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诸葛亮故乡

作者&投稿:磨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的故乡是南阳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是汉朝的陪都,特别是东汉。当年刘秀起兵于南阳,南阳相当于现如今的直辖市。怎么现代人把诸葛亮自已的话都推翻了?襄阳在那时叫南郡!可不是南阳郡。南阳可从来没有被襄阳管过。当年岳飞在南阳卧龙岗武候祠里专门写了出师表。襄阳有吗! 问题补充: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严从在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赵均: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等 那为什么在后来会出现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了呢?宋元对峙时期,宋朝的官员已经不能到金人控制下的躬耕地南阳去拜谒诸葛亮了,只能到诸葛亮的留学之地隆中去拜谒。但岳飞除外,岳飞北伐中原,班师路过南阳武侯祠,曾在武侯祠内书写诸葛亮以明志。其序为:“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到了元明清三代,又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否定了襄阳说。如“卧龙岗在南阳县境,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十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诸葛草庐,在南阳县七里卧龙岗”

求采纳

http://www.0898.net/2005/12/07/205132.html
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节选了两篇关于诸葛亮的古文:一是《隆中对》,二是《出师表》,如此集中地反映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在解放后的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可是,在教材使用中,人们却发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隆中对》的题解中注明:“隆中,山名,在现在的襄樊。”这倒不错。其次,在《出师表》中对“躬耕于南阳”的解释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这倒让人纳闷了:湖北的襄阳在汉代属南郡,与南郡一水之隔的南阳郡辖37县,是并立的两个郡,南阳什么时候到南郡去了?第三,教材前边的彩页上,上边是岳飞书写的《前出师表》,下边是隆中的武侯祠牌坊,给人的感觉是岳飞书写《前出师表》是在隆中所为。岳飞在南阳武侯祠一气呵成的书法名篇《前出师表》,这可是没有争议的!更见“技巧”的是岳飞的这篇书法有头有尾,就是没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话,因为这是诸葛亮说的,如果有了这句话,躬耕地的“隆中说”岂不是动摇了?把这三处联系起来看,似乎存在一条明显的逻辑推理:《隆中对》应是在隆中的谈话(其实应该是《草庐对》),南阳又在襄阳,岳飞书法《前出师表》和古隆中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似乎真的是千古铁案了。

正当人们对国家颁布的通用教材何以出现如此错误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2003年7月18日《襄樊晚报》刊发了该报记者释喻的文章——《〈隆中对〉复出的背后》,该文用五个部分(起源、提案、奔波、成功、声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襄樊方面为使《隆中对》重上语文教材而五上北京“做工作”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内幕。文章还引用一学生家长的话说:“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毕竟在教科书上已经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明白了。”他们“明白”了,我们却糊涂了——到底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

南阳、襄阳的躬耕地之争,绝不是从兹而始,但为了争名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竟然不惜五上北京“做工作”,这种事情也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不知道诸葛亮地下有知,听到这样的事会哭还是会笑,抑或是哭笑不得。

诸葛躬耕在南阳

关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之地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作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西晋陈寿在其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全文收录了诸葛亮的《出师表》。

至东晋时期,王隐所撰《蜀记》称隆中有诸葛亮“故宅”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称隆中隶属南阳郡邓县,由此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自习凿齿肇始,南北朝时期不断有记载襄阳隆中与诸葛亮有关的文献,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根据东晋时期的王、习诸说,再加上自己的臆断,将诸葛亮的“家”、“宅”明确为躬耕之地,自此而后,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正式形成。

此后唐、宋、元、明诸代,议者纷纷,争持南阳、襄阳者各执其说,互不相让,明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未知孰是,在书中既说襄阳三顾,复云南阳躬耕,云里雾里,让人不明就里。至清代时,双方争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以至于当时在南阳任知府的顾嘉蘅作了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虽意图息事宁人,但却并不能让双方心服。

1987年,国家决定发行“三顾茅庐”邮票,“三顾”事件发生于何处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引发了一场波及全国的学术之争。待到邮票问题尘埃落定,南阳方面小胜一局的情况下,却又出现了舆论大哗的“教科书事件”,本报曾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教科书事件中的南阳襄阳躬耕地之争,已经不再是一场学术之争,而是变成了一种利益之争。”

《隆中对》这个名称,其实本应作《草庐对》。陈寿整理《诸葛亮文集》的时候,用的还是《草庐对》这个名字,至南朝梁昭明太子《文选》收录此文时,惑于习凿齿《汉晋春秋》所言,定名《隆中对》。后世以讹传讹,而清代流传最广的古文读本《古文观止》也沿用了这个说法,这大概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主要依据。

之所以会出现襄阳与南阳的“躬耕地”之争,是因为诸葛亮既曾生活在襄阳,又与南阳有着不解之缘,他是先随叔父到襄阳投奔刘表,又因叔父病亡自己不愿投靠刘表,转入南阳并躬耕于此,所以襄阳有诸葛故宅,南阳则为躬耕之地,三顾茅庐的事就发生在卧龙冈上。

隆中原本属南郡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明确无误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南阳的武侯祠应当是名正言顺的。襄阳方面则说,诸葛亮隐居隆中,而隆中当时属南阳郡的邓县。因此隐居隆中即躬耕南阳,隆中才是诸葛亮真正的隐居之地。这是南阳、襄阳两地争论的焦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汉代的南阳郡究竟包括不包括隆中?

“隆中”这一地名,较早出现于东晋王隐《蜀记》及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里的“隆山”是否即今日隆中呢?并不一定。因为李兴谓“天子命我于沔之阳”,这个“阳”字值得研究。中国古代一般是山南水北曰阳,汉代也不例外。这里的“沔之阳”,指的应该是汉水以北,那就显然不是今日汉水以南的隆中了。

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讲得明确一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然而,习凿齿“隆中属邓县”的说法,目前尚未从汉晋的史籍中找到根据。南阳郡之得名,基本上符合古代山南水北之意。《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以北。”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南阳人张衡曾表述自己的家乡为“陪京之南,居汉水之阳”。即是说,南阳在洛阳之南,居汉水以北。《晋书·地理志》记“荆州”时,曰:“六国时,其地为楚。及秦……以楚之汉北立南阳郡。”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也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这些记载,都说明汉代的南阳郡是在汉水以北。而襄阳则隶属于南郡。据《秦会要订补》中的《名胜志》引习凿齿《襄阳记》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看来,秦汉时期的南阳郡和南郡是以汉水为界的。当然,这种以汉水为界的并不绝对。它只是就一个大的区域范围而言,即南阳郡的大部分地区在汉水以北。因为秦置南郡、南阳郡之初,以汉水为界,汉代已开始突破了这种界限,如南阳郡之武当、筑阳两县在汉水以西即是。然而就山都到襄阳东的百余里地而言,直到东汉末年,两郡仍以汉水为界。

若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汉水自武当县起,从西北向东南流。过了山都县(今湖北谷城南),则开始向东流。襄阳东地又折向南流。一般所说的汉水南北即是指从山都南到襄阳东这一百多里间。既然南阳郡和南郡在此以汉水为界,位于汉水以南的隆中怎么能属南阳郡的邓县呢?难道隆中竟成了“阿拉斯加”一样的“飞地”?

再从南郡和南阳郡建立的时间来看,南郡建于公元前278年(《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南阳郡则建于前272年。南郡的建立早于南阳郡六年,秦在汉水以南置南郡时,不可能独独留下一个隆中,六年以后再划归汉水以北之邓县。另外习凿齿自己关于襄阳、南阳的记载也多歧异之处。习凿齿既在《襄阳记》中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未言汉代有所改易,又说隆中属汉北之邓县。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刘备至襄罪“擅兴”

刘备三顾诸葛草庐,那么诸葛亮的草庐或者说他的躬耕地,应当在什么地方呢?以古代将领领军之通制,应在刘备驻屯的新野城附近的某个地方。

我们可以从刘备与刘表的关系看躬耕地的所在。刘备来到荆州后,从军队到驻兵地乃至军粮的供给,无一不是从刘表手中得到的,事实上已经成为刘表麾下的部将,自然要处处受其节制。况且新野之地北有强敌曹操,南有“带甲十余万”的刘表,而刘备自己势单力薄,不敢轻举妄动,“备时羁旅,客主势殊”,只能老老实实地寄人篱下,为刘表防守荆州的北大门。

尽管刘表对刘备是“以上宾之礼待之”,然而并不信任他,此中主要的原因是刘表“惮其为人”。刘备自起兵以来的10多年里,始终没有争取到自己的固定地盘,掌握的军队数量也不多,他先后投靠过曹操、袁术、袁绍等人。由于他暗中培植个人政治势力并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时间不长,不是被人驱赶出去,就是他叛离对方。因之时人如曹操、孙策兄弟以及陆逊等人都骂他是“奸猾”之人,刘备朝三暮四,对他的为人刘表心里颇为清楚。而刘表在性格上又恰恰是个“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心胸狭窄之人,所以他对刘备表面上虽然“厚待之”,但在内心里却是很不信任的,“然不能用”,“不甚信用”。

建安十二年春夏之际,曹操北征乌桓,这时“刘备说表袭许,表不从”。曹操率军北上亲征,趁其后方兵力空虚,刘备建议攻打许都,应该说这个建议是正确的,但是刘表对他怀有戒心,并未采纳。为笼络刘备,刘表有时把他请到襄阳来“宴会”一番,做做“外貌儒雅”的表示,以安抚其心,让刘备防守好北大门,但对其始终是采取不信任的态度,“重任之则恐不制,轻之则刘备不为用”,所以刘表不能不对之多加防范。随着刘备在新野驻屯日久,影响逐渐扩大,刘表对他的戒心就更大了,“表疑其心,阴御之”,对其警惕性更高了,不会允许刘备随意到自己政治和军事重地襄阳来的。而刘备对刘表的此种态度不会没有觉察,无奈自己正处于走投无路之时,没有办法。

秦汉时期有普遍实行的著名军法——“擅兴法”,此法规定:率兵将领未经皇帝或上级主将的命令擅自发兵,或是将领擅自出界、离部,都要受到军法的严厉制裁。《汉书·功臣表》载:“侯李寿坐为卫尉居守,擅出长安界,送海西侯至高桥……诛。”李寿乃京师宿卫军官,未经允许擅自离开长安城送客,依军法被处以死刑。又《汉书·王尊传》载:“护羌转军校尉王尊,于押运军粮途中,遭羌族军队包围,尊以千余骑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属,会赦免归家。”可见军法规定了对将领擅自出界和离部是要严惩不贷的。

汉末军阀混战乃至三国鼎立时期,军阀们对各自的率兵将领和士兵都控制得极为严格,因之也都在坚持实行“擅兴法”和“士亡法”。曹操“时天下草创,多捕逃,故重士亡法,罪及妻子”;孙权“时法:谋叛,刑三族”。实施此法的目的不外乎牢固掌握将领和军队,把握战机,以取得战争胜利。

寄人篱下的刘备自然懂得违反“擅兴法”的结果,只能忠于职守,在刘表指定的驻军范围内活动,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刘表的命令他是不敢擅自兴兵或外出的。建安七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建安八年刘表“使(备)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说明刘备的军事行动是受刘表节制的,没有刘表的命令他绝不能擅自行动。

从新野到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直线距离有一百多华里,古代军将最方便的交通工具莫过于骑马。刘备三顾诸葛草庐,兴师动众,惊动乡里,刘表对此不会没有耳闻,这肯定会触犯他的“疑忌”之心,而且刘备的举动一旦超出新野地界,擅离部属,就违反了“擅兴法”。刘备绝不会冒此风险,到襄阳的隆中去访求诸葛亮的。因此诸葛亮的躬耕地不可能在襄阳隆中。

掩映于苍松翠柏中的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当年曾经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全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的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位于南阳市区的卧龙冈上。据说从晋代开始,南阳人就在卧龙冈上建祠修院,对诸葛亮进行纪念。以后历经兵火,屡建屡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按照原貌再次重建。

在元、明、清历朝的《南阳府志》中称:“卧龙冈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这一段文字描述了卧龙冈的地理形势,它绵亘数百里,宛若一条回旋的巨龙。显然,这里是风水宝地,因号曰“卧龙冈”,诸葛亮则选择于此躬耕陇亩,并因地而“藏修发迹”,人称“伏龙”或“卧龙”。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冈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冈曰卧龙冈,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冈居住过,卧龙冈即武侯躬耕之处。

诸葛亮躬耕地是千年历史疑案。依我之见,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因为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后出师表)中,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山东人;也可以说自己家住哪里。偏偏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呢?诸葛亮深知他自己是名人,所以在这重要的文献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纪念诸葛亮,学习诸葛亮,可有的人为什么连诸葛亮自己说的话都不信?还谈什么敬仰之情!为什么魏国降将黄权没有去湖北或山东去祭祀诸葛亮?而跑到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

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证据之三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证据之四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证据之五 "三顾桥碑”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1968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证据之六 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李兴为刘弘代写了《祭诸葛丞相文》,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然而,“襄阳说”抓住这篇《祭文》断章取义,认为“于沔之阳”就是在襄阳诸葛亮故居。其实,这是误解,古时人们俗说“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说的“于沔之阳”,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活动,并不是沔南的襄阳故宅。

证据之七 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亮初亡,黄权则是最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刘备袭取益洲后,任用其为代理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任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洲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将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从,一定要率兵亲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故而降魏。先主叹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及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即和南阳同乡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修建了一座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证据之八 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证据之九 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证据之十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成都武侯祠大门左侧碑亭中,矗立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碑文开头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这说明裴度对先贤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及业绩都作过研究,是很了解的。裴度称赞诸葛亮是一个“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碑文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像这样年代久远,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碑刻,能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证据之十一 唐代大量文献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唐代,诸葛亮已名扬天下,大量文献和碑刻记述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以及卧龙岗、诸葛庐等方面的事迹。如,唐刑部员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吕温在《诸葛武侯庙记》称:“胥字南阳,坚卧待主,三顾缜说,群雄粗定。”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称: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证据之十二 宋代坚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人越来越多
例如朱黼在《评诸葛孔明》称:“孔明高卧南阳,自比管乐,世人莫之许也。余窃论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俦也~~~~~夫孔明之于伊尹,所遇虽异,处心则同。夫躬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躬耕南阳而吟‘梁父’之诗,同一隐晦也,聘三往而后起,驾三顾而后从,同一出处也。”
宋司马光在《咨治通鉴》中云:“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些资料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

证据之十三 岳飞谒南阳武侯祠并手书“出师二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诸葛亮十分敬慕,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过南阳挥毫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证据之十四 元代文人学士咏赞诸葛亮躬耕南阳
元代江西儒学提举杨维镇在《孔明自比管乐论》称:“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观之,其才业则过于管乐”。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丞相诸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证据之十五 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钦定的。
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谒诸葛亮祠,“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此工程计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 。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给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元代翰林学士,湖广京山人,当时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碑文,应该说是可靠的根据。

证据之十六 明代官方志书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
明代,诸葛亮躬耕南阳进一步得到官方听肯定,并载入史册。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明嘉靖南阳府志》的说法,大致与《大明一统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经河南等处布政司奏请,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

证据之十七 明代不少碑刻记述
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宪皇帝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

证据之十八 明代名仕极为关注南阳武侯祠
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 明代诗读蜀地新都人叶桂章在《武侯记》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证据之十九 康熙乙酉年编印了《龙岗志》、《忠武志》二书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清澎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证据之二十 清重修武侯祠及诸葛书院碑记的论述
清鹿佑在《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实兼备圣贤礼用之学,考其生平行事,无不原本经术,与三代之英相颉颃,方其躬耕陇亩,三顾而始出草庐……。
清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元至正十年,敕改为诸葛书院,聚生徒,拨瞻田,使学于其中。昔自明季委为灰烬,……。”

证据之二十一 诸葛亮在南阳曾有多处活动遗迹
史载,诸葛亮在南阳,还有多处活动遗迹,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主国隋时物,则去三国未远,当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证据之二十二 诸葛亮曾在桐寨铺诸葛庄购田耕种
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

证据之二十三 葛亮《远涉帖》叙论称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之《远涉帖》,始见于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远涉帖》是诸葛亮唯一存世的临仿本,“草书叙论”则提供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

证据之二十四 历代文人学士赞颂诸葛武侯
历代文人学士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赞颂诸葛武侯,从中可以窥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踪迹,现选列数首: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唐 李白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南阳》 唐 胡曾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当此时,卧龙独摧藏。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先。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疆。

证据之二十五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在元、明、清历朝的志书中,均明确表述了诸葛亮当年躬耕和受三顾于南阳卧龙岗。志书中称:“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岗曰卧龙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认为,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居住过,卧龙岗即侯躬耕处。

阳证据之二十六 刘备三顾草庐只能在南阳卧龙岗
在《三国演义》中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当时,刘备屯兵拳野,至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襄阳人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在隆中”,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刘备屯新野。刘备为扩充自己势力,积极招贤纳士。“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种做法,引起了刘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阴御之”,即派人暗中监视。因此,刘备不可能 毫无顾忌地三次渡汉水到襄阳隆中三顾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证据之二十七 东汉时今隆中不属南阳管辖
东汉时襄阳隆中不属南阳郡管辖,是诸葛亮躬地之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坚持襄阳说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所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习氏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南阳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设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汉水东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南郡建立时不可能独将汉南隆中一小块留下,待六年后南阳郡设立时隔江划给南阳郡。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从秦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汉水之南,因此,东汉时它隶属南郡而不归南阳郡管辖。

证据之二十八 邓县不是邓城,两地不能混同
据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古邓国,汉置县,原南阳郡。”又载:“邓城始建于晋,属襄郡。”《汇篡》释例曰:“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曰:“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从以上资料看,邓县不是邓城,两地相隔百余里。
那么,邓县辖不辖邓城?也是辖不辖隆中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邓县从来没有辖过隆中,理由是南阳之邓县,与隆中相隔有山都县和朝阳县,加上相隔 一条江,邓县如何管辖隆中呢?习凿齿由于忽略上述事实,撰写《汉晋春秋》时,误以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以晋时的行政区划来证汉末人物的活动,是有违史实的。

证据之二十九《隆中对》篇名不妥,应为《草庐对》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把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中,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清代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记,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风》却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强加,后又以讹传讹。

证据之三十 躬耕地、寓居地、纪念地各有不同内涵,不能等同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均自表“躬耕于南阳”,陈寿著《三国志》采用了诸葛亮之自表,应该说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习凿齿的《襄阳记》、鲍坚的《雍州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元和郡县志》及《荆州图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阳隆中有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么,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干什么呢?《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汉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温恢为凉州刺史,有治名,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绪宣意公威。”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也是应该肯定的。大凡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人们为怀念他,都修建了纪念性建筑。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纪念诸葛亮的建筑极多。

南阳市新野县,那里应该还有旅游景点卧龙故居

南阳。。。。


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处的南阳在当时是南阳郡,现在的南阳市在当时叫宛城,宛城在元朝改名为南阳县文人墨客从来度不会去研究地理也就造就后面的人误解,古隆中在当时归属南阳郡邓县,经历了几千年现在归属于襄阳市,在元朝以前争议几乎没有,且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十年内就有魏晋史学家习凿齿去调查并...

诸葛亮是河南南阳人,还是山东临沂人?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诸葛亮赢得汉中。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襄侯爵。他率领宜州牧,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诸葛亮死后,在五丈园(今陕西宝鸡岐山)逝世,享年54岁。作为三国史上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诸葛亮从何而来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都认为自己是孔明的第二故乡...

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位于哪个省具体什么地方?
诸葛亮生活的南阳应该在襄阳。很多历史上的名人所生活的地方都会被现在的人研究出来,从而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就比如现在很多地方就在争执诗仙李白的故乡,而作为历史名人,诸葛亮所生活的地方自然也逃不开这个定律,关于他最开始所居住的南阳,就很有多的人在追寻,这里到底是哪里。而且关于这个问题还有...

诸葛亮的故乡是襄阳还是南阳呢?
在诸葛亮所处朝代时,南阳和襄阳是属于同一地区,后来才又分为南阳和襄阳,所以应该都算。如果从后面分开后来看,他家在襄阳

河南诸葛亮故乡
证据之六 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

南阳诸葛庐所指的南阳是河南省的南阳还是襄樊的古隆中?
(4)、1976年5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编写的《诸葛亮小传》一书就认定南阳卧龙岗是纪念地,襄阳隆中是躬耕地。该书第二章《躬耕南阳》指出:“隆中在襄阳城西北二十里,当时属南阳郡邓城管辖”,“诸葛亮在这里度过了十个寒暑”。“小小的隆中实际上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所以他自称‘躬耕于南阳’。

张仲景诸葛亮的故乡是哪
张仲景 是东汉 南阳郡 涅阳 人,诸葛亮 是东汉琅琊阳都(今 山东临沂 市 沂南县 )人。以上说的都是出生地。

诸葛亮到底是河南人还是湖北人?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于是,人们就说,诸葛亮是河北南阳的。但是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又把刘备三顾茅庐之后与诸葛亮的对话称作是《隆中对》,于是有人又说了,诸葛亮是湖北襄阳的(隆中在湖北襄阳)。古人们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

诸葛亮老家在哪
死后为何没有落叶归根?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死时故乡阳都乃是在曹魏境内,和曹魏征战多年,无论是公怨还是私仇,都结下了,诸葛亮一身谨慎,怎么可能把自己尸骨葬在敌人境内呢?连如今的武候墓都不过是他的衣冠冢,连葬在蜀地都如此谨慎,就更不可能挺而走险去落叶归根了。诸葛亮的老家按照我们现在的...

诸葛亮的故乡是南阳的吗?南阳究竟有多少个历史名人?
诸葛亮 不是南阳人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

新河县18610459639: 诸葛亮老家是什么地方的? -
归盛奥沙: 关于诸葛亮的老家目前有两大说法,一说在河南南阳,一说在湖北襄樊.

新河县18610459639: 诸葛亮的老家是那里 -
归盛奥沙: 不要误人子弟,不是南阳!!! 是琅邪郡阳都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其弟诸葛均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

新河县18610459639: 诸葛亮老家哪里的? -
归盛奥沙: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新河县18610459639: 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哪个才是诸葛亮的故乡? -
归盛奥沙: 展开全部诸葛亮躬耕地是千年历史疑案.依我之见,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因为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后出师表)中,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山东人;也可以说自己家住哪里.偏偏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呢?...

新河县18610459639: 诸葛亮的家乡是那里的
归盛奥沙: 河南南阳的

新河县18610459639: 诸葛亮老家隆中,到底属于南阳,还是襄阳? -
归盛奥沙: 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如此说:臣本躬耕于南阳.但是,近年来,网友们却为此争吵不已.那么,诸葛亮的老家到底在哪里,到底是襄阳还是南阳? 不过,他们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时间维度.同一个地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归属并...

新河县18610459639: 诸葛亮故乡在哪里 -
归盛奥沙: 卧龙诸葛 三国时期 蜀位于四川那一带 你说类``

新河县18610459639: 请问诸葛亮是哪里人! -
归盛奥沙: 诸葛亮的祖籍是徐州琅琊阳都人(说明一下徐州指的是古九州的徐州,并不是现在江苏的徐州,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南沂县),而河南省南阳市有个诸葛庐,那是诸葛亮避乱世隐居躬耕的地方,四川省成都...

新河县18610459639: 诸葛亮的故乡是哪里? -
归盛奥沙: 山东人.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一说河南南阳卧龙岗;一说湖北襄阳(现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

新河县18610459639: 诸葛亮的故乡是哪? -
归盛奥沙: 诸葛亮,字孔明,祖籍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沂水县)人.后迁居荆州南阳郡“躬耕”.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当时的南阳郡辖有现在的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的部分地方,所以“南阳卧龙岗”现在已经很难查正是属于河南还是湖北了.但我认为诸葛亮“躬耕”于现在的湖北襄樊这个说法比较合理,现在的襄樊包括了当时的襄阳和樊城.我多次从南阳到过襄樊,以当时的“荆襄之地”来看现在的南阳以南地区,包括新野属襄阳管辖的可能性要大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