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导传翻译

作者&投稿:壬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晋书 王导传的翻译,急需~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东晋王朝从此建立。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②吴会:地名。

习题检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潜有兴复之志 潜:暗地里

B. 帝亦雅相器重 雅:很

C. 宜有以匡济者 匡:辅助

D. 皆江南之望 望:声望

2.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军谋密策,(帝)知无不为

B. 及(导)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C. 导因讲计(于)(纪瞻、顾荣)曰

D. 自此之后,(各地)渐相崇奉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留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同胞兄长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将相的人才。

B. 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了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民心。这是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五大法宝。

C. 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仗,威整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D. 西晋末年,天下纷乱,王导审时度势,决心辅佐司马睿,兴复晋堂。凡军国大计,他都积极筹划,司马睿也把他当成知交,对他言听计从,当即付诸行动。

参考答案:

1. D.(望:应解释为“有名望的人”)

2. D.(A. 王导。B. 帝。C. 于、帝)

3. B.(A. 王敦是王导的堂兄。C. 江南土族纷纷投靠元帝是在王导受命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之后。D.“当即”有误,“导每劝令之国”中的“每”证明并非“当即”)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

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出自《晋书》卷六十五,列传三十五《王导传》:
于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导上书曰:
  “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易》所谓“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习以成性,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位。虽王之世子,犹与国子齿,使知道而后贵。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学。故《周礼》,卿大夫献贤能之书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贵士也。人知士之贵由道存,则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乡,学于乡以登朝,反本复始,各求诸己,敦朴之业著,浮伪之竞息,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则忠,用之莅下则仁。孟轲所谓“未有仁而遗其亲,义而后其君者也”。
  自顷皇纲失统,颂声不兴,于今将二纪矣。《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而况如此之久乎!先进忘揖让之容,后生惟金鼓是闻,干戈日寻,俎豆不设,先王之道弥远,华伪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谓也。殿下以命世之资,属阳九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方今戎虏扇炽,国耻未雪,忠臣义夫所以扼腕拊心。苟礼仪胶固,淳风渐著,则化之所感者深而德之所被者大。使帝典阙而复补,皇纲弛而更张,兽心革面,饕餮检情,揖让而服四夷,缓带而天下从。得乎其道,岂难也哉!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鲁僖作泮宫而服淮夷。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后战。今若聿遵前典,兴复道教,择朝之子弟并入于学,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化成俗定,莫尚于斯。” 帝甚纳之。
翻译:
当时战争不断,各地学校废弃而未能得到兴建,王导上书说:
  “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道德礼法弘扬通达,伦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耻守规守矩,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关系顺畅严谨,那么君臣之间的大义就稳固了。《易》中所言‘治好家也就能平定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圣明的君王要从小培养正德,要接受正统的教育,使优秀的品德像雨露滋润禾苗一样在心中潜移默化,慢慢养成习惯形成性格,不自觉地纳入善行,远离丑恶,等有了完善的德行后,再登位掌管天下。虽然是王侯之子也应和国人之子一样,先掌握了大道然后才算得上高贵。朝廷任人选士,都要看他们是否有道德学问的根底。古时的《周礼》说,卿大夫献给国王的贤能之书,国王拜谢而受之,这就是尊崇大道而器重贤士的事例。人们都知道贤士之高贵是由于他们掌握了道,就会退而修养自身的德行并治其家,家事已正再到乡里,在乡中学业已成再进入朝廷。返本复始,每人都从自己做起,纯朴敦厚的风气越来越普遍,浮华虚伪的恶习渐渐消失,这都是教育的结果。人们如果这样,对上侍君就会竭力忠诚,对下管民就会宽厚仁慈。孟轲说:‘没有仁者会遗弃自己的亲人,义者会不尽忠于自己君王的。’就是这个道理。
  “自从我朝纲常失于统理,颂德之专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书上这样说:‘三年不为礼,礼必然会被破坏,三年不为乐,乐必然会残缺不齐。’何况今天礼坏乐崩已有这么久了。年长的人已忘掉了揖让的礼节与气度,年轻的只听到过征战杀伐之声。天天都可以看到干戈横舞的战争,以礼兴教、尊祖祭神的俎豆之设却见不到了。先王的大道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浮华虚伪的风气却日益盛行。这种局面,可不是人们所说的使国家正本清源的好现象啊。殿下以才高一世之资。偏有多灾多难的阳九之运,礼乐征伐兼而用之,才有希望实现中兴大业。现确实应该以古人之法来治理天下,兴学校提倡学业,以教导培养后进,让他们逐步受到礼义的熏陶浸润,使文王武王的圣明之道由衰微而重新振兴,使被人遗忘的俎豆之礼得到恢复和张扬。当今敌虏势力正强,国家蒙受的耻辱未能洗雪,忠臣义士们因此扼腕抚胸,郁愤难消。若是礼仪制度牢固地确立了,淳朴的风尚渐渐形成,就会使众人深受礼教的感化、广被圣朝的恩德。使缺失的帝王典则得以补全,使废弛的皇朝纲纪得以恢复,让兽心者洗心革面,让贪婪凶恶之徒收敛自己的性情。凭揖让之举使四夷臣服,以缓带从容之姿使天下归心。得到先王之道,这些还有什么难的。古代的有虞舞干戚使三苗归顺,鲁僖公作泮宫使淮夷宾服。齐桓、晋文的霸业,都是先教化而武力才得以成功。现今若是依照古代圣王的法则崇尚礼义教化之道,择取朝中子弟入学,选拔博通礼学之士为师,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元帝司马睿很高兴地采纳了王导的建议。
问题:1、教育的重要作用。
回答: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道德礼法弘扬通达,伦理明而有序,人人知羞知耻守规守矩,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长幼之间关系顺畅严谨,那么君臣之间的大义就稳固了。《易》中所言‘治好家也就能平定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问题:2、王导要求兴学的原因。
回答:自从我朝纲常失于统理,颂德之专消歇,到如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古书上这样说:‘三年不为礼,礼必然会被破坏,三年不为乐,乐必然会残缺不齐。’何况今天礼坏乐崩已有这么久了。年长的人已忘掉了揖让的礼节与气度,年轻的只听到过征战杀伐之声。天天都可以看到干戈横舞的战争,以礼兴教、尊祖祭神的俎豆之设却见不到了。先王的大道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浮华虚伪的风气却日益盛行。这种局面,可不是人们所说的使国家正本清源的好现象啊。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参考译文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王览之孙。父亲名王裁,官至镇军司马。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见到他十分惊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看这个孩子的相貌心志,是做将相的人才。”最初王导承袭祖上的爵位。不久司空刘宴引荐他做东阁祭酒,升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他均未赴任。而后做了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当时晋元帝还是琅琊王,与王导一向亲密友善。王导看到天下已经大乱,便全力拥戴(琅琊王),暗自立下复兴(晋室)的心志。晋元帝对他也很器重,志趣相投如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时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及至元帝出镇下邳,就请王导做安东司马,凡军国大计,王导都积极筹画。元帝刚出镇建康时,吴人不相依附,过了一个多月,仍没有士人百姓前去拜望,王导为此深感忧虑。待王敦来朝见,王导对他说:“琅琊王仁德虽然厚重,但名望还轻。兄长在此早已声名大振,应该

想办法匡济时局。“到了三月上巳节,元帝亲自前去观看修禊仪式,一路乘坐肩舆,威仪齐备。王敦、王导以及众名臣骏将也都骑马护行。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一带名望极高的人,他们私下前去观望,看到这种场面,都十分吃惊,于是一起在路旁迎拜。王导于是又向元帝献计说:”古代凡是能够称王天下的,没有不礼遇遗老贤才,存问风土人情,虚心坦诚,以便招揽天下俊杰的。更何况现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我们立国的大业尚在初创,当务之急在于取得民心啊!顾荣、贺循二位是当地的土族首领,不如将他们吸引过来以便广收人心。他们二位一来,其他人便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登门拜请贺循、顾荣,他们两人也就奉命前来朝见元帝,因此吴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民心归附。从此之后,各地相继尊奉元帝,开始有了君王与臣子的礼数。


求《晋书 王导传》的译文,多谢!
王导字茂弘,是光禄大夫王览的孙子。王导父亲王裁,作镇军司马。王导年少时风度气质出众,才识高,抱负远大。十四岁的时候,陈留那一姓张的名士见到他后感到惊异,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看这少年的容貌志气,是个做将相的人。”当时元帝司马睿为琅邪王,和王导平日关系友善亲密。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

晋书王导传原文及翻译
注:①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魏以后是三月三)在水边洗濯,以祛除不祥。译文:王导字茂弘,是光禄大夫王览的孙子。王导父亲王裁,作镇军司马。王导年少时风度气质出众,才识高,抱负远大。十四岁的时候,陈留那一姓张的名士见到他后感到惊异,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看这少年的容貌志气,是个做将...

风景不殊 举目有江河之异 翻译
释义:风景跟往昔一样,江山却换了主人。出自: 晋·王隐《晋书·王导传》。原文如下: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白话文:渡过长江的各位人士,每遇到美好的日子,就互相邀请在新亭这个地方聚集,就着美丽的花朵,边赏花边...

跪求大神帮忙翻译中国历史文选晋书王导传(自于时军旅不...
回答:出自《晋书》卷六十五,列传三十五《王导传》: 于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导上书曰:   “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易》所谓“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

请帮忙翻译一下,谢谢!!!
《晋书·王导传》载,晋元帝时,国家动乱,中州人士纷纷避乱江左。“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24)澌灭:消亡,消失。 (25)官支:五官、四肢。 (26)文、武、...

文言文翻译啊!!
轿子。《晋书·王导传》:“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轝,具威仪。”唐白居易《东归》诗:“翩翩平肩舁,中有醉老夫。”《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荆公道:‘要往江宁,欲觅肩舆一乘,或骡或马三匹,即刻便行。’”这里是动词,乘坐轿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布,...

文言文幽
出自《晋书·王导传》:“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④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出自《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幽幽: ①指声音、光线等微弱。出自温庭筠 《罩鱼歌》:“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 ②指环境寂静。出自苏轼 《和陶拟古》之三:“客去室幽幽,鵩鸟来坐隅。”...

悠悠文言文
③三指从容自然的样子,也用来形容言语荒谬。出自《晋书·王导传》:“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④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出自《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幽幽:①指声音、光线等微弱。出自温庭筠 《罩鱼歌》:“两桨鸣幽幽,莲子相高低。”②指环境寂静。出自...

休戚的结构休戚的结构是什么
二、引证解释⒈见“休戚”。亦作“休_”。喜乐和忧虑。亦泛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引《国语·周语下》:“晋孙谈之子周(晋悼公)适周,事单襄公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后汉书·灵帝纪》:“备_臭味,庶同休戚。”《晋书·王导传》:...

举目远望的意思
意思:抬起眼睛向远方看。读音: jǔ mù yuǎn wàng 举目:抬眼望。引证:唐代·李白《金陵新亭》:举目山河异,偏伤周顗情。翻译:放眼中原,满目疮痍,河山不复繁荣如旧,周颐情结大伤。举例:举目远望,无边无际的大海好像与天连接在一起。海面上,成群结队的海鸥正在飞翔。

仁化县15023697910: 晋书 王导传的翻译,急需 -
令斧择泰: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

仁化县15023697910: 求《晋书 王导传》的译文,多谢! -
令斧择泰: 初,述家贫.求试宛陵令.颇受赠遗.而修家具,为州司所检,有一千三百条. 王导使谓之曰:“名父之子不患无禄,屈临小县,甚不宜耳.”述答曰:“足自当 止.时人未之达也.”比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禄赐皆散之亲故,宅宇旧物不...

仁化县15023697910: 晋书王羲之传的翻译 -
令斧择泰: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仁化县15023697910: 风景不殊,殊什么意思 -
令斧择泰: 风景不殊的殊是不同的意思.风景不殊是一个成语,拼音是fēng jǐng bù shū,意思是用以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 风景不殊出自晋·王隐《晋书·王导传》:“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白话文翻译:风景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北方的大好河...

仁化县15023697910: 宜有以匡济者 怎么翻译 -
令斧择泰: 这句话出自《晋书.王导传》,意思是:想办法匡济时局.可以翻译为:Should have to save them.

仁化县15023697910: 晋书 王羲之传 翻译 -
令斧择泰: 有一次,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

仁化县15023697910: 毫不相干的意思 -
令斧择泰: 毫不相干: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 拼音:háo bù xiāng gān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3章:“不只是她,城里的所有市民谁留心这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呢?” 例句: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 扩展资料反义词: 1、休戚与共:...

仁化县15023697910: 晋书•王羲之传全文翻译 -
令斧择泰: 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仁化县15023697910: 晋书王羲之传其中一段的翻译 -
令斧择泰: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