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一些题目(文言文)

作者&投稿:左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给些题目(文言文)~

《捕蛇者说》、《爱莲者说》、《陋室铭》

试目标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
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殴之。 ( 通 )
B.甚矣,汝之不惠 。 ( 通 )
C.圣人非所与熙也 。 ( 通 )
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通 )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C. 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D. 以我酌油知之
例5.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子将安之?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
◆例1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答案是:A. “鄂” 通“愕”;B.“惠”通“慧”;C.“熙”通“嬉”;D.“阙”通 “缺”。
◆例2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A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低微,学识浅陋。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是长而窄的意思。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D。
◆例3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此题的答案是A。因为A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项中的“病”分别是“辱”、“困苦”的意思;C项中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项中的“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
◆例4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以”字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以”,意思是“因为”,四个选项中,A项是“因为”;B项是“用”;C项是“认为”;D项是“凭、靠”。正确的选项是A。
◆例5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之”的能力。该题的答案是D。因为D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一样“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项中的“之”是作动词,“去、往、到”的意思;C项中的“之”作代词,是“他们(指齐军)”的意思。
[能力训练一]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置于市,贾十倍 同
2.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通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4.才美不外见 同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 同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通
8.诎右臂支船 同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通 , 通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12.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通
1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通
1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15.无他,但手熟尔 通
16.谈笑有鸿儒 通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同
19.不用,则以纸帖之 通
20.默而识之 通
21.之虚所卖之 通
22.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
23.便要还家 通
2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
2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同
2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通
2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28.左手倚一衡木 同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2.蒋氏汪然出涕曰 古义( )今义(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今义( )
4.大小之狱 古义( )今义( )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
7.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
8.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
9.王曰,何坐 古义( )今义( )
10.未果,寻病终 古义( )今义( )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 )今义( )
12.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今义( )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1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
15.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古义( )今义(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苦而不平( )
2.释担而立,睨之( )
3.请损之,月攘一鸡( )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5.会宾客大宴( )
6.复前行,欲穷其林( )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8.以光先帝遗德( )
9.齐威王欲将孙膑( )
10.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11.有一老父衣褐( )
12.因长跪履之( )
1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14.惧有伏焉( )
15.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
1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
四、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2. 温故而知新 (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
3. 高可二黍许 ( )
杂然相许 ( )
4. 齐人固善盗乎 ( )
汝之心固,固不可彻( )
5. 晏子使楚( )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 )
齐命使各有所主 ( )
6. 西蜀之去南海 ( )
挈妻子而去之走 ( )
去国还乡 ( )
去死肌,杀三虫 ( )
五、根据要求选择答案: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正确的) B.渔人甚异之(奇异)
C.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 D. 谈笑有鸿儒(大)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扩大)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礼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水北岸)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公将鼓之”的“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前人之述备矣
C.此皆良实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六、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汪然出涕曰 殚其地之出
B.君将哀而生之 乡邻之生日蹙
C.号呼而转徙 呼嘘毒疠
D.吾氏三世居是乡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小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八、给下列各题中加点的词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一)“之”:A.代词,他(代人);B.代词,这(代物);C.助词,相当于“的”;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E.音节助词,无义;F.动词,相当于“去”、“往”。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久之,蛇竟死( )
(3)吾欲之南海( )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5)默而识之( )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二)“其”:A.代词,他的(代人);B.代词,它的(代物);C.代词,其中的;D.语气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复前行,欲穷其林( )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5)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三)“于”:A.在,表处所;B.到,表时间; C.向,对;表对象; D.比,表比较。
(1)庞涓恐其贤于己( )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3)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
九、语气助词通常表示:A.疑问语气;B.感叹语气;C.陈述语气;D.反问语气。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语气助词各表示什么语气。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④甚矣,汝之下惠。( )
⑤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⑥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十、根据要求,为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一)下列句中“焉”字作兼词,相当于“于此”的一项是( )
A.谨食之,时而献焉 B. 永之人争奔走焉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且焉置土石?
(二)下列句中“而”字表并列关系的一项是( )
A. 任重而道远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吾恂恂而起 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三)下列“为”的读音与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不足为外人道(wéi 对、向) B. 未为简易(wéi 算是)
C.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wéi 做)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wèi 被)
(四)从下列各组中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两项。
①( ) A.然则何为使子 B.杂然相许
C.田忌信然之 D.所以然者何
②( ) A.楚人以晏子短 B.以君之力
C.虏太子申以归 D.吾欲辱之,何以也
十一、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词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① 或异二者之为( )
或告之曰(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何以战( )
②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杀人以梃与刃( )
虽不能察,必以情( )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览表
词 用 法 例 句 意义或作用
之 1.作代词,指代人、事、物 愿陛下亲之信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他们
这件事

2.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往
3.作助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悍吏之来吾乡
久之,蛇竟死
孔子曰:何陋之有 译为“的”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调整音节(无义,不译)
表示提宾(无义,不译)
其 1.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专其利三世矣
吾视其辙乱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不能指其一端 这种
他们的
那里的
其中的
2.作语气助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如土石何? 表推测语气
加强反问语气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为 1.作介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良业为取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向、对
替、给

2.作动词,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未为简易 做
是,算是
于 作介词 积于今六十岁矣
苛政猛于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战于长勺 到

对.

则 作连词 学而不思则罔
视其中,则干若败絮
然则何时而乐耶 就

那么
而 作连词 黑质而白章
得而腊之以为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表并列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
乃 作副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太公兵法》也
乃入见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竟
相当于“是”
就,于是

◆ 古今词义变化一览表
交通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事业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穷途末路的境地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学识浅陋 品质恶劣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里边夹杂着 当中
布衣 臣本布衣 平民百姓 粗布衣服


答案
一、1.贾——价 2.縻——糜 3.食——饲 4.见——现 5.说——悦 6.子——仔 7.坐——座 8.诎——屈 9.已——以, 板——版 10.反——返 11.亡——无 12.道——导 13.趣——趋 14.属——嘱 15.尔——耳 16.鸿——洪 17.祗——只 18.具——俱 19.帖——贴 20.识——志 21.虚——墟 22.直——值 23.要——邀 24.厝——措 25.蕃——繁 26.邪——耶 27.指——直 28.衡——横
二、1.与世隔绝的地方;活不下去的境地 2. 眼泪;鼻涕 3. 无,没有;微小,细微 4.诉讼案件;监狱 5. 交错相通;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6. 地位低微,学识浅陋;行为品质恶劣 7.止,治愈;已经 8.平民;布制的衣服 9. 犯罪;坐立的“坐” 10. 顷刻,不久;找 11.写文章;学生习作 12.日光,景色 13.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14.痛心遗憾;极其愤恨 15.照;蜡烛 三、 1.愁 2.斜着眼睛看 3.减少 4.满足 5.适逢 6.走尽 7.很少 8.发扬光大 9.让……做将军 10. 以……为美 11.穿着 12.穿鞋子 13. 地上所收获的东西 14.埋伏 15.珍藏 16.善良诚实的人 四、1.真心;确实 2.旧的;所以 3.左右;赞成 4.本来;顽固 5.出使;派遣;使者 6.距离;离开;离开;消除 五、 1.B 2.C 3.D 六、D 七、C 八、(一)①B ②E ③F ④D ⑤B ⑥C (二)①D ②A ③B ④C ⑤A (三)①D ②C ③A ④B 九、①A ②A ③D ④B ⑤C ⑥B 十、(一)B (二)A (三)A (四)①AD ②BD 十一、①有时;或许;有的人 ②把;凭;因为;用;按照


[考试目标二]
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例题精析]
例1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
去: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1)去国怀乡( )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3)委而去之( )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点。
4.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和 的语气语调。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1)范仲淹 。(2)欧阳修 。
例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7.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9.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例3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 名之者谁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 朝而往,暮而归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晦明变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2.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现在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表示什么?
例4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 友人语巨伯曰( ) ② 子可去( )
③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 遂班军而还( )
16.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败义以求生。 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
B.岂荀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17.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的感想。
◆例1:本题考查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整体把握并涉及到对联知识等。答案:1.①B;②C;③B;④A. 2. 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3. 壮阔、浩渺(意思对即可) 4.阴晦萧索, 晴朗明丽, 悲凉低沉, 喜悦昂扬。5.答案示例: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例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内容及主旨的理解等。答案:6.多, 洗涤, 长蔓(牵牵连连), 更加。7.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8.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9.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3、例4: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和文意的理解。答案:10.欧阳修 11.C 12.云归而岩穴暝, 风霜高洁 1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4.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5.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 16.C 17.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高一语文《庖丁解牛》练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释义。

  A.膝之所踦( ) 新发于硎( )

  B.奏刀騞( )然 砉( )然向( )然

  C.批大却( ) 导大窾( )

  D.中( )音 肯綮( )

  2.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①A.良疱岁更刀 随:每年,名词活用作状语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名词动用

  C.援玉抱兮击鸣鼓 鸣:响,形容词

  D.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德:恩德,名词

  ②A.以燕乐乐嘉宾之心 燕:使动用法,使嘉宾的心情愉快

  B.黎民不机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以仁德统治天下,名词动用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善、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

  E.以无后入有间 厚:有厚度的刀刃,形容词用作名词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3—10题。

  越俎代庖

  《庄子》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3.对文中人物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尧: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英明君主 B.尧时的隐者

  C.庖人:厨师,掌厨的人 D.尸祝:火化尸体的人

  4.“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意思是:( )

  A.尧让许由责备天下的人 B.尧把许由让给天下

  C.尧要把整个天下让给许由 D.许由对尧责备天下的人

  5.“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一句中的“不亦难乎”的意思是:( )

  A.做到“不息”太难了

  B.爝火和日月比光亮太难了

  C.分辨日月和爝火不是很难的

  D.让“爝火”和“日月”不发光太难了吗?

  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雨降矣(及时雨) B.其于泽也(润泽禾苗)

  C.而我犹尸之(占着君主的地位) D.吾自视缺然(缺憾的样子)

  7.“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句中的两个“而”字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两个都是顺接连词

  B.两个都是转折连词

  C.前者是顺接连词,后者是转折连词

  D.前者是转折连词,后者是顺接连词

  8.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一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尧的,尸祝是许由自比。

  B.这句话中庖是用来比话由的,尸祝是尧的自比。

  C.这句话本意是:即使尧不管理天下,我许由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位置去代替他管理天下。

  D.语法角度看,这是个假设复句。

  9.对“归,休乎,君!余无所用天下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去吧,算了吧,君啊!在我看来天下是没在什么用的。

  B.你回去休息吧,君主!我对天下来说是没有用的处的。

  C.回去休息吧,君啊!剩下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D.你回去吧,算了吧,君主!剩余的对天下来说都没有什么用了。

  1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反映出庄子没落,悲观的意识形态,他主张什么事情都不做,正是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的。

  B.庄子在表露消极的政治态度的同时,也对当时的阶级和某些丑恶世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如文中鹪鹩和偃鼠的比喻,就是他从个人出发认识问题,对那些贪欲之徒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C.“越俎代庖”现在常用来批评超越自己的工作范围一干涉别人该做的工作。

  D.本文的哲学观点是运用类比的方法阐述的;日月与爝火,时雨与浸灌的类比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拓展性训练】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其学务躬行实践 ②其公廉乎 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 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 ②坐下著足处 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 ④毁淫祠百余

  A.笃:坚定 著:zhù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笃:忠诚 著:zhuó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笃:坚定 著:zhuó踏 屏:bǐng除去 淫:滥设的

  D.笃:忠诚 著:zhù踏 屏:bǐng除去 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5.既葬,庐墓六年。 ( )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6.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D. 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7.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8.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参考答案:

  1.A.yǐ支撑,接触;xíng磨刀石 B.huò象声词;huā象声词 xiǎng通“响” C.xì通“隙”,空隙;kuǒn空 D.zhòng合乎音律;qìng结合处

  2.①D ②D

  3.D 4.C 5.C 6.C 7.C 8.B 9.C 10.A

  拓展性训练:

  1.B解释: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2.C解释: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ó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3.C解释: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4.D解释: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5.A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

  6.C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

  7.D解释: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8.B解释: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石钟山记练习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桴(fú)止响腾 铿(kēng)然有声

  B.此鹳(guàn)鹤也 殆(dài)与余同

  C.至莫(mò)夜月明 汝识(zhì)之乎

  D.钟磬(qìng) 聆(líng)听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临:靠近;鼓:鼓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即使;鸣:使……发出响声,使动用法。)

  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聆:听。)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用作状语;适:恰好。)

  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的。)

  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无射钟。)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用作状语,在旁边。)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汝识之乎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D.然而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以为下临深潭

  B.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归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理为将,东向面朝吏,吏无敬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括即行,代廉颇之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1.对“身所奉饭者”、“所友者以百数”、“尽以与军吏”、“王以母先言”四句中加点字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亲身 交友 赠给 由于

  B.亲自 交友 分给 因为

  C.亲身 结交 分给 由于

  D.亲自 结交 赠给 因为

  2.对“东向面朝军吏”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面朝向东,在早晨接见军吏。

  B.赵括在东边,军吏在西边,赵括让军吏们来朝见。

  C.赵括面向东朝见军吏们。

  D.赵括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朝见。

  3.对“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有不称职的情况,我恐怕要受到牵连吧。

  B.就是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够不受到株连吗?

  C.倘若出现不称职的事情,我能够不受到牵连吗?

  D.就是出现不称职的事情,我恐怕要跟着受株连吧。

  4.从全文看,对赵括兵败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括不从实际出发,只会纸上谈兵。

  B.赵括治军过于严厉而脱离了部下。

  C.赵括只顾私利,不知体恤部下。

  D.赵括不爱护部下,部下不肯出力。

  5.文中的宾语前置句是 。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如(只写一个) 。

  【学科渗透训练】

  阅读以下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自然界为夜色所掩盖,

  上帝说,“让他出来吧!”

  于是,一切出现了光明。

  1.“他”是指( )

  A.Galileo B.Newton C.Maxwell D.Einstein

  2.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科学得以从神学中解放出来。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其内容现已为人们非常熟悉了,但你能类比社会现象谈谈它的哲学含义吗?

  【课本难题解答】

  四、

  1.使……发出声音,动词的使动用法。

  2.目,用眼睛看;耳,用耳朵听。均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3.席,像卷席子那样;包,像用布包那样;囊,像用口袋那样。均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4.祝寿,名词用作动词。

  5.用木匣装,名词用作动词。

  6.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命题趋势分析】

  1.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

  2.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

  3.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常见的文言句式。

  【典型热点考题】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不曾

  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近之际 革灭:消灭

  2.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李牧连却之

  ②是谁之过与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

  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

  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3.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共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无悔也

  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者,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5.“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至也。

  D.其孰能讥之乎?

  6.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 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 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获”的一项是( )

  A.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

  3.下列句子,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马之千里者

  4.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苏迈要赶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我从齐安坐船去临汝,大儿子迈苏要

赤壁赋,

给些《庖丁解牛》、《石钟山记》、《伶官传记》、《谭嗣同》常考的文言文语段分析题目(历年考试中的也行)。本人不胜感激。

这些我的吧里有!!祢衡.你近来看吧!


求十道文言文题目。。急需啊,作业啊。
④徐喷以烟 ⑤以亿万计 ⑥此独以跛之故 3、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教育,请简要谈一谈。(七)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通“旨”主要的意思)。自是手不释书,至(甚至)不知饥渴...

一些文言文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照征发的编排次序,都应当前往.次,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的停留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4.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动词 写6.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名词 丝绸条,字条7.寡人【谕】矣:通...

文言文题目大全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 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 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老吏...

一个文言文题目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以翻译作“而且”。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接),可以翻译作“就”等。3、暮寝而思之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也就是“状中关系”(“而”前后是状中关系,即:“而”前的成分是“而”后的成分的状语...

求200个文言文题目,注意只要题目,不要文章.如果给全了,追加10分_百度...
294 与陈给事书 韩愈 295 应科目时与人书 韩愈 296 送孟东野序 韩愈 297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298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299 祭鳄鱼文 韩愈 300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1-112是初中教材的课文,113-195是高中教材的课文,195-300是《古文观止》的篇目,给个推荐吧O(∩_∩)O~)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

比较短文言文题目
1. 10个比较短的经典文言文有什么 1、《执竿入城》 三国魏 邯郸淳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2、《刻舟求剑》 汉 刘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

谁有语文文言文题目?
过零丁洋(文天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27、岳阳楼记(范仲淹)28、醉翁亭记(欧阳修)29、满井游记(袁宏道)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文言文、题目
1.推:审查 或:有的人 2.遂集州县官吏,索水一盆,令琛以书投于水中,字字解散。3.张楚金忧愁烦闷,仰卧在窗边,见日光穿过窗户,透射进来,便拿了谋反信对着日光看,结果发现信上的字都是修补粘贴而成,平看看不出来,对着日光看就都看清了。4.善于观察和发现,做事要认真,仔细 (六)1....

一些文言文题目 (会的来 ,,在线等 ,好的可以追加)
1、佣人,下人,奴仆 暇,闲暇,空闲 薪,木柴 仕,出仕,当官。2、王育放牧时把牲畜弄丢了,他的雇主用鞭子打他。让王育与他的儿子一起上学。3卖柴请人抄书;用蒲枝当笔学习,卖身偿还牲畜

文言文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光弼召孝德前, 问曰:“可乎...

涞水县17019279696: 随便来几篇文言文,要有题目和答案 -
竺仲双环: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履(鞋)者,先自度(duo)其足,而置之(指所量的尺码)其坐.至之市,而忘操(带)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u ,尺码).”反归取之.乃反,市罢 ,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

涞水县17019279696: 谁有文言文的题目? -
竺仲双环: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涞水县17019279696: 文言文题目,请各位高手帮帮忙啊 -
竺仲双环: 1、 B.解释为“才”.2、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3、一层含义是书法方面,心正则写出的字也是端正笔直,一股正气;再一层意思就是说作为帝王只有“心正”,在处理国家事务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4、穆宗悟到柳公权是通过谈论书法来进谏,让皇帝“心正”.

涞水县17019279696: 文言文的一些题目
竺仲双环: 1. 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2.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3.(1)要将泰山挟持着跳过渤海,对他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 (2)现在大王的恩惠能够施及禽兽,而好处却不能到达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呢?

涞水县17019279696: 一些文言文题 -
竺仲双环: 右溪记 (唐)元结 原文: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

涞水县17019279696: 求文言文,题目及答案 -
竺仲双环: 王育苦学翻译 原文: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豕,近学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书生抄书.后截蒲以学书,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将鬻已以偿,于是郭子敬闻而嘉之,代育还羊豕,给其衣食,令育其子同学.育遂博通经史,仕伪...

涞水县17019279696: 谁能给我几篇带题目的文言文 -
竺仲双环: 出师表,送东阳马生序,湖心亭看雪,陋室铭

涞水县17019279696: [语文]给一些简短的古文篇目,谢谢!
竺仲双环: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 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涞水县17019279696: 古人写有关读书的文言文,求一些古人写的有关的文言文,古诗也可以,例如朱熹写的《观书有感》希望再提供一些题目,写作文用! -
竺仲双环:[答案] 您好!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 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

涞水县17019279696: 一些文言文的题目.
竺仲双环: 你问的一共是5个,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将领的意思,剩下的是统御指挥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