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玄奘西行求法时遇到的故事 要具体到语言 也可以为剧本形式

作者&投稿:臾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玄奘西行的故事~

“玄奘西行”艰难历程:
公元627年夏天,秦陇一带遭到霜雹灾害,刚坐上龙椅的唐太宗发出命令:凡是受灾缺粮的人,都可以逃荒四处就食。玄奘趁这个机会,混在灾民要饭的队伍里,八月偷偷地溜出了长安,孤身向西方走去,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艰苦跋涉。后来他的这段经历被演化成《西游记》故事,故事里的唐僧被塑造成一个超度众生的重要长者,其实这年他才28岁,正是身强力壮的黄金时代。

玄奘西行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总督李大亮得到玄奘违禁西行的报告后,逼令他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慧威法师两个徒弟帮助下,秘密出走,白天休息,夜里赶路,风餐露宿才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对玄奘十分客气,给予殷厚招待。玄奘住了一月后,凉州追捕他的公文已到,州吏李昌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经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通缉令,促他快速西行。正巧有个叫石磐陀的胡人,愿意受戒为徒护送玄奘偷越边界。但等偷渡过了玉门关,石磐陀忽然变卦,不愿继续前行,生出杀掉玄奘的歹念。玄奘于是放他回去,孑然一身一马,孤行茫茫大漠。

这样走了八十多里,玄奘进入一望无边的莫贺延碛。这里荒凉浩渺,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玄奘一连走了四夜五日,一滴水也不曾进口,人马一起倒在沙漠上。夜晚凉风将他吹醒,他爬起来牵马勉强赶了十几里路,遇到了一片泉水草地,这才将他从万分危急中救出来。两天后走出莫贺延碛,踏进了西域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地界。邻近的高昌(今吐鲁番地区)国王听说大唐法师玄奘来到伊吾,就派使者盛情邀请,并要求做玄奘的弟子,把他当活佛供养一世。玄奘坚决不改求法志向,绝食三日,气息渐微,国王遂要求他讲经一月后即放行西去。

整整一个月,玄奘讲经完毕,临行高昌王赠给玄奘许多金银衣物,给他配备了四个小和尚和二十五个向导、运夫,还有三十匹马,并给沿途各国君王写了二十四封信。托他们照料玄奘。玄奘一行又经过十三国,进入今阿富汗境内,紧接着又翻过有名的大雪山(兴都库什山),这里冰雪千古不化,山谷强盗出没,饥寒交迫使剩下的随从只有几个僧徒了。但这一切困难险阻都没使玄奘退缩。终于在公元628年八月,玄奘到达了目的地———印度。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故事
  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二、 大度义服外道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顺世外道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 扯下经义,不屑一看,遂讲解经义。外道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让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备与小乘宗师般若鞠多的辩论,研究小城经典,百思不得其解,听说那外道会讲解,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外道惊异地说:“我是仆人,怎敢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三,龟兹辨经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过龟兹,被当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见当地地位最高的法师--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点看不起玄奘,所以处处轻蔑,还说玄奘的西行取经是多此一举,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庙里--神奇庙(当地语言的汉语意思)举行了一次辨经,由于木叉麴多处处狂妄自大,最后惨败给玄奘。经过这件事后,木叉麴多再见到玄奘不敢在坐着,都是站着和玄奘说话,以表示尊重。


  玄奘取经背景
  玄奘取经是历史上的一个壮举,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伟大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取经的事情呢?玄奘取经的目的是什么?最后的结果、贡献又是什么?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就兴盛起来。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因为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到隋唐时期就难以阅读了,更别说梵文的佛经了。这就使隋唐时期一些从事佛经翻译的人很困惑。其实这个问题到现在也还是如此,一部《金刚经》不过260多个字,但是大家能讲得很清楚吗?都讲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对佛经的翻译、理解的历史。因为不懂,就产生了歧义,有了歧义,就产生了争论,有了争论就产生了派别,所以到隋唐时期佛教里产生了很多派别。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为对经典理解上的歧义而慢慢发展起来的。歧义这么多,怎么办?一些有大志的僧侣就产生了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况,看看佛经还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没有的经书又是怎么讲的。唐初的玄奘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完全是因为想探索佛教、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取经的原因就是为了把佛经里讲的问题搞清楚,看更多的经书。

  刚才说了,去西天求法的人从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根据史料记载,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国时代的一位高僧。三国以后,两晋南北朝,也就是从3世纪到8 世纪这段时间里,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经。这里边最著名的是东晋中叶的一个僧人叫法显,他的佛学修养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础也很好。法显西行求法,经过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后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法显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经书,之后带了很多经书回国。去的时候走的陆路,回国走的是水路。从印度到了狮子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然后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经过辗转漂流,到了苏门答腊,再坐船漂到了现在的中国广州,之后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经到了现在的山东青岛了。他一算时间,从斯里兰卡开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带回来的东西多少,他的这种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从此,到西天取经成为了对佛教无限忠诚的一个具有象征性的行为。

  据学者统计,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一共有7个和尚从陆路去取经,到了5世纪,有61个人到西天取经,6世纪有14个人,7世纪有56个人,8世纪有31个人。从3世纪到8世纪不断的有高僧离开中土,不顾个人安危长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经。史书上记载的这169个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数人都牺牲了。佛教徒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坚定的,显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侣的追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现了玄奘西天取经的壮举。玄奘取经是了不起的事情,虽然他并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经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别大,影响特别大,具有的文化意义特别深远。玄奘取经,一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再一个是当时东土的经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经文。所以,玄奘取经也是对公元3世纪以来不断往西天求法这个传统的继承。他决定去西天取经,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称得上真理,但是对于教徒信徒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真理。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从3世纪西天取经的事情中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唐代时佛经更加难读,玄奘的一个徒弟慧立在一本书里说,众人对于佛经是“先贤之所不觉,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先贤没有解决的问题,到现在更成了今天学者共有的广泛的疑难,佛教的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玄奘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历程,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他深入学习各宗的经论,学得越深,了解越广,怀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长安后,他就决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时长安有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向他介绍了印度佛教的情况,特别提到了那烂陀寺,这是个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是个寺庙,但实际上是佛学最高学府。经过这个印度僧侣的介绍,玄奘更下定决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烂陀寺。玄奘求经显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今永昌县城北10公里处的御山峡里有一座北魏、北周时期(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就驰名河西,隋唐时期专震江南,誉满西域的著名的古番禾郡(今永昌县)石佛瑞像寺院,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炀帝西巡张掖时,到寺礼佛,亲笔改瑞像寺为感通寺,大业九年(613年),朝廷颂旨,天下寺院一律改作道场,因此,感通寺也称感通道场。唐肃宗以后吐蕃统治河西时,改感通寺为圣容寺至今。这里讲的唐玄奘拜谒感通道场就是这座寺院。
  唐朝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也就是唐朝建立后的第27个年头的春天,中国著名高僧唐玄奘从五天竺取经归来,越过了终年冰雪的葱岭,踏上了祖国的国土。玄奘本想走去时的原路,经高昌国向异姓结拜弟兄高昌王还了十多年前离别时互约的夙愿,但当他到达舒沙国后,得知高昌王由于袭击焉耆、伊吾,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派军队平定了高昌国,在高昌国国都交河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实行了对西域的有效管理。这时,高昌王也已死了,唐玄奘有些悲伤,于是,就向东行五百余里,过斫句迦国(今叶城),又东行约800里,进入了于阗国境。于阗国王听说唐玄奘归来,十分高兴,马上和群臣与高僧远道迎接。唐玄奘到达于阗,跟随他的还有高昌弟子,玄觉和其他7名僧人20个脚夫,10头骡子,4匹马。这里,唐玄奘虽然踏上了国土,心情十分舒畅,但也还心有余悸。
  因为他去西天取经时是违背朝廷禁令而偷着走的,现在回来。太宗李世民窨是什么态度,还能原谅他吗?所以他到于阗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赶快给李世民写信,把一切苦衷和取得的成就告诉太宗,以期得到太宗的谅解和支持。同时,唐玄奘还计划在归途的路上要办三件要紧的事:一是在西域抄补过信渡河(即印度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二是要到敦煌莫高窟礼佛;三是要到河西名寺感通寺讲经宣法。而这些事情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况且,回国时,印度戒日王送给他驮经文的大象在过葱岭时淹死,缺少驮经畜力,都需一一向李世民奏明。唐玄奘在信中说:“沙门玄奘言
  :奘离马融赅赡,郑玄就扶风之师;伏生明敏,晁错躬济南之学/是知儒林近术,古人犹且远求。况诸佛利物之玄踪,三藏解缠之妙说,敢惮途遥而无寻慕者也?玄奘往以佛兴西域,遗教传东;然则胜典虽来,而园宗尚缺,常思访学,无顾身命,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践流沙浩浩。陡雪山之巍巍,铁门,之途,热海波涛之路
  ,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中间所经五万余里。虽风俗千别,艰危万重,而凭恃天威,所至无鲠,仍蒙厚礼,身不苦辛,心愿获从。逐得观耆凯山,礼菩提之树;见不见迹,闻未闻经;穷宇宙之灵奇,尽阴阳之化育;宣皇风之午泽,发殊俗之钦思。历览周游一十六载,今已从钵罗耶伽国经迦毕试境,赵葱岭渡波火罗川归还,达于于田。为所将大象溺死,经本众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获奔驰,早谒轩陛,无任延仰之至。谨遣高昌俗人马玄智,随商侣奉表先闻”。
  玄奘送走马玄智后,就抓紧时间游于阗寺院,与当地高僧进行佛教学术交流,并在众寺院高僧的帮助下,一面寻抄在渡信度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一面等候太宗皇帝的回音。玄奘在这段时里遍游了西域大寺,在西域各国国主和众高僧的帮助下,把过信渡河时失落的50夹经本的内容基本寻抄齐全,了却了他在归途中要办的三件要事的第一件事,心里很是高兴。但是,派去送信的人,已六七个月了还不见回来,他心里不免有些不安,几天来寝食俱废,于阗国王和众高僧也都坐卧不宁,为他犯愁。一日,玄奘正在讲经宣道,忽然,有人来报说:“送信人回来了”。玄奘赶忙走出寺院迎接,拉住送信人的手说:“见到皇上了吗?”“见到了,见到了”,送信人说着掏出了太宗的亲笔书信。唐玄奘兴奋不已,也来不及进屋拆阅,就站在庭院树荫下读了起来,信上说:“闻师访道残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且末迎接。”玄奘看完信,兴奋无比,立即向于阗国王传达了皇帝旨意,并提出辞行。于是,于阗王选派了驮经畜力,又派了一支部队护送,于阗王亲自相送了二三十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有了太宗的御旨,一路上官兵迎送,不长时间,就来到了沙州(今敦煌)。
  玄奘到得敦煌,是贞观十八年约七八月份,虽然节令已是秋天,但天气还很炎热,娇阳似火,一股股热浪扑面而过,很有在印度的感觉,但这里比较干旱。玄奘在离开于阗前,就写信给敦煌石窟和番禾感通寺的主持,说明要到石窟礼佛,要在感通寺讲经,同时,太宗御旨早已到达沿途各州郡县,各地的官府和寺院都在认真准备迎接。所以,玄奘未到敦煌,就有一支人马在流沙以西锓接。玄奘达敦煌后,受到了佛祖般地礼拜欢迎,场面隆重而热烈。当时的敦煌,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唐朝已开凿洞窟几十个。由于玄奘没赶上敦煌正月进行的为期七天的结坛之日,所以,他决定住上三日。他首先用一天时间礼拜了佛像和参观了所有佛窟,又用了两天时间,同当地僧侣畅谈了16年的取经过程,交流了佛教学术情报,使众僧侣大开眼界,如沐甘露。玄奘在经过肃州、甘州时,都受到了地方官员和僧众的热烈欢迎,作了短暂地停留,就径直取道往番禾郡感通寺而来。
  感通寺,这个誉满中华、名噪西域的河西名寺,玄奘原先就听说过它的威名,去西天取经路过河西叶,只因朝廷下旨严加盘查,不敢露面,所以没敢去礼佛。这次回来,他在去西域各国谒寺礼佛时,就有人向他说了番禾感通寺和石佛瑞像的神奇传说,也亲眼看到了西域各寺院里都供奉着番禾瑞像佛画像。他到敦煌千佛洞礼佛时,又看到了隋末唐初开凿的洞窟里已绘有凉州番禾郡御容山石佛瑞像和刘萨河和尚的画像,所以他对这座寺院产生了更加崇仰的敬意。同时,这次取经回来的情况与去时大不一样,有了皇帝的旨意,一路又有人迎送,什么事情都不让***心,他心情十分愉快。他已作好了精神准备,打算在感通寺住上十日,给中西文化交流的融合之地的河西僧侣,把他在五天竺学到的真经宣讲给他们,用佛的教化的力量统一西部佛教界的经论,为大唐的更加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这天,风和日丽,万里晴空。玄奘在张掖郡和番禾郡送,迎队伍簇拥下,一面向感通寺进发,一面欣赏着河西走廊的西部风光:挺拔葱郁的祁连山高耸入云,延绵千里,东西于南;雄巍壮丽的龙首山逶迤磅礴,峰峦叠嶂,顺卧于北;独峰兀立的焉支山,林草茂密,晴岚飘逸,搁于两山这间,形成走廊蜂腰地带;广袤连片的千里草原,油绿青翠,一望无际,肥壮的羊群、牛群、马群、驼群到处可见;驿道两旁种植着大片庄稼,金黄耀眼,十分可爱,农人们正忙着秋割;一簇簇的村庄,一顶顶的牧帐,择地而建,一派兴旺景象。玄奘看着这一切,心里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朝朝代代都很重视河西走廊这片要塞之地的原因了。
  原来,凉州府和番禾郡,在接到皇上御旨后,在一月前就开始作迎接玄奘的准备工作,紧接着又收到了三藏法师要在感通寺讲经的书信,这样以来,估计前来听经的河西各郡县和附近郡县的僧侣一定很多。所以,凉州总管府组织河西各郡县,抽调了大批人力,准备了大量物资,并拨出专银,全力作好接待工作。并推荐番禾郡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为总主持,凉州副总管一人及番禾郡副吏一人共往协同。要求一定要办好玄奘大师的讲经大会,迎接仪式要隆重而热烈,客僧们的食宿诸事均应妥善安排,总的要求是:要展示出凉州、番禾之盛。
  玄奘西天取经归来的壮举,已传遍了凉州大地和邻近郡县,仅前来听经的僧侣就达三四千人,因此,慧敏大师深感责任重大,半月来,他同几位协同的官员与几位高僧,就没有好生休息过,但是,由于州郡县的大力支持,各项准备工作井井有序,凉州总管十分满意。仅就食宿一项来说,除番禾郡和番和县腾出了大批房屋,准备了很多素斋堂店以外,还在感通寺上下的御山夹里搭起了五六里长的屋帐,临时建起了五六十座餐饮点,商店摊贩无计其数,充塞了整个峡谷。站在金山向下俯视,真有点眼花燎乱。
  八月末的一天,是玄奘来感通寺的大好日子。当玄奘一行行至水泉驿时,远道前往锓接的州、郡、县官员和17名学识渊博、德行高尚的高僧就等候在那里。玄奘下马施礼,众官员和众高僧行过了大礼,请玄奘和迎、送队伍简单用过了准备好的素食,继续赶路。当玄奘他们来到了番禾御山峡西口处时。这里人山人海,旌旗招展,有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领头,带着183名名僧和500名僧徒,高举宝幢,打着七色旗帜,命着香和花,声势浩大的前来迎引。到达感通寺时,约有两千僧众和几千信教群众,早已站在寺院内外、河道两旁,手执鲜花彩带,敲锣打鼓,高奏佛乐,热烈地欢迎这位从五天竺取经归来的大唐圣僧。
  玄奘走在最前面,错后两三步,是慧敏大师等十几位高僧和所有前往迎接的名僧,两旁是州、郡、县官员,队伍整齐肃穆,场面宏大而热烈。玄奘一面行走,一面双手合掌,笑盈盈地向欢迎人群点头致意。他身材魁悟,神彩奕奕,气宇轩昂,头上的莲花御帽和紫红金线袈裟闪闪发光。玄奘边真诚边招头观赏着人群夹道两旁的巨大幢幔,一幅竖立在寺院门口的幢幔上面,绘制着释迦牟尼佛像,其他幢幔上写着佛教“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文字或图画,图画上画着观世音莘萨,感通寺石佛瑞像、刘萨河、鸠摩罗什、云无忏等佛界圣僧的画像;两棵逼真的菩提树竖立于寺门两侧,……。这一切,仿佛是彩云降落人间,又似幻雾从峡谷升起,真是盛况空前,令人警叹!玄奘法师走着看着,心境特别宽畅。没想到这座感通寺的兴旺程度,竟能与长安的佛寺比美。
  按照大会的安排,当天请玄奘法师歇息,第二天参拜像,诵经祈祷,并由感通寺主持慧敏大师汇报河西佛事情况以及感通寺的发展历史;第三天由玄奘法师开始讲经。
  一切按大会的安排顺利进行。第二天的活动,不到申时都已进行完毕。玄奘法师在听了慧敏大师讲述了感通寺圣容瑞像的由来后,若有所思,接着他给众高僧讲述了他在西天听到的一个传说,他说:“我在印度谒寺拜佛时,那里的高僧讲,他们听他们的法师讲过,大约在120年前,那座寺里原有一双佛像,一天,彩云弥天,雷电交加,人们正在惊疑中,忽然,从寺里飞出一尊佛像,升入高空彩云间,向东飞走了,人们不知所措,待到寺院里看时,一双佛像只剩一了,这件事传流了下来,成为印度佛教界一大奇事。直至今日,谁也不知道那另一尊佛像飞到哪里去了。今日听大师说得这么具体生动,从时间上来看,印度那座佛像飞走是120年前,大约是公元六世纪前期,你讲的中国北魏明帝正光元年石佛出现,正是这个时候,他们说120年只是概述,今天算起来基本相合啊,只着4年。这座瑞像,一定是印度那座佛像,是因为有圣僧刘萨河的预言应验的,当然,这一定是佛祖早有安排的。众僧侣听了,无不啧舌惊讶,称颂佛祖的大能。
  玄奘法师听完慧敏大师汇报、参观完寺院、僧舍,登上寺后山顶时,才发现这里群山环抱,松柏茂密,寺院宏伟,亭台星列,僧舍延绵二三里,很是壮观。那巍巍的汉长城映入于烟霭之中,峭峻的金山高耸在彩霞之间,加之绿水绕寺,青扬翠柳蔽郁峡谷,不知名的花树辉映其间,使得环境非常佳丽,仿佛像西天佛地的一处仙境。

  玄奘故事

  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
  二、 大度义服外道
  玄奘法师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到达印度后,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顺世外道自以为学问高深,无人可及,于是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自称如果任何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 扯下经义,不屑一看,遂讲解经义。外道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让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备与小乘宗师般若鞠多的辩论,研究小城经典,百思不得其解,听说那外道会讲解,于是便请他为自己讲解。外道惊异地说:“我是仆人,怎敢给主人讲经?”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没有学过,既然你精通,我就应该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讲解完毕后,玄奘感激他,将他放走。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三,龟兹辨经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过龟兹,被当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见当地地位最高的法师--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点看不起玄奘,所以处处轻蔑,还说玄奘的西行取经是多此一举,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庙里--神奇庙(当地语言的汉语意思)举行了一次辨经,由于木叉麴多处处狂妄自大,最后惨败给玄奘。经过这件事后,木叉麴多再见到玄奘不敢在坐着,都是站着和玄奘说话,以表示尊重。

  古典名著《西游记》艺术的再现了玄奘不畏艰险到天竺取经的经历,那么他求得真经回国之后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将玄奘归国后的故事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玄奘在归国途中整整走了两年,当他回到阔别近二十载的祖国时,恰好是大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当时,在京城西郊,人流如织,几十万僧俗摩肩接踵,聚集在那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奘。第二天,玄奘把带回的经书、佛像送往弘福寺,这时,天空中一轮明日的周围,出现了彩色的云朵,佛像上放射出红白相间的轮光,众人对此赞叹不已。由于玄奘的回国,京城万民停业五天,众多的人都皈依了佛门。对玄奘的隆重欢迎,可以说是千古罕见。

  玄奘回到长安时,唐太宗正在洛阳准备出征。于是玄奘便来到洛阳拜见太宗,将带回来的各种奇珍异宝献给太宗。二人在宫中促膝交谈,直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他们才结束了谈话。唐太宗传旨给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且供给一切费用。后来玄奘要求选择贤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译佛经,太宗表示同意。这样,玄奘自从回国之后,就积极致力于翻译佛经和弘扬佛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

  当唐太宗讨贼回到京城长安后,玄奘上表,请求太宗为他所译佛经写序,玄奘说:“陛下您的智慧如白云遮日,威名高过百王。我认为佛法无边,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够解释它的道理;圣教玄远,不是圣人的文词,是不配序写它的来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严,请您为圣经做序。帝王之言影响深远,您就不要再谦虚了。”这样,太宗应玄奘的再三请求,就在明殿写出了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百官听后,纷纷称赞。从此,朝廷众臣纷纷读经,佛法得到空前弘扬。

  后来,玄奘还应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历史、宗教等各种情况,叙述生动真实,文词绚丽雅瞻,不失为我国古籍中的一本名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广泛流传。

  玄奘入佛门以来,总是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升往弥勒天。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起译经的僧人和弟子说:“我到了六十五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题,可速来提问。”

  “年纪未到耄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听到之人,便很惊奇的问。玄奘回答说:“此事我自己知道。”于是,前去向佛像告别。有门人要外出的,玄奘对他们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告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不会见到我了。”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的僧人说:“我要死了。我死以后,请把我的尸体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安葬。”说完,便躺了下来,闭上眼睛,只看到大莲花,又看到自己高大的身相。他深知自己将要升天的时候到了。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再次向众僧告辞,而且留下了一份给皇帝的奏表,然后,自己默念弥勒。

  到了二月四日这一天,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门人问他:“这是什么姿势呢?”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五日中夜,有弟子问道:“您一定能坐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玄奘停止了呼吸。玄奘死后两个多月,尸体形色如常。

  玄奘最初葬在白鹿原上,后来,皇帝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当把玄奘的尸体从地下抬出来的时候,其面色就象活着的时候一样。众人叹为奇异,深深感到玄奘的确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得道高僧。

  玄奘不畏生死、历尽艰险到天竺取经,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神传文化再添绚丽的一笔。他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最好是法师讲的《大唐西域记》,或者钱文忠教授讲的《玄奘西游记》,里面的故事才准确。 电视剧也可参考


玄奘西行的故事
“玄奘西行”艰难历程:公元627年夏天,秦陇一带遭到霜雹灾害,刚坐上龙椅的唐太宗发出命令:凡是受灾缺粮的人,都可以逃荒四处就食。玄奘趁这个机会,混在灾民要饭的队伍里,八月偷偷地溜出了长安,孤身向西方走去,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艰苦跋涉。后来他的这段经历被演化成《西游记》故事,故事里的唐僧...

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的玄奘,有关他西天取经的故事有那些?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要典《瑜迦师地论》作为依据,发扬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理论。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玄奘西行取经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分别是
答案选 A. 长安、天竺 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要典《瑜伽师地论》作为依据,发扬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理论。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

玄奘西出取经走了多远的路?他活了多少岁?
唐玄奘西天取经一共走了五万余里路,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玄奘西行求法的这一经历,没有坚强的毅力是无法成功的,这一路的恶劣条件对他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过最后在六十五岁的时候去世,这个年纪在古代算得上是高龄了。正因为唐玄奘的西行求法,才使得佛教文化在我国发扬...

唐玄奘西行取真经,所到之处,没有哪个国王敢怠慢,这是为何?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唐都长安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玄奘行至中亚细亚戈壁沙漠的边缘,西行远达撒马尔罕,然后转向南行,越过兴都库存什山脉进入印度。在印度,他作为佛学教学者受到了热烈地欢迎。虽然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但...

玄奘求取得的是哪一宗教的经文其经典意义是什么?
玄奘西行求取的经文是《瑜伽师地论》100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并以此以此开创了唯识宗。玄奘译出之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师于印度所学遂尽传至中国。师尝斥责鸠摩罗什等古代译经家以‘达意’为原则而信笔...

唐玄奘西行取经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慈恩寺塔 (故称),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故大雁塔成为了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纪念建筑物。 回到中土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人员来自亚洲东部...

玄奘:一个人的取经
12. 然后他开始沉下心来,翻译佛经,他总共翻译了47部、1335卷佛经。他西行求经的艰苦经历,被他的弟子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3. 2011年,金铁木执导将玄奘西行求经的事迹拍成了纪录片《玄奘之路》。14. 唐代是佛教分宗立派大发展的时代,什么天台宗、华严宗、唯识清困...

历史上真正的玄奘西天取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玄奘法师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城开始出发到天竺,公元643年回到长安。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午夜,卫士们报告玄奘已到,高昌王亲自举着火把迎接他,并不顾玄奘路途劳累,兴高采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随后几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当凳子,让法师踩着他的背,登上法座讲经,时间过了十几天,唐玄奘执意西行,高昌王苦苦挽留,并要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玄奘法师,还要让全国居民都成为法师弟子,每日沐浴执...

常德市15793046811: 关于玄奘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
达奚侄养阴: 历史上的: 龟兹辨经: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过龟兹,被当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见当地地位最高的法师--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点看不起玄奘,所以处处轻蔑,还说玄奘的西行取经是多此一举,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庙里--神奇庙(当地...

常德市15793046811: 玄奘经过丝绸之路有什么故事?( 越短越好!) -
达奚侄养阴: 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潜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门关,只得瘦马一匹伴随.几经艰险,到达伊吾,后转至高昌.时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经大沙漠而至,视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劝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决意...

常德市15793046811: 玄奘西天取经的小故事,关于丝绸之路. -
达奚侄养阴: 一提起玄奘法师,一般人们都会想到《西游记》中那位胆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难辨的糊涂和尚.其实这仅仅是作者的虚构,就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而言,对其形象未免过于歪曲.史实记载的玄奘法师,不仅精通佛法,虔心求学,而且胆识过人...

常德市15793046811: 求玄奘取经的故事!!!!!!!!!!!!!!!!!!!!!!!!!快快快快!!!!!!急急急急急急 -
达奚侄养阴: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

常德市15793046811: 唐僧的三个故事情节200字 -
达奚侄养阴: 一、《险渡通天河》 唐僧师徒来至通天河畔陈家庄,得知有妖怪灵感大王.每年一度祭祀,要吃童男童女.悟空、八戒为救陈家庄百姓之苦,变作小儿女,打败了妖怪. 妖怪用鱼女所献之计,作法使夏日满天飞雪,冻结了通天河.唐僧取经心...

常德市15793046811: 玄奘西行遇到的困难(真实的) -
达奚侄养阴: 私自出关的危险,凉洲大都督的捉拿,葫芦河水流湍急,边塞五烽的危险,缺水,八百里摩诃盐渍,西域诸国的凶险等

常德市15793046811: 玄奘克服困难的故事 -
达奚侄养阴: 1. 唐僧一生历经磨难,俗姓陈,是海洲陈光蕊之子.陈光蕊在江州赴任途中为人所害,妻子忍辱生下儿子,放入江中,任其随波漂流,后为金山寺法明和尚拯救,取名江流,等到年长,落发为僧,法名玄奘,后成为一代高僧.以后,由于观音显...

常德市15793046811: 与唐僧有关的故事名称 -
达奚侄养阴: 唐朝和尚玄奘为了研究佛经,踏上了去佛教发源地——印度的万里征途.在边境要塞瓜州,玄奘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听说玄奘要去印度,就劝他说:"这条路太难走了,又是沙漠,又是雪山,你可千万别拿生命冒险哪!"玄奘说:"我立志去西...

常德市15793046811: 玄奘西游简介简介玄奘西游的故事,600字. -
达奚侄养阴:[答案] 《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其法名叫玄奘,俗姓陈,本名袆,生活于隋唐时期的公元600—664年之间.作者吴承恩就是取材他往印度取经求法的历史事迹,进行文学创作的. 当然,《西游记》是一部小说,玄奘的真实事迹并不象书...

常德市15793046811: 唐玄奘的一个故事.(略写) -
达奚侄养阴: 关于唐玄奘的故事:629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