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华的《活着》《在细雨中呼喊》《文城》等书中是怎么展现苦难的呢?

作者&投稿:员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从现有的余华本人对其生活轨迹的概括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并没有经历过上述苦难,他的父母都是有正规编制的城市医生,物质匮乏感不大可能如农村人那样强烈,不像莫言、阎连科那样对于饥饿有那么深的记忆。他家也没有在“文革”中受到什么冲击。莫言在很多场合坦言,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因为梦想每天都能吃上饺子。

在阎连科看来,“童年,其实是作家最珍贵的文学的记忆库藏。可对我这一代人来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童年的饥饿……贫穷与饥饿,占据了我童年记忆库藏的重要位置”。余华很少有这种自白,他的自白是“我在‘牙齿店’干了五年,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至极。当时,我经常站在临街的窗前,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整日在大街上游手好闲地走来走去,心里十分羡慕。

有一次我问一位在文化馆工作的人,问他为什么经常在大街上游玩。他告诉我:这就是他的工作。我心想这样的工作倒是很适合我。于是我决定写作,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进入文化馆。当时进入文化馆只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学会作曲;二是学会绘画;三就是写作。对我来说,作曲和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我只能写作了”。

由此看出,余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并不是因为“发愤著书”,也不是因为物质享受,而是因为“无聊至极”。所以从暴力和物质生活两方面造成的苦难来看,余华的展现可能并不是出自亲身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同身受,或者说是一种眼见为实过后的想象加工,是基于20世纪中国社会大环境的一种主动提炼。

苦难和暴力是20世纪中国的两个基本主题,在当时的人们眼里确实是司空见惯的。余华在谈到马原《黄棠一家》时说:“我读完这本书有一个感觉,这是一个江湖中人写出来的书,一个经历了很多的人才能写出来的书。至于里面有一些什么细节或者故事你们可能在网上看到过,有些人拿这个来批评马原。其实文学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什么样的主题什么样的题材都被写过了。”

余华的《第七天》面世时也受到了同样的批评,很多评论家认为新闻串烧式的写作没有什么新意,它提不起人们的兴趣。问题是,在互联网极度发展的今天,还能有什么让我们惊奇呢?更不用说一个主题,文学(其实是整个人生)中也无非这几个主题:生命、人性、历史……如果我们愿意的话,这个例证序列可以一直延续下去,而这些主题大多数成年人都会想到。作家要做的只是在众所周知的领域里与读者交流一下自我的感受,小说不是猎奇的工具,而是孤独者呼唤共鸣的手段。想象中的苦难触动了余华的心灵,所以他要将其表现出来,是悲悯情怀的适度释放,是一个人文意义上的灵魂对于世界的入于眼出于心。

《在细雨中呼喊》出版后,人们普遍认为余华也让大家看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情关系仍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继续存在着,犹如灰烬中的余火,给人意想不到的温暖”。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余华笔下的温暖(包括亲情以外的)绝大多数是在人物遭受苦难的前提下渗透出来的,如果没有冷酷世界里产生的苦难,温情也就无从表现。

宋钢和李光头的相依为命开始于李兰的逝世(《兄弟》),福贵、家珍对春生活着的规劝产生于有庆之死和春生受迫害以后(《活着》),当王先生由于被土匪割掉一只耳朵,形成了一个在讲课时不由自主向教室门口跑偏的毛病,几乎所有学生都离他而去,唯有陈耀武主动投入他的门下,原因在于耀武曾经和他一起被土匪割去了耳朵——同病相怜(《文城》)。

纵观余华对于苦难的表现,会发觉人们的苦难行程并不是由某个“坏人”使然,而是由当时整体社会环境所决定。没有人存心使坏,只是人类天性中的邪性被时代的斧凿开掘出来,随后在席卷一切的风潮里弥漫开来。

《文城》里的苦难来自于20世纪前半期的军事、土匪势力横行,《活着》里的苦难来自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至“文革”的“战争文化心理”、非实际战争环境下的群情亢奋和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自然灾害,《兄弟》里的苦难增加了改革开放后物欲横流大潮中人对物质生活无度追求状态下的作茧自缚。没有坏人的苦难可能更像一种宿命,在那样的时代,在大环境和个人贪欲的主导下,个体存在者很难把握自我的命运。在这种观念覆盖下的余华实现了对于人世的佛系领悟,悲悯情怀由是生发。但是,余华的悲悯和同情并没有表现为以泪洗面、捶胸顿足,而是一以贯之的平静。



这些书都对人物进行了描写,也体现了他们的命运,比如说对于饥饿的描写。

从现有的余华本人对其生活轨迹的概括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并没有经历过上述苦难,他的父母都是有正规编制的城市医生,物质匮乏感不大可能如农村人那样强烈,不像莫言、阎连科那样对于饥饿有那么深的记忆。他家也没有在“文革”中受到什么冲击。莫言在很多场合坦言,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因为梦想每天都能吃上饺子。 在阎连科看来,“童年,其实是作家最珍贵的文学的记忆库藏。可对我这一代人来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童年的饥饿……贫穷与饥饿,占据了我童年记忆库藏的重要位置”。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悲惨结局进行展现的。这些故事中有很多的悲惨人物,比如说和尚,二写。

这些书里面主要是通过主人公所经历的磨难,来体现苦难这个元素的。


余华的《活着》最后一段原文是什么?
余华的《活着》最后一段原文: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

余华所有作品集
余华所有作品集有《活着》《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现实一种》《第七天》《世事如烟》《文城》《黄昏里的男孩》《十八岁出门远行》等等。1、《活着》余华的作品《活着》通过主人公徐富贵在历经巨大打击后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与母亲的苦难与坚强。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人在困境中求生的无奈和坚守生存的决...

余华《活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余华《活着》告诉我们道理如下:1、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余华通过这部小说传达的核心信息,强调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存的重要性。2、富贵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这表明人应该珍惜当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坚韧地生存下去。3、富贵在经历人生中...

余华《活着》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又说:“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

余华作品《活着》的主要思想
1. 《活着》是余华先生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死亡历程,展现了苦难的不断涌现,以及面对死亡的可能态度。2. 作品表达了生存的艰难,以及因此生存才显得深刻的哲理。生活虽然充满苦难,但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美好。3. 小说背景设定在动荡的时代,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在战乱、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中...

余华《活着》内容概括
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余华的《活着》梗概(五十字左右)
主要内容:讲诉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余华的《活着》主要讲的是什么?
余华的《活着》主要讲的是什么?这是一本书写生命意义的书。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用五分钟的时间带你读完《活着》,领略活着的意义。1在田间与老人相遇年轻的时

余华作品《活着》有哪些意义?
1. 余华的作品《活着》深刻地传达了生存的顽强与意义。小说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对人世间苦难与坚韧的生动写照,他的人生旅程虽然曲折,但他的故事激励人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坚持生存下去。2. 小说中的富贵原是地主家的少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经历了生活的巨变,最终变得孤独,只有老牛为伴。余华通过...

活着 这本书是谁的作品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余华(男)(1960—)原籍山东高唐。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

楚雄市18548995376: 余华在90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是什么 -
咎江回春: 一、1991年,《呼喊与细雨》(后更名为《在细雨中呼喊》),首发于《收获》1991年第6期 ;二、1993年,《活着》,首发于《收获》1993年第6期;三、1995年,《许三观卖血记》,...

楚雄市18548995376: 余华作品的作品目录 -
咎江回春: 《活着》目录: 中文版自序/1 韩文版自序/5 日文版自序/7 英文版自序/12 麦田新版自序/14 活着 外文版评论摘要/185 《在细雨中呼喊》目录: 中文版(再版)自序/1 意大利文版自序/4 韩文版自序/6 在细雨中呼喊/1 外文版评论摘要/279 《许三观卖血记》目录: 中文版(再版)自序/1 韩文版自序/3 德文版自序/5 意大利文版自序/9 许三观卖血记/1 外文版评论摘要/255 《兄弟》

楚雄市18548995376: 为什么不建议读余华的书? -
咎江回春: 因为余华的书往往有争议性,而且内容比较暴力,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其中的一些案例可能还会引发误解和错误的价值观,比如他在《少年》中描写的是放纵、暴力、报复等行为,以及《荒唐的一生》中的暴力行为,都是有害的.因此,不建议读者阅读余华的书.望采纳

楚雄市18548995376: 余华有什么长篇小说
咎江回春: 《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还有《兄弟》.

楚雄市18548995376: 余华的代表作要哪些 -
咎江回春: 余华的代表作有《活著》和《兄弟》

楚雄市18548995376: 余华的首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写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价这本小说? -
咎江回春: 《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产生新中国快成立的时候,那时的政治气氛较为宽松.余华在小说里并不是为了描写中国的现实状况——中国农村;更确切地说是城镇的现实状况,我对于这本小说的评价就是我觉得他有着非常独到的一个笔触,非常的细腻,而且整体的剧情都是非常的层层递进的,展现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

楚雄市18548995376: 苦难就是苦难出自哪一页 -
咎江回春: “苦难就是苦难”这一名言出自《活着》小说的第100页,作者为余华.这一部分描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儿子有庆在苦难中死去的情景,展现了苦难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痛苦和绝望.在小说中,这一段落的原文是:“苦难就是苦难,它并不会转化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