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蒹葭是哪种植物?

作者&投稿:司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严格说是两种植物,但一般泛称芦苇。

蒹”是幼小的芦荻(芦竹);“葭”是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禾本科植物。葭在初生时叫芦,可以食用,结实后叫苇。

这两样水草,在秋冬季节的河岸,大有野趣,万木凋零,芦苇飘摇,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意境:心下萧索,为但也要溯流而上而下,坚定的寻找心中的伊人,哪怕她永远在水的那一方。

芦苇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的秋天,王昌龄与李白在巴陵相遇。

王昌龄在前一年被贬岭南,刚刚遇赦北归;李白在多次自荐未果之后发出了“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索性离开长安,游历天下。也许同为失意之人,他们甫一相遇便互相引为知己。

上面这首就是在他们二人即将分别时王昌龄写给李白的诗,仅从诗文中我们似乎看不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没有写当前的离别,却只写了些许看得见的或是看不见的景色。

王昌龄以自然现象安慰李白,分别是不可避免的,与其伤感倒不如顺其自然。同时王昌龄可能也想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传达给李白,有些追求不必过于执着,有可能追到最后依旧是虚无缥缈的。

这次分别以后,王昌龄一直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八年之后,也就是唐玄宗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昌龄因为“不护细行”自江宁丞贬为龙标(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

“不护细行”也就是生活不检点,到底是哪里不检点,史书并没有提及,有说法是王昌龄在任上消极怠工以致自己被贬。《唐才子传》中说“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中说“再历遐荒”。《旧唐书》中说“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对于这所谓的“不护细行”,王昌龄似乎不屑于去辩解,只在《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中说了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好像是在说只要我的知己懂我,纵天下人误解我又何妨?

身在扬州的李白听闻王昌龄被贬,随即作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以愁心托付明月,伴随友人前行。

在这偏僻的地方王昌龄一待又是八九年,直到唐肃宗至德元载(公元756年)才离开龙标,还乡。虽然不是升官,但是如果能与友人重逢也可以获得些许慰藉,却未曾想到连与朋友们再见一面的愿望都没能实现。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战乱,王昌龄只能辗转多地试图回到家乡,然而就在路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可怜“七绝圣手”竟未得善终。

以上便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一些相关背景,关于作品的赏析依旧不再赘述。

稍微说明一下,唐玄宗天宝年号从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

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作一定有它出现的契机,写这些仅仅是希望同学们对于作品本身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再把诗歌作品的学习局限在课堂。

写这篇文章时没找到啥喜欢的图,我也不会画,那也就不配图了,诸位将就看吧。

继续阅读全文


<<蒹葭>>改写成现代散文
秋水寓思 (《蒹葭》散文版)(《蒹葭》改成的散文)水塘、芦苇、白霜、秋水--- --- 迷蒙的雾气,甚凉的深秋,将心情放开,去追寻那不知是否会有的真实。秋风轻荡,在苇的海洋上泛起波浪。张开双臂,深深的、很自由的呼吸这清晨的空气。湿湿的,带着淡淡苇叶的味道。合起双眼,任风拂过我的长发...

溯文言文有哪两个解释
8. 文言文蝴蝶泉中当地人对花有哪两种解释 一种是当地人的喜爱 一种是花在人们心目中的美丽形象蝴蝶泉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

2.蒹葭 这首诗中,有哪些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融入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情感...
此外,蒹葭的形象也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蒹葭在瑟瑟秋风中显得柔弱苍凉,使人产生一种怜惜弱小的悲悯之情。在刺骨的秋风中,茫茫水面上,辽阔天地间感悟到它和自身的渺小,并在这二者之间建立起命运的共同体。这种情感体验让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自我情感体验中去,感受到思想的苍白与无力,而感谓宇宙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诗经中的哪首诗
《蒹葭》一诗的背景 《蒹葭》一诗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诗人佚名,诗中描写了一段爱情故事,讲述了男女相思之情。这首诗被视为中国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蒹葭》一诗的内涵 《蒹葭》一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话,描写了一种清新、动人的自然景象,同时也...

诗歌《诗经•蒹葭》中描写了哪些意象?
《诗经•蒹葭》中描写了:“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

以《关雎》、《蒹葭》为例分析诗经的艺术特点都有哪些?
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蒹葭变化:苍苍— 凄凄— 采采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变化:为霜— 未浠— 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地点变化:长— 跻— 右 —央 —坻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

蒹葭原文翻译改写作文
晶莹的秋霜附满苇的全身、芦苇,他在哪呢,迷雾飘荡,明朗的阳光将这幅美景点缀的焕然一新。 6. 将《关雎》或《蒹葭》改写成一篇600字的散文 雎鸠关关地鸣叫着,带着天籁般的对唱声,双双飞落在河中的沙洲上。我站在那云雾弥漫的树林中,向远方眺望,仿佛看见了她。她伫立在和煦的风中,脸上洋溢着恬静的笑。看着她...

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
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原文(出自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初中必背古诗有哪些?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2、《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

初中语文古诗词有哪些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 课外古诗词 【从军行】(杨炯"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

龙沙区18730787605: 《诗经 蒹葭》中的“蒹葭”是哪种植物? -
甫背九味: A. 芦苇

龙沙区18730787605: 蒹葭的含义《蒹葭》中的蒹葭 -
甫背九味:[答案]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本词条主要针对《蒹葭》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龙沙区18730787605: 蒹葭究竟是什么植物? -
甫背九味: 蒹:未曾秀穗的芦荻; 葭:初生的芦苇. 蒹葭放在一起泛指芦苇,在这里用来起兴. 【芦荻】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粗壮的根状茎.秆直立,有分枝.叶稍无毛;叶舌膜质,截平,顶端具短纤毛;叶片条状披针形,扁平,长30~60cm,宽...

龙沙区1873078760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谁知道蒹葭是什么植物 -
甫背九味: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本词条主要针对《蒹葭》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龙沙区18730787605: 诗经中的荇菜,蒹葭到底是什么菜 -
甫背九味: [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花, 嫰叶可食. [ 蒹葭] :水边的芦苇.没有长穗的芦苇称蒹(jian).初生的芦苇称葭(jia).

龙沙区18730787605: “蒹葭”是什么?
甫背九味: 芦苇

龙沙区18730787605: 蒹葭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 -
甫背九味: 兼葭 出自犹蒹葭,是一种植物,指初生的芦苇.也比喻柔弱微贱者.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龙沙区18730787605: "蒹葭"的全名是什么? -
甫背九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龙沙区18730787605: 蒹葭是什么 -
甫背九味: 蒹葭(jiān jiā):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有诗词《蒹葭》,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