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括无能?200分悬赏

作者&投稿:廖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我不能悬赏200分~

先提一个100分的问题,提问之后,找到这一个问题,并点击它,好了,在下面有一个“提高悬赏分”的按钮,按下它,就到了另一个对话框中,在那一个选分框中选择“50分”(要想要200分的,必须点50,因为只有两次机会可以提高)
按下“确认”键,好了,悬赏分就是150了,再提高一次,就是200了,你如果再提高,就不行了。
就这样,悬赏分就变200了。
知道了吧?

很多人都因为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而知晓了长平之战当中赵国的惨败,因此很多人都把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归咎到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身上,但是历史真的如此吗?其实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远比现在的人想的更加复杂,而长平之战当中赵国失败的原因也并不能完全归咎到赵括他一人的身上。
长平之战当中,赵国的失败其实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赵王所选用的政策就是不对的,古代打仗纸面上看的是军队的数量与实力,但实则粮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要不然也不会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了。因此在古代打仗靠的不仅仅是将领的指挥能力、也不仅仅是士兵单人的战斗能力,靠的还是一个国家的后勤保障能力,也就是说古代的所有战争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虽然当时赵国的国力在七国当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和强秦相比还是有所不足的。虽然长平在赵国境内、离赵国国都邯郸更是不过200余里,而秦国的国都咸阳则是距离长平有400多里,但是赵国运粮的效率却是远远的不如秦国的。秦国运粮的驰道是天下出名的,驰道更是修得平平整整的,因此秦国在运粮上面就比赵国更加的方便、快捷。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赵括他所采用的策略是否有错,其实赵括他出城正面交战秦国的策略也并没有错,但是当年廉颇他使用的保守的策略也是没有错的。廉颇知道秦国远征,自然是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的,因此廉颇便是利用着城市进行防守。但是在在赵括接手长平之时,驻守长平的赵军早没有40万这个数字了,并且当时的长平也是被秦国包围了起来,再加上赵国送粮的军队被秦国所打劫,因此如果赵括在学廉颇坚守在城内,迟早会面临着粮草用尽、士兵哗变的结局的,因此赵括在不得已之下也只能出城拼死突围。

楼主,你把这个人理解片面了,作为一个军事谋略家,一个大将军,勇猛是不够的,勇猛有时候带来的是失败,是灭亡,是千千万万条生命的逝去。一个将军谋图大局是最重要的。其时,秦强赵弱,攻击是没法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的,只有坚守,以逸待劳,以赵军之主迎秦军疲顿之客,秦军虽不败,也必当日久收兵。赵括用兵刚愎自用,勇武少智,非是将才。如果任用廉颇则赵未必会败,因为廉颇识得大局,而赵括不懂得从大局出发。

不知道楼主是否了解古代大将,凡大将军、大元帅,皆非匹夫之勇。我国古代的大将军,基本都是军事谋略家,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勇猛的人就适合当将军。关羽、张飞固然勇猛,可是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几乎无有胜仗。故司马徽言:关、张、赵云皆未大将,然孙乾等非是能用其之人。所以说将军现有智谋,再有勇猛。

至于楼主所说,如果赵将非赵括,秦军亦不会损失惨重。深觉不然,春秋战国时期齐、赵多产良将,赵括想在齐赵庞大的将军阵容中立足,恐怕不够资格,至于长平之战,赵括没有给秦军造成多大损失,因为秦是胜者,赵几近亡国,所以相比之下秦朝相当于没有损失。

再者,楼主有一个误区,以为战争是两军之间的,甚至是两员将领之间的,但是战争是两国之间的,并不是将军的私事,所以战争就不想想象的那么简单。

至于你说赵括是真正的军人,对,他是真正的军人,但是他不是一个军人,他是一个将军,军人可以战死,但是将军的目的是保国,他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所以他就是一个很失败的将军。

至于你说廉颇为将亦当败论,更不见得。廉颇其人,行伍出身,治军多年,身经百战,智勇兼备,行事沉稳,且善于攻守对战,若由他做将军,则长平之战的结果当另论了。(假设的战争、历史,都是没有定论的,请楼主不要妄自断论)另外,楼主可知道赵国为何不用廉颇为将?可知道收买探望廉颇使者之人是谁?知道为何最终用赵括为将?这三个问题的主任翁都是白起,白起当然不会找一个能让自己没有胜算的人当将军。简单说,白起是怕廉颇的,他知道廉颇的作战风格,他害怕那种风格,但是他了解赵括,他知道只有赵括不值得畏惧的。希望楼主不要片面而论,还是那句话,战争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至于楼主说能杀多少秦军的在战国只有赵括,嘿嘿,楼主未免太小瞧我国历史英豪了,战国多少名将猛士,熟识的、生僻的、有名的、无闻的、立功的、不得时的,不胜枚举,并不是别人不能杀人,只不过杀人不是将军的目的,所谓将军用智,匹夫用勇,杀人的数量不能代表胜利,所以说能杀几十万人的只有赵括,也正说明了他的失败,他的不合格,一场战争杀这么多人的将军不配做将军。楼主可能不信,那请问秦军损失30万,赵军损失多少呢,杀人一万自损三千的事情,良将是不会去做的。

楼主看看自己的话吧,“断粮46天”,一个将军应该让自己的部队断粮46天吗?不知道你是否真了解长平之战,就是因为赵括战略决策的明显失误,致使赵军断粮46天,什么叫明显,就是连参将也看得出的战略失误,而赵括盲目的自信令他不接受他人的劝告。失败是他个人的失误,一个因为个人失误而导致兵败近乎亡国的将军,楼主觉得还是个好将军么?

楼主说是赵括让秦国停止了征战步伐,呵呵,希望楼主好好读书,历史不是小说,不要以为看了《亮剑》一类小说就可以出来评价历史人物。我可以明确告诉你秦国之所以停止征战,是出于内因,是其自身的隐患,国内的矛盾。

另外纠正楼主一个历史性错误——在我国古代的兼并战争(包括少数民族的兼并战争)中,是不可以用“侵略”这个词的,因为那是民族内部的矛盾,不是侵略,兄弟尚有不和况民族乎。“侵略”一词只能用于西方列强对于我国的侵略性战争。

再说,中国有句古话:知子莫如父。石腊因石厚不肖而谏王,王未为意,则太子受惑,隧有大义灭亲;范蠡以长子爱财而不用,长子不从,终得小儿尸首而还。赵括之父赵奢,赵之良将也,临终嘱其其言:吾子赵括,谈兵论战,娓娓而言,吾亦不如,然其人不过纸上谈兵,与实际则无用,当谏大王,无使之为将,以免酿成大祸。他自己的父亲都如此鉴定自己的儿子,而且最终应验此言,可见,赵括的确不适合当将军。

至于楼主说为何说赵括无能,我个人觉得,赵括并非无能,只不过是不具备做大将军的素质,其某些军事才能还是值得稍加肯定的。

我觉得说赵括无能,可能是过分了一点,他还是有一定军事才华的,但是他在战略上犯了大错误,他应该对赵军的战败负领导责任,而且他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具体应用的时候确实不怎么样,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一点儿也不过分。
楼主说因为对方是白起,即使主将是廉颇,赵军也一样会战败,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如果白起能在军事上赢廉颇,那他为什么还要用反间计陷害廉颇,使赵王用赵括代替廉颇?白起这样做说明他自己认为在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军事对抗无法击败廉颇,至少他认为很难击败廉颇。
白起是个军事天才,我也认为他的军事才能肯定要强于廉颇,但我仍然觉得在这场战争中如果主将是廉颇的话,白起赢的机会不大。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下面我详细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要先弄清楚在这场战争中输赢对于双方来说是什么概念;因为秦军与赵军打的是攻防战,处于防守地位的赵军只要不输,即使和秦军打个平手,那赵军也算赢,因为秦军的战略目的是打进赵国,赵军的目的是不让秦军打进来,所以只要赵军守住边界,秦军没打进来,也就挫败了秦军的战略计划,赵军的初步战略目的也就达到了,这场仗就算赵军赢。在这一点上廉颇就占了优势。
第二,如果是两军在平地上打野战,那估计廉颇肯定会输给白起,但秦赵两军打的是攻防战,廉颇就不一定会输给白起了,因为在攻防战中防守的一方是占很大优势的,赵军扼守隘口,以逸待劳,秦军远道而来,而且赵军还是在本土作战,赵军无论在士气、补给、地利上都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只要赵军凭借这些优势坚守一段时间,秦军远道而来,几十万大军不能总呆在这里,久攻不克,必然撤退,如果廉颇在与秦军僵持一段时间后,趁秦军久攻不克、士气低落、补给困难或是撤退时发动突然袭击,秦军很可能会受到重大损失。
第三,而即使廉颇没机会偷袭秦军,就算秦军能顺利撤退,秦军不但先前攻入赵国的目的没能达到,而且秦国在这场战争中肯定是要消耗不少人力、物力的,可赵国的城池却一座也没打下来,这些人力、物力、财力都打了水漂,秦国上下的士气肯定会受挫,白起几乎是攻无不克,六国对秦军谈虎色变,如果赵国这次能够守住,白起和秦军是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就破灭了,六国之中以前对秦国忍辱求和的国家本来就是在贿秦与抗秦之间摇摆不定,也许这时候他们就会推赵国为盟主,重新合纵抗秦,如果是这样的话不但秦国对赵国的军事威胁在很大程度上被减弱了,秦国崛起的步伐也会被大大拖后,如果时间一长,秦国再像楚国或晋国那样发生什么重大的内乱的话,那将来是否能由秦来统一中国还很难说呢,而赵国作为当时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完全有实力问鼎天下的。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赵国在这场战争中本来应该是稳赚不赔的,可是就是这么一笔并不太难算的军事帐、政治帐,赵国的国君和很多大臣就是没算明白,可能是因为当时距离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和灭掉中山国,还有吞并胡人数千里土地的一系列辉煌成果相去不远,赵国君臣对自己军队、国家的实力估计过高了,他们没有继续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而是启用了主张主动进攻的赵括。
说到赵括,历史书上对他有很多负面的记载,我认为这些不一定是真的,但赵括放弃廉颇制定的坚守不出的战略而采用主动进攻的战略,这一点肯定是真的,单就他这一点来说,他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太高,他的那些兵书可以说都白读了。
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待”,赵括主动进攻秦军就是不知己知彼:回答楼主问题的网友中有人说赵国胡服骑射以后骑兵战斗力很强,完全有能力和秦军一拼,这是大错特错,翻开史书让我们看一下秦国的祖先是干什么的,秦国的祖先是替周王养马的少数民族,后来勤王有功才被封侯立国,人家本来就是养马的出身,还是少数民族,你和人家玩骑兵还想占到便宜?而且赵国胡服骑射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改革,并不触及军事制度,而商鞅在秦国建立的十二军功爵,在军事制度的层面大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的少数民族血统和文化传统都很浓厚,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在体力和战斗意志方面一般都比中原人要强,秦、赵两军相比之下,可以说赵军无论在兵员素质还是军事制度上都不如秦军,而且白起是秦国名将,作战经验要非常丰富而且谋略过人,这些情况,作为主帅,赵括如果加以详细考虑的话,他就不该主动进攻,当初赵武灵王制订的灭秦战略是从北方迂回偷袭秦国,赵武灵王何许人也,也没敢说和秦国来个硬碰硬,赵括也不想想这是为什么。秦国可是被称做虎狼之秦,这可不是白叫的,赵国胡服骑射也不少年了,有谁把赵军比过虎、狼?双方在军事上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内行人应该能看得出来。
第二,军事上讲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抑制敌人的长处,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可是赵括却反其道而行之,放弃对自己有利的防守地位,去和人家打野战。
第三,有一个道理我们都知道,远道而来的军队都是急于速战速决,防守的一方可以利用这一点先拖住敌方,等敌方的士气补给消耗的差不多了或是出现非常好的战机,然后再发动攻击。就算赵括想和秦军正面决战,他也完全可以先守他几个月,等秦军补给出现困难,军队士气低落,或是秦军有要撤退的迹象之后再去进攻秦军,这样的话即使赵军不能占太大便宜也不至于大败,可是赵括一到战场就急于和秦军决战,着急的应该是劳师远征的秦军,赵括他着什么急呀!
以上这三点我觉得都可以说是军事上的常识,稍微有点军事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我觉得虽然赵括缺少实际军事经验,他也不该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既然他熟读兵书,这些最起码的军事常识他总该懂吧?这不是纸上谈兵是什么?
综上所述,我觉得赵括在这场战争中确实犯了很大的战略错误,赵王撤掉廉颇启用赵括做主帅绝对是个错误。但我觉得也不能就说赵括无能,他军事理论素质极高,连他身经百战的老爸都说不过他,书能读到这个份上,不是有高智商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应该还是一个可造之才。我觉得赵王应该把他作为赵国的后备军官来重点培养,这场战争中,应该把赵括交给廉颇,从低级军官一点儿一点儿做起,积累作战经验,再经过老将廉颇的点拨,不但教会他军事技能,再教教他怎么做人,去了他身上的傲气,让他的作风能够谦虚谨慎。说不定赵括能被培养成第二个白起,因为白起不识字,而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如果他再有作战经验,再和廉颇学会怎样才能够灵活的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廉颇再调教一下他的品性,就算他当不了第二个白起,将来接廉颇的班应该没问题,当然这些都是我个人的假设,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

我再补充一点,楼主说在赵括的领导下赵军也杀了不少秦军,这一点并不能说名赵括就不是纸上谈兵。有一句古话:“即使破敌十万,也要自损三千”,打仗肯定双方都要死人的,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不可能象近现代战争那样一炮下去几十人都没了,古代打仗都是人和人直接的战争,除非敌军实在是不堪一击,否则即使打了胜仗,战胜的一方人员损失也不小,而且赵军战斗力在战国七雄中也是最强的国家之一,并且秦军向来嗜杀尤其是实行十二军功爵后,当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所以历史上记载商鞅变法后秦军战斗力虽然大增,但也经常遭到被侵略国家军民的拼死抵抗,因为他们都知道秦军尤其是白起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不留俘虏的,横竖都是死,拼死杀出重围也许还有活路,被秦军俘虏肯定玩儿完,所以秦军在这场战争中虽然伤亡很大,但这在多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赵括的勇敢和指挥是很值得商榷的。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第一,古代冷兵器时代双方的伤亡比例不可能出现现代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那样几千比一的情况,在古代人和人直接的军事对抗中有很多时候战胜的一方死的人甚至比战败的一方都多;第二,赵军士兵的军事素质虽然不如秦军,但是也很强;第三,由于秦军不像解放军那样优待俘虏,所以赵军要拼死抵抗。因此我觉得秦军死的人多不是赵括军事才能的体现,而是由于冷兵器时代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并且也是因为赵军单兵素质高而且抵抗激烈。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阏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强欺负秦国,拒不履行先前与秦国达成的换城协议,让秦国十分恼怒。秦派中更胡阳通过盟国韩国的上党地区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地处太行山西,通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进抵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胡阳是出于白起门下的秦国名将,此前屡有战功。阏与告急,惠文王问廉颇,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惠文王又问蔺相如,蔺相如认为阏与难救,不如在邯郸附近的武安设防,以逸待劳,歼灭这股孤军深入的秦军。惠文王不想丢掉阏与这个战略据点,就问赵奢,赵奢认为阏与必须要救。如果丢掉阏与,即使在武安歼灭入犯的秦军,阏与也必定被其临近的上党韩军占领,丢掉阏与给邯郸造成的危险一样会存在。阏与虽然道远险狭,两军在此作战,譬如两鼠斗于穴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惠文王十分欣赏赵奢的勇气,命赵奢为将救阏与。
赵奢将行,与赵括语。赵括认为,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名将,很会用兵,赵军虽然强劲,但无必胜的把握。凭勇而战,秦军也很勇敢,赵军的胜算只有一半。赵奢问赵括有何想法,赵括说,秦军借韩路攻赵,韩国很担心被秦军顺手牵羊。而秦军连年攻韩,虽然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但韩国反复无常。此次秦军深入韩境,必定要提防韩国的反叛。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远道攻赵,利在速战。赵军应让秦韩两军相疑,分散秦军对赵国的注意力。如果让秦军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恐惧,那么秦军就好战胜了。赵军再示之以在武安设防,给秦军造成赵军要以逸待劳迎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的注意力转移,然后再火速突袭,秦军可一举歼灭。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赵军,国内已派大军来救,一个月内必解阏与之围,务要监守。一面选派军中智勇机变之士,潜入阏与附近,先乔装秦军攻击韩军,又乔装韩军攻击秦军,如此反复,使秦韩两军相疑。秦韩两军本来就毫无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经赵军的暗中挑拨,渐起摩擦。赵奢西出邯郸,在武安停止前进,命令士卒修筑防御工事,并传令军中,有以军事谏者死,已绝外人窥视其意。军中有一平原君门客言急救阏与,赵奢立斩,从此军中无人敢言救阏与。胡阳遣人冒充阏与使者求见赵奢,被赵括识破,赵奢假说道路险远不好救。只怕援军未到阏与,而阏与已被秦军所破。到时候,秦军如果出击远道而来的赵国援军,赵军必败,邯郸就很危险了。这可是丢大保小,得不偿失。秦军间谍假意阏与不保,悲痛欲绝,死谏赵奢救阏与。赵奢不许,命人将其扶下。秦军间谍回报胡阳。韩军与秦军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秦军不得不分派兵力防止韩军断其西归之路,而赵国的阏与又迟迟攻不下来,城中的赵军还声言要与韩军夹击秦军,这些麻烦让胡阳应接不暇。胡阳听说赵奢确实是在武安设防拦阻秦军,而不是前来援救阏与,非常高兴,重赏了间谍。为了尽快攻下阏与,胡阳把驻守北山制高点以防备赵国援军的秦军撤了下来,投入到攻取阏与的战斗中,只在北山留下几个了望哨所。赵奢在得知胡阳把北山的秦军撤下来后,立即命令裨将许历火速率领军中善射者夺取北山制高点。许历到北山后,胡阳闻听赵国援军已到,立即援救北山,但是许历先攻下了北山制高点,随即居高临下向胡阳猛射。赵奢领军从后掩杀,阏与的赵军也出城攻击,韩军也出来劫杀败退的秦军。赵军大胜,秦军名将胡阳战死。赵奢救阏与,前后正好用了一个月。
赵惠文王赐赵奢为马服君(马服地在今河北邯郸西北。赵奢的后人中有一支以马为姓),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括也因此而被立为嗣子。
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把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作为赵括被称为马服子的解释是错误的)。
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即位。齐安平君田单来投,拜为相。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上党(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含晋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将冯亭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愿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封冯亭为华阳君,令其继续守上党。眼看到手的韩上党归了赵,秦昭王十分恼火。由于赵的插手,秦军暂时停止了对韩上党的进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龁再攻韩上党。赵使廉颇将。廉颇到达赵上党(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秦左庶长王龁已攻取韩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
先前,孝成王在议救上党将时,蔺相如举荐廉颇。但田单认为,廉颇本为骑将,善于平原野战,不善于在上党这样的山地环境作战,而且廉颇与秦军交手鲜有胜绩,不如派有在上党地区作战经验,曾经在阏与大破秦军的赵括为将。孝成王再问蔺相如,蔺相如坚持举荐廉颇,而不用赵括。时值蔺相如在赵国用政。
秦军占有韩上党后,王龁坚壁营垒,治军严整,避免与赵军冲突。廉颇治军不严,(这也为赵括临阵换将,使军心大乱埋下了伏笔。)将士争功。四月,裨将茄见秦军安静,以为秦军畏赵,便攻击秦军哨兵。秦军奋力反击,杀死茄,引来廉颇大举攻秦,长平之战爆发了。
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但秦军仍能不断蚕食赵军,不断攻破赵军营寨。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颇无法制止。赵上党告急。
消息传到赵国,群臣议论纷纷,蔺相如托病。(赵括为什么只会纸上谈兵?还不是蔺相如不给赵括机会。好好的一个朝廷重臣,掌握着选拔人才的重任。而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这么优秀,还有战功的赵括---当时用军功受封制,功军是看得了多少敌军首级定,可是赵括一直当的是“军师”,等于是没有战功----后来的汉将李广也是因为没有得敌首级而不能封侯的。正碰上赵国天天打仗这个一个美好的时代,蔺相如却不给他领兵出征的实践机会----赵括从来没有独立为将,多数战功是当“军师”得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多少统军经验。他当然只会纸上谈兵了。到了关键时刻才让赵括出场,不败才怪。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下面会说到。)
如果秦军占有赵上党,则完全控制了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由于秦国占据了韩国的上党地区,又将攻破赵的上党,形势对赵国十分不利。群臣中有坚持用廉颇的,有建议用赵括代廉颇的,有建议用田单代廉颇的,还有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的。赵孝成王认为,秦军已占有韩上党,正在蚕食赵上党,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须得把秦军赶出上党地区。孝成王准备用赵括为将,但他想听听望诸君乐毅的意见。
乐毅虽然卧病在家,但对外面的形势非常了解。乐毅认为,从秦昭王的战略部署来看,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决战,而上党地区就是秦赵决战的第一战场。廉颇是一位以勇气闻名的优秀将领,他的长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的攻坚战和平原野战,而不是像上党战役这样的持久战。蔺相如是一位出色的辩士,带兵打仗不是他所擅长的。大臣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是对他举荐廉颇不力的怨言。田单有在齐国固守即墨,最终反攻燕国光复齐国的经历,是一位可以重用的人。乐毅说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话,他愿意为孝成王出征上党,但是不行了。乐毅建议孝成王以赵括代廉颇为上党地区将,以田单为邯郸地区将,调廉颇回来防备燕齐魏趁赵国与秦国在上党决战之机对赵国进行攻击。乐毅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赵括少年即在军中,军事经验丰富,有攻城和野战的经验,而且有在阏与和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的盛名,军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赵括军事理论深厚,赵军将领多从其研习兵学,对他都很佩服,以他为权威,能够服从他的调遣。赵括有其父赵奢之风,治军严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赖。秦赵上党决战必然是一场巨战,乐毅认为赵国有能力指挥如此巨战的有四个人,赵括、田单、李牧和他本人。(没有廉颇)此时匈奴大举进犯赵国北部边疆,李牧的压力很大,根本无法抽身。而乐毅染病无法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对于魏冉居陶国对邯郸的巨大威胁,正可以用田单来抵挡。赵括是公室出身,与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挥上党战区的最合适人选。乐毅本人虽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但无碍于给孝成王当一个好军师。孝成王认为乐毅的见解十分深透,对廉颇、田单和赵括的安排可谓各得其所。于是命赵括为将,率军解救上党。
赵括回家后,准备出征。其母让赵括多向赵王求赐安家。以往赵奢与赵括战胜归来得到赵王的赏赐后,多会分给军中将士,父子二人对钱财并不看重。赵括不解,问其母。括母说,你此次出征,指挥的部队不下百万,赵国的一半军队都听你的调遣,这不能不让赵王担心。而且上党地区自来是天险,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会有人向赵王献谗。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你决战,胜负当在伯仲之间。败则,吾家不存。胜则,冲天之功,必为赵王忌惮。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赵王求赏,置办家业,替子弟求封;而你须孤身出征,家中子弟尽留邯郸,以此示你恋家必归之意。君王历来不爱贪名的将军,你父亲好廉名,结果群臣对他多有排挤。让你求财自污,实属无奈。如此巨战,实际上已难以分辨胜负,全在评判者的侧重,因而必须要赵王不疑才行。(这个赵孝成王,可是得了父亲赵惠文王的真传,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当然,经历了赵惠文王在幕后策划的“沙丘之乱”后的赵国,已不是那个赵武灵王时的赵国了----这是那时赵国也不能君臣一心,才有了“沙丘之乱”.....现在就更加困难了。也就是说明面上赵括被长期“雪藏”,是身为权臣的蔺相如从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权臣和赵国公室的内斗,不过他们的内斗被赵王利用了。这也是平原君赵胜不得志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威胁赵王王位的人,而且他们还是当年胡服骑射改革的中涌现的少壮派成员---赵括父赵奢就是因为避“沙丘之乱”而出逃燕国的,同去燕国的还有乐毅---这就是为什么乐毅老为赵括说好话的原因,他们是世交。)赵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向孝成王贬赵括,劝赵王不要让赵括为将,以此来试探赵王对赵括的任用决心。见赵王用赵括之意已决,便诱赵王许诺无论赵括胜败,与其家人无关。赵王同意了。
赵括到长平后,严明了军纪,对廉颇使用的将领多有裁撤。廉颇好用勇敢军人为将,但多不善谋,不善统御。赵括对赵军进行了一番整顿后,(赵括的毛病出来了,他是临阵所异之帅,本来就军心浮动,他还来个临阵将,这正是统军经验不足的表象)再与王龁交战,王龁不利。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
赵括见秦军的集结与部署大为变动,知道武安君已到军中。
八月,白起见赵括渐收失地,便提出与赵括决战。孝成王命赵括抓住时机,尽快击败白起,再向东解决魏冉。于是,赵括同意决战。
白起在西,赵括在东。在白起西面五十里是很深很宽的沁水,在赵括东面十里是河床很宽但水很浅的丹水。两军南为太行、王屋,为秦军所占,北为太行山脉的几处关隘,分归秦赵。这块矩形战场坐落在上党盆地中。
赵括命令驻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的赵军扫除沁水沿岸的秦军,控制沁水,向东与赵括军夹攻白起军。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临汾、安邑一线,保护皮牢军,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
决战开始了。赵括率军猛击白起军,白起军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东岸了。突然,赵括发现,沁水东岸沿线有秦军的营寨。这是白起命令驻守在沁水东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军在一夜之间扎起的营寨。白起军进入背水阵中,拼力死守。赵国的皮牢守军被王龁阻击,没有完成赵括的控制沁水沿岸、东渡夹击白起军的指令。晋阳的守军被秦将司马梗阻击无法南下完成对皮牢军的支援。赵括军虽然屡次冲入秦军背水阵,但在沁水中的秦国战船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军将进入秦寨的赵军消灭。这些战船是坐镇野王(今河南沁阳)的秦昭王派来的。赵括与白起在沁水东岸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消耗战,两军难分胜负。赵括无法消灭白起军,也摆脱不了他们。由于秦军列的是背水阵,赵军突破他们没有意义,突破后,面对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军的战船。赵括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军就死死地缠上来,赵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大军作战,粮食是关键。白起军有沁河上的秦舰补充给养,而赵括军却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赵括不得已,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但就在快到长平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营寨,一股数量极大的秦军堵住了归路。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身后的白起军在消灭了执行掩护任务的赵军后,又攻了上来,与阻断赵括的野王军夹击赵括。摆在赵括面前的路只有越过丹水东撤陵川。赵括撤到丹水河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本来不深的丹水突然间变得像沁水一样宽,一样深了。没有渡河船只的赵军被突然间变宽的丹河断了最后一条路。原来,丹河里的水是秦昭王从黄河中引来的。丹河中有不少秦军的舰船。丹河东岸有秦王从野王发来的部队,阻击陵川赵军的援救。实际上,陵川的赵军未敢来救。
赵括被秦军死死地围住了。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拼命向赵括靠拢,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龁军也拼命地阻击。整个河东战场的形势是冲与堵,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秦军就会满盘皆输。秦昭王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
赵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粮食。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早已吃光,粮道又被切断。战马也都杀了,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最后,赵括不得不下令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曾派赵军中英勇果决之士刺白起,白起受伤。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后,赵括选军中一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铠甲,用他的旗号引一军向晋城(今山西晋城)突袭,而自己引一军向长平突围。秦军射死酷肖赵括者,以为赵括已死。秦军围住赵括军,向赵军喊话,说赵括已死,劝赵军速降。于是,赵括诈降。白起发现,赵军虽降,但仍然不乱,疑是诈降,怕赵军反复。白起想先将赵军解除武装,再尽杀之。便假意接受赵军投。赵括对手下的将领说,赵军并未战败,斗志未懈,白起不会真心受降。秦军的接受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军在解除赵军武装后,会再攻赵军。赵括打算在秦军受降时,利用与秦军接近的机会,先动手。在受降时,赵军突然向秦军发动袭击,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终因力竭而败。白起选从长平附近捉到的赵国少年向邯郸报假信,以造成邯郸混乱。邯郸听说赵括投降,大震,秦国混在邯郸的间谍乘机渲染赵军大败的气氛,蛊惑人心。与赵奢赵括不善者请赵王夷灭赵括三族。因赵括母在赵括出征前与赵王有约,孝成王没有食言。田单不信(田单本人是心理战的高手,当年他就是这样玩了乐毅一把),拷问报信的赵国少年,方知这些少年乃外围之人,并非亲眼所见赵括投降。报信人都是秦军不杀,依秦军之言给赵国报信的。田单尽杀少年,使间谍详查长平之战的确实情况。不久,间谍回报田单,赵括是诈降,最终战死。赵括全军战死,虽然损失惨重,但消耗的秦军数量更多。于是,田单稳定赵人心,捕杀蛊惑造谣者。孝成王问望诸君长平之战,乐毅说,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只是赵皮牢、晋阳二军未能完成任务,殊为可惜。赵军虽然损失稍大,但秦军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赵两强对峙的格局没有改变。赵国的最大损失是失去了赵括。秦军虽然暂时能够占领河东,但已兵力虚弱,必然会被赶走。孝成王厚赠赵括家人,夷陵川守将。(战略上,赵括的战法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这样,在的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也是只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也就是说,当时的国际形势,赵国贪上党一郡之地,本来就是棋输一着---是平原君赵胜干的好事;单看邯弹会战,赵国又是先输后赢,而这个先输,就是输在长平之战上。但是没有长平之战对秦军的有生力量的消耗,哪里会来得邯郸会战的小胜。又怎么会在最后使得赵国复得上党。)
赵军全部战死后,白起使人寻找赵括尸,不得,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赵括身材长大,美姿仪,矫健多力,人格特出。
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事后,范雎谓秦昭王,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三年后,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杀白起。秦将郑安平降赵,上党复归赵。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公平。

史上另一位赵括:出现在春秋时代“下宫之难”中,是赵朔的弟弟。在这次赵氏家族的劫难中被诛杀。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贡献者(共9名):
chainlife、zhtttty、蒹葭从风、易红阳、棉花糖23、OFFREE、留连霏飞、支持灰姑娘、xy5257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秦昭襄王、将相和、魏国、纸上谈兵、赵武、赵氏孤儿、战国七雄、战国、赵姓、句式、王龁、白起、信陵君、范雎、马服子、赵孝成王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26条):查看评论 >>

返回页首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阏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惠文王恃强欺负秦国,拒不履行先前与秦国达成的换城协议,让秦国十分恼怒。秦派中更胡阳通过盟国韩国的上党地区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阏与地处太行山西,通过太行山的孔道,可以进抵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个十分重要的军事据点。胡阳是出于白起门下的秦国名将,此前屡有战功。阏与告急,惠文王问廉颇,廉颇认为道远险狭,难救。惠文王又问蔺相如,蔺相如认为阏与难救,不如在邯郸附近的武安设防,以逸待劳,歼灭这股孤军深入的秦军。惠文王不想丢掉阏与这个战略据点,就问赵奢,赵奢认为阏与必须要救。如果丢掉阏与,即使在武安歼灭入犯的秦军,阏与也必定被其临近的上党韩军占领,丢掉阏与给邯郸造成的危险一样会存在。阏与虽然道远险狭,两军在此作战,譬如两鼠斗于穴中,狭路相逢勇者胜。惠文王十分欣赏赵奢的勇气,命赵奢为将救阏与。
赵奢将行,与赵括语。赵括认为,胡阳乃白起所看重的秦军名将,很会用兵,赵军虽然强劲,但无必胜的把握。凭勇而战,秦军也很勇敢,赵军的胜算只有一半。赵奢问赵括有何想法,赵括说,秦军借韩路攻赵,韩国很担心被秦军顺手牵羊。而秦军连年攻韩,虽然迫使韩国成为他的盟国,但韩国反复无常。此次秦军深入韩境,必定要提防韩国的反叛。秦韩两军实际上是互有顾虑。秦军远道攻赵,利在速战。赵军应让秦韩两军相疑,分散秦军对赵国的注意力。如果让秦军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恐惧,那么秦军就好战胜了。赵军再示之以在武安设防,给秦军造成赵军要以逸待劳迎击秦军的假象,使秦军的注意力转移,然后再火速突袭,秦军可一举歼灭。于是,赵奢一面派人潜入阏与,告诉守阏与的赵军,国内已派大军来救,一个月内必解阏与之围,务要监守。一面选派军中智勇机变之士,潜入阏与附近,先乔装秦军攻击韩军,又乔装韩军攻击秦军,如此反复,使秦韩两军相疑。秦韩两军本来就毫无信任可言,相互狐疑,经赵军的暗中挑拨,渐起摩擦。赵奢西出邯郸,在武安停止前进,命令士卒修筑防御工事,并传令军中,有以军事谏者死,已绝外人窥视其意。军中有一平原君门客言急救阏与,赵奢立斩,从此军中无人敢言救阏与。胡阳遣人冒充阏与使者求见赵奢,被赵括识破,赵奢假说道路险远不好救。只怕援军未到阏与,而阏与已被秦军所破。到时候,秦军如果出击远道而来的赵国援军,赵军必败,邯郸就很危险了。这可是丢大保小,得不偿失。秦军间谍假意阏与不保,悲痛欲绝,死谏赵奢救阏与。赵奢不许,命人将其扶下。秦军间谍回报胡阳。韩军与秦军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秦军不得不分派兵力防止韩军断其西归之路,而赵国的阏与又迟迟攻不下来,城中的赵军还声言要与韩军夹击秦军,这些麻烦让胡阳应接不暇。胡阳听说赵奢确实是在武安设防拦阻秦军,而不是前来援救阏与,非常高兴,重赏了间谍。为了尽快攻下阏与,胡阳把驻守北山制高点以防备赵国援军的秦军撤了下来,投入到攻取阏与的战斗中,只在北山留下几个了望哨所。赵奢在得知胡阳把北山的秦军撤下来后,立即命令裨将许历火速率领军中善射者夺取北山制高点。许历到北山后,胡阳闻听赵国援军已到,立即援救北山,但是许历先攻下了北山制高点,随即居高临下向胡阳猛射。赵奢领军从后掩杀,阏与的赵军也出城攻击,韩军也出来劫杀败退的秦军。赵军大胜,秦军名将胡阳战死。赵奢救阏与,前后正好用了一个月。
赵惠文王赐赵奢为马服君(马服地在今河北邯郸西北。赵奢的后人中有一支以马为姓),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括也因此而被立为嗣子。
赵括喜谈兵学,自己也著书立说,军中门徒众多。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军中将领皆尊称赵括为马服子(把赵括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作为赵括被称为马服子的解释是错误的)。
惠文王死后,子孝成王即位。齐安平君田单来投,拜为相。
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上党(今山西东南部沁水以东地区,含晋城、陵川、高平等地)守将冯亭抵挡不住秦军的进攻,愿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接受了,封冯亭为华阳君,令其继续守上党。眼看到手的韩上党归了赵,秦昭王十分恼火。由于赵的插手,秦军暂时停止了对韩上党的进攻。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命左庶长王龁再攻韩上党。赵使廉颇将。廉颇到达赵上党(今山西榆社、和顺、长治等地,南与韩上党相接)时,秦左庶长王龁已攻取韩上党。于是,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与秦军相接。
先前,孝成王在议救上党将时,蔺相如举荐廉颇。但田单认为,廉颇本为骑将,善于平原野战,不善于在上党这样的山地环境作战,而且廉颇与秦军交手鲜有胜绩,不如派有在上党地区作战经验,曾经在阏与大破秦军的赵括为将。孝成王再问蔺相如,蔺相如坚持举荐廉颇,而不用赵括。时值蔺相如在赵国用政。
秦军占有韩上党后,王龁坚壁营垒,治军严整,避免与赵军冲突。廉颇治军不严,(这也为赵括临阵换将,使军心大乱埋下了伏笔。)将士争功。四月,裨将茄见秦军安静,以为秦军畏赵,便攻击秦军哨兵。秦军奋力反击,杀死茄,引来廉颇大举攻秦,长平之战爆发了。
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但秦军仍能不断蚕食赵军,不断攻破赵军营寨。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廉颇无法制止。赵上党告急。
消息传到赵国,群臣议论纷纷,蔺相如托病。(赵括为什么只会纸上谈兵?还不是蔺相如不给赵括机会。好好的一个朝廷重臣,掌握着选拔人才的重任。而笔试成绩、面试成绩这么优秀,还有战功的赵括---当时用军功受封制,功军是看得了多少敌军首级定,可是赵括一直当的是“军师”,等于是没有战功----后来的汉将李广也是因为没有得敌首级而不能封侯的。正碰上赵国天天打仗这个一个美好的时代,蔺相如却不给他领兵出征的实践机会----赵括从来没有独立为将,多数战功是当“军师”得来的,也就是说没有多少统军经验。他当然只会纸上谈兵了。到了关键时刻才让赵括出场,不败才怪。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我们下面会说到。)
如果秦军占有赵上党,则完全控制了河东这个战略重地。北上可取赵旧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向西越过太行山可直接威胁赵国的都城邯郸。由于秦国占据了韩国的上党地区,又将攻破赵的上党,形势对赵国十分不利。群臣中有坚持用廉颇的,有建议用赵括代廉颇的,有建议用田单代廉颇的,还有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的。赵孝成王认为,秦军已占有韩上党,正在蚕食赵上党,固守是守不住的,必须得把秦军赶出上党地区。孝成王准备用赵括为将,但他想听听望诸君乐毅的意见。
乐毅虽然卧病在家,但对外面的形势非常了解。乐毅认为,从秦昭王的战略部署来看,秦赵之间必有一场大决战,而上党地区就是秦赵决战的第一战场。廉颇是一位以勇气闻名的优秀将领,他的长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决出胜负的攻坚战和平原野战,而不是像上党战役这样的持久战。蔺相如是一位出色的辩士,带兵打仗不是他所擅长的。大臣建议用蔺相如代廉颇是对他举荐廉颇不力的怨言。田单有在齐国固守即墨,最终反攻燕国光复齐国的经历,是一位可以重用的人。乐毅说如果他不是染有重病,力不能行的话,他愿意为孝成王出征上党,但是不行了。乐毅建议孝成王以赵括代廉颇为上党地区将,以田单为邯郸地区将,调廉颇回来防备燕齐魏趁赵国与秦国在上党决战之机对赵国进行攻击。乐毅进一步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赵括少年即在军中,军事经验丰富,有攻城和野战的经验,而且有在阏与和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的盛名,军中敬畏其父子。而且赵括军事理论深厚,赵军将领多从其研习兵学,对他都很佩服,以他为权威,能够服从他的调遣。赵括有其父赵奢之风,治军严整,深念君恩,可以信赖。秦赵上党决战必然是一场巨战,乐毅认为赵国有能力指挥如此巨战的有四个人,赵括、田单、李牧和他本人。(没有廉颇)此时匈奴大举进犯赵国北部边疆,李牧的压力很大,根本无法抽身。而乐毅染病无法出征。田单本是齐国人,到赵国时间不长,虽然高居相位,但群臣仍视其为外人,军中高级将领恐怕多有不服。田单只可坐镇,而不可出征。对于魏冉居陶国对邯郸的巨大威胁,正可以用田单来抵挡。赵括是公室出身,与其父素有威名,是指挥上党战区的最合适人选。乐毅本人虽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但无碍于给孝成王当一个好军师。孝成王认为乐毅的见解十分深透,对廉颇、田单和赵括的安排可谓各得其所。于是命赵括为将,率军解救上党。
赵括回家后,准备出征。其母让赵括多向赵王求赐安家。以往赵奢与赵括战胜归来得到赵王的赏赐后,多会分给军中将士,父子二人对钱财并不看重。赵括不解,问其母。括母说,你此次出征,指挥的部队不下百万,赵国的一半军队都听你的调遣,这不能不让赵王担心。而且上党地区自来是天险,足以自立,你手握重兵在此,日久,必然会有人向赵王献谗。秦赵决战,秦国必然是武安君白起与你决战,胜负当在伯仲之间。败则,吾家不存。胜则,冲天之功,必为赵王忌惮。你父子盛名已久,早已遭人嫉妒。你多向赵王求赏,置办家业,替子弟求封;而你须孤身出征,家中子弟尽留邯郸,以此示你恋家必归之意。君王历来不爱贪名的将军,你父亲好廉名,结果群臣对他多有排挤。让你求财自污,实属无奈。如此巨战,实际上已难以分辨胜负,全在评判者的侧重,因而必须要赵王不疑才行。(这个赵孝成王,可是得了父亲赵惠文王的真传,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当然,经历了赵惠文王在幕后策划的“沙丘之乱”后的赵国,已不是那个赵武灵王时的赵国了----这是那时赵国也不能君臣一心,才有了“沙丘之乱”.....现在就更加困难了。也就是说明面上赵括被长期“雪藏”,是身为权臣的蔺相如从中作梗,更深的原因是权臣和赵国公室的内斗,不过他们的内斗被赵王利用了。这也是平原君赵胜不得志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威胁赵王王位的人,而且他们还是当年胡服骑射改革的中涌现的少壮派成员---赵括父赵奢就是因为避“沙丘之乱”而出逃燕国的,同去燕国的还有乐毅---这就是为什么乐毅老为赵括说好话的原因,他们是世交。)赵括依其母言。括母又向孝成王贬赵括,劝赵王不要让赵括为将,以此来试探赵王对赵括的任用决心。见赵王用赵括之意已决,便诱赵王许诺无论赵括胜败,与其家人无关。赵王同意了。
赵括到长平后,严明了军纪,对廉颇使用的将领多有裁撤。廉颇好用勇敢军人为将,但多不善谋,不善统御。赵括对赵军进行了一番整顿后,(赵括的毛病出来了,他是临阵所异之帅,本来就军心浮动,他还来个临阵将,这正是统军经验不足的表象)再与王龁交战,王龁不利。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
赵括见秦军的集结与部署大为变动,知道武安君已到军中。
八月,白起见赵括渐收失地,便提出与赵括决战。孝成王命赵括抓住时机,尽快击败白起,再向东解决魏冉。于是,赵括同意决战。
白起在西,赵括在东。在白起西面五十里是很深很宽的沁水,在赵括东面十里是河床很宽但水很浅的丹水。两军南为太行、王屋,为秦军所占,北为太行山脉的几处关隘,分归秦赵。这块矩形战场坐落在上党盆地中。
赵括命令驻守沁水西岸皮牢(今山西翼城东北)的赵军扫除沁水沿岸的秦军,控制沁水,向东与赵括军夹攻白起军。命令驻守晋阳的赵军南下临汾、安邑一线,保护皮牢军,威慑河西空虚的秦国本土。
决战开始了。赵括率军猛击白起军,白起军向西撤退。眼看就要退到沁水东岸了。突然,赵括发现,沁水东岸沿线有秦军的营寨。这是白起命令驻守在沁水东岸光狼(今山西端氏西北)的秦军在一夜之间扎起的营寨。白起军进入背水阵中,拼力死守。赵国的皮牢守军被王龁阻击,没有完成赵括的控制沁水沿岸、东渡夹击白起军的指令。晋阳的守军被秦将司马梗阻击无法南下完成对皮牢军的支援。赵括军虽然屡次冲入秦军背水阵,但在沁水中的秦国战船马上又配合岸上的秦军将进入秦寨的赵军消灭。这些战船是坐镇野王(今河南沁阳)的秦昭王派来的。赵括与白起在沁水东岸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消耗战,两军难分胜负。赵括无法消灭白起军,也摆脱不了他们。由于秦军列的是背水阵,赵军突破他们没有意义,突破后,面对的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沁水,水面上是秦军的战船。赵括想退回长平,但稍一行动,白起军就死死地缠上来,赵括明白了,白起是要全歼他这支赵军。大军作战,粮食是关键。白起军有沁河上的秦舰补充给养,而赵括军却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赵括不得已,命一支赵军断后,掩护大军东撤。但就在快到长平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片营寨,一股数量极大的秦军堵住了归路。这是秦昭王从野王发来的援军,目的在于断赵括的退路和粮道。身后的白起军在消灭了执行掩护任务的赵军后,又攻了上来,与阻断赵括的野王军夹击赵括。摆在赵括面前的路只有越过丹水东撤陵川。赵括撤到丹水河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本来不深的丹水突然间变得像沁水一样宽,一样深了。没有渡河船只的赵军被突然间变宽的丹河断了最后一条路。原来,丹河里的水是秦昭王从黄河中引来的。丹河中有不少秦军的舰船。丹河东岸有秦王从野王发来的部队,阻击陵川赵军的援救。实际上,陵川的赵军未敢来救。
赵括被秦军死死地围住了。长平、晋阳、皮牢的赵军拼命向赵括靠拢,秦昭王派出的野王军、司马梗军、王龁军也拼命地阻击。整个河东战场的形势是冲与堵,只要秦军有一路被突破,秦军就会满盘皆输。秦昭王让穰侯从陶国对邯郸加紧进攻,使赵国不能抽调兵力援救长平。
赵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粮食。随身携带的少量粮食早已吃光,粮道又被切断。战马也都杀了,可以吃的东西都吃了。最后,赵括不得不下令以军中残、病、弱、老者为食。赵括曾派赵军中英勇果决之士刺白起,白起受伤。在被困了四十六日后,赵括选军中一酷肖自己之人,穿他的铠甲,用他的旗号引一军向晋城(今山西晋城)突袭,而自己引一军向长平突围。秦军射死酷肖赵括者,以为赵括已死。秦军围住赵括军,向赵军喊话,说赵括已死,劝赵军速降。于是,赵括诈降。白起发现,赵军虽降,但仍然不乱,疑是诈降,怕赵军反复。白起想先将赵军解除武装,再尽杀之。便假意接受赵军投。赵括对手下的将领说,赵军并未战败,斗志未懈,白起不会真心受降。秦军的接受投降必然也是假的,秦军在解除赵军武装后,会再攻赵军。赵括打算在秦军受降时,利用与秦军接近的机会,先动手。在受降时,赵军突然向秦军发动袭击,两军再战,死伤无数,赵军终因力竭而败。白起选从长平附近捉到的赵国少年向邯郸报假信,以造成邯郸混乱。邯郸听说赵括投降,大震,秦国混在邯郸的间谍乘机渲染赵军大败的气氛,蛊惑人心。与赵奢赵括不善者请赵王夷灭赵括三族。因赵括母在赵括出征前与赵王有约,孝成王没有食言。田单不信(田单本人是心理战的高手,当年他就是这样玩了乐毅一把),拷问报信的赵国少年,方知这些少年乃外围之人,并非亲眼所见赵括投降。报信人都是秦军不杀,依秦军之言给赵国报信的。田单尽杀少年,使间谍详查长平之战的确实情况。不久,间谍回报田单,赵括是诈降,最终战死。赵括全军战死,虽然损失惨重,但消耗的秦军数量更多。于是,田单稳定赵人心,捕杀蛊惑造谣者。孝成王问望诸君长平之战,乐毅说,赵括虽死而赵军未败。赵括的部署可谓得当,只是赵皮牢、晋阳二军未能完成任务,殊为可惜。赵军虽然损失稍大,但秦军的消耗的人力物力也不相上下,秦赵两强对峙的格局没有改变。赵国的最大损失是失去了赵括。秦军虽然暂时能够占领河东,但已兵力虚弱,必然会被赶走。孝成王厚赠赵括家人,夷陵川守将。(战略上,赵括的战法消耗掉了秦国的大部分兵力。这样,在的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也是只好灰溜溜的退兵而去。也就是说,当时的国际形势,赵国贪上党一郡之地,本来就是棋输一着---是平原君赵胜干的好事;单看邯弹会战,赵国又是先输后赢,而这个先输,就是输在长平之战上。但是没有长平之战对秦军的有生力量的消耗,哪里会来得邯郸会战的小胜。又怎么会在最后使得赵国复得上党。)
赵军全部战死后,白起使人寻找赵括尸,不得,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赵括身材长大,美姿仪,矫健多力,人格特出。
战后,白起见秦昭王,论赵括。白起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是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领。长平之战,秦军精锐损失过半,优秀将领死伤无数,实际是秦军未胜,赵军未败。唯一的不同是,赵括死了,我还活着。秦昭王说,长平巨战,秦失六十万,赵失七十万,秦可谓小胜。而赵括死,武安君存,可谓大胜。事后,范雎谓秦昭王,长平巨战,大胜的是秦王。秦王笑而不答。三年后,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昭王杀白起。秦将郑安平降赵,上党复归赵。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不过这对他来说并不公平。
史上另一位赵括:出现在春秋时代“下宫之难”中,是赵朔的弟弟。在这次赵氏家族的劫难中被诛杀。

赵括为何无能?【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提起赵括,无能一词跟着就是纸上谈兵,其实纸上谈兵这词的来由并不远久,是由明朝人刘如孙讽刺诗句“朝野尤夸纸上兵”化来的。说的就是赵括生搬硬套兵书上的条文,不根据实际情况作战的事情。那么赵括是否真的是只知道生搬硬套兵书;他的无能都体现在那些方面;或者说,长平一战由于赵括哪些失误导致赵军四十万人全部覆灭。浮生才浅,这里愿与各位方家探讨。

A、战略方面失误【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1、赵括并未认识到秦、赵两国军事实力的实际对比,妄言进攻【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经商鞅变法和几代国君的治理,当时的秦国上上下下是完全为战争服务的,其军队更是被关东六国称为“虎狼之师”;秦国在长平之战的时候,其综合实力实际上已经是七国之首,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并不是国力位于三晋之首的赵国,而只能是当时地盘最大的楚国。更何况秦国当时可以倾全国兵力,而赵国却要北却匈奴。所以长平之战赵国实际上只能作为弱势的一方。作为赵军统帅而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不去拉拢同盟以共同抵抗秦国,却在朝堂上满口答应赵王进攻方略,以取代廉颇的统帅地位,是“身为将帅而不知”。

2、赵括并未认识到秦、赵两军战斗力的实际情况,盲目出击【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如果只是上面的一条,是不能说赵括无能的。因为当时就是身为老将的廉颇也未必完全看得透彻。长平战役之初廉颇也曾经想与秦军一争长短,以便及时救援上党地区的冯亭,可惜“秦数败赵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将廉颇经验丰富,几次战斗下来立刻觉察到秦军的强势,也就是说廉颇通过战斗发现当时秦军的战斗力远超出赵军,转而采取持久之计准备拖跨秦军。(这句先放这里,下面会讲到的)而赵括正相反,完全没有了解实际情况,一到长平就下令主力出击,理由就是一个笑死人的“要争取主动”!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中了白起的计策,可一句“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是不能推托掉主帅的无能的。作为主帅,只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打仗,却不知道敌人不可以去攻打,胜利的可能只有50%;只知道敌人可以攻打,却不知道自己的部队不能打仗,胜利的可能同样只有50%;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打仗,也知道敌人可以去攻打,却不知道地形不利于攻击,胜利的可能同样只有50%。OK,这样算下来,像赵括这样什么都不了解,连敌军主帅是那个都不知道,不管不顾,连12.5%的胜率都没有的情况下,一到长平就全力攻击的,就叫做“身为将帅而不察”。

3、赵括的主动出击能否争取到主动【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长平赵军虽然已经是赵国主力,但也无法抗衡秦军,老辣的廉颇一发觉这点立刻采取持久之计,筑垒坚守。这样的人叫我说才是帅才——知其不可胜则不战,即使国君说一定要打也不打,既不追求个人名声,也不怕担当回避违命的罪责。以长平地区复杂的山地为依托,回避秦军锋芒,一个拖字,就是看那个能耗到最后!这可谓是老成谋国的战略谋划了,完全是针对秦军急于求战,解决长平后回师平定上党的战略。唯一的缺点就是根本没有考虑上党冯亭的死活。(上党本来就不是赵国的地盘,再说廉颇在这里吸引秦军主力,上党那里压力也会被分小)。这叫你打你的,我守我的,根本不被敌人牵着走。长平秦军主力将处于即不能打,也不能动的尴尬地步:打,赵军坚壁固守,地形复杂,没什么便宜可占;移动,廉颇的机会就来了。(同样的计策王翦灭楚时也用过)反观赵括,所谓的“争取主动”的出击完全是一步步的落入秦军圈套,我看根本是赵括主动把自己送到秦军虎口里的——出击完全是放弃有利地形,难道没有意识到长平山地复杂,出击的赵军主力可以被断粮道吗? 这就叫做“身为将帅而不智”。

B、战术方面失误【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1、避虚击实而不是避实击虚【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作为帅才,打仗都是避实击虚,集中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情归(廉颇就是这样做的);寻找到敌人的弱点迅速出击以求必胜。赵括在长平之战却完全相反,避虚击实,在秦军锋芒最锐,士气最盛,秦军主力战斗力最强的时候全力出击,以弱击强,被围后作为统帅竟然亲自带兵突围——这样的勇气只叫匹夫之勇,这样的人为将可以称为强击将,这样的人才是应该编入突击队中的而不是选来当军队统帅;作为一方统帅,掌握国家的命运,运筹什么什么之中,决胜什么什么之外,赵括还差远了,叫我说他连金庸笔下的韦小宝都不如。

2、致于人却无法致人【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致人”就是能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就是被敌人调动。说白了就是看你能否掌握战场主动权。没有主动权,只能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处处被动,落个处处挨打的地步。上面讲过,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所谓的“争取主动”的主动出击,根本是被白起钓鱼一样给调动出来的,是白起太狡猾了,也是赵括太无能了!平常论起兵来夸夸其谈,连他的老子赵奢都辩不过他,一旦真正到了战场上其指挥漏洞百出,只知道要“争取主动”,却不知道如何去“争取主动”,被白起牵着鼻子要他怎么走就乖乖的怎么走,落个处处被动的局面。这也是大家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主要来由。

3、不知彼也不知己,百战不胜【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人家打仗讲求的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也了解敌情,这样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取得胜利。为了能做到这一点,都要花大力气去探明敌情,以掌握敌情。我们的赵大统帅可倒好,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不知敌方统帅是那个,不知敌人战斗力如何,不知赵军的利弊,不知地形,不知天时,他也敢主力出击!

4、不知胜负,只知求战【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只打有把握的仗,没把握的打都不打。因为战争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存亡。不知道敌我优势与弱点,不先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只是为了进攻而进攻,只是为了求战而战,这样的统帅就是无能的!

C、从为人品质上说,赵括根本不是一名合格的军队统帅【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赵母凭着赵奢、赵括两父子当上军队统帅后不同表现,推断出赵括并不适合作为赵军统帅,并上言赵王,可惜孝成王赵丹并未采纳。类似的评论,赵奢、蔺相如都说过。那么从为人品质上说,赵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军队统帅呢?作为统帅,至少应该有“智、信、仁、勇、严”五方面素质和能力,我们就从这五方面细细评说:

1、智【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智,就是说作为统帅,应该多谋善断。从赵括从前的表现看,仿佛他具有这方面的潜质。可惜,具有潜质和具有品质毕竟是两回事情。从前的赵括只是军中的参谋,合理化建议提给主帅,用不用,能不能用那就是统帅的事情了;计谋成了,那是赵括聪明;计谋不成,那是主帅判断失误。等到赵括自己当上军队统帅,计谋百出,可是采用哪一条可是要他自己下决心的。多谋者未必能断,作为一方统帅,多谋很重要,但善断更重要。前面说过:赵括到了长平,赵军主力出击,这就说明赵括的判断出了问题,决心下错了。另外,智,不光是说作为统帅要考虑利害得失,能定下正确的决心,还有一点是要有相当良好的应变能力。从长平之战赵括的表现来看,他这一条根本做的不好:被围40多天毫无办法,以赵军主力轮番冲击区区2万5千秦军狙击部队,却毫无进展,最后只能是亲自帅精锐突围,结果落个被秦军射死的下场。这说明赵括根本没有一个作为统帅的应变能力。多谋无断,不知应变,所以我说赵括作为统帅,不智。

2、信【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信,就是说作为统帅,应该赏罚有信。可赵括自己当上军队统帅,只知道把赵王赏赐的钱财拿到家中收好,天天注意着有没有好地产好去买回来(真有商业头脑啊)。像这样本性贪婪的人,又如何做到无私公正、赏罚有信?赵母就是根据比较赵奢、赵括两父子在这点上迥然不同的表现,(赵奢把钱给下面人分了)推断出赵括并不适合作为赵军统帅的。赏罚无信,则无以激励士卒,士卒不用命,安能取胜?所以我说赵括作为统帅,无信。

3、仁【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仁,就是说作为统帅,应该爱护士卒。士卒作为军队这一战争机器的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取得胜利的最基本的保障。吴起当军队统帅的时候,竟然能做到亲自为士兵吮疽,也就是亲自为士兵吸出疮中的脓血,结果打起仗来士兵无不忘死战斗。反观赵括,长平被围而断粮,军中居然出现杀嬴卒伤病而食的情况,可见平日里赵括根本不知道爱护士卒;此为小不仁。从大的方面说,作为领兵统帅,居然能做到让数十万大军皆落入敌手,惨遭活埋,此为大不仁。所以我说赵括作为统帅,不仁。

4、勇【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勇,就是说作为统帅,应该勇敢坚定。统帅的勇,体现在战前谋划全面,判断正确,能够定下正确的决心,虽然有突发事件而不会慌乱,中军稳如泰山,底下的士兵自然安心;遇见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不会惊慌失措,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像赵括这样进不能攻克秦军营垒,退无法安全撤回赵军营地,全军被一分为二,连粮道都无法保证,只会亲自突围,这叫匹夫之勇而不是统帅之勇。所以我说赵括作为统帅,不勇。

5、严【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严,就是说作为统帅,应该明法审令、治军严明。治军严明,则统帅命令进,士卒明知必死也不会后退;统帅未令食,士卒宁可饿死也不会进食。长平包围圈内,数十万大军面对区区2万5千秦军狙击部队,轮番进攻却毫无进展;士兵因为饥饿而相互攻杀取人肉而食;这都说明赵括治军不严,御下无方。所以我说赵括作为统帅,不严。

总的说来,在为人品质上说,赵括根本没有一名作为统帅应该有的素质和能力,所以说赵括无能。

【总结】:像赵括这样不知彼(秦军强)也不知己(赵军弱),不知道天时(秦国强势而赵国弱势),不知地利(放弃有利地形,根本没有意识到长平山地复杂,赵军可以被断粮道);打起仗来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以弱击强,战场上处处被动,被人家白起牵着鼻子走;作为统帅,多谋无断、不知应变而不智,赏罚无信,不知爱护士卒而不仁,只有匹夫之勇,御下不严——这样的人才不说他无能还能说什么?【浮生原创,引用请说明出处】


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别说什么一出场就碰上这种战神,所以他没有成长的机会。知道对方是战神你还要去作死?好,要鼓励年轻人勇挑重担,但练手也不能拿国运来练吧?赵孝成王眼瞎,病急乱投医,你就没有自知之明?所以说,我们的结论出来了,赵括的无能体现在两个方面:没有自知之明 谁给你的勇气,敢于正面挑战战国第一...

为什么说赵括无能?200分悬赏
我觉得说赵括无能,可能是过分了一点,他还是有一定军事才华的,但是他在战略上犯了大错误,他应该对赵军的战败负领导责任,而且他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具体应用的时候确实不怎么样,说他只会纸上谈兵一点儿也不过分。 楼主说因为对方是白起,即使主将是廉颇,赵军也一样会战败,这一点我不敢苟同:如果白起能在军事上赢廉颇,...

为何说赵恬被误解了几千年?历史赵括真的无能吗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其实赵括被误解了千年,历史上真实的赵括根本不是大家以为的那样的,为何这么说下面我们仔细分析,感兴趣的网友也可以看看!1、赵括面对的是当时的战神白起,就算同时代的廉颇和乐毅都不一定是其对手。2、赵括战前曾多次亲自勘查地形。3、赵括在作战时下命令之果断,赵将中无人能及。4、...

白起对赵括的评价原文是什么?历史记载是什么样的?
三、赵括的表现 事实上,赵括在某些战役中确实表现不佳,甚至被认为是“无能之辈”。例如,他在攻打韩国的战争中,因为过于谨慎而错失了战机,最终导致了失败。此外,他还在治理地方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一些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四、结论 总的来说,白起对赵括的评价并不完全正确。虽然赵括在某些战役中...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其实赵括没那么无能
临时接受赵国大军的赵括当真有那么无能吗?1.秦国为何攻打赵国 秦国为什么打赵国?秦国一开始不是要这样做的,它的目的是韩国。当时的韩国,因为地理原因,一个狭长的野王邑连接起了韩国的两端,如果攻占了野王,那么偌大的上党郡对秦国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秦国的确是很有野心,但也是建立在秦国有...

赵括真的这么无能吗?
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

你认为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吗?
我认为赵括并不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他当时在缺少粮草的时候又硬扛了白起那么长的时间,他是个有才能的人。

赵括真的无能吗
赵括应该说是个名将的苗子,但是可惜赵孝成王的战略失误加上碰上白起这么个战争怪物,让这个苗子被扼杀在苗圃里了。长平之战中赵括虽然有错,但将一切错误都归于他明显是不公平的。此战首先是赵国战略失误,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和综合实力远超自己的秦国单独对抗;如果秦国是侵略赵国也就罢了,那...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一无是处吗,为何白起提起他就很来气?
白起对赵括也有过明确的评价“秦军围了赵军这么长的时间,赵括还能组织兵力实施突围,秦国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赵括的身上,赵括无能,只知道看兵书是他的一个缺点,赵国的军队确实是因为他的指挥不当而失败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一场战争的失败就...

赵括真的没本事吗?长平之战为何会用赵括代替廉颇呢?
没有经验却能让杀神白起这么狼狈,赵括也不是传闻中那样没有本事的。但是仅仅从这一点就判断赵括的能力是不足够的,我们要多方面求证,至少例子也要拿得出来才可以。赵括的父亲曾是赵国的名将,早年的时候,赵括也跟着父亲出去打过仗,不过都没什么实权。在乐毅攻打齐国的时候,赵国也派出赵奢攻打齐国的...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赵括军事才能分析 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
娄茅康博: 纵观长平之战,赵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皮牢赵军未能控制沁水十分可惜,赵军自此就失去了获胜的机会,只能转而求自保.而后来赵军的失败,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粮草不济,二是兵力不足.秦赵两军主力接战,赵括虽未实现自己的意...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为什么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 -
娄茅康博:[答案] 最直接的原因是赵括死在了那场战争中,没有机会去证明自己不是纸上谈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场战争他是看着书,书上写怎么打他就怎么打的,可是变化是无穷的,最终的变化超出了书本,所以他败了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赵括真的那么无能吗? -
娄茅康博: 所以说 赵括 其实是一个人 带领着孤军 对抗白起和秦王两人!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赵括是好人还是坏人? -
娄茅康博: 赵括是个正常人.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团体服务,大至国家民族、次至宗族、家族,小至家庭、亲朋,各有各的出发点,在普世的道德观下为人处事,就是正常人.而好人与坏人是相对于自身利益和价值观...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纸上谈兵赵奢为什么说赵括没有真本领,不能当大将?后来的事实又怎样? -
娄茅康博: 赵括,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不晓活用.于长平之战后期代替廉颇担任赵军主帅,由于指挥错误而使得赵军全军覆没,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为什么说赵括不能当大将? -
娄茅康博: 无军事才能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用哲学原理解释赵括失败的原因 -
娄茅康博: 赵括"纸上谈兵"蕴含的哲学道理: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人类掌握知识或理论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和知识才具有生命力. 人们只有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理 论和知识,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因死读兵书,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兵败身亡的.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从纸上谈兵这个故事中你觉得赵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娄茅康博: 骄傲,盲目自信,其实有理论就很不错了,不能说他不聪明,可能他从小没受什么打击,所以目空一切.难得一次实战经验,结果game over了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赵括将兵,以天下莫能当 当:括母问奢其故 故:秦悉坑之 坑:1、赵括精通兵法,赵奢为什么说他不能担任将军?2、与秦军作战时赵括被击败的最直接原因... -
娄茅康博:[答案] 以天下莫能当 当:通假字,通“挡” 抵挡的意思括母问奢其故 故:原因秦悉坑之 坑:坑杀1、赵括精通兵法,赵奢为什么说他不能担任将军?兵法和实战有很大的区别,赵奢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战场经验丰富;赵括仅仅熟读兵书,...

武夷山市15356866128: 秦国为什么说秦王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如果赵括当了赵国的统帅,秦军必死无疑? - ? -
娄茅康博: 秦国用的计,其实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作战指挥经验,导致后来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