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何如此看重“孝”?

作者&投稿:邸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为什么强调孝?对我们有何启示意义?~

孝悌是仁之本。启示,我们要孝敬父母。
希望采纳

儒、释、道,都对孝道非常重视。因为孝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关于孝的经典,儒家有《孝经》,佛门有《地藏经》,而道家有《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中说: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顺;孝治一国,一国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1] 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做不到”与“不去做”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要有抱负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要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但是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专门从事科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此学派已失佚,后来成为儒家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读是:“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是儒家轻视专门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也是六次科举不中,才转而研究科技专业知识的。



真正形成重孝系统的还是儒家,孔子作为礼制的铁杆,把原先仅仅作为贵族思想行为规范的孝带给了平民,并且把孝建立在人天然就有的“仁爱”基础上,而不是周礼的为了维持秩序的需要。到此为止,孝依然是一种发乎人性的行为规范。


古代中国它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存在,而是以家族为单位存在。族长才是一言九鼎的。怎么维护族长的威信,怎么样让族长说的话有人听?所以就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成员听族长的话,那怎么样让成员听话呢?那就是用孝。


每一个人必须要对长辈要孝,也就是听话。这样的话,咱们中国的结构就理好了。所以中国古代的官员治理也是世袭制,后来慢慢演变成察举制,九品制等,这些正是和孝相匹配。所以孝其实跟古代的统治生态直接相关联。儒家提倡孝,所以统治阶级自然是笑纳。


古人把社会分成天下、国家(诸侯大夫的封地)和个人三个部分。不管是天下还是家,都是用血缘关系进行维系。而体现这种血缘关系的,就是孝悌了。孝就是尊敬自己的父母,悌就是尊敬服从自己的兄长。


回到儒家这里来,先秦儒家为什么看重孝?因为这就是他们理念的一部分,礼制就是他们的追求,孝也是礼制的一部分。汉之后逐渐法家化的儒生为什么更强调孝?尤其是绝对的孝?因为孝和忠有着明显的关联,孝绝对了,忠也就容易由契约变成绝对了,这对皇帝集权大大的好。



“仁”是儒家学说的根本。“孝”是仁的最基本体现。我们都知道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同时封建等级制度,也是儒家学说的社会根基。(这里没有讨论封建等级制度不好的意思。)“孝悌”即是儒家思想对弟子的最基本的要求。有了“孝悌”这个社会才会稳定,这个社会的等级才会稳定。所谓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要维护这些固有的等级与有最起码的礼仪,没有“孝”是不行的。所谓是“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孝“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有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约束,这个社会才可以和谐发展。在古代”孝“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道德的标准。同时,也把人与兽有了分别。如果人没有了”孝“在古人眼里,是与禽兽没有区别的。儒家重”孝“与儒家所提倡的社会道德观是相符的。也是儒家主要的思想之一。

”孝“到了汉朝以后,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标准。并且把”孝“做为一个人,是否可以做官,的最基本标准。那个时候的人想要做官必须是”孝廉“。如果一个人不孝,那么是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当”孝“与官位及利益挂勾的时候。孝就自然的成为人们判定事物的第一标准。加上国家对”孝“的推行。导致”孝“的重在性在实际运用中大过”仁“。

在执行上”孝“比”仁“更容易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比”仁“更实在,更容易理解。做一件事情”仁“否,不是马上可以看出来的,但是做一件事情”孝“否。基本上可以马上判断出来。儒家也是实用为主的,当然从实用角度去发展,先从简单的做起。所以”孝“当然成为儒家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了。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肯定要看重孝。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怎么看待忠和孝?
自古以来所说的忠孝不能两全是在大义的前提下说的。忠,是君臣,国家与百姓之间的尊卑;而孝则是长辈和晚辈之间的伦理,两个都是中国人很注重的,因此如何抉择和看待,一直都是人们所讨论的。忠,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人们所倡导的,也是一直弘扬的。在古代,大家都很熟悉,君臣关系是很...

孝百孝经
孝,自天地间起,乃人道之首。一个“孝”字,维系着家庭的和谐与安宁,使得子孙得以孝顺明理。孝顺者,其子女亦会效仿,成为贤良之辈,忠臣多出于孝子之家,孝廉之人被君主所看重。尽心尽力孝顺父母,孝道并非单纯关乎物质的供给,而是贵在内心的敬奉。孝亲之情,不应仅限于言语,更应体现在日常行为中...

百善孝为先,中国古代的三孝是指哪三个?
如果把娶妻的消息告诉家里人的话,家里人绝对不会同意的,于是舜便偷偷的与其成亲了。舜的这一行为在常人看来是有违孝道的,不过在君子看来这其实也是孝道的一种特殊行为,如果舜不娶妻,那就意味着没有孩子,不过当舜娶了妻子,那就可能生出孩子,所以这在当时来说,舜的行为是尽了孝道的。而不...

什么是‘孝‘该怎样做
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中...

古人为何要守孝?守孝三年又有什么说法?
1.守孝的来历 古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非常重视孝道,这一点到了今天也依然是如此。在国内,不管是谁,教育小孩子的时候都会教会他如何尊敬自己的长辈,尤其是生养自己的父母,中国人的孝,已然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美德文化。既然非常看重孝道,那么当父母亲去世的时候,身为孩子的人,自然就得通过一些...

为什么百姓孝为先
而古代人非常看重子孙延续,所以认为不娶妻生子是最大的不孝。如果断子绝孙,那是上天最大的惩罚。而且家里如果没有男孩,只有女孩,那也算是无后,所以古人重男轻女。这也可以解释古代为什么要多娶老婆多生孩子。 百行孝为先,到现在依然有法律的规定,比如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等等。孝道是中国的...

农村里流传的一辈不孝,辈辈不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前辈孝与不孝,对下辈人有很大的影响,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主要受家庭教育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要对小孩子从小就要灌输这种孝顺的思想。给他们讲一些过去古代孝顺的事例。比如卧冰求鲤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还有我们周围许...

父母常说没出息的孩子最孝顺,但为何还是更看重有出息的那个呢?_百度知 ...
有些孩子比较乐安天命一些,但是他们在家里的地位却发生了变化,父母常说没出息的孩子最孝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没有出息的孩子会守在他们身边,因为没有出息就没有能力奔向远方,但是很多父母嘴上说着没出息的最孝顺,但是依然还是看重那个有出息的孩子。下面就来说一说原因:一、在他们有出息才能给家里...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尊崇“孝道”的文化大国,对父母慈孝,在古代来讲,几乎是人生头等大事之一。儒家《孝经》开头就明确写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说是我们自己的身体,都是因为父母才得来的,所以要十分珍惜爱护,这也是为什么古人不剪头发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眼里,连爱护头发...

什么是"忠"和"孝"
忠 忠,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孔子所说的“忠”,侧重于尽心竭力;而常被古人与孝并称的“忠”,则侧重于忠诚无私。尽心竭力,是在事业上出类拔萃的重要促成因素,也是历代圣贤施赠教诲的核心之一。至于臣之忠,愚以为,可分为三等:上者忠于民,中者忠于国,下者忠于君。以此观之:商汤灭夏,...

邯郸市15976405949: 儒学为什么会以孝为本 -
聊伏积大: 其实应该是以孝为先,以信为本"以孝为先"由"百善孝为先"而演变来的 不过也有"以孝为本"的说法 以信为用 或者以信为贵/诚/荣/道/源/根.等等

邯郸市15976405949: 为什么孔子这么重视三年之丧 -
聊伏积大:[答案] 儒家注重孝,不能孝便不能忠,父母生养哺育,是需要回报的,三年之丧是表达孝顺之心的一面,也是更能表达的一点,如果不能则为不然..

邯郸市15976405949: 儒家为什么非常重视孝悌忠信这四种品德 -
聊伏积大: 在三教中,儒自始自终都是在教人做人,而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面对亲朋,长大后、参加工作后多了要面对老师和上级.于是,孝悌忠信就出现了,孝是对长辈,悌是对同辈,忠是对工作,信是对每个人.

邯郸市15976405949: 儒家、墨家、道家、佛教关于孝的思想. -
聊伏积大: 儒家的孝道观 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中,尤以儒家最为重视孝道,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其中以《孝经》最有代表性.《孝经》把孝当作至德要道,将之提升到天地人的高度地位:"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

邯郸市15976405949: 为什么中国古代如此重视孝的观念,而将不孝行为作为法律的重点调整对象? -
聊伏积大: 受儒家思想影响,孝义为先,不孝则不立,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将忠孝深深植入于人们的思想,这样就有利于统治者统治人民.中国古代重视家族伦理,如果家族得以为维护,国家也会安定,而孝起着维系家族的作用.

邯郸市15976405949: 儒家提倡的孝的立足点? -
聊伏积大: 儒家提倡的“孝”,其立足点是:爱惜自己的身体,尊敬父母长辈.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邯郸市15976405949: 三字经为什么要强调孝道
聊伏积大: 其实你的问题应该是要说为什么儒家思想要强调孝道!因为《三字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作.儒家思想的主张的是“仁”,仁的立足点是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爱自己之后要推广到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兄弟,然后才能推广到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是层层递进的. 所以《三字经》作为启蒙教育文章最主要就是要强调孝道.而孝不是愚孝,不是糟粕,而是一个必要的推己及人的过程. 至于爱人的仁,也不是烂好人的意思.该嘲就嘲,不留面;该夸就夸,不扭捏;该骂就骂,不心慈;该慰就慰,不避嫌.心存善意,不代表就是烂好人;烂好人,那是乡愿.

邯郸市15976405949: 中国传统孝文化有什么 -
聊伏积大: 中国传统孝文化 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形成发展过程复杂,内容不断变化.据记载,孝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点》,“克谐以孝.”《尚书》以后的文献中对孝的记载很多,最早对孝作出解释的是汉代...

邯郸市15976405949: 为什么百善孝为先 -
聊伏积大: 那个孝是指孝敬父母和长辈.人活在世上,跟你有血缘关系的父母肯定是比你的朋友或者你以后的老公老婆都亲的啊,除了父母,就剩亲戚跟你有血缘关系了(家庭庞大的话也可以称为家族的族人),如果你连至亲的人都不好好对待,善良也没...

邯郸市15976405949: 孔子认为什么是孝? -
聊伏积大: 问题一:分析并归纳孔子所认为的“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