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真的忘却了现实社会吗?

作者&投稿:赵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历史意义与现代意义。~

陶渊明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义熙元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在武昌去世,渊明作《归去来兮辞》以后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归隐的历史意义与现代意义:
陶渊明的归隐从客观上来说,当时的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复杂,从主观上说,陶渊明有着热爱自由的天性。一方面,他有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也向往着古代的隐逸高士,正是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才导致陶渊明最终决定辞官归隐。
他的归隐田园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扩展资料: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身也要坚守清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没有,在脱离官场之后的陶渊明其实生存又成了一个问题,一个文人变成了农人,辛辛苦苦种田养家,其实现实的生活并没有他诗中所写的那么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是一个好 的心态,其实他面临的生活生存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真的忘却了现实社会吗?”说脱离比较贴切,忘却还不至于,毕竟陶渊明四五十岁才归隐,之前的现实生活都印在脑海里了,而且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变化也不大,即使归隐不闻不问外面其实也大致还是那种封建模式,顶多换个门面而已。说完全脱离也未必,虽然归隐后自力更生不太需要非得与外面接触,但22年(公元405年-公元427年)的归隐生活完全不接触外界应该还不至于吧!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个人观点
未必就能彻底忘却现实社会,总会从探访他的好友聊天中,获得(时事新闻等)


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他的生活质量真的一天不如一天吗?
很多人一直以为,陶渊明辞官归隐以后,就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一天不如一天,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仕宦三世,是浔阳的名门望族,陶渊明出生后,虽家境中落,但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陶家仍不失为有家产田业的官宦门庭。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真的忘却了现实社会吗?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真的忘却了现实社会吗?”说脱离比较贴切,忘却还不至于,毕竟陶渊明四五十岁才归隐,之前的现实生活都印在脑海里了,而且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变化也不大,即使归隐不闻不问外面其实也大致还是那种封建模式,顶多换个门面而已。说完全脱离也未必,虽然归隐后自力更生不太需要非得与外面接触...

陶渊明弃官归隐做法是否正确
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我觉得陶渊明根本不是不想做官,而是他根本不服而已,他本人心高气傲,不想做小官,所以就辞官了,他成为现在这个隐士形象,是因为多种时代因素造成的,还有就是这个时代需要塑造这样的古人性格。为什么说陶渊明并不是真的不想做官呢?因为当时陶渊明的时代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大部分官员都是根本血缘纽带...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生活质量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吗?
现如今有很多朋友认为,陶渊明在辞官归隐之后就变成了贫下中农,生活质量那更是一天不如一天,甚至有时揭不开锅还要去要饭。梁启超对此就曾说过:“不过庐山脚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可历史真相真的如此吗?非也!其实陶渊明的祖辈已经是仕官三代了,是浔阳的名门望族。

陶渊明的归隐是在逃避现实吗?
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

陶渊明归隐之后,他的生活过得真的很贫困吗?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陶渊明在当时也是一个名人,他辞官归隐后,除了有农耕收入,还有教书育人的报酬,更有达官贵人的赏识,又怎么会落到乞食的地步呢?他归隐后,过的是闲情日致的生活,在归隐时期也有很多田园作品现世,他的朋友也很多,古代朋友都喜欢喝酒赋文,生活也是很写意的,所在鲁迅先生说:&...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隐居后做什么为生?
一般认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诗人不能“适俗”的个性决定的。真的是如此吗?陶渊明与此相关的自述都是真话吗?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陶渊明与东晋后期政治的关系。《宋书》卷九十三《陶潜传》: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穷
很多人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都在称赞他不畏权贵,遵从自己内心,坚持自己的道义的精神,但是人除了精神之外,还是要有生活基础的,很多人想象中,陶渊明可能是一个很穷的人,辞官之后自己归隐,采菊东篱下,过着自己去种地的很苦的日子。然而真实情况可能并不是如此,真正的陶渊明,或许...

陶渊明辞官之后靠什么维持生活?
因此,陶渊明也被称为“田园诗派鼻祖”。但是在在《归园田居》中,曾有这么一句诗:“草盛豆苗稀”,不愿意为官,种田却如种草的陶渊明难道吃草为生吗?当然不是,如果你仅仅以为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只能靠种田为生,那就想的太简单了。陶渊明虽然退出了官场,但是不代表他就没了一切收入,陶渊明是谁,...

源汇区15813023360: 有人说,陶渊明的隐居是逃避现实,你们赞同吗?为什么? -
荆曹参莲: 陶渊明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而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他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

源汇区15813023360: "身感无所感"什么意思 -
荆曹参莲: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自己觉得对.身感无所感指的是 觉得自己对人生没有任何感觉

源汇区15813023360: 议论文 是否赞同陶渊明隐居 ,为什么 -
荆曹参莲: 陶渊明的隐居有深刻批判社会的意义.陶渊明的隐居是建立在对黑暗虚伪的世道、人情极其清醒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从官场回到丰富的生活中来.陶渊明把劳动看做是人与自然保持一体化的途径.陶渊明辞官归隐,也是深知官场禁锢自由、戕害人性而厌弃功名的结果.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委运乘化、随顺自然的思想,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源汇区15813023360: 陶渊明归隐田园,采取弃官避世的方式对待现实,原因是什么? -
荆曹参莲: 人生追求不一样吧,对于黑暗官场的厌倦吧.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得热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了远离官场.而他与李白、苏轼等人的入仕,只是对于人生目标不同罢了.或者说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源汇区15813023360: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在官场失意之后,就转而归隐田园,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做法? -
荆曹参莲: 陶渊明归隐是在南北朝初期,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对统治阶层的失望使得诗人毅然决然的放弃官宦生活,转而归隐田园.在他写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是向往这种田园生活的.也可以说是他为自己的另一个梦想而辞官的. 诗人一生爱菊,菊者表高尚品德也.表现了诗人与当时统治阶层的黑暗格格不入,对诗人的归隐田园表示支持. 原因是诗人本来喜爱田园生活,这就是诗人的梦想.他为梦想放弃自己原来生活的勇气是值得外面现代人学习的,诗人归隐后对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表现出诗人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文学功底,为后世留下的许多宝贵的文学财富.

源汇区15813023360: 关于《五柳先生转》的有人认为陶渊明安贫乐道是无奈、归隐田园是逃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
荆曹参莲:[答案] 从陶渊明的归隐和他归隐后的生活可以看出,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

源汇区15813023360: 对沈从文,陶渊明等隐士归隐的看法 -
荆曹参莲: 陶渊明的归隐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

源汇区15813023360: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 -
荆曹参莲: 我的答案是:只有安乐.陶渊明的思想是十分复杂、充满矛盾的.儒家的“积极用世”,想干一番事业.道家的庄子,想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所谓“少无适俗韵”.他归隐田居的初衷有三点:一是因为官僚世袭、门阀制度的存在,久得...

源汇区15813023360: 回去来兮辞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否真的解脱 -
荆曹参莲: 没有,在脱离官场之后的陶渊明其实生存又成了一个问题,一个文人变成了农人,辛辛苦苦种田养家,其实现实的生活并没有他诗中所写的那么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是一个好 的心态,其实他面临的生活生存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源汇区15813023360: 帮忙找一篇关于陶渊明归隐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的文章.600左右 -
荆曹参莲: 从一首诗看陶渊明归隐后心态并不淡然陶渊明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令,隠归故里;在归来的路上,心情愉悦,“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路的轻松溢于言表.他回想自己“心为形役”的混迹官场,太没意思了,好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