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谈写作》

作者&投稿:文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自序:在写作的世界中,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附录: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是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是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可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的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有被现实仅仅控制,我名曲感受着自我的分裂,我无法是自己变得纯粹,我曾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作品的拥有者,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将轻微许多,我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写作,正因为此,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愤怒和冷漠的作家。

这不只是我个人面临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处于和显示的紧张关系中,在他们笔下,只有当显示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显示才会闪闪发亮。应该看到,着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了美丽,可它已经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那里面塞满了个人想象和个人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显示,是令人费解和难易相处的。

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食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有碍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想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和现实的紧张关系,福克纳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跳温和的途径,他描写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容了美好和丑恶,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放到了历史和人文精神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了过去和将来。

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可是他们笔下的现实说穿了知识一个环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他们看不到认识怎样走过来的,也看不到怎样走去。当他们在描写斤斤计较的人物时,我们会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是在写实在的作品,而不是现实的作品。

前面已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纯粹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式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手美国民歌《老黑奴》,各种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死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为什么这么多人痴迷、惊叹、感动于余华?余华算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吗?_百 ...
这是一种调侃的方式,余华经常在表明自己进入到写作界,是因为想要找一个轻松的工作。他的作品能够被很多人读完,并且能够读懂余华所要表达的意思。好几篇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大量的奖项,这是因为在写作的时候知道认真思考,也知道哪些作品能够打动人心。从《18岁出门远行》到《兄弟》,余华给读者呈现的是...

一个人的文字里藏着他走过的路和他看过的书
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余华的访谈中,他谈到了他写作的初衷,就是因为想要去文化馆工作,他非常不喜欢当时的工作,想要改变现状,所以才想要拼命的写稿、投稿,而最后他也如愿改变了这样的现状。他的《活着》想必很少有人不知道吧,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评论他的这本书:有人问:“余华的《活着》有多...

【谈写作】从写散文到写小说,不只是体裁的转变
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路上的学习者,谈心得还是可以的。 进入两年多,从去年6月开始上更《无用》的写作课,学习严肃写作,这一年来的收获满满。今天,主要想同大家分享一下写小说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过程,给喜欢写小说的朋友一些启发。如果大家听完,受到某些启发和鼓舞,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我给自己...

余华的创造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但是,从l996年开始,确切地说,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开始,余华将写作目标对准了自己心中早已熟悉的那些世界文学大师,着手系统性地解读这些大师们的创作历程和作品,余华称之为是一种"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由此,余华的创作兴趣也渐渐地由小说转向了读书随笔。在这些随笔中,余华以...

余华首度谈新书《文城》,余华都有哪些经典著作?
大众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余华的小说《活着》了,这本书朴素粗粝,意义深远,曾被拍成电视剧、电影,令人印象深刻。《活着》主要讲述了福贵这一生的悲痛故事,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书中的福贵本是富家少爷,因为年轻不懂事而败光家产,后来又被抓去当...

【读书】余华:一个记忆回来了
活着》。这本散文《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余华也回答了这个很多人想要了解的问题:余华从早期的小说充满血腥和暴力,如何来到现在大家感觉到的不同的一个余华——充满爱意和温情的余华。确实,这本散文很温暖。接下来,我把今天读到的内容里,特意摘抄几句由余华谈到写作的观点金句,分享如下。

余华的《第七天》中是怎么去书写理性世界的呢?
从叙述结构来看,余华通过死亡的圆形扩散来呈现一种现实黑暗的无边无际感。杨飞的个体之死像是一颗石子丢进湖面,一圈一圈的死亡“涟漪”层层展开。正如余华所谈到的:“《第七天》的叙述有点像圆规的作用,‘我’在叙述里是一个圆心,叙述的圆规一圈一圈往外划出一个一个的圆。”于是,作品中弥漫...

作家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文城》等书中是怎么展现苦难的呢...
余华的《第七天》面世时也受到了同样的批评,很多评论家认为新闻串烧式的写作没有什么新意,它提不起人们的兴趣。问题是,在互联网极度发展的今天,还能有什么让我们惊奇呢?更不用说一个主题,文学(其实是整个人生)中也无非这几个主题:生命、人性、历史……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这个例证序列可以一直...

余华与川端康成
余华是受川端康成文学影响较大的一位作家。在散文集《我能否相信我自己》中他曾这样回忆与川端康成文学的相遇:“1982年在浙江宁波甬江江畔一座破旧公寓里,我最初读到川端康成的作品,是他的《伊豆的舞女》。那次偶尔的阅读,导致我一年之后正式开始的写作,和一直持续到1986年春天的对川端的忠贞不渝。那段时间我...

为什么余华不谈王小波
余华不谈王小波的原因如下:1、二人的文风不同。余华是在认真写故事,以明显的记叙为基础,而王小波被誉为天朝的卡夫卡和乔伊斯,作品中具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色彩。2、二人的思想不同。余华注重对中国民族性的反思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分析,而王小波的思想有浓浓的现代味。

上思县15775049559: 有什么书比较好看的晕?有什么书比较好看的晕 -
宗政沈碳酸: 《血色浪漫》

上思县1577504955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余华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他的阅读体验时,这样写道: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 -
宗政沈碳酸:[答案] 温暖的旅程国庆长假期间去上海杭州玩了一趟,这一趟很温暖.先是去上海看望姐姐一家,姐姐是大爷家孩子,我堂姐.... 还得说说姐姐家的淘气包,看她调皮捣蛋不想写作业的样子总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不得不感叹遗传的神奇,血浓于水的亲...

上思县15775049559: 我想要400~500字的生活随笔 -
宗政沈碳酸: 今天,当奥运圣火冉冉升起,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再次随之瞩目雅令 我们不禁回顾百年前的历史壮景.百年后全世界人民再次聚首在这块拥有着古老文化和神奇力量的土地上.这里是友谊,和平的开始,是公平,公正运动竞争的起源地. 而后这...

上思县15775049559: 余华《活着的品读评议余华的书活着》读后有什么评价和议论请网友?
宗政沈碳酸: 《活着》的经历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

上思县15775049559: 向死而生 - 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传)我想写余华小说的论文
宗政沈碳酸: 1、 向死而生--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传)是王世诚写的. 2、这是另一位作者写的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向死而生(评余华的《活着》) 作者: 杜思蘅 发表日期: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