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不远万里到印度求来的"佛经",到底有什么用?

作者&投稿:满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玄奘为什么要不远万里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玄奘的取经故事是家喻户晓的,但玄奘取经的精神动机早已经模糊不清,实际上已经不容易理解。他在前往印度之前,曾经在当时的中国到处求学。遍访佛教寺院,请教大德高僧。在这一切努力之后,他认为他心中的疑问和难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甘冒唐太宗的禁令,毅然决然前往印度。他在给西域的高昌国王麴文泰的信中解释自己的取经背景,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佛经多由外来的人翻译成中文,用语不同,语义悬殊,理解纷乱。“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隋唐的政治统一时代虽然到来了,但佛教内部的争吵却没有完结的迹象。玄奘希望解决这种论争,但在中国却没有可能,因为中国连《瑜伽师地论》这部佛经都没有。“恨佛化经有不周,义有所阙,故无贪性命,不惮艰危,誓往西方,遵求遗法。”玄奘要解决的是佛教义理问题,佛经应如何翻译,佛法应如何理解。这在当时,自然就是佛学重大课题了。

施主你好,这个我略知一二可为你解说, 据传说当时玄奘大师已经在大唐境内辩才无碍,一代大家,这个时候他碰见了一个从印度来传法的大师,告诉他应该去佛教的发源地去学习更高深更全面的佛法,并告诉他有一部论,为瑜伽师地论。这部由弥勒菩萨所讲的论著,讲解了从人修成佛的大约52个境界。一步一步,一点点,非常详细。有兴趣你应该读读,他回来因这部论著创建了中国的法相唯识宗。

隋唐时期在同一个瑜伽行派的体系里,在中国佛教中又形成摄论学派和地论学派的重大差别,而在地论学派里,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诸宗,立宗的趋势是侧重一点而融合各家
所以玄奘去印度求取统一国内诸家异说的经典。玄奘带回并译出大量经典。组织法相唯识理论,而有法相宗的创立。

宗教和心理医生不一样 现代有宗教学和心理学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佛教的终极目标是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有情生命之所以有六道轮回是因为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以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是因为有贪、嗔(生气、恨)、痴(愚痴)。色是贪和痴的结果,所以一定要戒色,才可能越生老病死怖,只有越生老病死怖,才会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小乘偏于自度,大乘不仅自度而且还要度人,大小乘的持戒的意义上也不一样,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与后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后期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於听法修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着佛法而解脱,不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为大乘。

也既是说大乘、小乘,乃是一种比喻。大乘喻能渡无量众生。小乘喻渡少数众生。大乘与小乘的分别是觉悟境界高低的差别。
回答者:竹夜青龙

首先,我是不懂佛的,但我觉得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哲学来分析,
1,国家法律有云,公民有宗教自由的权利,是说国家不会限制,但也没有说鼓励大家,这是个人问题,
2,既然个人问题,宗教就只是解决办法之一,还有很多,其中包括心理学,
3,人之初,性本善,但还是会有好人,坏人,这是个人信念,价值观的问题,而宗教可以让人从善,就是一大好事,而如果一个人信念强,价值观高尚,那就无所谓宗教不宗教了,宗教是某些的精神依托而已,
4,信念是无形的,可一形成宗教就成了一个组织,再发展壮大就是一个阶级,任何阶级都是要为他自己服务的(为自己服务就要有自己的章程,有他们要遵守的条款)也就是说,阶级里的人要生存,同时更要把自己的阶级发扬光大,“取经”是方法之一 ,
5,而法律不限制就是因为他们虽然壮大但不影响自己,因为他们是导人向善的,而一旦发生抵触,就会取缔他们,那个什么 功的 都知道吧,
6,“悟空,他们只是一群凡人,你为什么要取他性命?”“他们这些强盗,我不杀他,他就去害别人,我只是替天行道。”“难道你就不怕佛祖怪罪吗?”他除了行善,还担心上司的怪罪,佛到底是什么?

玄奘为什么要取经呢?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就像很多科学家穷尽一生不过是为了寻找真相而已。当时佛经的说法有些矛盾,玄奘为了要了解那种更正确、所以不辞万里到印度求取真经。

至于说佛教是心理医生,末学半同意半不同意。如果说心理医生乃是虚假的安慰、那绝非佛教;如果说心理医生乃是对人的种种感受进行研究、进而告诉人们怎样才能获得美好的感受,那么佛教完全符合。

至于佛家戒色,这是各种经文都说过的。佛教认为生死本来是人的分别妄想执著;性导致生、杀导致死,如要断生死、看破并断掉这些假有的轮回,应当戒淫及戒杀。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把淫邪和杀生作为两个最先的戒条的原因。

末学学佛日浅,言语不周到、内容不详尽处还请各位道友开示。

南无释迦牟尼佛

玄奘不远万里到印度求来的佛经,作用可大了.他是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他带回的佛教是法相唯识宗的经.
人们一直把佛教当作一种宗教.自从法相唯识宗创立以后.佛教才回归到他的正途.哲学.
这就相当于中国的毛泽东弘扬了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你说作用大不大.

"为什么非要“戒色”呢? 这是外行人的误解.电视和小说的宣传.没有这一说.我们许多人都是学佛的.并没有"戒色".

大乘佛法主张世人皆可修佛,小乘佛法仅供专业人士,玄奘到印度取经既有宗教理论的原因,更是政治需要,否则太宗就不会如此支持了。


玄奘的成就有多大
玄奘在童年时期就接受了父亲所给予的儒家教育,懂得向尊者看齐,成年后,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士人不远万里求学问道的优良传统。国内的游学已经使他穷通诸部,声誉大著。一到佛国,更是如鱼得水。在因明研习方面,他同样求师若渴。每遇名师,他必谦恭求教。他的足迹遍及五印,且行且学,可谓遍谒众师,...

唐朝高憎玄奘到哪一文明古国求取佛教真经
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

玄奘西行的故事
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玄奘回来了!”“玄奘回来了!”两年以后,当玄奘回到长安的时候,人们听说,这位不远万里、不辞艰辛到佛国去探索佛教真谛的大师,取回了真经,都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整个长安...

中国古代去印度取经最早的和尚是哪位?
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 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晋义熙元年( 405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

急求!!!玄奘西行求法时遇到的故事 要具体到语言 也可以为剧本形式_百 ...
况且,回国时,印度戒日王送给他驮经文的大象在过葱岭时淹死,缺少驮经畜力,都需一一向李世民奏明。唐玄奘在信中说:“沙门玄奘言 :奘离马融赅赡,郑玄就扶风之师;伏生明敏,晁错躬济南之学\/是知儒林近术,古人犹且远求。况诸佛利物之玄踪,三藏解缠之妙说,敢惮途遥而无寻慕者也?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传...

为什么说唐玄奘是伟大的历史人物?
,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玄奘门徒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学设计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

奘读什么
奘,汉语二级字,读作奘(zàng或zhuǎng),读作奘(zàng)时指壮大,多用于人名,如中国唐代和尚玄奘说话粗鲁,态度生硬:这个人真奘。读作奘(zhuǎng)时指粗大身高腰奘。这棵树真奘。玄奘介绍如下: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工作。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

玄奘的“奘”读音到底是zang 还是 zhuang 呢?
“奘”读(zàng)。玄奘是东汉名臣陈_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

固原市15146126488: 玄奘去印度取的什么经 -
戚岩帅立:[答案] 唐僧,俗家姓陈,法号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高僧,又被人们称为“三藏法师”.玄奘是洛州缑氏人,13岁在洛阳出家,因为感到当时佛教各宗派的说教不一,于是决心到印度取经,寻根究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西出玉门关,远赴天...

固原市15146126488: 玄奘大师到印度究竟取回来的都是什么经 -
戚岩帅立: 在电影《大唐玄奘》中,黄晓明扮演的玄奘法师,见到那烂陀寺的方丈戒贤法师的时候,戒贤法师问他:“你来做什么?” 黄晓明回答“我来向您学习《瑜伽师地论》.” 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是玄奘法师取的重要的真经之一(当然,还有...

固原市15146126488: 玄奘去印度取的什么经 -
戚岩帅立: 一是体现印度顶尖高僧的学说,二是还没有传进中国的经.这个经就是真经,我们叫西天取真经,在印度主要是梵文写的.

固原市15146126488: 玄奘为什么不远万里前往天竺求取佛经 -
戚岩帅立: 施主你好,这个我略知一二可为你解说, 据传说当时玄奘大师已经在大唐境内辩才无碍,一代大家,这个时候他碰见了一个从印度来传法的大师,告诉他应该去佛教的发源地去学习更高深更全面的佛法,并告诉他有一部论,为瑜伽师地论.这部由弥勒菩萨所讲的论著,讲解了从人修成佛的大约52个境界.一步一步,一点点,非常详细.有兴趣你应该读读,他回来因这部论著创建了中国的法相唯识宗.

固原市15146126488: 唐玄奘历经4年到达古印度哪座寺庙取得真经? -
戚岩帅立: 公元631年玄奘法师到达了当时佛教的最高学府,印度的那烂陀寺,取得了心中梦寐以求的真经《瑜伽师地论》---------一定正确

固原市15146126488: 介绍一本书 60字内 -
戚岩帅立: 唐朝和尚玄奘受唐王之命,不远万里去印度大雷音寺取经,沿途历经磨难.降妖除魔,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固原市15146126488: 唐朝和尚玄奘去印度求取佛经,他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什么书? -
戚岩帅立: 大唐西域记

固原市15146126488: 历史中的玄奘为什么去印度?他有没有带回经书?他做的事有什么意义?他去时多大?回来多大? -
戚岩帅立: 佛教产生于印度.玄奘是佛教高僧.为了求得更多的佛教典籍,才不远万里去印度.现在印度教在印度影响最大,他们的佛教研究甚至都要到中国来寻觅,可见玄奘功劳之大.玄奘带回了大量宝贵的典籍.好象去了10多载.具体年龄我忘了.

固原市15146126488: 玄奘经过丝绸之路有什么故事?( 越短越好!) -
戚岩帅立: 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潜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门关,只得瘦马一匹伴随.几经艰险,到达伊吾,后转至高昌.时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经大沙漠而至,视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劝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决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