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王安石的变法具体遭到了哪些人的阻挠呢?

作者&投稿:尉迟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安石变法得罪了多少人~

他得罪的不是多少人 而是群体性性的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有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从各项经济上改革内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规模甚大,其中理财方面最为重要,受到时人抨击。平情而论,王安石变法遭到失败,也不能完全推到守旧派反对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检讨。(一) 变法事先缺乏宣传,导致在变法的过程中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在变法的反对阵营中,有一大批的知名人物,而其中的精英部分,在经过足够的宣传说服后应该是可以被吸收进变法阵营中的。(二) 政策执行不力─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实行,与理想相去悬绝。如果贫困民户自愿请贷官钱,尚有可说,但实际上是地方官强迫农民五家互保后在逐家派定数目,称为散青苗,地方官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对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盖怕贫下户无力偿还,这还谈什么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这数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负担的。政策执行不力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合适的人才推行新法。(三) 刚愎自用─王安石性刚,与神宗议论国事,有所抗辩,声色俱厉,神宗每为之改容听纳。创行变法之初,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安石覆书抗议,深不以为然,二人本是极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从此画地绝交。例如,苏轼本来是拥护新法的最好人选,但苏轼的很多正确的意见也未能被王安石采纳。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终于掀起一次更大的变法活动。 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新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他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根本触及核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他向元老重臣富弼等人征询富国强兵和制胜辽与西夏之策,他们规劝神宗,在20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宋神宗从此不再倚靠这班元老重臣。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当时王安石已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士大夫们大都以为只要王安石登台执政,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为了推动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后条例司废,变法事宜由户部司农寺主持),并与吕惠卿、曾布等人一道草拟新法,各路设提举常平官,督促州县推行新法。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从熙宁二年到熙宁九年(1076年)的8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遂无例外地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到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祐初期全被废罢。史称元祐更化。变法失败后四十一年,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

他要让北宋王朝强大,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诸多领域,影响之大、之广前所未有。改革变法历时7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每一项新法的推行过程当中,遂无例外地都遭受到他们的阻挠和反对。到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此前的新法便在元祐初期全被废罢。史称元祐更化。
变法失败后四十一年,北宋灭亡(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
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皆曰不可,温公执意而行,不久王 安石在南京病死,同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史载王安石退居金陵时“闻朝廷变其法,夷然不以为意;及闻罢助役,复差役,愕然失声曰:‘亦罢及此乎?’良久曰:‘此法终不可罢也。’”元佑元年二月,罢青苗法。到了三月,范纯仁以国用不足,请复之。八月,司马光奏称:“散青苗本为利民。”
苏轼在反对免役法时说,“自古役人之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它物充代,然终为天下所可常行”。还说“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宣力之余,亦欲取乐……若厨傅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圣观”,但是后来苏轼又认为免役法确实可行,他在《与滕达道书》中承认,“吾齐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回视向之所执,益觉疏矣”,十馀年后元祐更化时,苏轼反对司马光废除免役法,他说“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较量利害,参用所长”。
王安石下台后,司马光将宋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给西夏。司马光将自己国家的领土无偿奉送给西夏,这是一种出卖国土、妥协苟安的行为,这不仅在政治上不体面,而且在军事上也没有达到结束兵不连解局面的目的。虽然宋朝实行弥兵政策,一再命令守边将士不要妄动,可是西夏反而认为宋朝软弱可欺,不断进攻兰州等地。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在宣仁太后主导下,致力于恢复祖宗旧制,前后历时九年。支持变法者被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被称之为“元祐党人”。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
总的来说,他要让北宋王朝强大,而他病死,旧党当政,最终变法失败

  宋代,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远承汉唐,近启明清的重要转折时期。历史上对宋代的评价,都肯定其“文治之盛”、“风物恬熙”,又都哀叹其“国势之弱”、“被征服于人”。的确,宋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达与宋代矛盾尖锐、冲突普遍的社会,在中国封建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矛盾重重的社会中,士大夫不断地在探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历任淮南、鄞县、舒州、常州等地方官。他在上书朝廷的万言书中大声疾呼要改革,但都不为仁宗、英宗的重视。英宗死后,年轻的神宗赵顼继位,他胸怀大志,极力寻求扭转社会劣势的方法。在云云的大臣中,他选中了王安石进行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然而,纵然得到神宗的支持、纵然有王安石这样充满救国热忱的有识之士,变法的过程是曲折的,最后更在“元佑更化”中宣告全盘破产。
  熙宁变法是王安石一生的心血,王安石的一生中都心系变法。本文将从宋初的社会矛盾、熙宁变法的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分析王安石。
  宋立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以文治靖国的“祖宗之法”,尽管存在着种种矛盾与冲突,在宋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宋初君臣的努力,显现出气像一新、文华物熙的成功局面。然而,这制度中的种种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露。其主要表现为集权专制要求分化事权与各官员的相互牵制,这使官僚机构的膨胀与官员的骤增不可避免。其结果不仅导致财政需求的恶性循环,更连锁式地引起更多的社会危机:官僚机制的膨胀与相互牵制,造成官吏政治才干的下降和仕风的日趋腐败,导致宋初的“官多而佣”;民族战争需要不断加强军事力量,而集权又要求削弱武将的实力,导致宋初的“兵多而弱”;经济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需供养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导致宋初的“财多而贫”。总括来说,宋初的主要社会危机是“三冗”– 冗官、冗兵、冗费,和“两积”– 积贫、积弱。
  就宋初深重的社会矛盾,当时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们纷纷提出了改革的呼声。虽然范仲淹“庆历新政”流产的严峻形势,一度压抑了士大夫们奋作改革的热情。然而,过后,又有许多人上书要求改革。在当时众多的改革呼声中,大部份都偏向于苏轼的“汰除冗员、减缩冗费”及富弼“愿二十年口不言兵”一类的建议。这犹如在神宗那热切的心头,浇下一盆冷水,使神宗十分失望。于是神宗把目光移向元老重臣之外、有才干有雄心、主张“变风俗,主法度”且“享负天下盛名三十年”的王安石身上。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变法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以下几点是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具体内容:
  一、均输法:设发运使掌管东南六路税收来源,规定发运使尽量了解京城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可根据“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做到“国用可足,民财不匮”。
  二、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藉以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并能增加财政收入。
  三、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以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四、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以促进农业生产。
  五、保甲法: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房,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从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也可以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六、募役法: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从而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亦增加了政府收入。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比较广泛,所涉及的领域也包括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集中起来看主要有两大方面的改革措施: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其中又以富国之法的篇幅最长。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对富国之法有这样的论述:
  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常困以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把改革的重心放在解决财政问题上,而在理财方面的主张,他则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促进农业生产,农业生产上的收获增多了,税源自然就会充畅,只要政府再加以运筹、周转、调配,军、政等项的开支就自然不会再成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来,王安石的思想上有很强的经济观,他的富国理念是以开源为主的,这与朝廷上以节流为主的改革呼声有别;更不同于儒家“耻于理财”、“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纵然从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一思想是具有前瞻性的,但是它可能实在过于先进,远远超出了就当时的社会可接受的限度,被保守派认为是刻意的标新立异。
  虽然变法的基调明显有别于儒家思想,然而变法并非完全与儒家思想相违背。在变法的政策上,不难发现,重点在于富国,而强兵则次之,这也就是孔子“足食先于足兵”的主张;另外,王安石变法中的最终理想,是用制度来推行善良的“风俗”,这一点亦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儒而有为者”,他的政策都是“以礼乐刑政为常道”的。
  王安石的新法针对了当时朝廷上“积贫”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为增加政府税收与缓和社会矛盾,王安石亦提出了一些压抑豪强地主、富绅的兼并,如方田均税法、募役法等。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政府收入有所增加。然而,变法的班底、变法的政策、变法的社会背景等,又存在着种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大致分成三点:一、王安石的性格;二、王安石用人的问题;三、变法政策与北宋社会背景的问题;
  王安石绝非如政敌所指的奸诈小人,他质朴、节俭、博学、多才,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而且很可能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织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甚至,当“乌台诗案”发生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还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政敌苏东坡,直言“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里面固然有惺惺相惜的成分,但两人毕竟长期政见不和,苏东坡也毕竟是因攻击新政而罹祸的,王安石却能摒弃私见主持公道,这岂是小人之作为?更何况当时不但苏轼本人已屈打成招,就连他的许多亲朋好友也都噤若寒蝉,而王安石这时却是一个被皇帝和百官厌弃的人,他受尽攻击遍体鳞伤。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为苏轼说话,就不仅不是小人,而且是高风亮节了。
  司马光曾评价王安石说:“介甫无他,但执拗耳!”,司马光所说的“执拗”是指王安石对于自己政见的执着。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并非什么缺点。相反,作为一个政治家,是应该有坚定的立场的。然而,在未有考虑到社会的接受能力,而空凭自己的满腔救国热忱去改革,即使有再坚定的立场,亦只会弄巧反拙。
  在王安石的变法中,重点强调以人才、立制度、改风俗。其中人材就是最重要的一环。王安石未当政前,已在《材论》中指出人材的重要性;在《上皇帝万言书》中,洋洋万言,所论的不过是陶冶人才一事。然而,讽刺的是,王安石的人才主义在历代的评论中,大多都是负面的。当时除了保守派对这一点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连王安石自己亦不禁概叹变法派内部涣散,他不得粗承认:“吾行新法,始终以为不可者,司马光也;始终以为可者,曾布也;其余皆出入之徒也。”那么,王安石的人才主义到底错在那里?在《两宋史研究汇编》中的《王安石、曾布与北宋晚期官僚的类型》指出,这是由于王安石着重任用干才而忽略干才的质量、理想、信念。这一政策使变法派内部莨莠不荠,并成为了保守派攻击的主要对象;两派间的斗争与变法派内部的矛盾,亦使社会上对变法的信心大大减少。
  其实,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除了具体设计、操作中的种种问题外,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当时的社会问题的主体是中央政权的过度集中,从而导致官僚机构的臃肿;然而,王安石的变法只集中在社会经济上的改革,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改善吏治、弥补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亦只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变法对于臃肿的官僚机构,由于不敢或不能大规模地裁员、简政整军,一切的改革措施充其量只是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对于基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不想动、不敢动、不能动,只在分配领域上费煞苦心地做文章,即使把改革政策设计得处处合理、操作得处处周到,其成效亦有限!
  相对于北宋士大夫的“言者”而言,王安石毕竟是一位“行者”。他的政治思想具有特色,他的改革精神令人钦佩。北宋君主政治的弊端注定了王安石的理想无法实现。他自己的主张也是悖论,难免在实践中碰壁。问题的根子在于用集中权力的方式去解决君权过度集中所引发的政治、社会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王安石的思想及其实践注定会以悲剧结终。

朝廷中那些老大臣反对的最激烈,宋神宗的母亲祖母等人也都反对
比较出名的还有司马光,他就是因为反对新法最为激烈还被提拔当了宰相
王安石的新法给了农民一些权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阶级受压迫的命运
所以农民阶级也不支持他 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欧阳修到晚年也反对王安石变法

皇太后,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

司马光等守旧派大臣


什么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王安石变法的起因,过程,结果分别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当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当时朝局,官员机构庞大而又臃肿,办公速度慢。军队多而不精。赋税重,民不聊生。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当时朝局上书了许多政策,当时最为重要的分别是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

王安石变法改变积弱局面的具体表现?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一次重大政治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推行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均输法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财政,加强军队,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但是,王安石变法也遭到了很多批评:1. 对农民的压迫:青苗法和均输法...

王安石变法都有什么内容?反对派都是历史名人,为什么
同样,如果王安石不能随意升黜官员,让朝中留着几个像苏轼、沈括那样的建设性反对派的话,一旦新法在执行中出了问题,他们就会立刻指出,迫使同时也是帮助王安石调整自己的施政。绝对的权力,貌似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有利,但最终却是害了新法和安石!北宋三 评价1 王安石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评论中是被...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公元哪一年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历史背景和变法的内容?
具体内容 置制三司条例司 熙宁二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

王安石是如何一步步由“变法派”被逼成“保守派”的?
跟宋神宗一拍即合。就这样王安石被官拜副宰相。其次,王安石的变法不切实际。在有的史书上给了王安石变法正面的肯定,把司大光打成了保守派,标成了阻挠王安石变法的人。那看看王安石变法在真正实行是怎样的,就“青苗法”而言,想法初衷是好的,但是其考虑太过理想化,内容是农民可以跟官府...

王安石实施变法的具体方针
那些阻烧变法的保守派乘机向神宗进言,要求立即停止新法,以防招来更大的祸患。虽然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但形势已无法挽回,王安石不能够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就又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宋神宗逝世之后,哲宗继位,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在朝中得势,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便彻底被废除了。 抢首赞 ...

王安石变法有何分类?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小故事?
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即使是同一个朝代的不同阶层,对于这个变法看法也是不一样的。首先王安石变法推行的是均输法,这是一种新的征税方式,是由朝廷向各地统一征收物资,各地按照统一标准来交钱,再由朝廷拿钱到物价低的地方去购买,这种操作对于朝廷是非常有利的。同时还有市易法,市...

太白县19680189318: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主要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 -
盖肩索宁: 答案A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他调整的是国家政府和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在过程中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太白县19680189318: 在1069年,王安石的改革措施遭到了谁的反对?
盖肩索宁: 当时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官撩地主及高利代商人的利益,遭到了以韩琪、司马光为代表的大批“老成持重,墨守成规”的守旧派官僚的反对

太白县19680189318: 宋朝王安石的变法具体遭到了哪些人的阻挠呢? -
盖肩索宁: 司马光

太白县19680189318: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遭到苏轼、范镇、欧阳修、司马光这些有才干的人反对,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
盖肩索宁: 欧阳修为首的顽固派认为新法触动了贵族、皇戚的利益,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

太白县19680189318: 王安石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盖肩索宁: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变法妨碍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由于用人不当,变法在基层实行时走了样,被一些小人利用,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因此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最后新法被废除;

太白县19680189318: 关于王安石变法中的豪强地主反对的问题经常在看到王安石变法的问题,其中说其失败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侵犯了豪强地主的利益,遭至他们的反对.我... -
盖肩索宁:[答案] 豪强地主事实上就是大地主,他们有很多土地和佃农,很像俄国的农奴主但二者的剥削方式不同,中国的地主没有佃农的人身自由权. 形成:要知道宋朝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所以有些地主可能是商人赚钱后疯狂买地.南方的农业开始了复种,这就说...

太白县19680189318: 王安石变法损害的是谁的利益 -
盖肩索宁: 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利益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史称“新旧党争”.

太白县19680189318: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 -
盖肩索宁: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曾经多次上书皇帝取消新法. 同时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连很有成效的募役法也被废除. 从各项经...

太白县19680189318: 1 .王安石变法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
盖肩索宁:[答案]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③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④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

太白县19680189318: 宋朝哪位大文豪在王安石变法时被贬 -
盖肩索宁: 宋朝说的话好像来说是可以的,我觉得这个宋朝的大文化相对来说也算是一种这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