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杂篇·天下的史料及评论

作者&投稿:睢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庄子·杂篇·天下的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顺。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囗窢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有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袄矣。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在“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的片面的学问。在“其明而有数度者”段中,阐述了庄子对儒家学派的看法,认为儒家主要是明传《诗》、《书》、《礼》、《易》、《春秋》的。在“不侈于后世”段中,说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学派的学说。对墨家的非乐、节用、兼爱、节葬以及后期墨者的墨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同。因为墨家的这些思想与庄子的轻物思想有一致之处。在“不受世俗牵累”段中,介绍了宋钘、尹文的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的白心的观点。在“公而不党”段中,着重介绍了彭蒙、田骈、慎到的思想。在“以本为精”段中,介绍了关尹、老聃的思想。充分地肯定了他们的道的观点和谦下的处世态度,称他们是古之博大真人。在“惠施多方”段中,叙述了“历物十事”和名家的二十一事的命题,反对了名家的诡辩。庄子在书中虽然也吸收了一些诸如方生方死的对立转化观点,但总体上他是与惠施的观点相反的。

晋朝的陶渊明,
《圣贤群辅录》就明确记载过
八儒
二〔夫〕子没后,散于天下,设于中国,成百氏之源,为纲纪之儒。居环堵之室,荜门圭窦,瓮牖绳枢,并日而食,以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动作顺,大让如慢,小让如伪者,子张氏之所行也。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论语尊颜回,史记尊颜回,曾子愧疚没有颜子那样的苦口良言告诫儿子,可知颜氏之儒为尊颜回之儒,亦为汉代独尊之一儒,明矣)孟氏传书为道,为疏通致远之儒。(不怕穷,不怕丑自称想得通的儒生)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仲梁氏传乐为道,以和阴阳,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辞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道,(非指荀况,《史记》却屡次称有一人为公孙卿,荀子三十三篇反对迷信五行易学知非此人),称为为洁净精微之儒。
对比
原文:”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三墨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尊于名,不忮于众,此宋铏、尹文之墨。裘褐为衣,跂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者,相里勤、五侯子之墨。俱称经而背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此苦获、巳齿、邓陵子之墨。
以上文字,与韩非子之八儒之说一一对应,对的着号。由于《庄子》被晋朝郭象篡编过,所以导致《天下》篇只见一半,只可以看见批评墨家,宋子之名家,慎到之法家,老子之道家,惠子之名家。嘎然一断,不复见儒家之评说,发展之脉络。可是郭象万万没想到,遇见一个读书不求甚解的陶渊明。偷懒把《庄子,天下》,直接照抄,三墨之文字如出一辙。 《汉收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汉唐儒者郑玄只是认为《小戴礼记》中之《中庸》即为子思所作,郑玄注说: 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孔颖达又承袭郑说。可郑说又从何而来?
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为什么呢?
可以从从孔庙的配享从祀看儒学的传承与流变。
如果我们把孔庙当作一种文化现象,那么,可以说,孔庙的配享从祀就是这一文化现象中最具有核心价值的内容之一。说到孔庙,人们似乎更习惯于也更热衷于谈论它的建筑、它的展陈、它的祭祀礼乐等等,总之是些具体可见的有形的东西。
唐宋开始,传达有“道统”论兴起。
事实上,在唐朝以前,周公往往与孔子是并提的,甚至周公的影响大于孔子,孔子只是周公的配副,即使在教育界。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冬十月,皇帝率群臣养三老五更于辟雍,郡县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周公和孔子,牲用犬。这是关于国学与郡县祀孔子的最早记载,孔子是作为周公配享的角色出现的。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诏令奉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岁时致祭。《贞观政要·崇儒学》:“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在公元628年之前,在中央政府的最高学堂中,周公是作为先圣受到顶礼膜拜的,孔子只是作为周公的配角以先师受礼拜,正如此后的颜子之相对于孔子一般。
上则记载还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就是在国学中建孔子庙堂的起始年代,历史上之所以能遗留下这么众多的孔庙,唐太宗功不可没。除了贞观二年的这个诏令首创国学建孔子庙堂之外,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还有一道诏令,指示全国各州县学设孔子庙,由此孔子庙才从曲阜祖庭走向全国,并在此后出现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历史上深受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自成体系的孔庙文化现象。而从唐太宗的两道诏令看,从国家最高学府国学到府学县学等,庙学合一是其内在的统一,所以,孔庙最通用的名称是“文庙”,是官方的名副其实的传播文明的庙堂,这也是孔庙最重要的历史角色。
由此可见,孔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与中国历史上的正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道统的承载者,是正统文化的象征。
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孔子之孙孔伋(子思)、子思再传孟子,而宋儒朱熹等直追孟子,所以,朱熹也是孔子的衣钵传人。这一儒家的正宗传承谱系,实际上是宋儒自己说的,而这一谱系则影响至今,并决定了历史上孔庙配享从祀的人物选择和等级。
所以程朱一派对之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朱熹《四书集注》)。 偶也有怀疑者,如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就表示怀疑却只能成为潜流。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伋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追封子思为“述圣公”,以后就称作“述圣”。




庄子·杂篇·天下的史料及评论
晋朝的陶渊明,《圣贤群辅录》就明确记载过八儒二〔夫〕子没后,散于天下,设于中国,成百氏之源,为纲纪之儒。居环堵之室,荜门圭窦,瓮牖绳枢,并日而食,以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动作顺,大让如慢,小让如伪者,子张氏之所行也。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

庄子·杂篇·天下的介绍
位于《庄子·杂篇》,以“天下”为题。全篇分七段,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评价主要思想,并且加以批评的总结性的论文。作者据民国学者考证,当为战国时期晚期的庄子后学。

庄子·杂篇·天下的原文
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

庄子·杂篇·天下的题解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国的社会。《天下》的主旨既是《庄子》一书的导言,又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在“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段中,提出学术问题有道术和方术之分。道术是普遍的学问,只有天人、圣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学术则是具体的各家各派的学问,这种学问都是各执一偏...

庄子·杂篇·天下的译文
墨子虽然独自能够做到,但对天下的人却无可奈何!背离了天下的人,也就远离了王道。墨子称道说:“从前禹治理洪水,疏异江河而沟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河无数。禹亲自持筐操铲劳作,汇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连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风里来雨里去,终于安定了天下。禹是大圣人,为了天下还如此劳苦。”从而使后世的...

《庄子》杂篇 天下:天人合一
末用惠子一段,止借以反衬自家而已。其体大,其色苍,其致淡,超世之文。”    清代胡文英说:“细玩此篇,笔力雄奋奇幻,环曲万端,有外杂篇之所不能及者,庄叟而外,安得复有此惊天破石之才!”    一 【原文】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这...
这句话的意思是,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讲庄重的与之讲话,以自然随意的话来推衍,借重先哲时贤之言来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展胸臆与思想。出自: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庄子·杂篇·天下》,原文如下: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

【白话日更“诸子百家”之庄子杂篇· 天下20200625】
天下中央在哪里?只有我明白。 南方的在越国以南, 北方的在燕国以北。 这是第九命题。 (不错。地理上有两个中央,一是南极,一是北极。 站在两极望天顶,星空旋转如推磨,磨心便是极星。这证明两极乃是真正的天下中央。他在暗示中国并非天下中央之所在吧?)应该泛爱万物,因为从天到地包括人在内是一个整体 。这...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叛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出自庄子《庄子·杂篇·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出自张载《横渠语录》。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释义:也是想...

老子的处世哲学
一般的说法是内篇为庄子所作,而外篇与杂篇是其后学门人所作,但是也有完全相反的说法,比如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一书便持这样的观点。 我认为严格地分出哪里是庄子所作,哪里不是,这是很难的。但是既然是要比较,那么就必需要求庄子也有一主旨方可,因此本文认为凡是与齐物论与逍遥论一致的,便可视为...

屯昌县19741706366: 秋水 反映庄子怎样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
霜呼珍母: 外篇中《秋水》篇被公认为最能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从海与河、天地与毫末的相对比较中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为人应顺其自然,一切不可强求,要回到天真的境界.杂篇中《天下》可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篇研究哲学史论的文章.该文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根据各家与道术的关系作出分

屯昌县19741706366: 被誉为"前无古人"的徽墨佳品是什么墨 -
霜呼珍母: “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品,

屯昌县19741706366: 请简要介绍《庄子》一书的主要内容、结构与成就. -
霜呼珍母: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屯昌县19741706366: 【庄子简介】 -
霜呼珍母: 庄子(约前369-前286),即庄周,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战国中期宋国蒙(蒙又称萧蒙或小蒙,一说为今安徽蒙城,另说为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

屯昌县19741706366: 庄子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
霜呼珍母: 1、《内篇·逍遥游》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

屯昌县19741706366: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
霜呼珍母: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 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 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

屯昌县19741706366: 怎么理解学富五车 -
霜呼珍母: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道术很多,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车”等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王安石《赠外孙》:“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用“学五车”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学富五车”的典故,反映了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所使用的传播手段.这么多的简册,运输、存放都很麻烦,人们常形容说:“汗马牛”、“充栋宇”.因而形成了“汗牛充栋”的成语.

屯昌县19741706366: 《庄子》的简介以及庄子的生平事迹.
霜呼珍母: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屯昌县19741706366: 《庄子》简介 -
霜呼珍母: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屯昌县19741706366: 财富五车 学高八斗 -
霜呼珍母: “学富五车”【出 处】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才高八斗”【出 处】 来源于南朝.宋.无名字《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