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怎样翻译?

作者&投稿:羊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专业文学翻译需具备哪些能力~

一、首先是语言能力
文学翻译要求中、外文水平都要非常强悍,但这还远远不够,知识面还要广,要有文学修养。此外,翻译经验也相当重要。另外,翻译态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漫不经心,不负责任,哪怕你水平再高,也出不了精品。许多原著,连国外的编辑和校对都没发现的差错,译者发现了,因为他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过眼,过脑。这也说明,译者需要多么细心和认真。
二、文学翻译需耐得住寂寞,需长时间打磨
文学翻译的性质决定它注定是孤独的,需要长期伏案,内心平静,远离尘嚣,要耐得住寂寞。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文学翻译就像为人作嫁妆,翻得好了,读者会认为是作者写得好;原著有问题,肯定是译者译错了。反正,好事是别人的,责任是译者的。
好的译著是需要打磨的。翻译前,需要在思想上、知识储备上、资料收集上进行准备,译完之后,要不断修改、完善。我的习惯是译完之后要“冷却”一段时间,把它放在一边,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把它当作是别人的翻译作品,客观地进行修改,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
三、文学翻译是特殊的文学创作
同一部原著,由不同的译者来翻译,译文会不一样,有时会很不一样,也许,内容并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但文字的质量、文学的味道会相差很大。文学翻译跟译者的文化素养、生活经历很有关系。文学翻译也是需要激情、需要想象的,尤其是诗歌的翻译,蹩脚的翻译会把一首诗歌译得味如嚼蜡,而好的翻译则能锦上添花。当然,文学翻译的这种创造是有前提的,有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尊严原著,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由此看来,一名出色的文学翻译家,应该具备能力以及应当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具大的。

1 文体对等
不同文体的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面对不同文体的作品,译者要自动“切换”至不同的“翻译模式”。即译员在着手翻译作品之前,首先要定位源语文本的文体,从而确定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即达到源语文本的文体和目的语文本的文体对等。此外,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其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各不相同。优秀的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会充分考虑如何处理不同语言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既然存在差异,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完全传达或体现在目的语文本中,译者能做的是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缺失。
在翻译前,首先通读源语文本,将文章定位为文学类作品。相应地,种瓜得瓜,译文也一定是文学类作品。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要以“文绉绉”的口吻去措辞、译句、谋篇,而非口语化的表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上文学的“烙印”。
2 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又叫语篇对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不仅单分析语言本身,还要看语言是怎样在特定语境中体现意义和功能。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下确定其特殊的内涵。其语义单位和语义成分要在上下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语义的翻译转换。
例:Often, as his letters show, his powers of expression overflowed the bounds of 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
从字面意思来分析原文,得出的译文是“通常,正如他信中显示的,他的表达力超过了他所掌握的媒介的界限”。但是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the medium which he mastered”实际上指的是钢琴,而非其他表达媒介或工具。从下文得知他抒怀的方式不止弹琴这种方式,他的写作能力也非常好。因此根据上下文语境分析,深挖出了原文的深层涵义。经过对译文的转化和润色后,得出的译文是“只要读一下他的信件就不难发现,贝多芬不仅只会借曲抒怀。”由此可见,上下文语境对翻译的帮助和制约作用。
情景语境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根据语境中交际的人际关系和内容来确定语言现象中的语言的确切涵义,从而判断译文的选词。
例:Once, when walking through the streets of Weimar, Beethoven and Goethe became aware that the Imperial family, 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 was approaching them.
这段话描写的是贝多芬和歌德走在威玛街上偶遇到“accompanied by a glittering cavalcade of courtiers”的皇室人员,这里的“glittering”和“cavalcade”基本呈现出了街上列队整齐、臣伴左右的景象。根据当时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当时庄严肃穆的盛况。因此,根据当时情景“accompanied”应翻译为簇拥,而非伴随、陪伴,因为簇拥一词更能再现当时的情景。因此译文应为“一次贝多芬和哥德走在威玛的街上,见到一队皇家人马在众大臣的簇拥下走来”。
文化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文化及社会心理等。翻译的内容不仅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不同语言符号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到翻译中的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就涉及到翻译时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归化策略,还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采用异化策略。就本文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
例:Men who possess great character as well as genius have always been sure of their worth to the world.
这句直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他们对世界的价值。这种译法显然是可取的,毫无诟病。但是在文学翻译中要获得精彩的译文的话,不只是传达原文的直观意思。能把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或目标语习惯的俗语或诗句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就能变成更加地道的本国语言。译文如果意译为:“拥有伟大人格和天才智慧的人总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更能深入目标语的文化习惯。
3 句法对等
英汉翻译中如果句句皆能达到对等的话,那全文的也就相对做到了文体对等和篇章对等。
例:there would have remained the life-story of a man whose character was supreme in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
译文:他的一生仍然光辉灿烂,他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的人格魅力也已可圈可点。
原文为“in the resistance of evil, and in defiance of the blows of fate译文为“不向邪恶妥协、不向厄运低头”,笔者认为这已经做到了句法对等,原文和译文句式形成了对仗。
但是汉英语言在句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例如,汉语没有关系代词,这就意味着在英汉翻译时,需要考虑定语从句的次序和组合。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句法重组也是翻译的一大难题。
例:Perhaps it was this last trivial circumstance that set off the fiery spark of indignation in Beethoven, who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would have acted just as one of the crowd.
原句中将“circumstance”的定语后置,同时贝多芬的定语也后置了,直接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话,显然不符合汉语句法结构。汉语中定语在核心词前面。在翻译中遇到后置定语的句子,就需要重新调整句子,这时就不能做到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的完全对等了。根据汉语句法结构语言顺序重组之后,译文为:通常情况下,贝多芬本也会随规从俗,但可能正是这微不足道的插曲最终让贝多芬忍无可忍。
4 词汇对等
两种语言间,没有哪两个词的意义是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的“饺子”
和英语的“dumpling”的所指等值吗?根据英语国家的饮食文化可知,他们的餐桌上是没有在做法和用料上和饺子一样的食物,所以实际上“饺子”和“dumpling”是不对等的两种食物,在意义上也是不等值的。所以在翻译中遇到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字空缺的,译者通常会采用加注、解释的方法。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没有绝对的功能对等,只有相对的对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在翻译实践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对等而“生拉硬拽”的翻译,失去原文应有的风姿。尤其在文学翻译中,勉强的对等会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美感的缺失。所以,对于功能对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的是能对等则对等,不能对等则灵活翻译。

  •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

  1.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3.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6.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7.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8.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9.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10.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11.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12.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3.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4.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5.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6.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17.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18.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9.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20.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21.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22.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23.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24.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论语·为政》原文及解释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

《论语·为政》原文及解释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

论语。为政全文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怎么翻译。
翻译:用道德来统治国家的人,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出自战国孔子的《论语·为政》。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出自哪里
《为政以德》选自孔子《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为政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它星辰环绕着它而摆布。”2、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出自哪里
意思: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注释: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新,刚刚学到的知识。读解:温故而知新的下一句是【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有四解。一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出自哪里
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注释: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北辰:北极星。所:处所,位置。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

《论语·为政》是什么?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翻译) -
只爱全威: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赏析: 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
只爱全威:[答案]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论语为政篇翻译
只爱全威: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居在自己的位置,而群星都环绕着它.”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论语:为政篇第二 意思 -
只爱全威: 《论语》一共分为二十篇,《为政篇第二》是其中的第二篇,之所以起名为“为政”,是因为第二篇第一章的开头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取孔子这句话的开头两个字为篇名. 就像《学而篇第一》一样,是因为第一篇的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求《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翻译 -
只爱全威: 意思: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论语 为政第二》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详解: 君子与小人...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只要译文,文字的 -
只爱全威: 俺来回答: 1、学而篇第一 1·1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2 「译文」 有子说:...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请翻译论语为政第二要写出每句的原文还有每句的解释最后是每句的译文 -
只爱全威: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白话解:孔子说:「诗经三百首,可以用其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即是:心里没有邪念.」 ※ 心为根本,心无邪念即心正,心正则身正,言语行为皆正矣.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论语《为政第二》篇中子曰:“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请以翻译要求“信、达、雅”中的“雅”解释 -
只爱全威: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处).” 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见义不为,非勇也的意思 -
只爱全威: 意思: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为:做;勇:勇气;也:表判断语气,译为“是……” 读解: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都安瑶族自治县15578371952: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翻译 -
只爱全威: 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就不被外界迷惑;五十岁明白什嚒是天命;六十岁就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七十岁时就能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不会超越法度礼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