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章句上翻译

作者&投稿:蓬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孟子》三章翻译如下:

1、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译文 译文

孟子觐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而来,是不是将给我国带来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说利呢?也要有仁义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呢?’大夫也说‘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有利于我自己呢?’这样,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它的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里头,他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里头,他就拥有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够多的了。假若他把‘义’抛诸脑后而事事‘利’字当先,那他不把国君的一切都剥夺,是不会满足的。

从没有以‘仁’存心的人会遗弃父母的,也没有以‘义’存心的人会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

2、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译文 译文

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他望着那些鸿雁和麋鹿,对孟子说:“有贤德的人也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快乐,没有德行的人即使有这一切,也没法享受。《诗经》说:‘当文王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没有几天就建成了。建台本来不着急,但老百姓却如子女为父母做事一样自愿,文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

文王国王游览到灵沼,池里鱼儿蹦得欢。’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园中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相反,《汤誓》中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即使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他又如何能独自享受呢?”

3、梁惠王章句上·第三节译文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真的是尽心竭力了!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谁像我这样尽心竭力。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吧。战鼓敲响,战场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下来。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但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之类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也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宅田上,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的衣服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原文:

1、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章句上译文
齐宣王兴高采烈地说道:“《诗经》里有句‘心思揣摩皆明了’,这大概是对您智慧的赞美。我做事情虽有想法,但反思其原因却难以言表。您的见解让我茅塞顿开。请问,这种心态如何与王道的道德统一相契合呢?”孟子以寓言回应:“假如有人声称能举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能看清毫毛末梢,却视一车...

梁惠王章句上的注释
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③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④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

帮忙翻译“孟子梁惠王章句”
齐国攻打燕国,取得了胜利.齐宣王说:"有的人劝说不让我夺取,有的人劝我去夺取.我用万人大军去打燕国的万人大军.战斗未进行到一半,就取得了胜利,这不是仅仅靠我的军队能做到的.如果不去夺取,那么天下必定有更大的灾难,那么我去夺取怎么样?"

古文翻译:王何必,亦有仁义而是什么意思
意思: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出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作者·佚名 文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梁惠王章句上译文
齐宣王向孟子询问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故事,然而孟子表示孔子的学生并未详细记载这些,他所熟悉的则是如何用道德实现天下大一统的方法。他认为,让百姓安居乐业是王道的关键,如此一来,无人能挡其统一之路。对于能否让百姓安居乐业,宣王自问自答,表示有信心做到。孟子举出一个例子,讲述宣王...

梁惠王章句【凡七章】{一}翻译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
白话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才对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

梁惠王章句上原文
梁惠王问道:“在过去的晋国,天下无人能出其右,这您是深知的。然而到了我这一代,东边在齐国的战争中败北,连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丧失了七百里的土地给秦国;南边还曾被楚国羞辱。这些耻辱让我深感痛心,我希望能为那些逝去的战士洗刷这份耻辱,您认为我应该怎么做?”孟子回答说:“即使只有方圆...

谁知道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的第一章翻译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①,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

孟子梁惠王句上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三章思想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大事,是很尽心力的了。河内遭遇灾荒,我就把百姓迁移到河东,而且将河东的粮食调拨一部分到河内。如果河东遭遇灾荒亦同样处理。据我观察邻国的政务,没有谁是象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人民也不见减少,我的人民也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

红古区13458451679: 梁惠王章句上 - 搜狗百科
陀淑皮肤:[答案]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大事,是很尽心力的了.河内遭遇灾荒,我就把百姓迁移到河东,而且将河东的粮食调拨一部分到河内.如果河东遭遇灾荒亦同样处理.据我观察邻国的政务,没有谁是象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人民也不见减少,...

红古区13458451679: 求《孟子.梁惠王上》翻译 -
陀淑皮肤: 原发布者:百度—百家号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其实也是主要是孟子为了让梁惠王做仁君冬菇食,而这个也是主要是在春秋时期的一个记载,那么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孟子梁惠王上原文...

红古区13458451679: 英语翻译梁惠王章句上·第五章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 -
陀淑皮肤:[答案]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

红古区13458451679: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全文)》及《……下(节选)》翻译 -
陀淑皮肤: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

红古区13458451679: <<孟子 - 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
陀淑皮肤: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土庶人④...

红古区13458451679: “盖亦反其本末”的翻译 -
陀淑皮肤:[答案]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盖亦反其本矣 何不回到王天下的根本上来. 盖,音hé,通“盍”,何不.亦,助词,无义.其,代词,指上文“则王乎”之“王”.

红古区13458451679: 孟子解释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
陀淑皮肤: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大事,可谓尽心竭力了.河内遭遇灾荒,就让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而把河东的粮食调拔一部分到河内.河东遭遇灾荒,也同样处理.我曾经考...

红古区13458451679: 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章 译文 -
陀淑皮肤: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大事,是很尽心力的了.河内遭遇灾荒,我就把百姓迁移到河东,而且将河东的粮食调拨一部分到河内.如果河东遭遇灾荒亦同样处理.据我观察邻国的政务,没有谁是象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人民也不见减少,我的人民也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比喻吧.咚咚的战鼓敲响了,双方的兵刃相接触了,战败的一方丢盔弃甲而逃,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多步就停步.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那跑了上百步的人,您觉得如何?” 梁惠王说:“这不可以,他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同样是逃跑.”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期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了.”

红古区13458451679: 急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章(二)(三)(四)的翻译
陀淑皮肤: 《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前八句的翻译: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普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