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前各国的实力对比。

作者&投稿:弓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长平之战前 各国的人口大概有多少?~

首先声明一点,我对人口和军事问题其实都不大感兴趣,本来也不打算再特地为此写什么。但是如果有些同志孜孜不倦地表示怀疑的话,那就还是展开来讨论一下为好。

  1.关于战国时代的人口:  在战国时代中前期,华夏地区主要有七大国,十二小国(所谓的“泗上十二诸侯”),以及周王室,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附庸国、外来民族政权等。七大国控制了当时全地区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所以如果我们算出它们的人口,华夏地区的总人口也就差不多了。在七大国中,人口数量的排序应该是这样的(就取长平之战时的前260年为例):楚>秦>齐>赵>魏>韩>燕。如其他网上高人早就指出的那样,人口数量决定了国家的实力。(从人口看,楚国应该最强,但是它疆域过广,民族问题特别严重,内乱不断,而且其主体民族的特征是:勇猛但不顽强,擅于速战速决,不擅于打持久战。秦人就不一样了,拥有游牧民族的彪悍特征,在近千年后,杜甫还说过:“况复秦兵耐苦战”。三晋因为是“四战之国”,部队的单兵战斗力甚至强于秦军。但是由於地理,制度,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它们在战场上屡屡受挫。)  我拿齐国来做例子,因为一方面有它的人口资料,另一方面,它的人口数字在七大国中恰好居于中游。这方面的主要资料来自苏秦,他对齐宣王讲过:齐都临淄有七万户,每户平均至少有三个成年男子,这样临淄城自己就可以出21万士兵。这句话足以驳道古今中外许多居心叵测的“学者”的谬论,齐宣王总不能不知道自己首都里大致有几个人吧?既然“每户平均至少有三个成年男子”,那么再加上妇女和老幼,每户不是某些人所讲的5个人,而足有8─10个人,就毫无疑问了。我取中值9,7×9=63万居民(三民出一兵,够吓人的了。换成现在,北京城可以出400多万大军,超过目前整个人民解放军的规模)。齐国有名的城市有70多个,其中莒、即墨、阳城、薛等的规模都相当大,足以作陪都。司马迁曾经自己到现场调查过,在孟尝君时期,薛城曾经接纳过六万多户移民,由此可见它的规模。按照春秋以前的老规矩,大型城池周长是首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池周长是首都的五分之一,最小的城池,其周长也是首都的九分之一。假设它们都是正方形,(事实上也差不多)那么其面积理应至少为首都的81分之一。城池的面积,一般都和其居民总数成正比。所以我认为,在这70多个大城市中,不可能有人口低于一万的,否则还算是城池吗?如果我们取“首都的五分之一”周长为平均值,那么其面积与人口都应是首都的25分之一。在齐国,这个数字大约是25000人。实际上在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各位大臣私自扩大自己拥有的城市规模,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我至少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提高到四万人,如此就可以算出:齐国的城市人口总数最低值是4×70=280万人。再加上临淄城自己,就达到了340万。请注意,这仅仅是齐国的城市人口总数,绝大多数人还是住在农村的。因为没有工业化,手工业也不及唐宋发达,城市中缺乏就业机会,所以城乡人口数字比例肯定要比现在的1:3低得多。就算是取现代的1:3,那么齐国的农村人口数也当达到3×340=1020万。结论:齐国人口的最低值为:340万+1020万=1360万。就算楚秦二国人口与齐持平,那仅仅这三大国的人口也可以达到:3×1360万=4080万。余下的所有国家合在一起,人口至少也应是该数字的一半,即约2000万人。我想自己已经尽力去除了所有的泡沫成分,长平之战时华夏地区的人口总数,不可能低于6千万。事实上,华夏的人口数,几乎一直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当时世界总人口已经接近了两亿,(据英国历史工作者爱德华·吉本在其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里估计,二百多年以后,罗马帝国的总人口便达到了一亿二千万,至今不见有人对此提出怀疑。再加上中东,印度┉┉)华夏是其中生活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各国又都拼命鼓励人民生育,6千万的数字完全真实可信,我们自己没有必要再疑神疑鬼。

  2.关于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  战国时代历时254年,可称为“二百五战争”,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耗时最长,规模最大,流血最多的战争。虽然从其平均强度上看,不如后来的楚汉相争等,但是代价要大得多,由此也得名为“战国”(洋名译为:正在打架的国家们)。虽然各种学说百家争鸣,但没有一个建立绝对优势,更没有一个像样的普遍宗教信仰。各国君主天不怕,地不怕,全民道德沦丧,所以战争也特别残酷。所有的国家政府,其实都已进化成战争机器,一切服从于战争,一切服务于战争。但是它们不可能送所有的老百姓上战场,按照孙子兵法所说(我又在纸上谈兵了,不好意思),前面一人出战,后面至少要有六百万人参与后勤工作。(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到了战国时代,政府效率和社会生产率都提高了两倍还不止,“七十万家”大概至少可以减半,兵民比例1:25是很可能的。(到了八百年后,隋炀帝征高丽时,全军指战员共113万3800人,随军民工近400万,后方跟着受罪的超过3000万,也可以与此比例相对照。)这样算来,齐国常备军应当为:1360万÷20=68万,可以算是名符其实的万乘之国(理论数字:72万),极端时刻可以加倍到一百万以上,这也完全符合当时各种材料的估计。秦国人口略多于齐,赵国人口略少于齐,秦国可以动员70万士兵,赵国可以动员50万士兵,应该不算夸张。到了秦始皇统一华夏时,派遣30万人攻匈奴,50万人攻百越,再加上对付六国遗民,东胡朝鲜等,全国兵力应当达到120万左右。即使是按照“正常的”兵民比例1:25,这时全国人口也已经锐减到了3000万,由此可见秦军之凶恶。事实上,兵民比例太高,正是导致陈胜吴广暴动一发不可收拾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当时兵民比例恐怕要大大低于1:25。秦亡后,刘邦又花了十几年时间消灭政敌,一直到英布被杀为止,天下才勉强太平。西汉初期的人口,已经远远少于秦,更不要说战国时代了。西汉人口统计的高峰值是5980万,(兵民比例接近1:100,所以老百姓过得很滋润)东汉略多,但也都不过与战国时代持平而已。战国时代的人口记录,一直到盛唐时期才被打破,由此可见,我们两千多年前的祖先,确实是很阔的。要不是该死的“二百五战争”,大家和平共处,或者一国七制,别的不说,到现在我们的森林覆盖率也不是8%,而至少是40%(欧美的平均数字)吧!我始终认为,战国时代和三国时代,可以在华夏最愚蠢时代排行表上名列三甲。难怪它们产生不了周公、孔子和老子,而只有庄周、孟轲、公孙龙、曹操、诸葛亮之流。当时的情况已经够可悲的了,后人再对此类人物和事迹加以崇拜,就显得更加可悲了。所以说,我们得以史为鉴,别让类似的蠢事一再重演,我们的祖国早就经不起折腾了。  另外,我还要重申,对于长平之战,司马迁比其他任何人都有发言权,毕竟他的祖先司马蕲将军是这次惨剧的罪魁祸首之一。(司马蕲后来和老上司白起一道被赐死在杜邮,我和潇水君将来肯定都会讲到这件事)长平之战人证物证俱全时的西汉,倒无人怀疑他的数字;现在却有人敢于怀疑起来了,这不是数典忘祖吗?一个天文学如此发达的民族,不可能连怎样正确数数都不会。有些东西可以怀疑,有些东西却不该怀疑,别把鲁老爷子气得又在坟里大喊:“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

战国前期,魏国魏文侯经过:李俚变法、吴起带兵,成为战国初期头号强国。
纵横中原鲜遇敌手,自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魏国没落了。

齐国自齐威王打败魏国后,续而成为东方强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到秦惠文王吞并巴蜀。
秦昭襄王与齐闵王时期,秦国和齐国并称东西帝。
然燕昭王派乐毅,率五国破齐,齐国一蹶不振。

楚国从春秋以来都是强国,在灭亡越国后,天下震动,楚国再无后顾之忧。

楚怀王被张仪骗得团团转,客死秦国。
在公元前279年起,白起攻破郢都,楚国失地千里。

赵国虽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有蔺相如、廉颇、赵奢。
最后在“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
自此天下再也没有哪一国国家可以和秦国争雄了,其他六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燕国从春秋以来,国力都是比较弱。在燕昭王时期,燕国国力达到顶峰。
田单复国,燕国大败,把燕昭王以来的积蓄损失一干二净。
在长平之战后,60万燕军都被元气大伤的赵军打败。

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弱的一国,被个大强国包围,也是最先灭亡的国家。

战国前期是魏国,秦国差点灭亡。
战国中末期是齐楚秦赵,燕国有雄起一段时间,最后赵输给了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长平之战前,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六国之中,赵国的实力较强。

公元前260年,一场影响了战国历史的大战役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参战双方共动员了上百万的兵力参战,几乎出尽两国国中精锐。

这次战役最终以秦国坑杀赵国降卒40万而结束,一直被称为军事强国的赵国从此元气大伤,民心沮丧,无力再阻秦兵西来,而秦国也加快了统一天下的步伐,不到40年,六国全被平定。

其中比较典型的秦国和赵国经济实力对比:

秦国:土地肥沃,奖励耕战,拥有巴蜀之饶,国富兵强。秦地处《禹贡》之雍州,土地属上上等。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之后几世经营,兵强国富。

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

赵国:地薄人众,战备不足。赵国地处《禹贡》之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等国。赵“地薄人众” ,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一楼的兄弟
“赵括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 这一点我完全相信,我也是真么认为的 可一是怎么精确双方的伤亡人数的“赵前后因作战伤亡不过8万,而秦伤亡则过半约30万左右(秦总兵力在100万左右)”还有当时人口总数不过1000多玩 按1900万算秦国平均下秦国有多少人按那女比例1比1 老、壮、幼的比例也是1比1比1那么秦军有多少人你说 秦军有100万按这样算秦国的人都是600万 也就说其它六国还剩1300万人 而赵国被白起坑杀的40多万人 也按这个比例算240万人也就是说剩下的5国只剩先了1060万人。赵国并没有倾全国之兵来打长平之战,而秦国是让全国15岁以上的男性全部上了战场也就是说赵国的人口远不是240万,再多多少我不知道值得一提的是楚国和齐国的人口都多过赵国而楚国的人口还多与秦国。

长平之战的胜利 可以说让至少秦提前了30年发动统一战争(按李牧的年龄算 因为长平之战是战国四大名将中的李牧还没有在军界露头 而秦国没有1个将军是李牧的对手包括王翦。李牧左后是贿赂了赵相郭开给夺了军权) 为嬴政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东方六国再无一国能单独对抗秦国。

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即爆发在秦赵之间,秦后期的东征主要障碍便是赵,两国征战互有胜负。赵便成为秦的主要目标。原因不说了,廉颇率军抗之,秦不得进。两军相持,赵国小粮缺,向齐借粮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赵王只能选择决战。用赵括代廉颇,标志着赵从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对于赵括的任免,历史一直是否定的,在此不做评述但我的观点是赵括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 结果大家很清楚,赵主力被围且援军一直打不通包围线,最后40万赵兵被坑杀。我要说的是,赵前后因作战伤亡不过8万,而秦伤亡则过半约30万左右(秦总兵力在100万左右)。白起也正是看到赵兵顽强的战斗力和熟练的单兵战术,才动了杀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军在兵围的46天里,没有粮草装备的补给和援军的支援,军内皆食人尸,每天秦之轻兵(敢死队性质)不断的日夜进攻。心理和生理上以达极限,而坚持了46天实属不易。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在什么情况可以检验,就是在无外援且自己补给全无,对手强大的情况下显现的,而不是在其连连胜利中显现的。 战后,燕国以为赵弱,率军近40万分兵击赵,结果被赵打败不说,反被夺取好几个城池。分析:燕军之败有三,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志。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胜亦有其三: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可能吃力但对付燕绰绰有余,赵民尚武。临时组织起来的即具备战斗力,加上燕军分兵作战胜利在望。
燕军在进攻赵地时,几乎每城都遭到了顽强的阻击,为赵主力分歼燕军制造了条件。最后在赵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燕军一败即溃。最后燕王不得不出质子、割地以换被俘的近20万燕军。从中我们亦看到赵军作战力的强悍。
邯郸之战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

战国晚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公元前 266年,秦相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前 262年,秦国发动了攻打韩国的战争,前 260年,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战争经过了上党归赵,廉颇与秦坚壁对垒,秦将白起使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撤换了战争经验丰富的赵国名将廉颇,而启用了善于“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长平一带双方摆开了决战的架势。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原定的战略,反守为攻,主动攻击。白起装着败退,诱赵军深入,尔后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包围,然后吃掉。赵军被围40天,粮绝无援,奋力突围,伤亡很大,没有成功,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军45万人被俘,被秦军全部坑杀在长平一带。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由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国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目录
经过
《史记》有关记载
影响
典故

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即爆发在秦赵之间,秦后期的东征主要障碍便是赵,两国征战互有胜负。赵便成为秦的主要目标。原因不说了,廉颇率军抗之,秦不得进。两军相持,赵国小粮缺,向齐借粮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赵王只能选择决战。用赵括代廉颇,标志着赵从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对于赵括的任免,历史一直是否定的,在此不做评述但我的观点是赵括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年轻将领。 结果大家很清楚,赵主力被围且援军一直打不通包围线,最后40万赵兵被坑杀。我要说的是,赵前后因作战伤亡不过8万,而秦伤亡则过半约30万左右(秦总兵力在100万左右)。白起也正是看到赵兵顽强的战斗力和熟练的单兵战术,才动了杀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军在兵围的46天里,没有粮草装备的补给和援军的支援,军内皆食人尸,每天秦之轻兵(敢死队性质)不断的日夜进攻。心理和生理上以达极限,而坚持了46天实属不易。一个军队的战斗力在什么情况可以检验,就是在无外援且自己补给全无,对手强大的情况下显现的,而不是在其连连胜利中显现的。 战后,燕国以为赵弱,率军近40万分兵击赵,结果被赵打败不说,反被夺取好几个城池。分析:燕军之败有三,一师出无名,燕赵之间关系一向良好,两国几乎没有交过战,故燕兵对燕王攻赵多有不解而多懈志。二燕军分兵多处,希望依仗兵力优势在最短时间内攻占赵地,反而被赵各个击破。三燕军将领指挥能力不如赵,且燕兵作战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赵临时组织起来的下民的作战能力。赵胜亦有其三:一长平之败后全国悲愤万分,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长平之败后赵为防秦长驱直入,进攻邯郸已经在最短时间内组织了另一支生力军且连日操练,战斗力颇强。三赵之将领指挥艺术颇为娴熟,对付秦可能吃力但对付燕绰绰有余,赵民尚武。临时组织起来的即具备战斗力,加上燕军分兵作战胜利在望。
燕军在进攻赵地时,几乎每城都遭到了顽强的阻击,为赵主力分歼燕军制造了条件。最后在赵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下燕军一败即溃。最后燕王不得不出质子、割地以换被俘的近20万燕军。从中我们亦看到赵军作战力的强悍。
邯郸之战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原因:一长平之战秦虽胜但士卒伤亡近半,国内积粮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无力进一步攻占邯郸灭亡赵。二士卒长时间在外作战,士气低靡,战线太长补给困难。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乱,随时都有可能叛乱(其后果乱)。三魏楚蠢蠢欲动,其侧翼相当不安全(其后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赵和之求。 赵对于事后的割地却产生了分歧,细节不说了。最终赵王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这一切最终导致秦赵邯郸之战的爆发。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由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一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前各国的实力对比。
长平之战前,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开始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六国之中,赵国的实力较强。公元前260年,一场影响了战国历史的大战役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参战双方共动员了上百万的兵力参战,几乎出尽两国国中精锐。这次战役最终以秦国坑杀赵国降卒40万而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事力量对比(军队数量,装备,军种等等)
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各有多少兵力?赵军真的一坑杀了45万人吗?
综合秦、赵双方可能的最大兵力,以及长平之战双方可能的兵力分析,可以看出,赵的最大兵力应该不超过20万。的最大力量比赵稍大,但才20出头。我们可以先整理一些按照杀40万人的规模,显然秦军投入的兵力应该和这个差不多,40多万。再加上长平决战前双方的其他战斗伤亡,这加起来有几百万。所谓《战国策...

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还有打败秦国的机会吗?为什么?
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前 赵魏汉中,最强者是赵国。燕国位于北部,其实力一直是7个国家中最弱的。齐国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中,一直是秦国盟友,一个小二五仔。至于楚国,楚国地大人稀,军队质量一般,呵呵,庄王若是复苏或许还可能。当时赵国是秦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平衡器,但长平的战斗给赵国以毁灭性的打击...

战国时期七国强弱顺序是什么?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以外,其余的全都保存了下来。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灭四卿”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战国...

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此时其他列国为何不趁虚而入?
剩下的三国就是韩国、魏国和楚国,事实上长平之战韩国是参与了的,与赵国一起对战秦国,因为长平之战就是因为韩国而引发的,因为秦国攻打韩国的野王地区,导致上党郡成为飞地,于是上党太守就把城献给赵国,继而引发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前后,秦国与韩国一直有战争,而且韩国的实力非常弱,根本跟秦国无法...

长平之战是谁统领发起的?结局是怎样的?
学过《将相和》的读者都知道,当时的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而且军事实力很强,所以秦国不敢前来进攻。然而, 等到蔺相如不在了,廉颇也逐渐老去以后,秦国的实力则是越来越雄厚,早就具备了跟赵国决一死战的能力,所以秦国的国君发动了长平之战,由于双方的实力相当,所以秦国的国君决定要通过战略...

...这里面有疑问 长平之战的爆发时间是 公元前262年
长平之战史书上的记载是长平之战27年后秦国就一统天下这里面有疑问长平之战的爆发时间是公元前262年减去27年也就是说公元前235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但是历史上的记载是公元前221年秦国灭... 长平之战 史书上的记载是长平之战27年后秦国就一统天下 这里面有疑问 长平之战的爆发时间是 公元前262年 减去27年 也就...

长平之战中,如果韩信指挥赵军,白起指挥秦军,结局会怎样呢?
而如果这两位名将对战长平统帅,作者认为长平之战的结果必须也是一样的。原因如下: 其一、军队的战斗力。 战国末期著儒家思想家荀子对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曾有过这样的评语: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对于秦军在战场上描述: “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正面的长平战场显然没法切断,只能从侧面南北两个方向分别从魏国北上和赵国北部南下,但这样也是很难做到的,其实赵国损失的45万大军中有5万人是廉颇损失的,廉颇实行坚守不战的策略同样是有损失的。白起接下来能做的,就是寻找赵军防守的薄弱环节突破,如果找不到,白起就只能消耗赵军,任何实力逼得赵军...

天心区18931207502: 长平战前,战国七雄的军事实力对比如何?七国的具体兵力有多少?战力如何? -
连界宁可: 长平战前,战国七雄的军事实力对比排序应该是秦国最强,其次是赵国和楚国,然后是齐国和魏国,最弱小的是燕国和韩国

天心区18931207502: 秦赵长平之战前,谁更强大? -
连界宁可: 单独来讲比赵国稍微强一点,其实真的没有攻赵的实力,因为攻坚就算实力强很多也未必拿得下,且伤敌一万自损八千.虽然一开始秦军攻赵有点成效,但拖下去粮草不济,赵军固守,步步为营,丢失一地又建高磊防御,秦军要被拖垮的.且其他六国算是联盟,秦军采取远交近攻,又使离间计换了廉颇,诱使赵军野战,一鼓作气灭赵,其实秦军也是已经不行了,不然不会杀几十万俘虏,因为秦军接近断粮,不杀降军,大家没东西可以给那么多人吃了

天心区18931207502: 在战国后期长平之战前,赵国实力在战国七雄中排第几? -
连界宁可: 与秦国并驾齐驱,但蔺相如的死,廉颇被逐,长平之战后,一落千丈

天心区18931207502: 秦王灭六国时候 六国强盛实力是 什么样的?谁最强,谁最弱? -
连界宁可: 这个问题不能这样简单回答, 当时最有钱财的是齐国; 当时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楚国; 当时军力最强的是赵国;这3方面都不怎么样的是“韩国”.

天心区18931207502: 战国时期赵国军事力量有多强? -
连界宁可: 赵国的实力在长平之战前,是七国里面最有实力和秦国争夺统一大业的国家!我们先从军事上看!战国四大名将里面就有俩个来自赵国!廉颇 李牧(其与俩位是来自秦过的白起 王翦)由此可见赵国军事势力之强了!要不是白起当时坑杀了赵国四十万大军!恐怕历史就会变成另一个样了!经济上!赵烈侯在位时,赵国进行改革.赵烈侯采纳牛畜的建议,倡导“仁义”,实行“王道”,又采纳徐越和荀欣的建议,实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的用人政策,在财政上则“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史记·赵世家》),以增强赵的国力.与当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都是七国里面最成功的!

天心区18931207502: 赵国如何打赢长平之战 -
连界宁可: 首先说历史是不可能重演的. 赵国想称霸7雄不是不可能的,长平之战前.6国里仅有赵国有实力和强秦一拼.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经济据六国之首.赵国虽然经历武灵王改革军事有起色但是经济仍然占据下风. 这时候如果赵国想赢秦国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赵国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高.多少与秦国持平. 当时廉颇尚能为赵国出力,若果坚用廉颇,继续和秦国进行拉锯战,然后联系其余5国,怕是强秦也会忌惮的.只可惜任用了赵括,被白起坑杀40万赵人.最终6国也被强秦横扫了.、

天心区18931207502: 春秋战国时期,把七个国家从强到弱排列应该是? -
连界宁可: 战国初期:魏、赵、韩、齐、楚、秦 、燕战国中期:齐、秦、楚、赵、魏、韩、燕战国后期:秦、赵、齐、楚、魏、韩、燕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战国早期,...

天心区18931207502: 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国最强 -
连界宁可: 春秋早期,齐国首先称霸;之后很长时间一直是晋国和楚国实力最强;到了春秋末年晋国和楚国因内乱而有所衰弱,吴国和越国趁机称霸,但只是昙花一现. 战国之初,魏国率先变法,成为最强的国家,但因树敌太多而衰落下去.秦国和赵国在之后成为最强的两个国家,长平之战双方进行了大决战,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从此秦国一枝独秀,直到统一.

天心区18931207502: 赵国实力不如秦国,为何赵孝成王还急于同秦国开战?
连界宁可: 赵孝成王是赵国第八位国君,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在继位第一年,就联合齐国击退秦... 说起“长平之战”,未必人人知道.但要说“纸上谈兵”,就几乎无人不晓了.哦—...

天心区18931207502: 如果三家不分晋,战国会有晋国吗? -
连界宁可: 就实力来说,长平之战前胡服骑射的赵国未必就弱了.不过很不巧的是赵国贵族内讧和长平一败赶得比较近,于是才有点一蹶不振.魏国貌似是最早开始改革奴隶制的封国.第一个吃螃蟹的总是能占些便宜的.韩国.貌似不曾强过.春秋时各大国的目标貌似是争夺霸权,战国时则是积蓄力量以统一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未分家的晋国有可能会经历争夺天下的战国时期,并参与最后的决战.如果晋不分裂,那么最好的结果是其国内的六家大贵族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说不定会搞出一套寡头政治之类,后来的中央集权传统就未必会出现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