶等活动。然而这种礼法在乱世中并不适宜,比如在“东兴之战”中,大批曹魏士兵葬身巢湖,无法安葬,这只能迫使曹魏将丧礼进行简化。

总而言之,在汉朝的时候还流行厚葬久丧,在三国时期却完成了向薄葬的扭转。这里面有经济需要、上层社会对盗墓现象的畏惧、现实条件所限不得不便宜从事,可能还有人们思想上的转变等种种原因,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才促成了这种薄葬之风。




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
在特定的日子,如逝者的忌日或清明节,家属会前往墓地祭拜。他们会烧纸、献花、献酒,以此表达对逝者的记忆和敬意。3. 传统信仰 中国人普遍相信祖先和神灵的力量。他们认为逝者的灵魂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因此会在丧葬中进行超度仪式,希望逝者在来世能够得到安宁。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与习俗不仅是...

中国古代丧葬如叔侄四人,长房侄子应葬在三个叔子的哪边?
依照风俗:做为长房侄儿,应该葬在三个叔叔的左边。

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这种丧葬恶习,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试想,其发生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有一位技艺熟练的陶器制造的奴隶在他的主人将死之时,他深知奴隶殉葬相关的习俗,但是他想活着,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模样烧造了陶俑,并将这件陶俑抱到了将死的奴隶主面前,他希望用这件陶俑来替代自己去殉葬,而这位将死的奴隶主深知自家奴隶本就不多,多方考量后他...

民俗探秘:揭秘中国民间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1. 我国的殡葬形式多样,受到民族习俗和地区差异的影响,包括土葬、冰葬、火葬、天葬、水葬、悬棺葬、沙葬、树葬等。2. 土葬是中国最传统的殡葬方式,长期以来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才开始逐渐接受如火葬、树葬等不同的殡葬形式。3. 火葬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葬式,涉及将尸体火化,...

三国时的丧葬风俗是如何从厚葬改为薄葬的,后来有什么演变?
丧葬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在陵墓的陪葬物品上很是花费财力。秦始皇修骊山陵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厚葬的风气也延续到汉代。不过在三国时期,帝王将相的陵墓反而出现大量的薄葬的现象,一扫之前的奢靡浮华。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三国时期...

求中国古代的丧葬发展历史
死者入殓以后,并不立即安葬,往往要停柩待葬一段时间,这就叫做“殡”。停殡的时间有长有短。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送葬。春秋战国的这些殡葬礼仪习俗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风俗习惯甚至一直流传至今。秦汉时期的殡葬礼仪大体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殡葬礼仪制度,并...

七七丧俗是我国的丧俗文化,你知道它有什么说法或讲究吗?
银山,山上饰草木鸟兽,祭礼时,将这些纸扎拿到墓前焚化。“上望”是指在死者去世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里人举行哭祭的仪式。丧俗流传至今,各地的丧俗尽管流程大致相同,但具体到每一流程的操作还是不太一样,所以在参加当地的丧事之时还是要熟悉当地的习俗,以免闹出笑话。

外国和中国的悼词异同
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更为有趣的是做七七斋时,首七由和尚...

中国的殡葬文化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
火葬是我国最古老,并对现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丧葬习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火葬,火葬开始之时,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这在先秦之时就有记载。《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其亲戚死,聚薪柴则焚之, 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列子·杨朱》也曾记载曼平仲的话:“既死,岂其我哉,焚...

埋葬的历史
如《荀子》“大略篇”说:氐羌的俘虏,不担忧其被捆绑系累,而担忧死后不被焚烧。当时,火葬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习俗。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僧人和信徒都实行火葬,逐渐影响到全国。唐、五代、宋、元时期, 民间火葬比较普遍,尤其风行于江南各省。瘟疫流行之后死人太多,或贫贱之家无钱又无地埋 葬时往往如此。

东宁县18220498417: 远古三代之丧葬习俗 -
柳王金花: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

东宁县18220498417: 中国古代厚葬习俗的兴盛与衰弱 -
柳王金花: 中国古代厚葬习俗,源于对祖先灵魂的孝敬.从春秋到战国,影响最大的不是儒家,所以厚葬没有形成“习俗”.汉以下什么时候朝廷尊儒,朝野即厚葬;什么时候尚道,朝野即薄葬.达磨西来以后,人们普遍相信灵魂不会停留在墓穴内,厚葬习俗才得到进一步更改.

东宁县18220498417: 墓葬形制结构方向怎样描述? -
柳王金花: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 曾...

东宁县18220498417: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
柳王金花: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 ---- 报丧仪式 招魂、送魂 --- 做'七' 吊唁. - 入敛 - 丧服 出丧择日 哭丧 - 下葬仪式 http://cn.netor.com/know/mcustom/custom.htm

东宁县18220498417: 我国古代老子反厚葬,道家与其他学派出发点不同,思想不同,请你对老子和道家的丧葬观点作评析 -
柳王金花: 归本返真:道家和道教的丧葬观 道教源自先秦时由老子、庄子创立的道家学派.老子、庄子和列子都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认为,人生在世,受到无数外在的束缚,如肌体 之累、声色之乐、利禄之欲、死亡之惧和仁义礼乐之羁.只...

东宁县18220498417: 儒家的丧葬观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送死问题 -
柳王金花: 1、 儒家历来提倡孝道,并把送死或丧礼看成是孝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儒家的孝道观源于周代.周人受远古祖先崇拜的影响,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周颂》曰:于乎皇考,永世克孝....

东宁县18220498417: 字数少一点的廉洁故事 -
柳王金花: 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转载)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

东宁县18220498417: 中国的安葬方式有哪些种类?
柳王金花: 在民族众多的中国,不同民族的人对生死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就创造了类型多样 ... 19世纪以后,这个民族的丧葬习俗由原来的野葬(天葬)为主改为土葬为 主,但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