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数下,民不知所从翻译?

作者&投稿:宰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这句话出自《史记·循吏列传》,意思是:多次颁发政令,百姓无所适从。


原文: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於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曰: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恤人体国,良史述焉。叔孙、郑产,自昔称贤。拔葵一利,赦父非?李离伏剑,为法而然。


译文:

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不曾违乱纲纪。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不可呢?

孙叔敖是楚国的隐者。国相虞丘把他举荐给楚庄王,想让他接替自己职务。孙叔敖为官三月就升任国相,他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风俗十分淳美。他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官吏不做邪恶伪诈之事,民间也无盗窃事件发生。秋冬两季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春夏时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百姓各有便利的谋生之路,都生活得很安乐。庄王认为楚国原有的钱币太轻,就下令把小钱改铸为大钱,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本业。管理市场的长官向国相孙叔敖报告说:"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孙叔敖问:"这种情况有多久了?"市令回答:"已经有三个月。"孙叔敖说:"不必多言,我现在就设法让市场恢复原状。"五天后,他上朝向庄王劝谏说:"先前更改钱币,是认为旧币太轻了。现在市令来报告说'市场混乱,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谋生,秩序很不稳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旧币制。"庄王同意了,颁布命令才三天,市场就回复了原貌。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马,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国相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乡里人家加高门槛。乘车人都是有身分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上行下效,老百姓都自动把坐的车子造高了。这就是孙叔敖不用下令管束百姓就自然顺从了他的教化,身边的人亲眼看到他的言行便仿效他,离得远的人观望四周人们的变化也跟着效法他。所以孙叔敖三次荣居相位并不沾沾自喜,他明白这是自己凭借才干获得的;三次离开相位也并无悔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二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有位客人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上门,他不肯收纳。客人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所以我决不能收下。"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wěi,伟)于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太史公说:"孙叔敖口出一言,郢都的市场秩序得以恢复。子产病逝,郑国百姓失声痛哭。公仪休看到妻子织出的布好就把她赶出家门。石奢放走父亲而自杀顶罪,使楚昭王树立了美名。李离错判杀人罪而伏剑身亡,帮助晋文公整肃了国法。


《循吏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五人中,四位国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权重的社稷之臣。其中,孙叔敖与子产,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而民安;公仪休、石奢、李离,皆清廉自正,严守法纪,当公私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维护君主和纲纪的尊严。作者以缅怀与崇敬的心情写出他们的政绩和道德风范,意在阐明一个为政治国的根本道理:"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而这,也正道出了作者倾心向往的理想的吏治蓝图。


创作背景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作,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它代表了古代散文最高的成就。司马迁之所以"忍辱求生",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和心血来创作《史记》是深受:源远流长的"世典周史"的光荣世系;其父司马谈的临终遗言;大汉强盛帝国的历史背景;李陵之祸的株连而遭受宫刑;聪明好学的先天条件;博览群书、漫游交往的自身行为等诸多外、内因条件影响的缘故。也正因此,《史记》创作自然而然成了司马迁的历史使命,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品赏析

文字简净,是《循吏列传》极为显著的特色。其篇幅之短,在全书与《佞幸列传》同居首位,仅一千二百字左右。其写人多止三事,少则一例,取材于表述皆至为简要,却是精当有力,给人留下了过目难忘的印象。无怪乎古人赞之曰:"太史公《循吏传》文简而高,意淡而远,班孟坚《循史传》不及也。"(吴氏《林下偶谈》卷四,转引自《历代名家译史记》)这种写法,与类传的特性有关。类传和专传不同,它是专题性的,主要表现一类人的共性和作者对本专题的思想见解,至于人物生平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并不重要。为此,类传皆有序言,开宗明义先阐述作者的观点,然后环绕这一主旨选取恰当的人物事迹予以说明,序言和传文之间,实为纲举目张的关系。故类传写人叙事很灵活,选择性强,不求全而求典型,有时甚至不避重出。如子产生平已写入《郑世家》,本传为表现专题思想的需要再作载述,但略去一切具体行事,只列举非凡政绩,极写百姓的爱戴感激之情。和其它类传相比,本篇在取材上剪裁的幅度是很大的,除孙叔敖事略为完整外,叙其余四人皆一鳞半爪,精简之至。作者采用很少的文字把一件典型事例细致写出,使之妥贴传神,对专题思想依然有很强的表现力。正是这种写法,使本篇在表现类传的特性方面成为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虽汉代官吏也有仁厚廉正守法之人,但本篇只表彰历史人物,全不言及当朝,有深意在焉。古今学者都曾指出,本传与排稍后的《酷吏列传》乃是有意为之的姊妹篇:写酷吏,全是当朝人物,这是直接讥刺汉武帝宠用酷吏、任其肆虐为害的时弊;写循吏,全无时人,则是以古讽今,暗藏批评当朝吏治的锋芒。两传鲜明对映,相反而相成,作者的政见与好恶之情都可以从中品味出来。这或许可称之为别一种意义的"互见法"吧!互见之后,读者再回头看本文开篇序言结束末那一句"何必威严哉"的话,就会深悟"威严"者,乃酷吏弄权峻法逞威之谓也,作者写本传的深心及其思想锋芒其实在这里就已经闪现出来了。



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让几下,人们不知道从哪里


游赤松山记文言文翻译
此问桃源之津所从始也。过小桥,缘山而行。泉石相捕,无风而涛。行且百步,幽意益邃。横涧为桥,榜曰:“三峡”。惊涛怒流,与巨石相吞啮。前莫知其所穷,后莫知其所止。清深幽胜,殆与法相隔。复行数十步过盘石,临浚流,景象天逸。不特与所谓“物外”者异,亦与所谓“三峡”者异。横绝一小桥,又数步临涧...

读史纲目文言文翻译
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

司马迁的资料
而且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转换句式。 其实,司马迁留下的这个命题,他自己已先行破解过,他说:“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原来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所以,司马迁又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看来司马迁椎心疾首还不仅仅是因为...

藩国名臣文言文对译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

聊斋志异小翠的古文翻译
我在你家不知挨了多少骂,真是数也数不清了。我之所以没走,是咱俩五年缘分未满。如今我还能呆下去吗?” 说罢,小翠气冲冲地走了出去。元丰追到门外,已经不知去向了。 王太常觉得自己做得过分,但后悔已来不及了。元丰走进房里,见到小翠用过的脂粉和留下的首饰,睹物思人,不禁号啕大哭起来。白天不吃饭,晚上不...

文言文《南史陶弘景传》翻译
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

杜杞字伟长文言文翻译
野很:顶真,倔强,文中指不听人劝告. 健者:古指有雄才大略的人. 简:书信,这里指回信. 吴中:苏州. 延誉:传扬美名. 杜杞:人名,字伟长,曾知庆州. 【译文】 蒋堂,字希鲁,号遂翁,宜兴人.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时,每年冬至节日,所属各县照例送贺信表示祝贺,都是送信的人放下贺信即返回.独有一位县令所派的人...

《沈括传》文言文翻译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

陆絷文言文
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至此矣。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译文或...

数有杖死者文言文
家贫,徒步诣徂徕从石介学。诸生时以百数,一旦出其上。 既而将归,介语诸生曰:“马君他日必为名臣,宜送之山下。” 登进士第,调临濮尉,知须城县。 县为郓治所,郓吏犯法不可捕,默趋府,取而杖之客次,阖府皆惊。曹佾守郓,心不善也,默亦不为屈。 后守张方平素贵,掾属来前,多闭目不与语。见默白事...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史记·循吏列传 “孙叔敖者,楚之……”中几句古言翻译 -
廖尝克林: 市场很混乱,百姓不能安居,行动和居住都不安定. 楚王认为低矮的车子不便于用马拉,想要下令把车子加高. 楚庄王认为钱币太轻,用大的钱把小的换掉,百姓都认为不方便,纷纷不做生意.大意是说:孙叔敖做宰相,政绩很好.楚王嫌当时的钱币太轻,换用大钱,扰乱经济秩序,百姓认为不方便,引起了市场的混乱.孙叔敖劝楚王恢复以前的钱币,仅仅几天市场就恢复如初了.楚王嫌车子太低不便驾马,于是下令把车子加高,孙叔敖建议把民间的门槛加高,乘车的人都是君子,坐着低低的车子过高门槛很不方便,又不能总是下车.于是过了半年,百姓都自己把车子换成了高大的车.这个故事说明,施发政令的人不能用强硬的命令来迫使百姓屈服,要学会因势利导.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史记·循吏列传 译文 -
廖尝克林: 呵,我又找到了: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翻译 -
廖尝克林: 发号的命令没有诚信,那么百姓不知道该不该听从,天下何时才能得到治理呢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译文循吏列传循吏列传<br/br/>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
廖尝克林: 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 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文言文《世说新语·政事》翻译 -
廖尝克林:[答案] 个方圆七十里的园囿,人们可以到那里去打柴、打猎. 【译文】王安期任东海郡内史时,有个小吏偷了池塘中的鱼,主簿要... 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②,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 【注释】①陆太尉:陆玩,字上瑶,吴郡吴人,曾任尚...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西门豹治邺》的解释,译文 -
廖尝克林: 西门豹治邺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 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 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两千多年前,西门豹治邺时,...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是哪篇古文 -
廖尝克林: 出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谁有蒲松龄的《促织》的标在原文上的字词解释 (重点:直接标在原文上的,不是属于那种整理性的) -
廖尝克林:[答案] 宣德间,宫中尚[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 ]促织之戏,岁【每年 】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

万柏林区19664211007: 《论语》原文及翻译 -
廖尝克林: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翻译: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乐.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