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治国之道?

作者&投稿:阴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道德经》集中地反映了老子的思想。本文选出《道德经》中有关治国的八个主要内容,逐个分析解释,概括出老子治国的基本思想。

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君主如果不崇尚贤才,社会就不会出现为了领先别人而互相压制争抢的现象。君主如果不崇尚贵重的物品,人民也就不会崇尚贵重的物品,就没有人去偷盗了。

不崇尚贤才,把贤才与普通人同等地看待,是一种彻底的人人平等思想。“不贵难得之货”,就是把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与普通东西平等看待。这是对各种物品的平等思想。

这两种平等思想,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时才能普及。

这两种平等思想,只有不争夺利益的人,才能做到。

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无为”就是没有作为。有些人认为“无为”是不妄为,按照规律做事。这是对“无为”的中等层次理解。

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道”演化出了宇宙万物。但因为它毫不显露自己,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知道它有什么作为。因此,老子把“道”说成是“无为”。

人也是一样,没有作为才能称为“无为”。

君主没有作为,人们可以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工作,国家便会自动地发展繁荣起来。

只有不争夺名利地位的君主,才能面对国家事务不去作为。

君主好静,民风自然就会端正。

争夺利益心强的人,必然积极地去作为。只有不争利益的人才能好静。

所以,只有不争夺利益的君主,才能“无为”和好静。

三,“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治理国家时,使用智慧和技巧越多,国家会越乱。不用智慧和技巧治国,国家才有真正的福。

追求利益的心理越重,就越会采用各种智巧做事。

不追求利益的国君,才能不用智巧治国。

四,“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想要处于人民之上,就必须以谦下的态度对待人民。总是站在人民后面,才能在国家中领先。

有些人为了得到高高在上的地位,用尽心机,甚至使用诡诈手段,后来反而身败名裂。

以谦下的态度对待人民,不争先、甘居人后的人,人民会认为他是具有高修养的人,应该向他学习,他才是真正在人民之上的人。

只有不争夺利益的人,才能以谦下的态度处事,甘居人后。

五,“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有些领导用压制下属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威严,却引出很多反抗,反而威严少。

不想有威严,对下属没有压制,也就没有反抗。

所以,不想有威严,才有真正的威严。

争夺利益心强的人,就会想通过有威严获得利益。

不争利益的人,才能不想有威严,才能有大的威严。

六,“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可以象烹饪一条小鱼一样,用很简单的方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使自己的家族后代永远统治国家,用尽各种残酷手段,结果只统治了14年就被推翻。

真正会治国的国君,治国时就象烹饪一条小鱼一样,只用很简单的方法。

汉朝初期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就吸取了秦朝亡国的经验,实行简单温和的政策,下放权力,减赋税,减兵役,使国家繁荣富强起来。

只有不争利益的国君,才能使用简单的方法治国。

七,“上者,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上等的领导者,因为没有什么作为,所以下边人只知道有他这个人,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这就是老子说的“无为”的领导者。

次一级的领导者有很多作为,积极地为组织的发展考虑,工作积极努力。下边人愿意亲近他、赞扬他。

再次一级的领导者,强力地压制下属以获得威严,结果下属都畏惧他。

上等的“无为”领导者,之所以没有作为,就是因为他不想争利益。但他领导的组织却是最繁荣的。

八,“为无为,则无不治”。

领导者如果毫无作为,国家将会没有任何治不了的事。

无为治国的基本思想就是权力下放。

国君不管理国家,权力下放给政府。政府少管理国家,不少权力下放给人民。让人民有更多自主权,自主决定怎样生活和发展。

老子的无为治国方法是超群的,是对人类和社会规律深刻洞察的结论。历史上的君主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的“无为而治”,只有将来人类社会达到高度文明,人民具有高度的自觉工作能力后,国家领导者才能把权力下放,很少管理或不管理国家,实行真正的“无为而治”。

以上八条就是老子无为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庸”之道新解:何为“极高明而道中庸”?
为解释中庸治国之道,《中庸》还举了一个著名例子。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舜治理百姓,善于综合各种意见,如对错、“过”与“不及”,融合汇通,最后采用“中庸”之道治理天下。 据钱穆先生解读,中庸辩证法的要义是,不守两端,取其中间;去绝对之善(圣人之贤)和绝对之恶(愚人之不肖),以中间状态作为道德标准...

老子所说的“仁”到底是什么意思?
杂谈老子的“道、德、仁、义、礼”笔者理解实际上这五个字说明的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所有现象分不同层次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如果用现代语言来描述的话,老子的《道经》是指自然哲学或自然辩证法,而《德经》则是指历史哲学或称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仁是指社会管理科学,义是指道德行为...

老子第五十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解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道德经》讲了什么?
该经分上下两篇,上篇讲道,下篇讲德,共81章,文笔简洁,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其深刻的哲理。《道德经》不仅是道教知识的宝典,而且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以恢弘的气势,深邃的智慧,富有诗意的语言,发天人宇宙精微之学,阐修身治国之理,倡人生真谛之奥,给人以无穷的思想启迪。其中既有...

《吕氏春秋》认为君道应该怎么样
《贵公》篇将“公”理解为“道”,理解为“天”之德,并由此天之道来说明君主治国之道,这种说法源出道家老子[12]。《贵公》篇有一些语句明显系化用《老子》之文[13],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吕氏春秋》所说的“利而勿利”,无疑有着道家学说的浓厚影响。《恃君》篇是从君道出于利群的角度来论说“利而物...

为何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原因还是什么?
其实要理解这句话是要适应特定的环境的,只有当活动活不下去的时候才适合使用,在那样子的情况下,死亡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威胁,而假如在一个和平环境,歌舞升平中,死亡,确实可以威胁,恐吓很多人,不是,另外还有一句古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嘛,在说蝼蚁尚且偷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隐含的一...

道德经为何叫道德经,何为道,何为德?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关于老子的作文(2)
正是这一事物使人们在理解老子的哲学时不致于落入空洞的玄思,也不致于把守柔守弱看作是没有骨气和能力的表现。对水的深刻体察使人们很快能够进入老子的思想情境中,从而感知到一种精神上的抚慰。所以后世道家像庄子,也多以水为活动的背景,如北溟,如秋水,如濠上,并且更创造了一个影响久远的类似老子的渔父。不过...

孔子和老子以及孟子他们的道学观念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支持什么理论?_百度...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理解,一向强调忠孝安邦、礼义治国的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之类的喟叹。 显然,在这种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一种艺术的经验和美的享受。因为说到底,“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这类包含着艺术和美的...

长沙县13754483801: 老子的治国思想在哪老子的治国思想 -
斐狗曲匹: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西汉初年"修养生息"的政策上,当时国家凋敝,百业待兴,而老子的清净无为,无为而治正好为统治者所用.但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并不是照搬老子的学说,而是一些学者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形成的,称为"黄老学说",更好的为统治阶级服务.

长沙县13754483801: 老子说过一句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钱而民不害. -
斐狗曲匹:[答案] 老子的“道”的哲学主张顺应大道之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治,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大前提. 以上一段话,大概意思就是: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百谷之王,是因为江海能够自处于谦下的位置,而河川自然流向大海,江海自然能够成为百谷之王.因此...

长沙县13754483801: 老子《道德经》中“治大国,如烹小鲜”你如何理解?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大概300字左右 -
斐狗曲匹:[答案]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 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

长沙县13754483801: 一、谈谈你对“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解.它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治国思想? -
斐狗曲匹: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的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 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一种解释说,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

长沙县13754483801: 如何认识先秦时期的无为而治思想 -
斐狗曲匹: 无为而治,要理解这种观点,首先是要清楚它被提出来的时代背景,其次是作者(老子)的根本思想核心,最后才是此观点相比起当时的社会背景要求,在现实社会中的政治方向与思想指导.第一,时代背景,当时是西周结束,春秋之初,乱...

长沙县13754483801: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不要个人资料,只要思想. -
斐狗曲匹:[答案] 孔子: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

长沙县13754483801: 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
斐狗曲匹: 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更多基础性的工作. “无为”,只是一种无形之为,如精神及上层建筑层面.“有为”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行为,如个体或组织在物质层面更易于取得显著成绩.无为而治,在球队的管理过程中,球队的所有者,如国家、企业等均只能做“无为”的工作,即球队所有者不可能亲自参加比赛,只能在球队的其它方面完成各种工作.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是要在社会的法律、道德及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以保证社会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让社会成员及企业等组织能正常运行.故无为而治是中国历代的最好治国行为.

长沙县13754483801: 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
斐狗曲匹:[答案] 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长沙县13754483801: 历史里面的,老子的“无为而治”怎么理解
斐狗曲匹: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

长沙县13754483801: 老子思想的精髓 -
斐狗曲匹: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