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学何以敢用,为己学何以承载》

作者&投稿:望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2020.4.13    佳豫

《不敢学何以敢用,为己学何以承载》(解读论语第57天)

日经第362篇(公冶长第五)

经典原文1: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能听到的都是言语,言语就永远停留在知识层面,只有知行合一,自己去领悟、去践行,才能参到人性的本质,才能寻得真理的天道。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同时,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孔子讲得比较多的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关于天理、天道和宇宙本体的东西就讲的比较少。

不是孔子不愿讲,而是凡事都要循序渐进,就跟我们上学一样,基础没有打好前就不能跳级,能跳级的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的。

就像造房子,地基没有打好就往高处造,那早晚会坍塌。

也就是说,你根都没扎好,一下就跟你讲宇宙天道,你听不懂,只会云里雾里。学习是需要常时熏修的,不是一蹴而就。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书院学习国学知识,就恨不得几天就能拿到结果,这是不现实的。

孩子学习现在的知识尚且需要时间的累积,那和我们相隔一定时间的传统文化,就更需要时间的熏陶了。

古圣先贤的智慧不可能几天就让一个孩子融会贯通,只能起到养成一个学习国学的习惯。

可是,很多时候,一会到家里,就会被打回原形,为什么?因为没有一个学习的环境,所以可以说造场如造命了。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一个扎根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沉淀,必然会有一定的领悟。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拔苗助长的后果就是长出空空的稻穗 。

儒释道三家,孔子讲得最少,但不代表孔子不知,只是讲得少。老子讲比较多一点。佛家释迦牟尼佛讲得最为完备。

而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其实跟佛法里头讲到的自性之学是非常相像的。

《道德经》四十一章里说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意思是说:有悟性的人听说“道”后深信不已,而且没有一点疑惑,它就是这么回事,并且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的去习练它、运用它。

悟性不高的人,听说“道”则有时将它放在心上,有时却忘得无影无踪。并且相信它和怀疑他的存在各占一半,也就是半信半疑。既不全信又有些信,既不否定又心怀一定的疑问。

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说“道”就大笑不止,认为荒诞不稽。之所以大笑,表现出鄙视、讥笑的语态,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本来就高深莫测,难以理解。如果人人都轻易理解的话,那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

由于年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悟性的不同,对“道”的认识、理解就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所以这就是孔子说的比较少的原因。他那么多的弟子中,也就出来一个颜回。

经典原文2: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同时还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路有一个难得的优点,就是听到夫子教诲,一定去力行。

同时闻道之后还没有能够力行的、没有去落实的,就担心自己又再听到夫子教诲,这不能力行的就变得愈来愈多了。

《弟子规》上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核是力行,光读书那叫死读书。

比如我们在书院要定期习劳,要早起练功,要熄灯早睡,吃饭要止语,见到老师要作揖行礼,参与农耕……就是说要把所学华为所用,而不是看一些表面的文字,体验才能出真知。

特别是作学问者,如果自己还没有真才实干的学问就出了名,那这不是好事,是祸不是福,普通话就是:名不副实。

这里的闻也有慎言的意思,多听少说。也说明子路是一个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人。

这句和上一句有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基础没打好,我们绝不去好高骛远,学那些空中楼阁的学问。

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国学中的《四书五经》时,首先要学《弟子规》。

《弟子规》就是《四书五经》的根,所学的《四书五经》的境界有没有反映出来,就看你日常生活一举一动有没有违反《弟子规》。所以,我们要重视《弟子规》,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从《弟子规》开始。孩子就不必说了,从小就把根立正,那大人呢,由于文化的断层,我们和孩子无易,所以也要纠偏。

不能去落到实处,就是徒闻,那徒闻就是白听了,浪费时间,也就是说还没有入门。

所以光听老师讲个知识,增长点自己的知识,能复制出老师的话,那都不能叫真学问。真学问是真正能学一条做一条,读懂一句落实一句。

子路都还只是升堂地位,还没入室,何况我们。所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论是求学类还是企业商道学习类,一定要找第一名为目标,看第一名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那么自己才有可能成为第二名。

子路对于闻和行都执着了,就得不到真正的道。他不懂其实闻即是行,行即是闻,闻和行是一不是二。

禅语: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大意就是不要执着两端。佛法里面有闻思修三慧:也就是一而三、三而一。闻即是思,思即是修。万物合一,它是一个递进循环的关系。学再多,看再多,最后当落实在行。


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是什么意思?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三、出处 选自王嘉志怪小说集《拾遗记》...

古文中“为”字用法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10)将来,将。将来,将。例:①众...

...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
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箱从师学习,不畏惧艰难险阻,常常说:人若是不觉习,那么何以成人?有时依靠树木之下,纺织茅草作屋顶,削尖荆条作毛笔,刻树流汁作墨汁,夜里映着星月光读书,光暗就捆匝麻蒿来照明。读书有会意之处,记在他的衣裳上,来记述事情。门徒喜欢他的勤奋学习,常常用干净衣服来换下。他...

学何以致用
学何以致用?关键是思考。换言之,就是要通过思考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本领。大量的政理论和业务知识,我们既要细心研读,更要认真思考,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提炼的本领,增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别人交流,正确分析和吸收别人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文言文中 为,以,相的解释?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13)为了。例:①愿为...

文言文“为”的意思,并举一个学过的例子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13)为了。例:①愿为...

为之文言文翻译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6)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8)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

金庸笔下的哪位女子,得了最强绝学却不敢学呢?
而这门武功比龙象般若功都强,基本上金庸笔下也没有比这更强的武功了。而郭襄最终却是没敢深入修炼这门武功,原因也很简单,她作为中原的武林宗师,又是郭靖黄蓉的孩子,怎么敢去学金轮国师的武功?岂不是会让自己被天下群雄耻笑?也正因为如此,郭襄错过了成为金庸笔下最强女子的机会。

未行文言文翻译
这23.人而不学,则何以成:人如果不去学习,凭什么成功?24.暗则\/缕麻蒿\/以自照:如果视线昏暗就捆麻蒿点燃它用来照明自己.25.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

有作为之人文言文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 (10)将来,将。例:①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荀子·劝学》的全文 -
束清赛乐: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蒋士铨读书这篇文言文 -
束清赛乐: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铨四...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孔孟论学》 -
束清赛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珐盯粹故诔嘎达霜惮睛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荀子不知下一句是 -
束清赛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是孟子的哪一篇文章? -
束清赛乐: 孟子·离娄下 离娄下·第一章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馀里;世之相后也,千有馀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离娄...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孔子的名言 真正的好人是让好人敬他,坏人怕他的原句 大概是这意思 -
束清赛乐: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全文 -
束清赛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律》,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诸葛亮的诫子书 -
束清赛乐: 孔臧板: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溜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逢蒙学射于羿的原文 -
束清赛乐: 原文 逄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弟子也,亦能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7571946993: 道家中的道怎么理解? -
束清赛乐: 概念: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构成世界的本体;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作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